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鄭人買履的圖片是什麼
擴展閱讀
預言家圖片大全 2024-11-17 08:13:04
時尚經典背景圖片 2024-11-17 07:59:54
可愛春暖花開背景圖片 2024-11-17 07:49:56

鄭人買履的圖片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11 07:00:07

Ⅰ 鄭人買履主要寫了什麼事,用簡便的語言說說.

更多圖片(2張)
鄭人買履,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的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Ⅱ 鄭人買履的寓意是什麼

鄭人買履 ( zhèng rén mǎi lǚ )

解 釋 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 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用 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 生搬硬套、死搬教條

燈 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白話文典故:古時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就在家裡把自己腳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來到了集市上賣鞋的店鋪里,看好了一雙鞋,正准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裡忘了帶來了,就說忘了帶尺寸,回家拿來尺寸再買,所以就往回走。旁邊的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為啥不直接試試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幹啥?鄭國的那人就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後來人們就用「鄭人買履」來形容和譏笑那些不顧客觀實際,搞教條主義的人。

Ⅲ 發蘇教版的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的註解給我,要圖片

Ⅳ 《鄭人買履》的故事和寓意是什麼

一、《鄭人買履》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鄭國人,想去買一雙新鞋子,於是事先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卻忘了帶上尺碼。挑好了鞋子,才發現:「我忘了帶尺碼。」就返回家中拿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子。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直接用自己的腳去試鞋子?」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二、《鄭人買履》的寓意

這則寓言揭示了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諷刺了那些墨守成規的教條主義者,說明因循守舊,不思變通,終將一事無成。

當代意義

對待事物要會靈活變通、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死守教條,要注重客觀事實,為人處事要從實際出發。這個鄭國人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笑柄。

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只懂死守教條而不懂變通,沒有頭腦的人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的確是有的,而且並不少。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容易碰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鄭人買履

Ⅳ 鄭人買履是什麼意思

鄭人買履
[zhèng rén mǎi lǚ]

更多圖片(2張)
鄭人買履,先秦時代漢族寓言故事。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則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鄭人拘泥於教條心理,依賴數據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Ⅵ 下面這幅圖讓你說出成語故事有一個人站在空著四隻腳好像在掏什麼另一個人蹲在

第二幅圖答案:
鄭人買履
第四幅圖答案:
老當益壯

Ⅶ 鄭人買履資料是什麼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編輯本段]【寓意】
說明做事要善於變通,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事;做事不能迷信教條;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取得成功的!
[編輯本段]【理論點擊】
諷刺了那些固執己見,死守教條,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編輯本段]【出處】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編輯本段]【示例】
(1)你可千萬不要學《鄭人買履》。 否則會鬧笑話的!
(2)《鄭人買履》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種性格要不得,人不能太迂腐,要學會靈活應變。
[編輯本段]【用 法】
主謂式句型
用作定語或狀語
是含貶義成語
[編輯本段]【近義詞】
生搬硬套 死板(搬)教條 刻舟求劍 墨守陳規
[編輯本段]【反義詞】
見機行事 隨機應變
[編輯本段]【燈 謎】
河南人買鞋——【鄭人買履】
[編輯本段]【典故】
此文言文為 【寓言】
[編輯本段]【課文版】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編輯本段]【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裡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編輯本段]【注釋】

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ó),忖度,這里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量長短
度——音(dù),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里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這里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具。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里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將要,打算。
置——放
[編輯本段]【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連鞋子也買不到。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也許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本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本本上寫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本本上寫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編輯本段]【白話文典故】

古時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就在家裡把自己腳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來到了集市上賣鞋的店鋪里,看好了一雙鞋,正准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裡忘了帶來了,就說忘了帶尺寸,回家拿來尺寸再買,所以就往回走。旁邊的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為什麼不直接試試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幹啥?鄭國的那人就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後來人們就用「鄭人買履」來形容和譏笑那些不顧客觀實際,搞教條主義的人。
[編輯本段]【中心思想】
《鄭人買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了,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回答,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條,而不注重客觀現實的人。
[編輯本段]【疑問?鄭人買履,鄭人是誰呢?】
■鄭人買履,嘲笑鄭人的經典
鄭人買履的故事出自《韓非子》,講鄭人買鞋,到了集市忘了帶事先量好的尺寸,回家去拿,返回時集市已散,結果鞋沒買成。別人問他為什麼不拿腳試穿,他說:「寧信度,無自信也。」
這個故事純屬虛構,韓非子是拿寓言來講道理,但為什麼偏偏與鄭人(今屬河南)過不去?他完全可以說「從前有個人想買鞋」,不需要點明這個笨蛋的里籍。韓非子絕非等閑之輩,他在這里眼睜睜地說「鄭人」一定有他的道理。我想如果韓非子在這里明確使用「鄭人」是出於故意,那要麼「鄭人」在當時就是被人們嘲諷的最佳對象,鄭人就是笨蛋的代名詞,要麼就是他個人與鄭人有什麼過節兒。
■鄭人逃暑,為什麼笨必稱鄭
這個故事出自《苻子》,也上過中學課本。隨手從網上找一段白話文:
鄭國有個人(文言文就是鄭人)躺在一棵大樹底下乘涼。太陽在運行,樹影在移動,他也在不斷地挪動涼席,免得被太陽曬著。到了晚上,月亮從東邊升起來,慢慢地向西邊運行,樹影也隨著緩緩移動。這個鄭國人還像白天一樣,不斷地挪動涼席,躺到樹影下面。結果,他的衣服全被露水打濕了。
《苻子》的作者苻朗是前秦人,但他的書中大多是先秦故事。本則故事中,又一個不幸的鄭人成為被嘲諷的對象,看來不像是韓非子與鄭人有什麼過節兒,更像是鄭人天生就有點問題。
■鄭人愛魚,鄭人成了符號
鄭人愛魚出自明初學者宋濂的一則寓言,用白話文表述大意是這樣:鄭國有個愛惜魚的人,放了三隻盆子在廳堂之中,裝上水,弄到魚就養著它們。魚剛脫離網的困苦,很疲憊,浮到水面上喘息。過了一天,鰭尾開始搖擺。鄭人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沒多久,餵食谷末和麥麩,又捧出來看著說:「鱗沒有傷吧?」有人說:「魚以江為活命之所,像這樣呆在一勺水中,遇上一個每天玩弄它,還說『我愛魚我愛魚』的人,魚不腐爛的少啊!」鄭人不聽。沒過三天,魚全都鱗片脫落而死,鄭人者才感到後悔。
這則寓言出於明代,從宋濂的生平為人來看,他對河南人絕無偏見,而寓言中之所以使用鄭人完全是一種文學創作上的需要,也就是說,在他的心目中,鄭人就是一個寓言角色,就好像狐狸代表狡猾,獅子代表兇殘,鄭人嘛,當然就是代表笨。
■為什麼要跟鄭人過不去
為什麼很多古代笑話中鄭人都成為被嘲諷的對象?拋開時代較晚的鄭人愛魚來看,前兩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在批評拘泥不化的人,鄭人買履是鄭人拘泥於鞋的尺碼,鄭人逃暑是鄭人在晚上拘泥於白天的經驗。再看看韓非子中關於「鄭人」的其他笑話: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批評的是鄭人拘泥於形式而忽視實際。
[編輯本段]【教師教案】
一。教學目的要求:
基礎知識: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基本技能: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注重實際。
二。教學的重點: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
三。教學難點: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難點。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准備:
電腦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七。課前活動:
背誦古詩、詞、文言文。進行南北對抗賽,講解規則。
一、導入新課
1、上學期我們學過兩篇文言文,同學們還記得是什麼嗎?
(《學弈》《兩小兒辨日》)
學了這兩篇文言文,你們有什麼收獲?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它不但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而且又讓人能體味到其中的含蓄與幽默。
2、今天我們就要再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寓言小故事《鄭人賣履》。
齊讀課題
二、理解課文
(一)讀准課文,整體感知
1。 課文同學們已經預習過了,同學們再來讀一讀,把字音讀准,把握不準的標出來。
板書:讀准
2。 學生自由讀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準的字的讀音。聽他讀的和你讀的有什麼不同?
指名讀正音(吾wú 寧nìng 度ó 度dù)
再指名讀
提示:有個字出現了3次,兩個讀音。你知道是什麼嗎?(度ó——量長短;度dù——尺碼)為什麼?(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時解決)
本文出現了兩個通假字,你知道是什麼嗎?(「坐」同「座」;「反」同「返回」。)
齊讀課文
(二)、再讀課文,讀懂理解
1 過渡:看來同學們已經能夠正確、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了,下面讓我們仔細地讀課文。同學們先想一想有什麼好的辦法,能讀懂了這個文言文的小故事?
板書:讀懂
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1)結合注釋;
2)運用所學;
3)反復朗讀;
4)聯系全文;
2。 下面同學們就先自己運用這些方法學習學習,難理解的地方標出來,然後小組交流解決。
(1)學生自學
(2)小組交流
3 。把你們小組有爭議的地方提出來,咱們全班共同研究一下。
要求:他站起來發言時同學們要仔細地聽,如果你有看法想法,可以立刻站起來給以補充、甚至談出你的不同的見解。
哪個小組在理解的時候解決了這個問題?
隨著學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點研究。
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1)何不試之以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2)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鄭國有一個人想去賣一雙鞋,先自己量了腳的尺碼,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時,忘記拿量好的尺碼。)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他拿起鞋子,才說:「我忘記拿量好的尺碼。」於是,趕緊跑回去拿底樣。等到他趕回來時,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買成。)
(4)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他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解決爭議的過程,通過思維的碰撞引導學生小結運用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爭議解決了後)
4 。剛才通過讀你解決了字同、音不同的問題了嗎?
小結:看來深入得讀就能解決問題!
5 。哪個小組願意來講講這個故事,其他小組仔細得聽,看他們和你理解得一不一樣?
(1)不一樣。談出來
(2)一樣。再請同學講一講。
6. 讀書明理
(1)最終這個鄭國人也沒有買到鞋,為什麼沒有買到?你們還想說些什麼?
(做事不能過分拘泥於形式,要注重實際。)
(2)老師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他回來沒有買到鞋,就有人說他,如果這個人早些告訴他不就買到鞋了?
引發學生思考看法學生再討論
小結:可見這個人真是「固執至極」別人勸也聽不進去。看來文言文,用字不多,卻能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字字珠璣」(板書)
[編輯本段]成語
成語的定義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成語大多由四字組成。
特點:①結構的相對定型性。②意義的整體性。③時間和空間的慣用性。④形成的歷史性。⑤內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來源:①歷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話或其他傳說。④古典文學作品。
成語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片語或句子,絕大部分是由四個字組成的。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語。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而」鄭人買履」是有一定典故,而且有一定的寓意,根據以上成語的定義,可以確定」鄭人買履」是成語.

Ⅷ 《鄭人買履》的買鞋者是什麼形象,是怎樣可畫的

矛與盾

楚人有鬻(賣)盾與矛者,譽(誇耀)之曰(說):「吾(我的)盾之堅,物莫能陷(這里是穿透的意思)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有人)曰:「以(用)子(您,對人的尊稱)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怎麼樣)?」其人弗能應(回答)也。

鄭人買履(鞋)

鄭人有且(將要,打算)置(備辦,這里當「購買」講)履者,先自度其足(自己量了腳的尺碼。度,量長短)而置(放)之(指量好的尺碼)其坐(同「座」,座位),至(到,等到)之(往,去)市(集市)而忘操之(忘了拿尺碼。操,拿)。已得履,乃曰:「吾(我)忘持度(拿尺碼)。」反(同「返」,回去)歸取之(它,指尺碼)。及反,市罷(集市散了),遂(於是,就)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翻譯
《矛與盾》的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什麼東西都刺不進去。」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麼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麼樣?」這個人被問得沒話可說了。

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鄭人買履》的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腳,然後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卻忘了帶尺碼。已經拿到了鞋,就說:「我忘了拿尺碼。」便返回家中取尺碼。再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於是沒有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試試鞋呢?」他回答說:「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一、教材說明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這種古文原文的寓言,文字特別簡練卻又不失形象生動,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頗能讓人體味到某種含蓄和幽默。《矛與盾》全文僅四句話,分兩層意思,前兩句講這個人如何誇耀他的盾和矛,後兩句寫他如何被人問住,無言以答。《鄭人買履》也分兩層,先陳述這個人從量尺碼准備買鞋到後來「遂不得履」的全過程;然後用簡單的對話點明他沒買到鞋的原因。前後兩部分的內在聯系都很緊密。兩則寓言都沒有作者的任何評論,而用對話作為點睛之筆,用人物自己的話來點明寓意,給讀者留出思考的餘地。

除了繼續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是學習本課的難點。而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關鍵性的話語展開思考、討論,可作為教學的重點。

選編這兩則寓言的意圖是,在第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讀一點文言文,為初中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二、學習目標

1.學會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藉助注釋理解課文,初步領悟課文所講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這兩則寓言是文言文,在文字表達上與現代文有很多不同,然而有注釋可供藉助,

小學生讀起來就容易多了,加上在第十一冊已接觸過文言文,學生多少有了一些經驗。因此,和現代文的教學一樣,仍應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不要講語法知識。教材中的注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句,還可讓學生從中逐步體會古今詞義、表達方法的不同。要啟發學生善於充分利用,但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這些注釋。

2.本課教學安排兩課時,每課時可以集中學習一則寓言。兩則寓言除具體內容不相同外,有許多相同之處。現以《矛與盾》為例,建議如下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范讀,讓學生藉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指導朗讀,把句子讀正確,亮骼��詵錘炊廖鬧薪�徊礁形蚓渥擁囊饉跡歡�螅�丫渥擁囊饉劑�鵠矗�廢敖蒼⒀怨適攏蛔詈螅�致邸⒗斫庠⒁猓�⒘�凳導侍柑父惺堋?

3.指導朗讀和背誦是教學重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讀古文的經驗。現在的學生閱讀古文的障礙在於古文詞語、句式運用與現代文存在差別。這種障礙的消除,對小學生來說,不能講古漢語的詞法、句法。主要方法是:首先讓學生參考注釋揣摩句子的大意,然後通過反復朗讀,整體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在學生練習朗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指導。兩則寓言的朗讀,除了須正確停頓、突出重音外,還應注意語氣和節奏。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其中,前面部分,那人吹噓自己的盾和矛的兩句話,要適當突出對應的部分,語氣語調比較張揚;後面部分「其人弗能應也」則語氣改緩變沉,與之形成對照。「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應讀出問句的語氣(尾音稍上揚)。還可以設想是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人的不同語氣、節奏:年輕氣盛者問得俏皮一些,稍快些;年老或斯文些的人問得舒緩些……都可表現一定的幽默感。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4.「思考·練習」第二題「讀一讀,說說句子的意思。」此題目的在於將文中較難的句子列出來重點理解。引導關注文言文的詞句運用特點,領悟用現代漢語表達文言句子意思的方法。做這一練習,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注釋理解句意並結合指導朗讀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讀好課文、理解寓意之後進行。但無論在什麼時候進行這項練習,都宜採用整體感悟、通句揣摩的方法。千萬不要講文言虛詞、實詞及句式的知識。以下是列出的五個句子的大意,供參考。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麼東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麼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裡」,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於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後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裡,為什麼可笑,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後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

Ⅸ 鄭人買履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就是鄭國的人買鞋子,裡面有個寓言故事,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Ⅹ 鄭人買履

新聞網頁貼吧知道MP3圖片視頻網路文庫

幫助設置 首頁 自然 文化 地理 歷史 生活 社會 藝術 人物 經濟 科技 體育 網路合作 核心用戶 9月熱詞 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拆分詞條 鄭人買履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鄭人買履,既是一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更是一寓言,說的是鄭國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它告訴人們,遇事要實事求是,要會靈活變通,不要死守教條。

中文名: 鄭人買履
類型: 成語/寓言
結構: 四字成語
年代: 春秋
國家: 鄭國

目錄

基本信息
譯文
注釋
通假字
注意字詞
寓意:
主題
近義詞
反義詞
評點
閱讀練習基本信息
譯文
注釋
通假字
注意字詞
寓意:
主題
近義詞
反義詞評點閱讀練習展開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鄭人買履(zhèng rén mǎi lǖ):《成語詞典》謂出《淮南子·說林訓》:「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按:詞典學家王光漢先生《詞典問題研究—成語溯源規范淺議》指出:文中既無鄭人,又無買履,何以成「源」?此語當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原文: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編輯本段譯文
有一個想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寸,然後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去集市的時候,他忘帶了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寸了。」於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你的腳去試試鞋呢?」他回答說:「我寧願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編輯本段注釋
1.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2.者:......的人。(定語後置) 3.欲:想。 4.先:首先。 5.度(ó):量。 6.而:然後。 7.置:放,擱在。 8.之:代詞,它,此處指量好的尺碼。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到了…… 12.之:去。 13.操:拿,攜帶。 14.已:已經。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 17.乃:於是,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碼。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集市,市場。 22.罷:散,結束,停止。 23.遂:最終。 24.曰:對......說。 25.寧(nìng):寧可。 26.無:不。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且:想。
編輯本段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為放在其凳子上。 2、「反歸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為返回去取尺碼。
編輯本段注意字詞
【讀音】履:lǚ 邊音,第三聲 【讀音】度:ó 多音字,第二聲 【讀音】寧:nìng 鼻音, 第四聲 【讀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聲
編輯本段寓意:
諷刺了那種固執己見、呆板、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
編輯本段主題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對待事物要注重實際,不要墨守成規。 ▶詞語解釋 【解釋】: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切實際,死板恪守的人。 ▶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語 法主謂式句型用作定語、狀語,是含貶義成語。
編輯本段近義詞
生搬硬套 死搬教條 刻舟求劍 墨守成規 冥頑不靈 守株待兔
編輯本段反義詞
見機行事 隨機應變 急中生智
編輯本段評點
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在這種人看來,只有書本上的才是真理,沒寫上的就不是真理。這樣,思想當然就要僵化,行動就要碰壁。
編輯本段閱讀練習
1、《鄭人買履》選自《韓非子》,作者韓非,戰國人。 2、給下列字注音。 ①履( lǚ ) ②寧( nìng ) 3、解釋字詞。 (1)履(鞋 ) (2)操(攜帶) (3)寧( 寧可) (4)罷( 散 )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罷,遂不得履。:等到返回市場,市場已經結束。於是就沒買到鞋。 ②寧信度,無自信也。:(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先自己量好了腳的尺碼,然後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5、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麼道理? 做事不能死守教條,要學會變通。 6、請你至少寫出兩個帶「履」的成語。 安常履順 跋履山川 7、通假字 坐:座,座位 反:返,返回 8.這則小短文諷刺了什麼樣的人? 諷刺了那種固執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採取靈活對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