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蘭亭序書法電腦壁紙 誰能幫幫我 我的解析度是1366*768 附了圖
LZ圖片太長按比例縮放後字形就走樣了如果要字形不走樣就得按照原比例你可以用原圖片選擇平鋪或者居中缺點是只能看到其中一部分字
2. 作為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何那麼多塗改的痕跡
在當代這個文化多樣的社會中,如果沒有特別的才藝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而書法則是一副永不消亡的明信片,就像東晉時期的王羲之,作得一首蘭亭序,被後人稱道了上千年,確實王羲之所代表的的楷書流行於後世很長時間,以至於現在我們寫字也是被要求使用正楷的文字體來規范書寫。
一般來說,所謂的臨摹是把原作放在面前,然後摹仿原作的筆跡和感覺,自己來寫,這樣可以保證書寫的連貫和順暢,但與原作的差別會比較大。描摹出來的字雖然沒有寫作者本人的特徵,但卻是最接近原作的。不過,雙鉤摹本在塗色中很容易把墨塗出字外,所以失敗率很高。《蘭亭序》應該至少經歷了數百次雙鉤,才有了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3. l蘭亭序 顏真卿 全文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禊飲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無不到會,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映襯在左右,引溪水為曲水流觴,列坐其側,即使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
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眾多的物類,縱目游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樂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俯仰之間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反躬內省,滿足於一室之內的晤談;有的人則寄託於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捨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於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情事變遷,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對此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於造化,而終究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麼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的感慨,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裡卻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盡管時代有別,行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動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後人閱讀這些詩篇,恐怕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
4. 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圖片
上網進入《書法空間》打開《書法資料庫》,點擊王羲之,就可找到各種版本的《蘭亭序》。下載圖片另存即可。
5. 《蘭亭序》出現的時代背景、書法特點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蘭亭序》從「形神兼備」發展到「離形神似」,講求自然。順乎神理,在藝術上這是形式表現和精神內涵的關系,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
華美與質朴的相結合,由此產生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形神兼備」的藝術品格。後來又將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書畫藝術從對外在客觀世界的表現轉向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抒發。這在晉代的書法藝術中就出現了追求「韻」的審美趣尚。
從流傳的晉書墨跡來看,晉人尚韻,其主要表現為自然天成、和諧暢達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晉代書法的傑出代表,後世尊為「書聖」,其《蘭亭序》法帖也被尊崇為「天下第一行草」。
(5)高清蘭亭序圖片擴展閱讀: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後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於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後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於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於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真跡殉葬昭陵,有摹本、臨本傳世,以"神龍本"最佳。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6. 蘭亭集序原文
蘭亭集序原文為繁體字,並不是我們所學過的簡體字,原版如下: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簡體字版如下:
蘭亭集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6)高清蘭亭序圖片擴展閱讀:
書法賞析
談論魏晉書畫藝術。人們總會將它與「形神之辯」的審美趣尚相聯系起來,從「形神兼備」發展到「離形神似」,講求自然。順乎神理,在藝術上這是形式表現和精神內涵的關系,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華美與質朴的相結合,由此產生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形神兼備」的藝術品格。後來又將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書畫藝術從對外在客觀世界的表現轉向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抒發。
這在晉代的書法藝術中就出現了追求「韻」的審美趣尚。從流傳的晉書墨跡來看,晉人尚韻,其主要表現為自然天成、和諧暢達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晉代書法的傑出代表,後世尊為「書聖」,其《蘭亭序》法帖也被尊崇為「天下第一行草」。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蘭清)盛游之事,其書從容嫻和,氣盛神凝。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其書法,認為《蘭亭序》是「盡善盡美」之作,死後將它一同葬入陵墓。現傳《蘭亭序》之真偽,曾有過大爭論,幾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
但是《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卻是一致公認的。宋米芾詩雲:「翰墨風流冠古今,鵝池誰不愛山陰;此書雖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萬金。」歷代書家摹本不下幾十種,也是書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現象。
《蘭亭序》在王書中雖不及其行草書札,但作為一種典雅、雙逸、瀟灑的時代風格是無人能超越或與之相伴的。那種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雙逸的風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後世學書者感到面對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測的城樓,往住不得其門而入。
單看其用筆的豐富,就有藏鋒、稱飾、掛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圓轉方等種種奇妙變化,有些橫與波挑又帶有隸書遺意,變化莫測,時出新愈,平和之中見奇縱,這也是《蘭亭序》永久的藝術魅力所在,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唐·孫過庭語)正應是對《蘭亭序》之神最恰當的評語。
《蘭亭序》為行書帖,但從其圓轉流美的行書字體中可以感覺到東晉楷法的完備,在妍美的行書中隱含著楷書的骨力。南朝的楷書很發達,但從王羲之的傳本來看,其突出成就顯然在行、草方面。與漢魏、西晉比較,王羲之書風的最大特徵是用筆細膩而結構多變,過去的書風都走古拙一路。
如《平復帖》,而王羲之卻能把書法技巧由純出乎自然而引向較為注重華美而達到精緻的境界,與古拙相對而為「秀媚」。將這種充溢韻致的書風與《蘭亭序》描寫的良辰美景珠聯璧合,有一種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
作者置身於「祟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極視聽之娛」,抒發樂山樂水之情;與友人雅集,筋詠賞景之際,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嘆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噴發,乘興書之,為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曠世傑作。
《蘭亭序》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自然形態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諧的結合,似乎有天機入神,走筆如行雲流水,進人書藝的最高境界。據說後來王羲之又寫過幾次,都不可能再達到這種境界,這就是藝術的奧妙。
《蘭亭序》書法,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其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楷模。欣賞《蘭亭序》,會獲得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7. 求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本
土豆網搜:童高峰臨摹王羲之蘭亭序全文。是我見過的最清晰、最完整、最逼真的版本。
8. 《蘭亭序集》楷書版
《蘭亭記》,唐太宗貞觀二年(628)二月,歐陽詢楷書。
歐陽詢楷書《蘭亭記》,筆畫挺秀勁遒,結體險絕嚴謹,氣勢高雅雄渾,堪謂歐體書法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蘭亭記》原石久佚,拓本傳世極少,且忽隱忽現,見者寥寥。一九八四年,由香港書譜出版社和廣東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書法大辭典》認為此貼「系後人集歐書」。一九八七年,著名歐書大家田蘊章先生於山東獲觀原拓,經多次推敲考證,進而對《辭典》「集書」之說產生疑義。田氏以為《蘭亭記》應屬歐陽詢親筆之作,並提出三點論述,作為探討。
《蘭亭記》應系集書還屬親筆,尚須考定,有俟將來,但精湛的書法藝術令人傾倒,對於學習歐書者來說,更是一本難得的好教材。
東晉王羲之《定武蘭亭序》宋拓本高清TIF格式(容量:726MB)
http://zitie.m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
(出處: 字帖迷-專注於書法資料分享)
9. 求《蘭亭序》高清大圖全圖
點擊查看大圖,4513×1480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