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煤和石油開采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媽媽女兒牽手唯美圖片 2024-11-17 04:29:24
保存ps圖片到桌面 2024-11-17 04:27:58
冰涼圖片大全 2024-11-17 04:27:57

煤和石油開采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12 18:35:36

⑴ 煤和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地學理論被一些權威搞的稀爛,所有地學專業學者發現,地學權威故意編造的種種欺騙,現在已經是騙不下去了。

對石油、天然氣找不到科學答案的原因被發現了,所有的盆地都是在湖泊、水域沉積的基礎之上形成,而世界整個地學卻把因果完全顛倒!!!!地學理論,面臨被徹底顛覆。
知網收錄、
盆地、沖積平原對地震起了決定作用
郭德勝 佳木斯大學數學系 [email protected]
在地球上,任何生命都與「碳元素」緊密相關,進行 著周而復始的碳元素循環,生命需要進食含碳的有機物質,排放出二氧化碳,地球也遵循著這樣的規律,地球也是要吞納含碳有機物質,在地球內部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再經過火山、地震、人類開采與使用,形成二氧化碳排放空中,被排放空中的二氧化碳又被樹木,植物利用光合作用被吸收,再次將二氧化碳轉化 成有機物質,以植物的形式體現出來,一部分植物被動物消化,一部分通過河流被運移地球內部,形成一個反復「碳」循環的體系。
多年來,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煤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原有的煤炭形成理論,「煤是樹木、植被、動物屍體堆積,以及沼澤地,經過多年的演變形成煤炭」,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思考,陸地上為什麼看不到樹木、動物屍體的堆積呢?另一方面,煤礦很大,哪來的那麼多樹木和動植物屍體呢?
一,天然氣如何的形成的?
經過多年的思考和研究,終於發現,將含碳有機物質堆積起來,只有一種可能,就是通過河水的運移,將樹木、植被、動物屍體等含碳有機物質運送到湖泊、低窪地帶,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湖泊,低窪地帶變成盆地和沖積平原。
湖泊,低窪地帶,他們形成了聚集各種地表物質的自然條件,地表的含碳物體在水流、河水的沖擊、運移,被湖泊、低窪地帶沉積下來,經歷幾百年,上千年的沉積過程後,湖泊的演變成乾涸的陸地,也就是,湖泊---沼澤地帶—乾涸的盆地結構陸地。而低窪地帶在多次沖擊中形成沉澱,天長日久成為沖積平原。而在這個上萬年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要積累無法估量的樹木、植被、泥沙,以及魚類屍體,在多年的積累沉積過程中,湖泊、沖積平原沉積了巨厚的沉積物質,有幾十米,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厚度,繼而形成了盆地式結構的陸地、沖積平原。通過這樣沉積的方式,地下儲存了大量的含碳物質,從而完成了碳元素物質的積累。而這個過程,與生活中的「沼氣池原理」完全相似。
任何物質,在高溫、高壓、通電作用下,會發生了化學反應和化學變化,地下沉積大量含碳物質,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生同等元素的物質的轉化,形成含碳固體、液體、氣體等物質。根據沼氣池形成甲烷氣體的原理,沉積巨厚含碳物質的盆地、沖積平原,就必然會出現含碳氣體,固體和液體,氣體很可能就是天然氣。
二,煤炭是否也在盆地、沖積平原內部以及與山體接壤處產生呢?
地球上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水流運移,雨水、河流將地球表面沖洗,把地面的含碳有機物運移匯聚,最後停留在湖盆、低窪地帶,盆地、沖積平原就具備了儲存含碳有機物的條件。盆地、沖積平原在多年的河水運移,形成一個天然的碳物質儲存庫,這是一個顯著的量變過程,當物質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盆地、沖積平原條件成熟,就無法避免的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
我們清楚,在化學變化中,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會產生熱能、氣體、甚至出現爆炸現象。從這個角度分析,那麼,地球上經常出現地震,是不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樣的地理位置上,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能量釋放,導致地球的震動?
同時,地下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地下含碳物質在熱能作用下將進一步發生化學變化,將含有碳元素氣體物質演變成固體,進而形成煤炭?根據推理分析,天然氣和煤應該存在同一位置,存在於盆地、沖積平原與接壤的山系帶,而地震也應發生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這個演變過程應該是,沉積盆地與沖積平原--天然氣--地震—煤炭。附下圖:

如果上面的推理正確,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
1,地球內部出現碳元素物質的堆積,一定是通過河水的運移,經過多年的沉積、疊加,將含碳物質埋入地下,進而形成了盆地和沖積平原。
2,沉積式盆地、沖積平原,一定會產生天然氣體,在化學反應的作用下形成含碳的固體、液體、氣體。
3,地震所發生的地域,它的周邊一定存在著一個沖擊平原或盆地。沖積平原、盆地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天然氣、煤礦、地震的大小。
4,在其內及周邊,沒有盆地、沖積平原的地域,決不會發生地震。
5,如果說,盆地、沖積平原形成天然氣,分析天然氣移動走向,根據地質疏密程度,盆地、沖積平原的表面密度相對於山體的密度就大一些,氣體移動會順山體移動,山體結構是岩石,岩石存在縫隙,盆地、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天然氣就會存儲在山體內,根據天然氣可燃可爆特性,就存在膨脹、爆炸可能,產生地質災害,而震源中心多出於這樣的地理位置。
6,對於大的沖積平原、沉積盆地,在它的內部和周邊 ,一定存在巨量的天然氣以及大的煤礦,反之,沒有這樣的地理位置,不會出現巨量天然氣與煤礦,沖積平原大,天然氣儲量也大,地震也大,煤礦也大。
根據上述的結論,用事實加以驗證。 根據網路搜索,復制了相關的信息資料。
三、大地震與沖積平原和盆地地域的關系
1、「汶川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周邊地域里?
汶川地震,它所包括的震區是十個最嚴重震點。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
從上面這些地震位置發現,參見下圖,這些震區圍繞著盆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的北部。
網上資料顯示,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復合的沖積扇平原。整個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
盆西平原介於龍泉山和龍門山、邛崍山之間,北起江油,南到樂山五通橋。包括北部的綿陽、江油、安縣間的涪江沖積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沖積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沖積平原等。

根據這些發生重災區的位置發現,汶川縣、北川縣、綿竹市、什邡市、青川縣、茂縣、安縣、都江堰市、平武縣、彭州市,將這些城市依次連接,將成都平原包圍了一圈,根據這些城市受到同等嚴重受災情況,再根據地圖,成都平原的邊緣是地震中心地帶。
2、魯甸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餘震1335次。
魯甸此次地震災區最高烈度為Ⅸ度,涉及范圍面積只有90平方千米,等震線長軸總體呈北北西走向,Ⅵ度區及以上總面積為10350平方千米,共造成雲南省、四川省、貴州省10個縣(區)受災,包括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永善縣、昭陽區,曲靖市會澤縣;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寧南縣、布拖縣、金陽縣;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資料顯示, 昭魯壩子東起昭陽區涼風台大山腳,西至相鄰的魯甸縣城稍外。總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面積約525平方公里,屬雲南四大壩子之一。壩子內丘壩相間,地勢平坦, 昭魯壩子位於雲南省東北部的昭通市,昭通市西北面與四川省隔江(金沙江)相望,東南面與貴州省畢節市接壤,南面與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相鄰,是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結合部。
昭通市境內最高海拔(巧家縣葯山)4040米,最低海拔(水富縣滾坎壩)267米。昭魯壩子處於昭通市的腹心地帶,南北縱貫昭陽區與相鄰的魯甸縣,故稱昭魯壩子。

昭魯壩子北接壤金陽縣,南接壤會澤縣,南北穿越魯甸,昭陽區,西側對應巧家縣。
結合上面的陳述和地圖,就不難得出,昭魯壩子處在8.3魯甸大地震的中心地帶。
3、秘魯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顯示,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北部,亞馬孫河中下游,介於蓋亞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間,西接安第斯山,東濱大西洋,跨居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玻利維亞四國領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其中巴西境內220多萬平方千米,約占該國領土1/3),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沖積平原。
秘魯當地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4日下午18點左右(北京時間25日早6時左右),秘魯中東部與巴西交界的馬德雷德迪奧斯大區發生里氏7.5級地震。根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消息,此次地震的震級為7.7級,震源深度610公里。

秘魯多個省份、巴西、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等鄰近國家的一些地區均有震感。
事實上,亞馬遜平原周邊地帶的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發生過多次大地震。
根據地圖,這些發生大地震的國家,都處於亞馬遜大平原的周邊。這些國家的天然氣開采量也很驚人。
4、台灣大地震是否發生在沖積平原或盆地地域里?
資料記載,台灣的台中、南投兩縣為921地震的重災區。地震發生次日有統計數字表明:死亡人數逾2000人,上6534人,受困者2308人。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等地災情較為嚴重。
台南平原台灣省最大的平原,屬沖積平原,其面積五千平方公里。 台北縣、台北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位於「台南平原」東側,台南平原5000平方公里,921地震處在台南平原地帶。

另註:
網路資料,1556年,中國陝西省南部秦嶺以北的渭河流域發生的一次特大地震。華縣地震之所以造成巨大損失,還與震中區位於河谷盆地和沖積平原,鬆散沉積物厚。
1739年1月3日晚8點左右,在平羅、銀川一帶發生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8級地震,地震位置處在銀川平原。銀川平原是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埋深極淺,甚至溢積地表,地下水排泄不暢,土壤鹽漬嚴重。
按照這樣的思路分析判研,再結合衛星地圖,找到世界所有的沉積盆地、沖積平原,與此地所發生的地震結合起來,就會發現:在這樣的地理位置上存在各種地震,對於所有的大地震,在它的周邊,或是在受災嚴重地區所包圍的地帶,都存在各種盆地、「沖積平原」。
所有歷史大地震,都存在一個共性,每一個大地震都對應著一個大的沖擊平原或盆地。我們任意的拿出一個地震事件,都存在這樣的現象。有地震的地區,就存在這么一個「沖積平原」,反之,沒有「沖積平原」的地區及附近周邊,就沒有地震。 E,沖積平原,盆地會產生天然氣么?
另據網路資料,2015年下半年,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頁岩氣勘探獲重大突破。經國土資源部審定,中國石油在四川盆地威202井區、寧201井區、YS108井區,新增含氣面積207.87平方公里、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1635.3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408.83億立方米。這是中國石油首次提交頁岩氣探明地質儲量。
作為一種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頁岩氣如何實現有效勘探開發,國內沒有現成經驗。中國石油從2007年進行地質綜合評價開始,解放思想,創新實踐,創造了頁岩氣工業氣井、頁岩氣「工廠化」作業平台等10多項國內第一,形成了頁岩氣資源評價、區塊優選、快速鑽進、長水平段固井、分段壓裂、壓裂液回收再利用技術系列,積累了以「井位部署平台化、鑽井壓裂工廠化、采輸設備橇裝化、工程服務市場化、組織管理一體化」為核心的降本增效經驗,對我國規模效益開發頁岩氣資源將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截至2015年8月27日,在上述探明儲量區內,已有47口氣井投產,日產氣362萬立方米,能保障280萬個三口之家用氣。
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的沖積平原或盆地進行搜查,都會存在著這樣現象,存在大平原或大盆地的國家地區,煤炭、天然氣非常豐富,同時大地震也頻發。把世界上著名的大平原拿出來,得出的結論都是一樣的,不再一一例舉。
經過上面的分析論證,煤礦、天然氣、地質災害的成因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已經非常清楚,所舉的事例和事實完全符合文章所闡述的觀點。從這個觀點出發,各種礦藏的地理位置就明確了,地質災害的成因也找到了。
上述觀點對於地球的合理開發,保護地球家園,有極其深遠意義。按照這個理論觀點,地球多年來形成的自然災害,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對策,避免災害造成的生命與財產的重大傷亡和損失。從這個觀點出發,還會發現地球的過去,預知地球的未來,一舉突破以往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



⑵ 給我找一個中國煤、鐵、石油和其他有色金屬的圖

您好:

煤===http://bbs.dahe.cn/bbs/viewthread.php?tid=959109

鐵礦===http://www.eku.cc/xzy/sctx/121262.htm

石油===http://www.in-en.com/oil/html/oil-1607160742212212.html

有色金屬===http://hi..com/lyhwan168/album/item/be2db5d3044baac5a8ec9a13.html

⑶ 煤石油天然氣在組成和應用上有什麼不同

煤、石油、天然氣在組成和應用上區別如下:

1、開采方面:煤儲存於地下幾十米至幾百米不等,靠機械或者人工在地下煤層作業面開采;石油和天然氣都是可以流動的液體或者氣體,埋藏在地下幾百米直至六七千米的地下,一般都是先打油氣井,建立流動井筒,依靠地層壓力或者人工舉升等方式將油氣開采出來。

2、運輸方面:煤主要是依靠鐵路、公路以及大型貨輪運輸;石油、天然氣主要依靠管道運輸,短程的也用油罐車運輸;

3、應用方面:三者都是能源,應用都非常廣泛;煤主要用於發電,此外煤制油工業也日趨成熟;石油和天然氣相對而言屬於清潔能源,尤其是天然氣,主要用途還是作為燃料。煤、石油、天然氣衍生品都很多應用非常廣泛如塑料、衣服、各種用油、化肥等都離不開,與生活息息相關。



(3)煤和石油開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煤炭是埋藏在地下的植物受地下和地熱的作用,經過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的炭化過程,釋放出水份、二氧化碳、甲烷等氣體後,含氧量減少而形成的。

煤中有機質是復雜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主要由碳、氫、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組成,含碳量非常豐富。由於地質條件和進化程度不同,含碳量不同,從而發熱量也就不同。按發熱量大小順序分為無煙煤、半無煙煤、煙煤和褐煤等。煤炭在地球上分布較為廣泛,不集中某一產地。

煤是復雜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此外,還含有氫元素和少量的氮、硫、氧等元素以及無機礦物質。

⑷ 煤炭和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1、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4)煤和石油開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煤炭和石油的用途:

一、煤炭的用途十分廣泛,可以根據其使用目的總結為三大主要用途:動力煤、煉焦煤、煤化工用煤,主要包括氣化用煤,低溫干餾用煤,加氫液化用煤等。

二、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⑸ 煤與石油的資料和圖片

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俗稱煤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國家。遼寧省新樂古文化遺址中,就發現有煤制工藝品 ,河南鞏義市也發現有西漢時用煤餅煉鐵的遺址。《山海經》中稱煤為石涅,魏、晉時稱煤為石墨或石炭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首次使用煤這一名稱。希臘和古羅馬也是用煤較早的國家,希臘學者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公元前約300年著有 《石史》 ,其中記載有煤的性質和產地;古羅馬大約在2000年前已開始用煤加熱。

煤的生成 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 , 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遺體在沼澤中堆積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泥炭的過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遺體在沼澤中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是一種富含水和瀝青質的淤泥狀物質。

煤的分類 由於研究內容和使用的不同,煤有各種分類法,如按元素組成、成因、變質程度、工業用途、工藝性質等的分類 。早期多根據 煤的元素組成分類 ,稱科學分類法。在地質上常採用成因分類法,即將煤分為腐殖煤、腐泥煤和腐殖腐泥煤。按煤化程度可分為褐煤、煙煤和無煙煤。1989年10月 ,國家標准局發布《 中國煤炭分類國家標准 》(GB5751-86),依據乾燥無灰基揮發分Vdaf、粘結指數G、膠質層最大厚度Y、奧亞膨脹度 b、煤樣透光性 P、煤的恆濕無灰基高位發熱量Qgr,maf等6項分類指標,將煤分為14類。即褐煤、長焰煤、不粘煤、弱粘煤、1/2中粘煤、氣煤、氣肥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貧瘦煤、貧煤和無煙煤。

化學組成 煤中有機質是復雜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主要由碳、氫、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組成,而碳、氫、氧三者總和約佔有機質的95%以上;煤中的無機質也含有少量的碳、氫、氧、硫等元素。碳是煤中最重要的組分,其含量隨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高。泥炭中碳含量為50%~60%,褐煤為60%~70%,煙煤為74%~92%,無煙煤為 90%~98%。煤中硫是最有害的化學成分。煤燃燒時,其中硫生成SO2,腐蝕金屬設備,污染環境。煤中硫的含量可分為 5 級:高硫煤,大於4%;富硫煤,為2.5%~4%;中硫煤,為1.5%~2.5%;低硫煤,為1.0%~1.5%;特低硫煤 ,小於或等於1%。煤中硫又可分為有機硫和無機硫兩大類。

工業分析 通過工業分析可大致了解煤的性質。又稱技術分析。是指煤的水分、揮發分、灰分的測定以及固定碳的計算。水分可分為外在水分、內在水分以及與煤中礦物質結合的結晶水、化合水。外在水分為煤炭在開采、運輸、儲存及洗選過程中,附著在煤顆粒表面和大毛細孔中的水分。內在水分為吸附或凝聚在煤顆粒內部的毛細孔中的水分,溫度超過100℃時可將煤中內在水分完全蒸發出來 。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燒後殘留的殘渣量。灰分來自煤的礦物質。揮發分是指煤中有機質可揮發的熱分解產物。揮發分隨煤化程度增高而降低,可用於初步估測煤種。固定碳是指煤中有機質經隔絕空氣加熱分解的殘余物。固定碳隨變質程度的加深而增高,可作為鑒定煤變質程度的指標。

工藝性質 煤的工藝性質是工業評價合 理 用 煤的依據,主要包括粘結性、結焦性、發熱量、化學反應性、熱穩定性、焦油產率和可選性等。粘結性是指煤在高溫干餾中產生膠質體,使煤粒相互粘結成塊的性能。粘結性是評價煉焦用煤的主要指標。結焦性是指在煉焦爐中能煉出適合高爐用的有足夠強度的冶金焦炭的性質。發熱量是指單位質量的煤在完全燃燒時所產生的熱量。煤的發熱量是煤質的重要指標,是計算熱平衡、耗煤量、熱效率等的依據。

煤中伴生元素 指以有機或無機形態富集於煤層及其圍岩中的元素。有些元素在煤中富集程度很高,可以形成工業性礦床,如富鍺煤、富鈾煤、富釩石煤等,其價值遠高於煤本身。

根據煤中伴生元素的性質和用途,可分為有益元素、有害元素和指相元素3類。有益元素主要 有鍺、鎵、鈾、釩等,可被利用。有害元素 主要有硫 、磷、氟、氯、砷、鈹、鉛、硼、鎘、汞、硒、鉻等。硫是煤中常見的有害成分,其他有害元素在煤中含量一般不高,但危害極大,如砷是一種有毒元素。煤在燃燒中,硫是造成城鎮環境污染的主要物質源。當然,對有害元素如果收集、處理得當也可變成對人有用的財富。煤中伴生元素,有各自的地球化學性質,形成於不同的沉積環境中。因此,可根據元素的相對含量、元素的共生組合關系及元素的比值,來判斷相和沉積環境。

用途 煤是重要能源,也是冶金、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主要用於燃燒、煉焦、氣化、低溫干餾、加氫液化等。①燃燒。煤炭是人類的重要能源資源,任何煤都可作為工業和民用燃料。②煉焦。把煤置於干餾爐中,隔絕空氣加熱,煤中有機質隨溫度升高逐漸被分解,其中揮發性物質以氣態或蒸氣狀態逸出,成為焦爐煤氣和煤焦油,而非揮發性固體剩留物即為焦炭。焦爐煤氣是一種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煤焦油可用於生產化肥、農葯、合成纖維、合成橡膠、油漆、染料、醫葯、炸葯等。焦炭主要用於高爐煉鐵和鑄造,也可用來製造氮肥、電石。電石是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等合成化工產品。③氣化。氣化是指轉變為可作為工業或民用燃料以及化工合成原料的煤氣。④低溫干餾。把煤或油頁岩置於 550℃左右的溫度下低溫干餾可製取低溫焦油和低溫焦爐煤氣,低溫焦油可用於製取高級液體燃料和作為化工原料。⑤加氫液化。將煤、催化劑和重油混合在一起,在高溫高壓下使煤中有機質破壞,與氫作用轉化為低分子液態和氣態產物,進一步加工可得汽油、柴油等液體燃料。加氫液化的原料煤以褐煤、長焰煤、氣煤為主。

綜合、合理、有效開發利用煤炭資源,並著重把煤轉變為潔凈燃料,是人們努力的方向。

產地 在各大陸、大洋島嶼都有煤分布,但煤在全球的分布很不均衡,各個國家煤的儲量也很不相同。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是煤炭儲量豐富的國家,也是世界上主要產煤國,其中中國是世界上煤產量最高的國家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石油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系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向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產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產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產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井的維護作業;採油 在石油井的正常生產過程中錄取石油井的各項生產資料並對石油井的生產設備進行日常維護;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制出不同的石油產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克/厘米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石油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產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稱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具有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物為主要成份的一種褐色。暗綠色或黑色液體
伊拉克共和國的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二位
圖片可以到網路里的圖片搜索去尋找

⑹ 煤和石油是怎樣形成的煤和石油最初是什麼物質


不像煤炭的形成需要特殊條件那樣,石油的形成只需要一定的時間,可能要數千萬年。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石油是可再生能源。只是由於人類開采和使用石油的速度大於石油形成的速度,所以石油也會面臨枯竭的問題。

⑺ 現今人們開採的煤炭,石油主要是什麼時期的植物形成的,為什麼說它們是不可再生

煤主要是遠古時期的植物死亡後轉變而來,這點在學術界沒太大爭議;關於石油的形成,目前有生物成油說和非生物成油說,並且涉及到陰謀論什麼的,一時半會也沒有定論。

煤和石油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化學成分都很復雜,但主要還是以碳氫化合物為主,都被認為是不可再生能源,人類能夠開采和使用的煤和石油將會越來越少。

煤的形成

地球上的煤基本都源於遠古植物死亡後,由於當時的微生物無法分解木質素,導致大量植物碎屑積累,最後在地質作用下又埋入地下,經過高溫高壓碳化,從而形成了密實的固態煤。

然後進過數百萬年的沉積,這些沉積物越來越深,壓力和溫度也越來越高,如果條件恰到好處,沉積物中的碳就會轉變為復雜的碳氫化合物,最終生成石油和天然氣,整個過程需要上千萬年的時間。

(2)非生物成油論

有科學家提出,自然界中的碳可以固化為碳氫化合物,並在地質作用下可以形成石油。

關於石油的形成,生物成油論占據主導,也有很多證據的支持;但是無論那種理論正確,目前人類技術都無法大規模生成石油,所以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旦地球上可開採的煤和石油用完,那麼人類將面臨重大的能源危機。

⑻ 人類不停的開采燃燒煤炭石油,對地球的質量有影響嗎

我們知道,在現在我們人類社會當中許多的能源資源都是直接開采於大自然收獲的,所以說我們人類是地球資源的使用者也是掠奪者。因為我們越多地球上的資源供人類自己使用,而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和強盜的行為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這人類也是為了人們的生活,為了人們的未來才考慮這樣做。就拿現在我們地球上的石油資源,就已經面臨到匱乏的局面,而人類不停的開采燃燒煤炭石油,對於我們地球的質量會有影響嗎?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其中原因有以下幾點。

三、人類終將會在地球上尋找到其他的資源來代替煤炭和石油。

最後一點就是關於人類終將在地球上找到其他的資源,可以我們代替我們的煤炭和石油,例如現在廣為流行的核電站發電。

⑼ 煤和石油在開采時應該注意什麼

石油開采方式有自噴採油和機械採油,自噴採油是由於地下含油層壓力較高,憑其自身壓力就可以使原油從井口噴出的採油方式。機械採油則是利用各種類型的泵把原油從井中抽出,目前我國石油開采以機械採油為主。不同的地質情況不同的油品性質採用不同的機械開采方式。對粘度小於50毫帕斯卡.秒,密度小於0.934的原油(稱為稀油),一般用常規開采。對粘度大於50毫帕斯卡.秒,密度大於0.934的原油(稱為稠油),一般用熱力採油,即採用熱蒸汽吞吐、摻稀油及伴熱的採油方式。以遼河油田為例,氣候寒冷是北方冬季的特徵。油質除一部分稀油外,大部分油質為稠油和特稠油,由於原油重質成份多,粘度大,相對密度大,在油藏條件下原油幾乎不能流動,無法用常規的方法開采,給生產和環境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油田採用熱力採油、稀釋、乳化降粘方式開采。
稀釋開采:即將一定量粘度小的稀油加入稠油中,降低粘度。
熱力採油:即蒸汽吞吐、蒸氣驅,就是對油層注入高溫高壓蒸氣,加熱油層里的原油,使原油的升高,粘度降低,增加原油的流動性,推動油層里的原油流向生產井。另外注入蒸氣對油層加熱後,蒸氣變成熱水流動,置換油層里原油滯流空隙。原油受注入蒸汽加熱,其中輕質成分將氣化,烴體積膨脹也會將原油推流到生產井。
乳化降粘:即將含有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混入稠油中,並在油管和抽油管表面上形成親水的潤濕表面。 大大降低油流時的阻力,使油能夠正常開采出來。

⑽ 煤、油頁岩和石油

煤、油頁岩和石油屬於可燃有機礦產。

現代和古代沉積物中有機質的變化記錄了其來源和隨後發生的成岩作用和變質作用。然而,由生物組織構成的有機質大部分在空氣中腐爛並分解成C、CO2和H2O,從而在沉積地質記錄中消失。細菌和其他微生物是有機質降解過程中的主導因素,降解發生在近地表和水下環境中。在氧氣不足的地方,有機質的分解不完全甚至停止,穩定的有機質化合物可以在岩石中完好保存。有機物在缺氧的環境下保存的最好,如在停滯的湖中和分層的海相盆地、沼澤和泥潭。

有機質產生的過程歸結為生命體最基本的光合作用。通過光合作用,植物以葉綠素為催化劑將CO2和H2O合成碳水化合物。這一復雜的過程可用下面的反應式表示:

6CO2+6H2O→C6H12O6+6O2

有機質在氧氣中的分解作用是光合作用的反作用,有很多中間步驟。當氧氣含量很少的時候,厭氧細菌開始產生碳氫化合物和其他更復雜的化合物。在氧化環境中,大部分沉積物只包含少量有機質,例如,砂岩中含0.05%,石灰岩中含0.3%,泥岩中含2%。有機質礦藏主要為油頁岩、煤和石油天然氣,構成了礦物燃料,對人類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一、煤

1.一般特徵

煤是一種由多種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和少量無機礦物質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是植物遺體經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和物理化學作用轉變而成的。組成煤的有機組分主要由植物轉化而來,主要由C、H、O、S、P等元素組成;無機組分則來源於原始物質堆積時混入的礦物質、植物體內的原始無機組分等,一般為硫化物、黏土礦物、二氧化硅類以及碳酸鹽和磷酸鹽礦物。

煤的物理性質由成煤的原始物質、聚煤環境和變質程度有密切關系。煤一般為黑色、黑褐色或鋼灰色等,隨變質程度的增加顏色由褐變黑。具有瀝青光澤、玻璃光澤和似金屬光澤,一般隨變質程度的增加光澤由弱到強。煤的摩氏硬度在2~4之間,隨變質程度加強,硬度由小變大,如褐煤摩氏硬度為2~2.5,無煙煤為4。煤發育斷口,可以是貝殼狀、眼球狀和階梯狀等多種。煤還發育裂隙。

煤主要分為腐殖煤和腐泥煤。腐殖煤是由原地的木質植物轉化形成;腐泥煤由藻類、孢子和植物碎片形成。煤化過程中發生了多種物理化學作用,造成了不同的煤化等級。

2.主要類型

從岩石學觀點,根據煤的主要組成物質分為四種類型:

◎鏡煤:呈深黑色,具有玻璃光澤或瀝青光澤,結構均一,斷口呈貝殼狀。常有原生的垂直裂隙。性脆而易碎。在煤層中呈透鏡狀或薄層狀產出。鏡煤是木質-纖維細胞在厭氧細菌作用下被破壞後形成的凝膠狀或半凝膠狀的物質。是在沼澤含水豐富、溫度很大的厭氧還原條件下形成的。鏡煤揮發分和氫含量均較高,黏結性較強。中級變質階段的鏡煤是煉焦的最好原料。

◎暗煤:呈灰色到褐黑色,光澤較暗。因硬度和堅韌度較大,又稱為硬煤。常呈層狀,含灰分較高,斷口粗糙而不規則。暗煤含礦物雜質較多,一般不適於單獨煉焦。

◎亮煤:其光澤和顏色介於鏡煤和暗煤之間,其組織的均勻程度次於鏡煤。常與暗煤成互層或漸變過渡。在一定的碳化程度內,亦可用於煉焦。

◎絲煤:又稱為纖維煤,顏色暗黑,絲絹光澤,纖維狀結構,質鬆脆,染手,形似木炭。在煤層中常呈透鏡體。灰分很高,揮發分和含氫量極低,是工業用煤的有害組分。絲煤在氧化環境下,積水較少、濕度不足的泥沼中形成。

煤是重要的能源礦產資源之一,分布廣泛。主要形成於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以含煤岩系出現。主要的含煤岩系大致有兩類,即海陸交互相含煤岩系,如我國的廣西、黔東的晚二疊世含煤岩系和湖南早石炭含煤岩系;二是陸相含煤岩系,如我國北方很多中新生代陸相盆地中的含煤岩系。

二、油頁岩

1.一般特徵

油頁岩也稱為油母頁岩,是指主要由藻類及部分低等生物的遺體經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種高灰分低變質的腐泥質岩石。油頁岩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機質,通過干餾可從中提取原油。因此,油頁岩也是一種石油資源,同時還可以從中提取硫酸銨、吡啶等多種化工物質。油頁岩是化石燃料,可以幫助補償石油儲量的消耗,目前已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全球油頁岩礦藏主要分布在俄羅斯、中國、巴西等國家。

油頁岩的無機成分一般為黏土和粉砂,有時也含有碳酸鹽礦物和黃鐵礦等,組成極細粒的岩石。油頁岩中的有機質成分主要為C、H、O、N和S等,與煤不同的是,油頁岩C/H比低(<10),含油率高,N和S含量也較高。油頁岩中的有機物大部分為乾酪根,也有少量瀝青質。有機質在油頁岩中形態微小,所以很難識別出是何種有機體形成的。很多油頁岩中含有藻類的化石,細粒高等植物碎屑和大孢子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油頁岩發育頁狀層理,甚至可以出現極薄的紙狀層理。有的貌似塊狀,但經風化,其頁理就能呈現出來。油頁岩的顏色多樣,一般為棕黑色、深棕色或黑色。顏色越深,其出油率也越高。風化後,色調變淺,甚至變為灰白色。油頁岩質地細致,比普通頁岩輕。乾燥的油頁岩相對密度只有1.3~1.8。有彈性,堅韌而不易破碎。用小刀颳起的薄片可以發生捲曲,切之可成任何形狀。以指甲刻劃,出現油脂光澤的刻痕。斷口常為極細的貝殼狀。含油率為4%~20%,含油率高時,用火柴即可點燃。

2.主要類型

油頁岩的形成環境有近海型和內陸湖泊型兩種:①近海型油頁岩主要形成於近海的潟湖海灣、濱海三角洲前緣以及其他濱海環境,常與碳酸鹽岩共生,呈夾層狀,層厚從十幾厘米至1m不等,層數多,分布廣,而且含油率高,是主要的礦床類型,如我國廣東茂名的油頁岩礦床。②內陸湖泊型油頁岩形成於內陸湖波中,經常與煤共生,多呈互層出現,礦層較厚,可達數十米厚,但是橫向上分布不穩定,含油率較低,如我國遼寧撫順油頁岩礦床和美國著名的綠河油頁岩礦床。正常海洋環境生成的油頁岩不常見。

三、石油

1.一般特徵

從油田采出的液態有機岩稱為天然石油或原油,它是一種比水輕的油脂狀液體。石油在分餾的過程中,可以先後得到:石油醚、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及殘留物瀝青等。石油不僅是重要的能源,同時又是各種洗滌劑、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以及農葯、化肥、醫葯等方面的化工原料。

石油主要由碳氫化合物構成,包括烴類和非烴類物質。烴類物質有烷烴(CnH2n+2)、環烷烴(CnH2n)和芳香烴(CnH2n-6);非烴類組分主要為S、N、O的非烴化合物,包括酸類、酚、硫化物、膠質、瀝青和灰分。石油的平均化學成分約為C83%~87%,H11%~15%,其他元素(O、N、S)約佔1%,很少達到2%~3%,C/H比介於5.7~8.5之間。

石油多呈黑綠色、深褐色至黑色或黃色;具有明顯的氣味,輕質油有芳香味,濃黑的原油有瀝青味,含S、N化合物的原油多具臭味。石油的密度變化較大,20℃時密度介於0.75~1.00g/cm3之間。石油的黏度與烴類組成有關,同時也與石油的密度、溫度和壓力等有關,一般情況下,石油的密度增高,黏度增大;溫度升高,黏度降低;黏度由烷烴-芳烴-環烷烴方向增加。石油具有熒光性,而且發光現象非常靈敏,只要溶劑中有十萬分之一的石油和瀝青物質,就可以發光,發光的顏色和強度隨石油和瀝青的性質和濃度不同而變化。石油還具有旋光性,旋轉角度很小,一般在0°~3.4°之間。1kg石油的平均低位發熱量為41816kJ。

2.主要類型

原油中的烴類成分主要分為烷烴、環烷烴、芳香烴。根據烴類成分的不同,可分為的石蠟基石油、環烷基石油和中間基石油三類。石蠟基石油含烷烴較多最易燃燒;環烷基石油含環烷烴、芳香烴較多;中間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目前我國已開採的原油以低硫石蠟基型居多,大慶等地原油均屬此類。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慶原油,硫含量低,蠟含量高,凝點高,能生產出優質煤油、柴油、溶劑油、潤滑油和商品石蠟。勝利原油膠質含量高(29%),密度較大(0.91g/cm3左右),含蠟量高(約15%~21%),屬含硫中間基型。汽油餾分感鉛性好,且富有環烷烴和芳香烴,故是重蒸的良好原料。

原油按硫含量分類,可分為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類。按密度分類,可分為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三類。例如,勝利原油屬於高硫重質油,WTI原油(西得克薩斯中基原油)屬於低硫輕質油。

國際原油市場常用重度(API°)進行分類,將原油分為:輕質原油、中質原油、重質原油和特重原油。

石油在全球廣泛分布,但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分布極不均勻。據統計,各個地質時期都可以形成石油,但現代石油資源主要蘊藏在中生代和古近紀地層中;從地理分布來看,目前世界上1/3的石油都產自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委內瑞拉、奈及利亞、利比亞、墨西哥、歐洲西部、北海和印尼也有大油田;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區都有石油產出。從大地構造上來看,主要分布於構造穩定區和一些過渡區、山前凹陷帶及裂谷盆地中。

近幾年來,油砂作為一種新型的資源,日益受到石油地質工作者的重視。

油砂是指富含天然瀝青原油的沉積砂(Ardine,1974;牛嘉玉等,2002)。因此也稱為「瀝青砂」。有時也指浸漬輕餾分部分逸出後的一種天然石油的砂或砂岩。可用以提煉重油和瀝青。油砂實質上是一種瀝青、砂、富礦黏土和水的混合物,其中,瀝青含量為10%~12%,砂和黏土等礦物佔80%~85%,水3~5%。具有高密度、高黏度、高C/H比和高金屬含量的油砂瀝青油。其外觀似黑色糖蜜,其開采方法與傳統石油開采截然不同。簡單地說,油砂開采是「挖掘」石油,而不是「抽取」石油。已露出或近地表的重質殘余石油浸染的砂岩,系瀝青及原油在運移過程中失掉輕質組分後的產物。砂岩多為淡水及半鹹水相,以加拿大阿薩巴斯卡河為最大,產於白堊系中,面積達33400km2

世界上85%的油砂集中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北部地區。據加拿大官方統計,目前可進行商業開採的油砂儲量約相當於1750億桶石油,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儲量(Meyerhoff,1987)。

中國的油砂資源比較豐富,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西藏、四川、貴州,此外,廣西、浙江、內蒙古也有分布。其特點是分布廣,層位多,厚度小,含油率低。現在已經掌握的油砂資源量為40億桶(單玄龍等,2006)。

思考題

1.試比較內碎屑灰岩與陸源碎屑岩在組成、結構、構造和成因方面異同。

2.常見的碳酸鹽岩的岩石類型有哪些?其特徵如何?

3.闡述能源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