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街拍月球表面高清圖片講解
擴展閱讀
歷兌在哪個位置圖片 2024-11-17 06:20:41

街拍月球表面高清圖片講解

發布時間: 2022-06-11 21:55:55

『壹』 嫦娥一號登上月球對我國有什麼重要意義

嫦娥一號
目錄·概況
·技術難點
·搭載歌曲
·發射步驟
·嫦娥工程探月計劃
·歷史
·測試
·相關資料

嫦娥一號已於2007年10月24日18:05分發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9:15確定發射成功!

嫦娥一號是我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計劃將於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整個「奔月」過程大概需要8-9天。預計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壽命大於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概況

「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目前這顆衛星已經進入初樣研製階段。在該階段,將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來承擔衛星測試工作。

航天專家介紹,電性星的試驗主要是用於一些帶有電子性能的設備的綜合測試,結構星的試驗主要是要考核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溫度控制設計的合理性。目前,這兩顆初樣星的結構製造已經完成,將在年底以前開始整星測試。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嫦娥一號」正樣衛星的研製。據介紹,整個初樣測試階段將持續到明年6月份,隨後將進入衛星正樣星的研製階段。

此外,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甲火箭目前已經投入生產。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科研人員對長三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可靠性。

技術難點

1、軌道設計與飛行程序控制問題

2、衛星姿態控制的三矢量控制問題

3、衛星環境適應性設計

4、遠距離測控與通信問題「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衛星平台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技術研製,科研人員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將於2007年10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執行科學探測任務。它將完成四大科學任務,首要目的便是為月球「畫像」,也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體圖像。此外,還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間環境。

專家介紹,嫦娥一號衛星兩米見方,太陽翼展開後,最長可達18米,起飛重量為2350公斤,衛星需要10-12天可以飛到月球附近。嫦娥一號設計壽命為一年,執行任務後將不再返回地球。

搭載歌曲

「嫦娥一號」將搭載歌曲31首,發射成功後,通過電視和廣播可接收到衛星傳回來的歌曲,不過不提供下載服務。

31首播放歌曲清單:

1、《誰不說俺家鄉好》
2、《愛我中華》
3、《歌唱祖國》
4、《梁山伯與祝英台》
5、《我的祖國》
6、《走進新時代》
7、《二泉映月》
8、《黃河頌》
9、《青藏高原》
10、《長江之歌》
11、《在希望的田野上》
12、《春天的故事》
13、《七子之歌》
14、《我的中國心》
15、《高山流水》
1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17、《阿里山姑娘》
18、《貴妃醉酒》選段
19、《難忘今宵》
20、《歌聲與微笑》
21、《春節序曲》
22、《半個月亮爬上來》
23、《游園驚夢》選段
24、《富饒遼闊的阿拉善》
25、《良宵》
26、《十二木卡姆選曲》
27、《東方之珠》
28、《在那遙遠的地方》
29、《我是中國人》
30、《但願人長久》
31、《WeAreReady》

特別選用曲目: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東方紅》

發射步驟

「嫦娥一號」衛星發射後首先將被送入一個地球同步橢圓軌道,這一軌道離地面最近距離為500公里,最遠為7萬公里,探月衛星將用26小時環繞此軌道一圈後,通過加速再進入一個更大的橢圓軌道,距離地面最近距離為500 公里,最遠為12萬公里,需要48小時才能環繞一圈。此後,探測衛星不斷加速,開始「奔向」月球,大概經過83小時的飛行,在快要到達月球時,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減速。在被月球引力「俘獲」後,成為環月球衛星,最終在離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極地軌道繞月球飛行,開展拍攝三維影像等工作。

預計衛星奔月總共需時157個小時,距離地球接近38.44萬公里。而過去,中國發射的衛星距離地面一般都在3.58 萬公里左右,二者幾乎相差了10倍。

嫦娥工程探月計劃

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介紹「嫦娥一號」是我國發射的最遠距離的衛星,距地球的平均距離是38萬公里,而在這之前,我國發射的最遠距離的衛星離地面4萬公里。

繞月探測工程將完成以下四大科學目標:

一、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精細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構造和地貌單元,進行月球表面撞擊坑形態、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為類地行星表面年齡的劃分和早期演化歷史研究提供基本數據,並為月面軟著陸區選址和月球基地位置優選提供基礎資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開發利用價值的鈦、鐵等14種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繪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圖,月球岩石、礦物和地質學專題圖等,發現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區,評估月球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等。

三、探測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輻射技術,獲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數據,從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齡及其分布,並在此基礎上,估算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的含量、資源分布及資源量等。

四、探測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月球與地球平均距離為38萬公里,處於地球磁場空間的遠磁尾區域,衛星在此區域可探測太陽宇宙線高能粒子和太陽風等離子體,研究太陽風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場磁尾與月球的相互作用。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介紹,

由月球探測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等五大系統組成的繞月探測工程系統屆時將實現以下五項工程目標:

1) 研製和發射我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2) 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3) 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4) 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5) 為月球探測後續工程積累經驗。

歷史

探月計劃醞釀10年

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

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

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我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3個階段。

1) 第一期繞月工程將在2007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2) 第二期工程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3) 第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數據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測試

中國探月計劃第一顆衛星「嫦娥一號」的有效載荷正樣系統正在進行最後聯試,以確保科學探測設備將來在太空正常工作。

「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的研製測試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負責。有效載荷總指揮、中科院空間中心主任吳季16日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有效載荷正樣系統聯試的最後階段,各研製人員應繼續保持嚴慎細實的工作態度,按質量要求完成正樣聯試,確保有效載荷設備順利交付和工程任務圓滿完成。」

衛星有效載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務而異,在現階段主要是進行科學探測的儀器和科學實驗的設備。「嫦娥一號」衛星有效載荷將包括微波探測儀分系統、空間環境探測分系統、有效載荷數據管理分系統等。

據了解,微波探測儀分系統將主要對月壤的厚度進行估計和評測,這是國際上首次採用被動微波遙感手段對月表進行探測。空間環境探測分系統由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等3台設備組成,將探測地月和近月的空間環境參數。

「嫦娥一號」計劃將於2007年發射,而後圍繞月球進行一年的探測。

中國的探月計劃經過長期准備、10年論證,於2004年1月正式立項,被稱作「嫦娥工程」。該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繞月探測、月球三維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質類型的全球含量與分布調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間環境探測。

相關資料

為月球畫像

繞月探測工程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工程,即研製和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該星將環繞月球運行,並將獲得的探測數據資料傳回地面。該工程由探月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和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現已確定探月衛星主要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運載火箭採用「長征三號甲」火箭,發射場選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探測系統利用現有航天測控網,地面應用系統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開發。

具體計劃是,「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起飛,將「嫦娥一號」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後實現星箭分離,衛星最後進入環繞月球南、北極的圓形軌道運行,並對月球進行探測,軌道距離月面的高度為200公里。

設計壽命為1年的「嫦娥一號」衛星,將攜帶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激光高度計、微波輻射計、太陽宇宙射線檢測器和低能離子探測器等多種科學儀器,對月球進行探測。它在環月飛行執行任務期間,主要獲取月面的三維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球土壤厚度,檢測地月空間環境。其中前3項是國外沒有進行過的項目,第4項是我國首次獲取8萬公里以外的空間環境參數。此外,美國曾對月球上的5種資源進行探測,我國將探測14種,其中重要的目標是月球上的氦—3資源。氦—3是一種安全高效而又清潔無污染的重要燃料,據統計,月球上的氦—3可以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達500萬噸。

觀測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在即,民眾親睹「嫦娥奔月」的熱情與日俱增。記者從組織參觀此次發射活動的四川西昌金英旅行社獲悉,目前已有1000多人報名參觀。同時,此前預定的800元參觀門票票價有可能會向上調整。

外國遊客無緣「現場」

據西昌金英旅行社工作人員介紹,截至2007年9月27日下午,已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多個城市的1000多人報名參加,主要以散客身份為主。由於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可供參觀的現場席位最多隻有2000個,且要先滿足部隊、科研單位、政府等部門人士,因而,實際普通參觀者的名額並不到2000人。

而此前媒體報道的800元門票的價格則有可能上浮。具體調價結果旅行社將於2007年9月28日公布。

據了解,這些參觀者僅限於我國國內的旅遊者。目前,國外遊客仍不在現場參觀的接待范圍之內。

身份知會所在地公安

據了解,我國遊客只需將身份證件傳至旅行社、並交納一兩百元訂金,即可「預訂」參觀名額,而無須提供工作單位等其他信息。一旦發射中心確定了發射的具體日期,旅行社將會提前幾天通知報名者。

旅行社在收到報名者的身份證件復印材料後,會在備份後提供給衛星發射中心審核。發射中心並會就遊客的身份向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核實,並通知當地公安機關,以備緊急情況時能迅速、隨時聯繫到相關人士。

最多提前兩小時入場

據旅行社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獲悉,「嫦娥一號」發射的日期初步定在2007年10月26日前後,且具體的發射時間「極有可能在晚上」。但更確切的發射時間尚有待於相關部門的最終確定。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將在10月月底發射。

心急的遊客是否可提前進入發射基地目睹「嫦娥一號」的風采呢?對此,旅行社工作人員表示,「絕對不可能」,因為出入基地的車輛均需憑特製的通行證方可放行。而由旅行社統一組織的散客則會乘坐統一的大巴進入發射基地,「最多提前一兩個小時」。

可攜攝像機拍攝發射

發射當日,所有的遊客均將在距衛星發射中心60多公里外的西昌市區集合,然後乘坐專門的大巴進入發射中心,當晚參觀完發射盛況後再返回西昌市區。另據了解,觀景台離發射點約2.5公里。為了滿足遊客拍照留影的要求,旅行社方面透露,本次參觀將可能與以前一樣,允許遊客攜帶照相機及攝影機拍攝留念,記錄那一激動人心的時刻。此外,為配合「探月旅遊」,當地旅行社還開發設計了豐富的景點,構成「一日游」、「兩日游」等。

發射初定2007年10月24日18:05

據專家透露,衛星最佳發射時間的確定相當復雜,需對當地雷電、降水和雲量等因素進行詳細分析,並結合相關歷史資料來判斷。在航天、衛星發射、氣象、天文等多個部門反復協商下,最終確定了最佳發射窗口為10月24日下午6時05分左右。

目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准備工作緊張而有序,用於發射「嫦娥1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已經吊裝進3號塔的回轉平台,而「嫦娥1號」也已經進入發射區3號發射塔靜靜矗立,藍色的回轉平台緊緊閉合,呈測試狀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測試發射、測量控制等五大系統科技人員,正在爭分奪秒,精測細量,為確保「嫦娥1號」衛星順利發射升空進行最後的准備,目前准備工作一切順利。

據了解,為確保「嫦娥1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對2號、3號發射塔都進行了數十項技術改造。目前,中心兩個塔架均具備發射「嫦娥1號」的能力。有專家評價說,升級後的3號發射塔架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射塔架之一。數天之後,「嫦娥1號」將從85米高的3號發射塔起飛,奔往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屆時世界將再次矚目中國。

「嫦娥一號」已「站」上發射塔

10月17日下午,記者驅車自西昌市城區出發,沿西南方向上瀘黃高速公路。沿途,不時可見火箭雕塑以及「衛星城」等標語。約35分鍾後,汽車自漫水灣鎮下瀘黃高速公路,拐上一條柏油簡易公路。當地人把進這條簡易公路稱之為「進溝」,不知是否與衛星發射基地在山溝溝有關。

發射中心17日戒備森嚴,18日可參觀

由於衛星發射在即,衛星發射中心10月17日全天禁止遊客參觀。

站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石雕前,遠遠可看見一幢高大的建築。當地人介紹,那就是即將發射的「嫦娥一號」發射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門前,一名衛兵威嚴地站立著,另一名衛兵來回檢查過往車輛、行人的證件。

據當地旅行社工作人員介紹,10月16日和10月18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常對遊客開放。

此外,「嫦娥一號」發射前,附近方圓四公里之內的居民將撤離,2.5公里內的居民必須撤離出該區域。據稱,此舉是為預備火箭發射萬一失敗,避免對附近居民造成人員傷亡。

「嫦娥」發射架下,燈光閃爍

10月17日,記者進入發射中心附近區域,距最近的衛星發射架不過200米遠。站在發射中心南面的半山腰上,可見發射中心三面環山:左側是氂牛山,右側是峽谷口,對面的山峰較小,當地人尚未為其取名。

記者看到,高大的2號發射塔和3號發射塔分隔在兩個區域。亞洲最高的2號發射塔,固定架和移動塔處於分開的狀態,分別矗立在一條鐵軌的兩頭。

最為顯眼的是即將發射「嫦娥一號」的3號塔。和2號塔不同的是,3號塔是全封閉的,從外面看就像一座沒有窗戶的大樓,樓頂上方是一部巨大的橘紅色吊車。

據航天專家評價,升級後的3號發射塔架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射塔架之一。另外,分布在發射基地各處的6個避雷塔尖高聳入雲,最長的約有70層樓高。

據了解,截至10月17日下午,用於發射「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和「嫦娥一號」都已經吊裝上發射塔,正在進行最後的測試。

記者看到,基地內車輛、人員來回忙碌著,「嫦娥一號」發射架下,數盞電燈分外閃亮,如發射時噴射出的火焰一般。

此前,為確保「嫦娥一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對2號、3號發射塔都進行了數十項技術改造。目前,中心兩個塔架均具備發射「嫦娥一號」的能力。

觀景平台 屋頂用鐵皮搭建

花800元錢,可在指定區域觀看「嫦娥一號」發射盛況。記者昨日了解到,組織觀看此次衛星發射的西昌金英旅行社已停止接收報名和預報名。昨日中午,記者來到該旅行社,工作人員正緊張地通知全國各地交納訂金的遊客。

「我們通知這些遊客於23日趕到西昌。」一名女性工作人員說。記者發現報名前去觀看衛星發射的武漢遊客寥寥數人。

據了解,金英旅行社受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委託獨家辦理國內外遊客參觀手續。該旅行社開設了衛星基地旅遊紀念品專賣店,成立了衛星基地講解隊。

記者還提前探訪了「嫦娥奔月」觀景平台。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看到「觀景平台」為一棟四層樓房。

屋頂上用鐵皮搭建了錯落有致的兩層「觀景平台」。「衛星發射時,在這里就可以看到火箭扶搖升空的情形」,一名工作人員介紹。

站在樓上,遠望正前方,隱約可以看到「嫦娥一號」發射架的雄姿。——這里距發射基地剛好4公里。


嫦娥一號」將利用上海造」激光眼」拍下首張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不論「嫦娥」奔月還是登月,首先要製作一張月球地圖,這是每個制訂探月計劃國家的必答題,有望於本月下旬發射的「嫦娥一號」衛星也不例外。

記者獲悉,該星搭載上海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激光高度計,將承擔我國首位「探月攝影師」之責,為世人拍下第一幅擁有較高精度的中國版全月地形圖。

首隻太空「激光眼」

作為「嫦娥一號」最重要的載荷之一,這台激光高度計的正樣產品目前已裝星。在上海可以見到其初樣產品,「身長」30厘米,「體重」15公斤,看上去像是一台放在鐵盒子里的攝像機,但它「拍」的東西可不是平面影像,而是三維立體的。令專家自豪的是,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以往科研基礎上,僅用兩年時間便按時交付這只「激光眼」,關鍵部件全部實現國產,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並即將成為我國首台發射進入太空的激光高度計。

激光拍照「掐秒錶」

「激光眼」的制圖形式非同一般,不是靠成像,而是靠「秒錶」。激光高度計會向月球不斷發射和接收反射回來的激光,並不斷精確計時。「嫦娥一號」有了它,就好似向月亮表面一個接一個派出「光速短跑隊員」,這些「運動員」一觸到月面就即刻原路返回;激光高度計根據其「跑步」成績,就能實時計算出其所跑距離,從而分辨出月面哪高、哪低,哪是山脈、哪是盆地,最終得到各處的實際海拔,合成為一幅帶有月球高程的完整地形圖。

按計劃,在「嫦娥一號」進入環月階段後,激光高度計便開始工作,不論月球表面是白天還是黑夜,也不論衛星處於正飛還是側飛,都將長期開機,在200公里軌道高度上,每隔一秒發射一束激光。就這樣,「嫦娥」像繞絨線球一樣,圍著月亮轉了一圈又一圈,留下一個個激光「足印」,把月表狀況統統掃描下來。

為後期著陸打基礎

激光高度計技術不僅將為後期探月工程打基礎,還將延伸至其它深空探測領域。美國科學家在第一代和第二代火星探測器上都採用了這種激光高度計,通過不同顏色來標定不同高度,火星地貌簡潔形象地展現出來,這也為火星探測器選定最佳著陸點提供了極有價值的依據。

據透露,我國已開始著手火星和小行星探測論證,這類「激光眼」有望在其中發揮作用。

「嫦娥1號」將在10月24日下午6時許發射升空。有關天文空間研究方面的專家也證實了這一說法。

據專家透露,衛星最佳發射時間的確定相當復雜,需對當地雷電、降水和雲量等因素進行詳細分析,並結合相關歷史資料來判斷。在航天、衛星發射、氣象、天文等多個部門反復協商下,最終確定了最佳發射窗口為10月24日下午6時05分左右。

目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准備工作緊張而有序,用於發射「嫦娥1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已經吊裝進3號塔的回轉平台,而「嫦娥1號」也已經進入發射區3號發射塔靜靜矗立,藍色的回轉平台緊緊閉合,呈測試狀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測試發射、測量控制等五大系統科技人員,正在爭分奪秒,精測細量,為確保「嫦娥1號」衛星順利發射升空進行最後的准備,目前准備工作一切順利。
據了解,為確保「嫦娥1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對2號、3號發射塔都進行了數十項技術改造。目前,中心兩個塔架均具備發射「嫦娥1號」的能力。有專家評價說,升級後的3號發射塔架已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射塔架之一。數天之後,「嫦娥1號」將從85米高的3號發射塔起飛,奔往38萬公里之外的月球。屆時世界將再次矚目中國。

嫦娥一號如果發生異常,可用激光摧毀

火箭里有的部件有兩個或三個,允許一個或者兩個零件是壞的,不影響整個火箭的正常工作。還有的設備是「雙點雙線的冗餘」等。

另外,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技術人員還為火箭「減輕負擔」(專業上稱之為「降額設計」),採取雙線設計,留有餘量,保證線路安全。一般可以為設備降一半的負擔。
據悉,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自2003年以來,做了一些相關系統級的冗餘,主要是控制系統的冗餘。

記者了解到,火箭飛行時,有一個測量系統測量其位置、速度等。其計算機設備採用3個CPU的。據介紹,火箭包括控制系統 (類似轉向等設備)、 結構系統(承載)、動力系統和測量系統。
異常運行超過安全范圍 火箭將被擊碎

當前,針對「嫦娥一號」的發射安全工作,已做到萬無一失。在人員疏散方面,由當地政府負責(本報曾作詳細報道)。其他安全方面,由部隊和科學家們負責。

不僅如此,「基地已做好應付最壞打算的技術准備,而且非常先進和成熟。」昨日,參加漫水灣「發射安全」會議的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針對火箭升空可能出現的萬分之一可能性的兩種故障情況,發射基地都做好了全力技術保障。」

一種情況是,長征三甲火箭在噴火起飛時,因某種不可預知的原因,突然停滯不動。一旦出現這種苗頭,整個系統的應急預案就會快速啟動,消除可能發生的所有危險。據稱,該技術處於世界絕對領先地位,可完全防患於未然。

另一種情況是,當火箭正常點火升空後,在極短的時間內,突然出現軌道運行異常,而且,這種異常超越了安全范圍。在此千鈞一發之時,護衛火箭上天的激光等儀器,就會迅速發揮作用,瞄準核心目標,將其擊碎,其碎片也必將落在疏散安全范圍區內,不會對人畜造成任何傷亡。

『貳』 我們是如何看到行星的照片的

可以用望遠鏡看,其次比較好的攝像機有時也可以捕捉到,但是可能會比較模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月1日報道,中國已經發布了數百張月球表面的高解析度照片,由嫦娥三號探測器和月球表面檢查員玉兔拍攝,它顯示了月球表面的真實顏色和壯觀細節。在一些圖片中,玉兔行駛後留下的車轍清晰可見。根據該報告,所有數據都可以在中國國家航天局的網站上下載和使用。

地球是一個相對幸運的星球,有一個大個子木星站在前面,前面附近有月球保護。此外,地球本身有厚厚的大氣層,所以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要小得多,除了 6500萬年前這顆意想不到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這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 80% 的生物滅絕,以後在也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事情。

關於以上的問題今天就講解到這里,如果各位朋友們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分享你們個人看法,喜歡我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最後祝你們事事順心。

『叄』 在月球建基地究竟有多難

在月球上面建立基地是非常困難的,首先我們得解決氧氣和水以及大氣的基本條件,然後還要解決小行星撞月球的威脅,除此之後還有一大堆的困難圍繞的科學家。很多科學家在日以繼日地探索的月球,現在我們已經非常了解月球的構造,它就是一顆圍繞地球旋轉的衛星在月球上面沒有水也沒有空氣,如果想要在月球上面建立基地的話,難度還是非常高的,畢竟在白天和晚上的時候溫度都達到了極限,非常的不適合人類進行生存,接下來將從不同的角度給你好好講解一下如何在月球上面建立一個人類可以生存的基地。
對於這件事情,你要是有什麼更好的想法,歡迎寫在評論下方,我們一起討論吧。

『肆』 「中國式街拍」為何格外的引人反感

我覺得,現在我們中國的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了,都願意把自己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快樂,通過現代高科技,新媒體,智能手機等等,展示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這個無可厚非,但是不能影響他人的生活。

第一,不能涉及個人隱私和名譽。一心想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可以理解。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名譽,都有保護自己隱私名譽的權力。更不願在街拍中,過於暴露自己的職業,性別,單位,個人特徵等等給別人看。




沒有什麼能阻擋中國的強大,如果時間允許,我們可以從街拍到月球,街拍到宇宙。世界最深的海,咱街拍過。世界最高的峰,咱街拍過。世界最遠的遠方,咱街拍過。街拍就請閉上雙眼。任憑生命震撼,從你的身邊呼嘯而過。

『伍』 月球表面的引力: 是地球所給的,還是月球自身所提供的

引力的確是相互作用的。月球上能夠感受到地球的引力,正如地球上也能感受到月球的引力。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潮汐現象。夜間,地球表面的水受到月球引力作用而上漲。
那麼月球上的東西為什麼不會落到地球上?那是因為月球引力不足以吸引住的物體,早已脫離了月球表面。比如,月球表面的大氣。而剩餘在月面的岩石、灰塵等等,因為月球引力足夠吸引它們而別留在了月球。(但極個別的情況下,它們也會飄離出來。實際上,地球上的確有發現來自月球的隕石。)
太陽系還有一個引力不足,導致大氣流失的例子 -- 火星。火星的大氣比較稀薄,根據計算,因為火星的引力不足以穩定住自己的大氣層,它的大氣層在一點點向宇宙中流失。

『陸』 求一篇有關月球的科普說明文。

0
推薦張祖慶 科普說明文教學的語感訓練要義

在說明文家族中,有一類以介紹科學知識為主文章,我們可以稱為科普說明文。這類說明文,形式簡短,知識性、科學性、邏輯性、普及性強;通常以讀者的認識、思維邏輯順序來安排層次;運用平實的表現手法,語言准確、周密、生動。此類文章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了解說明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說明文教學最難處理是科學知識、說明方法與語言形式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老師們很容易將課上成科學課或說明方法講座課。很多老師在實踐中,往往「買櫝還珠」——誤以為說明文的目的是給人以知識,在教學中就應當以此為主要學習目標。因此,他們處理科普說明文,在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時,會千方百計地大量拓展關於該領域的知識:講《冬眠》,教師搜集大量動物冬眠的知識給學生閱讀;講《太陽》,從黑子講到到日食,從誇父逐日講到後羿射日;講《台灣蝴蝶》,教室成了蝴蝶標本展覽室……這樣大雨傾盆式的課外的知識轟炸,勢必將語文課異化為常識課。在這樣的課上,知識,似乎成了教學最核心的東西,而承載知識的語言與表達方式,則似乎成了附庸之物。這恰恰是買櫝還珠,捨本逐末做法。
科普說明文,一旦入選語文教材,它就成了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有效載體。因此說明文教學理應具有語文課共有的特徵——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提高。而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能力,語文能力的核心則是語感。因此,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為主要目標,將獲取知識,領悟方法,訓練語感有機地整合起來,這當是說明文教學的語感教學要義.。下面試結合《月球的自述》一課的教學簡述如下。
首先,致力於說明結構的邏輯梳理。
科普說明文具有條理清楚、結構嚴謹的特點,對科學知識的說明,是按序列層層展開的。因此,科普說明文的語感教學,要致力於從整體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說明文的內在邏輯結構。這對學生今後說話寫文章有條有理是大有裨益。那麼如何致力於說明邏輯結構的把握呢?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抓兩點: 第一:初讀課文,整體把握說明思路。從整篇課文來說,《月球的自述》這篇說明文,其邏輯結構是按「月球概況」——「月球表面」——「中國人和月球的情感」這三個層次安排結構的。第一課時,我安排學生初讀,讀後讓他們談談獲得了哪些關於月球的知識,然後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邏輯結構。第二層次是細讀探究,感受表達清晰有序。整體感知課文後,第一課時教學課文1、2、3自然段。第二課時一開始讓學生默讀四、五自然段,這段內容的教學,我沒有在知識上花過多的時間,只用了大約4、5分鍾的時間幫學生梳理了課文第4、5自然段講到的有關月球的知識,這個環節進行的簡潔明快,目的在於省下更多教學時間,將著力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表達順序上。比如,當學生把關於月球的科學知識概括出來之後,我說,如果老師原封不動地把這些知識復印給你們,你讀了之後有什麼感覺呢?這一問引導學生注意文章敘述的條理性;再比如用多次引讀的方式來感受知識介紹的因果關系。此外,我不僅引導學生關注句與句之間的條理和順序,還引導學生從段與段之間來把握文章敘述的條理和順序。比如,在學生歸納出了月球的知識後,我啟發孩子思考:這些知識都是科學家考察月球後所發現的,但作者沒有把它們寫成一段,而是分兩段來寫,這是為什麼呢?後來孩子就發現,有些內容是講氣候的,有些內容是講地形和礦藏的,分成兩段敘述更加條理。這樣一梳理,引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出發理解文章的敘述方法。
第二,在知識要點的掌握過程中體會說明方式的豐富多樣。
科普文總是承載著對科學知識普及的使命,但是這種普及只有通過生動有效的說明方式才能實現。因此,說明文的語感教學,在引領學生掌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的同時,更應點撥學生體會其說明方式的豐富多樣。
當前,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也普遍重視了說明方法的介紹。但是從總體上來說,理性分析多,讀書領悟少;單獨講解多,整合感悟少。老師們總習慣地在梳理知識之後安排單獨的環節,讓學生說說這是什麼方法,那是什麼方法。說明文教學,似乎形成了這樣一種模式:學習知識——研究寫法——聯系生活。本來並沒有情節的說明文,被老師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條杠杠;本來敘述簡潔理性的語言,被老師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寫得生動而准確」。這樣一來,課堂缺乏了生趣,科學沒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離了文本,學生失去了興趣……這樣的教學,知識是落實了,方法是滲透了。但是,一旦學生失去了興趣,老師講再多的說明方法,又有何用呢?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知識要點的掌握過程中體會說明方法的多樣豐富。教學中,我或讓孩子用具體的符號來標出某方面的知識——如月球表面日夜的溫差,讓他們體會舉數字說明的准確性;或讓孩子們關注月球地形與地球的比較,——如月球上高山與珠峰的對比,讓他們感受比較說明的形象性。而這些具體的說明方法,老師並沒有很刻意地指出來,而是在知識梳理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滲透,使知識獲得與方法滲透合二為一。
第三、通過比較鑒別和遷移運用,感悟說明語言的准確周密和生動。
人教社專家孟苓荃老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只是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半,還要繼續下個一半的理解過程,即對文章的形式和語言形式的理解過程。可以這樣講,閱讀教學,如果只局限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上,是不完整的閱讀教學,充其量也只是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或其它課程中的閱讀,只有把理解課文和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與理解課文和語言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才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教學中的閱讀。因為閱讀教學承擔的是學習語言的任務,學習語言,如果只知其所表達的意義,不知其表達的形式;則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閱讀教學就基本上失去了本學科的特點;這樣的閱讀,和其他學科中的閱讀並無兩樣。無怪乎有人曾批評過去的語文教學是費力不小,收效甚微。因為這樣的閱讀教學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理解課文內容的上面,也可以說力量主要沒用在正業上,而在該用力之處,即在需要下大力氣指導學生理解文章和語言的形式上面,卻不聞不問,或輕描淡寫,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學習始終徘徊、游離在語言訓練之外,說這樣的語文教學誤人子弟應該是不過分的。」
孟老的這番話對我們的閱讀教學來說不啻為當頭棒喝。在說明文教學中,也存在著重內容理解輕語言形式的現象。拿《月球的自述》來說,這是科學小品文,講的的確是月球的知識。學習這篇文章,掌握月球的知識不是唯一的目標,更不是最終的目標。因為這畢竟是語文課,而不是科學課,也不是常識課。科普說明文,或者說科學小品文,在語文教學中,除了要體會文章的整體邏輯結構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習說明文語言的准確、嚴密和生動。在這節課上,對於說明語言的關注,我重點做了兩件事。第一,注重語言准確周密的品味。讓學生在比較品味中領悟語言的准確與周密。比如,我引導孩子辨別「月球與地球平均距離約為384000千米」與「月球與地球平均距離為384000千米」的細微差別,推敲「礦產近50種」與「礦產約50種」哪個表達更加具體精確。第二,創設情景,進行表達方式的遷移用運。這篇科普說明文,在表達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第一人稱的寫作手法。因此,在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孩子們用第一人稱來介紹關於月球的課外知識,這一環節將課程資源拓展和表達方式的遷移比較巧妙地整合起來,既拓寬了學生視野,又遷移了說明方法,可謂一石雙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