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足口病是什麼症狀
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性感染。最常見的病原體是甲類柯薩奇病毒,屬於腸病毒的一種。手足口病多數會在夏天及初秋出現。 病症 發病初期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發燒情況可能持續4至5日。手掌、腳掌,有時臀部,亦會出現無痛的皮疹或水?。口腔內會有疼痛的潰瘍,導致吞咽困難,因而食慾減退。這些水皰及皮疹通常會在7至10日內消退。並發症並不常見。在罕見的情況下,此病才會引發病毒性腦膜炎。 傳播途徑 手足口病主要透過受患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而傳播。直接接觸患者穿破的水皰亦會傳播病毒。患者在患病第1周最易把此病傳染他人,而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傳染性。 潛伏期 潛伏期為3至7日。 治理方法 在大多數情況下,發燒、紅疹及潰瘍會在1周內自動消退,患者通常可完全康復。現時並無有效治療此病的方法,但可採用症狀療法,使患者的熱度、以及潰瘍引致的痛楚得以紓緩。處理鼻喉排出的分泌物、糞便及弄污的物品後,須立即洗手。如兒童發高燒,活力減退或病情惡化,家長應及早攜同子女就醫。 預防方法 預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注重個人衛生。 1. 保持空氣流通。 2. 飯前、便後,以及處理尿片或其他被糞便沾污的物品後應洗凈雙手。 3. 保持雙手清潔,並用正確方法洗手。 4. 雙手被呼吸系統分泌物弄污後(如打噴嚏後)應立即洗手。 5. 打噴嚏或咳嗽時要掩 口鼻,並妥為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6. 兒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應常常徹底清洗。 7. 病童應留在家中,直至熱度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皰結痂後才回校上課。 8. 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地方。
2. 什麼是手足口病有什麼症狀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潛伏期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傳染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方式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於散居兒童。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發病。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臨床特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症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不留後遺症。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並發症。 診斷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潰瘍的許多種傳染病中的一種,另一種常見的口腔潰瘍的原因是口腔皰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齦產生炎症(有時稱口炎)。 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 主要診斷依據 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1、好發於夏秋季節; 2、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常在嬰幼兒集聚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 3、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 4、病程較短,多在一周內痊癒。 預防原則 (一)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及時採集合格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 (二)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三)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糞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五)流行時, 做好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六)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七)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八)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九)醫院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 參考資料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
3. 手足口病症狀圖片
手口足病症狀:
1、大多數患兒是突然發病,首先表現為發高燒,體溫多在38度以上,同時伴有頭痛,咳嗽,流涕等症狀,體溫持續不退,體溫越高,病程越長,病情也就越重。
2、患兒發熱的同時或發熱1-2天後,可在他們的口腔粘膜、唇內見到皰疹,皰疹破潰後會形成潰瘍,疼痛感較重,患兒常表現出煩燥、哭鬧、流口水,不吃飯等不適。
3、口腔皰疹後1-2天可在患兒的手心、足心及小屁屁上看到皮膚斑丘疹,以腳心部最多,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較硬並內有混濁液體疹子周圍繞以紅暈。
4、小兒手足口病的疹子較少出現在軀干及面部,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會造成瘢痕,更不會留下印跡。
5、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情較輕的自愈性疾病,絕大部分患兒預後較好,少數重症患兒可合並心肌炎、腦炎、但這種可能很小。
6、整個病程大約在1周左右結束,一般不會並發什麼嚴重的後果,只要護理得當,不會在皮膚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跡或疤痕。
4. 手足口病是什麼症狀!
手足口病(EV71)臨床表現
多為5歲以下嬰幼兒,手、足、口及皮膚、黏膜出現典型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並伴有卡他性症狀。
1)典型病例:潛伏期一般2~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約半數病人於發病前1~2天或發病的同時有發熱,多數在38�6�1C左右,持續2~3天,少數病人3~4天以上。有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症幾乎都有發熱,且持續時間長。部分患者初期有輕度上感症狀,如咳嗽、流涕、惡心、嘔吐等。由於口腔黏膜潰瘍疼痛,患兒有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斑丘疹或皰疹。斑丘疹在5 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手足遠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皰疹一般無疼痛和癢感,愈後不留痕跡。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損不一定全部出現。
2)不典型、散發型病例:出疹只表現在患者身體某一個部位上,斑丘疹或皰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進行病原學和血清檢查。
3)合並症:有的可合並心肌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肺水腫等,但以無菌性腦炎、心肌炎等最為 常見。
發病季節:全年都可發生,以4~9月多見。
那些人容易感染:5歲以下兒童多見,尤其是嬰幼兒。它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傳染性強。一般通過患兒接觸的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傳播;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亦可造成傳播。
怎樣預防:1)飯前便後要用潔凈水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2)室內應經常通風,做好家庭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小孩的衣物等要經常日光晾曬:
3)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還應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防止過度疲勞;
4)托幼機構、小學等兒童聚集單位應每日晨檢,發現疑似病人時應敦促家長帶小孩就診。
5. 手足口病有什麼症狀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狀常常表現為: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齶、硬齶、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渾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手、足、口病發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現。水皰及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消退。
6. 手足口病的症狀圖片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額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齶,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消退後不留痕跡,無色素沉著。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內痊癒,預後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凶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
(1)神經系統表現並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陽性。合並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2)呼吸系統表現並發肺水腫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發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啰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並發心肌炎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7. 手足口是什麼症狀
手足口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的兒童,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急性起病,發熱、口痛、厭食,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或潰瘍,位於舌、頰黏膜及硬齶等處為多,也可波及軟齶,牙齦、扁桃體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現斑丘疹,後轉為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手足部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數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消退後不留痕跡,無色素沉著。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凶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
(1)神經系統表現 並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可見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陽性。合並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2)呼吸系統表現 並發肺水腫時有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發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啰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 並發心肌炎時可見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8. 手足口病初期症狀圖片
我孩子去年患過手足口病,今年還會不會傳染上
9. 手足口病症狀圖片什麼樣的
五、患病人群
手足口病常見於10歲以下的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患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人群,但並不是每個受感染者都會發病。
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感染這些病原體因而發病,因為他們不像成年人那樣可以從以往的感染中得到抗體而產生免疫。感染後只獲得該類型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類型病毒的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後還可能因感染其它類型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10. 父母要早發現早治療,手足口病的6大症狀是什麼
手足口病是寶寶小的時候非常容易感染的一種疾病,手足口病是具有一定傳染性的,寶寶的身體免疫力比較低,是非常容易受感染的群體,多數孩子感染手足口病都是由於病毒引起的。感染手足口病的孩子經常會出現低燒的症狀,還會有食慾不振和不願意吃飯的現象,口腔裡面可能會長潰瘍,嘴巴會非常痛。
二、結語
當寶寶患有手足口病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寶寶的個人衛生,平時多給寶寶吃一些清淡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因為這個時候我的嘴巴會非常的痛,並且寶寶平時的玩具餐具都要注意消毒,以免發生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