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封建家庭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可愛男孩女孩卡通圖片 2024-11-19 08:21:48
電腦怎麼轉換成圖片 2024-11-19 08:20:13
罪孽深重的男人圖片 2024-11-19 08:00:21

封建家庭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28 06:11:49

A. 該如何脫離一個封建的婚姻家庭

封建的婚姻家庭在現在依然是存在的,他們的思想都是多少年思想積累慢慢的沉澱下來的。雖然現在很多人都知道相信科學思想開放了,但是依舊存在那些封建家庭。他們往往一些做法讓現代人難以接受,想脫離這樣的家庭,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因為除了離開,就剩下了改善他們根深蒂固想法這個辦法了,有多難大家肯定是知道的,所以直接離開才是最好的辦法。

很多家庭依然在重男輕女,很多的女孩子嫁到這樣的家庭就飽受著生兒子的困擾,因為沒有直接的辦法能生出兒子,都是隨機的,發現生的是女兒就讓接著生,要麼就打掉,甚至生了三個女兒後還要堅持生男孩。生不出男孩就得不到公公婆婆的待見,甚至老公都不幫著老婆。在這樣的家庭里大家都在逼迫女方生孩子,甚至打掉的孩子多了要面臨很難再懷孕的風險,即使是這樣的代價,依然在催促著生男孩。

這樣的例子雖說是少的,但是絕對存在,他們家是有皇位要繼承還是咋地死活要生個男孩,多少女性苦不堪言。甚至有些想到了自殺,有些家庭信封風水神婆。還會請這樣的人來幫忙做法生孩子,去寺廟求法寶保佑生兒子。這樣的家庭思想都是長久的根深蒂固想法,肯定短時間是無法讓這樣的家庭改變的,唯一能讓自己不受侵害的就是離開了,身為一個自由人,在不幸的家庭生活遠遠沒有自己獨立生活要來的自在自由。

B. 我原聲家庭真的很封建,我忍受不了!

父母有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你不必抱怨。如果你想過得更好或是你想過你自己的生活,也許好好學習,將來有好工作就可以獨立生活了。
你不太可以去改變你的父母的行為習慣。

C. 封建家庭的禮教是什麼

中國古代禮儀形成於「三皇五帝」時代,到堯舜時,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就是「五禮」。這「五禮」指的是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作為人類祖先的聖賢唐堯、虞舜、夏禹等,他們本身都是講究禮儀的典範。傳說堯年輕的時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輩之間,禮讓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獵物平分給眾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有時還把那最少的一份獵物再分送給年邁體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眾人的稱頌,所以大家都推選他為首領。虞舜講究禮儀是歷代的楷模。我國的《二十四孝圖說》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講他躬耕歷山,任勞任怨;供養父親、繼母和同父異母之弟的故事。 堯舜時期制定的禮儀經過夏、商、周這三個奴隸制社會國家1000餘年的總結、推廣,日趨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歷經文王、武王、成王三個君主,重新「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政,而民和睦,頌聲興」。周公還在朝廷設置禮官,專門掌管天下禮儀,把我國古代禮儀制度推向了較為完備的階段。 春秋時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禮」推向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復禮」,教育他的弟子們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食」。總之,為了「禮」的需要,可以舍棄一切。為了宣揚古代禮制,他不遠千里,從魯國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學禮。 到了漢武帝時期,「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方略確立後,禮儀作為社會道德、行為標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後歷朝歷代都在朝廷設置掌管天下禮儀的官僚機構,如漢代的大鴻臚、尚書禮曹,魏晉時的祠部(北魏又稱儀曹),隋唐以後的禮部尚書(清末改為典禮院)等。同時,禮儀學著述越來越重要。漢代把《周禮》、《儀禮》列為五經之一,是讀書人的必修之課。西漢人戴聖在研究前人禮書著作基礎上,編纂《禮記》一書,也被列為十三經之一。爾後,歷代禮學研究者再在這些禮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先後出現了《周禮註疏》、《儀禮註疏》、《禮記正義》、《禮說》、《禮記集解》、《禮記集說》、《禮書通故》、《禮書綱目》等數以千卷的禮學著作,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中一門重要學科,對人類文明進步起著特有的作用。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實際上禮儀可分為政治與生活兩大部類。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聖、尊師鄉飲酒禮、相見禮、軍禮等。生活類禮儀的起源,按荀子的說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在禮儀中,喪禮的產生最早。喪禮於死者是安撫其鬼魂,於生者則成為分長幼尊卑、盡孝正人倫的禮儀。在禮儀的建立與實施過程中,孕育出了中國的宗法制(見中國宗法)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見的鬼神在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三禮」(《儀禮》、《禮記》、《周禮》)的出現標志著禮儀發展的成熟階段。宋代時,禮儀與封建倫理道德說教相融合,即禮儀與禮教相雜,成為實施禮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禮為勸德服務,繁文縟節極盡其能。直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①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拜,在達到一定數量之後,才抽象為對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③宗廟之祭。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祀時還要卜筮選屍。屍一般由孫輩小兒充當。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時行九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宗廟祭祀還有對先代帝王的祭祀,據《禮記·曲禮》記述,凡於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嚳、堯、舜、禹、黃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漢代起始修陵園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則始創在京都總立歷代帝王廟。嘉靖時在北京阜成門內建立歷代帝王廟,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制、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⑤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⑥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①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壇於南郊,後妃九嬪都參加。漢魏時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時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禮儀,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東永安門北建木製方台,台下設高禖神位。清代無高禖之祭,卻有與之意義相同的「換索」儀式。誕生禮自古就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面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②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漢代沿襲周代冠禮制度。魏晉時,加冠開始用音樂伴奏。唐宋元明都實行冠禮,清代廢止。中國少數民族不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古老的成年禮,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褲、盤發髻等儀式。③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在特定的節日吃特定的食物,這也是一種飲食禮儀。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系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④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⑤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漢魏時按季節行五祀,孟冬三月「臘五祀」,總祭一次。唐、宋、元時採用「天子七祀」之說,祀司命(宮中小神)、中、國門、國行、泰厲(野鬼)、戶、灶。明清兩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後,罷去門、戶、中、井的專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與民間傳說的灶王爺臘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國家祀典採用了民間形式。⑥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周人認為自然的運轉與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轉換,寒暑變異,瘟疫流行,鬼魂乘勢作祟,所以必須適時行儺以逐邪惡。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制,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仍有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最為完整典型。 中國禮儀在中國文化中起著「准法律」的作用。

D. 就如圖片上所說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話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作品,被認為是「中國話劇現實主義的基石」。《雷雨》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整個故事在雷雨中開始又在雷雨中結束,註定了是一幕人生大悲劇。劇中人物個性鮮明,獨具特色,人物命運極具傳奇色彩,情節跌宕起伏,發人深思。
劇中的周朴園是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人物,是豐富的、立體化的人物。是一個專制的封建家長角色,同時又是一個偽善的資本家。一方面他身上有著明顯的階級烙印,是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在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正常的人,一個有七情六慾、知冷知暖的人,與所有的正常人一樣,都有自己的願望和追求,他是一個鮮明而獨特的人物。在《雷雨》中,周朴園所表現出的是善惡交織、復雜矛盾的人物形象。他陰險、狡詐、虛偽,是所有悲劇的始作俑者。他年輕時曾到德國留過學,也曾追求過西方進步思潮,受到過自由、開放思想觀念的熏陶。但由於周朴園從小就受封建道德禮法的洗禮,所以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周朴園特別維護自身的權威性,要建立一個在他眼中所謂的有秩序的「模範家庭」。
周朴園是一個絕對獨裁者,他是偽善的、冷酷並且殘酷的。就是在潛意識里,都始終維護著自己在家中的絕對統治地位,在他眼中,始終認定妻子蘩漪有病,認為蘩漪陰鷙、尖銳、乖戾的個性和反抗精神是不正常的,是一種病。所以,為了表現出自己對妻子的關心愛護,他逼她喝葯,還請「有名的腦病專家」給她看病。他所做的一切,他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他是寬厚仁慈的,他是一個好丈夫,是出於對妻子的關心。
其實他所追求的是一個純粹的封建式獨裁者的地位,在勸妻子蘩漪吃葯的時遭到蘩漪的公然反抗後,他偽善、殘酷的一面便顯露出來,「冷峻」地勸誡蘩漪應當自重:「當了母親的人,處處應當替子女著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體,也應當替孩子做個服從的榜樣。」周朴園由不得任何人對他有半點個性和反抗,為了讓所有家庭成員絕對服從自己,周朴園讓周萍跪下勸自己的後母喝葯,這時,周朴園那個封建道德的執行者和捍衛者的可憎面目便徹底揭露出來了。
周朴園的復雜人性同時也體現在對待侍萍的情感上。三十年前,周朴園他面臨利益與愛情的沖突時,他選擇了利益拋棄了侍萍,當他知道侍萍抱著兒子投河自殺的消息,他心中充滿深深的愧疚,而且這種愧疚感隨著後來家庭生活的不和諧不斷加深。
為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周朴園牢牢記住侍萍的生日,襯衣上綉著梅花,保持著三十年前傢具的擺設,保持著關窗的習慣,甚至教育下一代與他一起懷念侍萍,他給大兒子取名為「萍」,還命令周萍為了他的生母,把在歌舞廳廝混的不良行為「完全改過來」。 三十年來, 他一直沒有忘記侍萍,他經常獨自一人長久地凝視侍萍的照片,這些好像又看出,周朴園與侍萍之間是有感情的,周朴園是愛侍萍的。但是,30 年後,侍萍重新出現在周朴園面前時,他非但沒有那種驚喜萬分、重遇故人的欣喜表現,反而是一反常態,一句「你來干什麼」!就把他以前的種種「懷念」一筆勾銷了。前後對照顯得多麼虛偽,他要真惦著她,此刻不期而遇,應該喜出望外,格外熱情,但他那緊張、害怕、冷酷的言語,哪有一絲一毫情義?當他意識到他的名譽、地位可能受到威脅,便馬上換了一副面孔,暴露出人性中自私、冷酷、虛偽的一面。
周朴園貪婪、兇狠、狡詐,作為一個資本家、一個大煤礦的董事長,他在礦上殘酷地壓迫工人, 引起工人的罷工反抗。為了鎮壓反抗, 他勾結警察開槍打死三十個工人。他對談判的工人代表軟硬兼施, 一方面花錢收買少數「沒有骨頭」的代表, 另一方面將「鬧得最凶」的工人代表魯大海毫不留情地開除。為了弄到錢,他什麼都做得出來, 曾經「故意淹死了兩千二百個小工, 每一個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塊錢」。可以說, 周朴園的煤礦是建立在工人的屍骨上的, 他的每一分錢都浸透了工人的鮮血, 他的行為滅絕人性, 令人發指。
劇中,繁漪是一個被凌辱、被摧殘的女性,同時也是一個敢於沖破封建家庭束縛的「叛逆」,一個陰鷙的女人。蘩漪是「五四」後要求個性解放的資產階級女性,是接受過一點新教育的舊式女人,她渴望愛情,憧憬著美好的婚姻生活,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是專制家庭的叛逆女性,是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婦女形象。不公平的命運使她嫁給一個比她大20 多歲,她根本不愛的男人。18 年來,她感受到的只是周朴園的冷漠、對她的厭惡和壓制,受盡殘酷的精神折磨,呼吸不到一點自由的空氣。無愛的婚姻與寂寞枯燥的生活漸漸使她變成「石頭樣的死人」。
蘩漪雷雨般的性格,隨著她悲劇性格的發展而發展。周朴園逼她吃葯的場面,她那不可屈服的個性已顯現出來了。作為封建專制的代表周朴園在家裡是說一不二的, 沒有誰不怕他的, 周萍、周沖都是這樣,連無賴式人物魯貴在周朴園面前也前言不搭後語, 總是「老⋯老⋯老爺」地叫著, 而惟獨蘩漪敢於反抗周朴園。她的反抗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確立的, 而是經過一個過程。比如, 剛開始時,盡管蘩漪對周朴園表現出抵觸情緒, 但還是順從的, 但到了後來, 蘩漪卻表現出「戰士」的品格: 直面周朴園, 數落他, 嘲笑他, 蔑視他。面對周朴園的訓斥, 蘩漪竟敢當面頂撞說: 「( 輕蔑地) 不, 我不願意。我告訴你, ( 暴躁地) 我不願意。」
繁漪又是自私的,作為周朴園的繼室,她不甘心任人擺布,厭倦了冷寂陰沉的家庭,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抓住所謂的幸福,她飢不擇食地愛上周萍並死死纏住他,當她發現周萍在悔恨自己的過去,並要逃脫,將她一個人拋在苦海中時,她就明確地對周萍說:「不後悔,我向來不後悔。」進而又說:「是你把我引到一條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的道路上去了。」最後還說:「你不要把一個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的。」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她看來這並不是可恥的,反而是正義的,是自己追求愛情、自由的最好宣言,是自己葆有生命活力的最好辦法。
蘩漪是外在性格特徵是陰鷙憂郁的,這與她的枯燥無味的家庭生活,被周朴園封建專制壓迫與精神折磨十八年脫不了干係,也是周萍始亂終棄的行為造成的。在其內心深處更有著「火熾的熱情」,頑強倔強的反抗性格。愛起人來像火一樣熱烈、恨起人來也像火一樣能把人燒毀,表現在行動上是不顧一切的追求,不顧一切的反抗與報復。
魯侍萍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婦女。在侍萍出場時,作者用「 高貴的氣質」來描述她,盡管衣著樸素,她「依然像大家戶里落魄的婦人」。「高貴」始終是她行為的顯著特徵,「她的純朴、高貴的心靈有一種稀有的十分動人的美」。在第一幕,四鳳對魯貴說:「媽不像您,見錢就忘了命。」第二幕中她制止四鳳按照魯貴的話去給自己拿汽水,說「那是人家的東西」;後來,當面撕毀周朴園給她開出的一張五千元支票。「所有這些讓我們見識了魯侍萍不卑不亢、自珍自愛、身窮志潔的高貴品質。」
高貴、善良的侍萍偏偏命運多舛。三十年前,她和才出生三天的兒子被周家趕出家門,殘忍地遺棄了。她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河自盡,卻被人救活了。此後,便開始了漫長的苦難生活。「討飯,縫衣服,當老媽子,在學校里伺候人,為了自己的孩子,她嫁過兩次」,飽嘗了人間的辛酸與痛苦。她頑強地忍耐著,自身的悲劇提醒她,決不能讓女兒重復自己的命運。然而,她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她的女兒在幫工時,和周公館的大少爺相愛並懷上了他的孩子,而這個大少爺正是自己的親生骨肉。面對這么沉重的打擊,侍萍發出了宿命的悲嘆:「天知道誰犯了罪,誰造的這種孽! 」她決定獨自承受可能會有的命運懲罰,讓毫不知情的兄妹戀人遠走高飛。但她連這點願望也無法實現,繁漪的瘋狂使所有的隱情被暴露出來,結果女兒觸電身亡,大兒子自殺了,二兒子出走了,一下子失去了這么多親人,她徹底崩潰了,痴呆了。
劇中人物都有其各自的慾望和強烈的意向,他們不甘心自己的悲慘遭遇,為各自的生存理想而努力奮斗,但所有人物無論強弱、善惡,也無論是誰,都無法逃脫命運的操縱。他們越是掙扎,越是努力,結果陷得愈深,最後無法擺脫陷入絕望甚至死亡的悲劇命運中。《雷雨》震撼觀眾的藝術力量就在於它形象地再現了專制主義對一朵自由之花的摧殘,描述了專制社會使人變成鬼以及道貌岸然的邪惡扭曲人性的歷程,讓人深深厭惡那個罪惡的社會。

E. 老照片:晚清社會百態,三代同堂大家庭合影,鞋匠臉上寫著滄桑嗎

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合影。這是一個典型的多子女家庭,計劃生育實施以前常見的現象。那個年代生育多個孩子,也是迫不得已,一方面要養兒防老,另一方面醫療條件差,常有孩子未成年便因病夭折。家家戶戶以“多”來抵抗未來生活上的不確定性。

漳州一座土樓。土樓一般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竹片、木條等,經反復舂壓、夯築而成。它本質上是一座防禦性的城堡,兼具完善的居住功能,而且是大家族數十人、數百人居住在一起。

手持弓箭的年輕人。他們都穿清軍軍靴,應為練習射箭的現役軍人。

潮州廣濟橋(浮橋)。廣濟橋位於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連接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為古代廣東通向福建的交通要道。照片中的梭船,構成了廣濟橋浮橋的部分。浮橋可啟可閉,閉合即可連接兩邊梁橋,開啟能通行大船。


擺攤的鞋匠。一個簡單的小攤、一門技術含量並不高的手藝,可能就是一家人的生計。在農業社會,謀生的門路不多。他挑著扁擔走街串巷,風吹日曬雨淋,生活在他臉上寫下了“艱辛”二字。

F. 巴金的《家》封建家長制製造了哪些家庭悲劇

梅的悒鬱致死,瑞珏的慘痛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
小說描述五四時期成都高家公館的大家族,主人公是覺慧、覺民、覺新。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權威。三個主角有不同的性格和個性。 故事發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館里,高覺新是這個大家庭里的長孫,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他被剝奪了學業與愛情。在中學畢業那天被迫放棄了自己所愛的能夠了解他、安慰他的錢家表姐——錢梅芬,和父親指定的姑娘結了婚,結婚後,覺新在父親的安排下進入西蜀實業公司事務所上班,爾後不久父親死去,覺新成為家中事物的承重者。 覺新的二弟覺民和三弟覺慧就不同了,他們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熏陶,有著先進的思想、昂揚的鬥志,是新時代的新青年。覺新也跟他倆一起接受新思想,但是他依舊還是「作揖主義」和「無抵抗主義」的擁護者。一日,覺慧和覺民跟往常一樣,買了幾本新書,來到覺新的辦公室里,這時張太太和琴小姐來了。琴是高家親戚裡面最美麗、最活潑的姑娘,她也是一個有著理想、有著抱負的勇敢的新青年。她給大家帶來了一個不尋常的消息,錢家大姨媽回省城來了,梅表姐嫁了不到一年就守了寡,婚後變得有點憔悴。這個梅表姐就是大哥覺新所摯愛的錢家表妹,而這時覺新正陪著張太太買衣料,他並沒有聽到這個消息。 覺慧和覺民離開了覺新的事務所,覺民去了琴的家裡,而覺慧在路上遇見同學張惠如,並從他口中了解到當兵的打了學生。覺慧義憤填膺地和一些學生們參加了向總督示威遊行的隊伍。祖父高老太爺很快知道了他遊行的事,便讓覺新把他囚禁在家裡,為了覺新,覺慧只能留在家裡,不久後,他又出去了。 舊歷新年快來了,高公館這個紳士家庭也忙著准備過新年。除夕的前一天下午,覺慧買了一本小說《前夜》讀給他的兩個哥哥聽,書里的內容激起了覺慧的熱情,也喚起了覺新痛苦的回憶,他向兩兄弟述說了自己身為長孫承擔的重任,自己為了家族的人,犧牲了自己的幸福……覺慧想著,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給自己把幸福爭過來。他又為不是大哥的自己十分慶幸。天黑了,高家四世同堂聚集在一起,互相慶賀著吃年夜飯,高老太爺看見自己的子孫滿堂,想著再過一兩代,他們高家不知道會變成一個怎樣繁盛的大家庭,心裡非常地高興。 舊歷年的最後一天,覺新告訴覺慧他遇見梅表妹了,痛苦和悔恨湧上心頭。覺慧責備覺新當初為什麼不反抗,落到這地步,是罪有應得。覺新苦笑著說現實的環境不允許他這樣做,覺慧突然感覺在思想上跟他的大哥是離得愈來愈遠了。 鳴鳳是高公館里的丫頭,她既聰慧又漂亮,她很喜歡覺慧。而覺慧只有在回到他那寂寞無聊的家裡時,才會不為思念鳴鳳而苦惱。丫頭們傳聞,馮樂山要討姨太太,准備在大房同三房的丫頭中挑一個去。鳴鳳向覺慧發誓她絕對不會跟別人。 元宵節的夜晚,他們幾個年輕人接到了消息,督軍下令討伐張軍長,前線已經開火。仗終於打起來了,高公館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絕望之中,此時琴也正在高家,她沒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這里。她從前還相信自己是一個勇敢的女性,而這時她發現自己還是一個脆弱的女子,沒有能力反抗,也只能等待別人來宰割。 恐怖的時期終於過去了,和平的統治又恢復了。高公館又熱鬧起來。覺民弟兄的幾個同學創刊了《黎明周報》,刊載新文化運動的消息,介紹新的思想,批評和攻擊不合理的舊制度和舊思想。覺慧熱心地參加《周報》的工作,經常在《周報》上發表文章。至於覺民,他白天忙著功課,晚上按時去琴那裡教書,對於《周報》並不像覺慧那樣熱心。 琴因為她的好朋友倩如長辮剪了,她也想這么做,但遭到母親的反對,並要把她嫁出去。琴心裡愛的是覺民,她傷心地哭了起來。就在琴傷心痛苦的晚上,鳴鳳也同樣傷心至極。原來高老太爺要她做馮老頭子的姨太太,而且就在三天之後。這是高老太爺的命令,誰也違背不了,誰也反抗不了。她沒有辦法,覺慧是她惟一的希望了,而此時的覺慧正忙著寫他的文章,無暇顧及鳴鳳,待她要說時,覺民的到來使得她不得不走了。鳴鳳徹底地絕望了,她記得她曾說過寧死也不會去,她帶著對覺慧深深的愛和對這世上的不公平的恨跳進了湖裡。 鳴鳳死了,由三房的丫頭婉兒代替她去當姨太太。鳴鳳的死很快被這大公館里的人忘記,而覺慧卻不能忘,因為他的自私,他沒有把他心愛的人留住。他這時才發現平常老是訓斥大哥和覺民沒有膽量,其實他自己跟他們一樣,也是一個沒有膽量的人。他對生活已厭倦了,他有了遠離這個家庭的想法。一天晚上他看到四房的丫頭倩兒偷偷在花園里在給鳴鳳和婉兒燒紙錢, 感到萬分苦楚。 在高老太爺66歲誕辰的慶祝的日子裡,馮樂山向高老太爺提親,將自己的孫侄女許給覺民,同時將淑英許給陳克家的二兒子。覺民愛的是琴,他立即表示要自己的事自己作主。為了反抗祖父他在覺慧的鼓勵和幫助下逃離了公館,覺新在這時聽到了梅小姐去世的消息,萬分痛苦。 覺慧的五爸在外頭討了妓女「禮拜一」做姨太,還打著老太爺的招牌借了許多債,老太爺為此一病不起,他已清楚高家已走下坡路了,最後的結局是可以想得到的。他做了多年的「四世同堂」的好夢徹底破滅了。臨死前他把覺民召了回來,答應馮家的親事不提了,便離開了人世。 覺慧的嫂嫂瑞珏生產的日子近了,但公館的太太們卻要她遷到城外生產。因為他們迷信什麼「血光之災」,懦弱的覺新沒有說一句反抗的話,忍受了一切,把瑞珏接到了城外。 瑞珏幾天後就生產了,她生下了一個兒子,自己難產死了。覺新沒有能見她最後一面。是舊的制度、禮教和迷信奪去了他的青春、他的幸福、他的前途,也奪去了他最愛的兩個女人。他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他又不能夠抵抗這一切,他只有絕望,只有痛苦,他就此醒悟了,同二弟覺民一起,助三弟覺慧終於逃離了這個家,使他們被束縛著的家,到上海去一面求學一面從事進步的革命工作。

G. 《家》里的高老太爺是這個封建家庭的專制統治者

高老太爺:他是封建專制主義的象徵,主要性格特徵是專橫與殘忍,象徵著舊家庭和專制制度走向崩潰的歷史命運.小說中,他是高家的最高統治者,他的名言是"我說是對的,哪個敢說不對.我說要怎樣做,就要怎樣做!"他的話人人必須遵守.他把覺慧軟禁在家裡,不準他參加學生運動;他強迫覺民淑英接受他定下的親事;他把丫頭鳳鳴當作禮物送給馮樂山做小老婆,終於迫使鳴鳳投湖自殺.高老太爺的令一個特點是虛偽,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他和其他剝削者一樣精神空虛,靈魂丑惡.玩花旦,討小老婆,欺壓丫頭,什麼醜事都做得出來.他身邊那個濃妝艷抹,說話尖聲尖氣,走路扭扭捏捏的陳姨太,就是他道貌岸然的形象注腳.

H. 《家》是如何表現封建社會人吃人的罪惡的

長篇小說《家》以20年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國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縮影。從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但實際上,在這個大家族中處處都充滿著激烈的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為了爭奪家產,陳姨太、克安、克定等打著維護家族榮譽和高老太爺的招牌,耍盡了花招。他們先是鬧「鬼」,嚇死了老太爺,接著又鬧「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們很清楚是軍閥混戰,導致商場被毀,但卻硬逼覺新賠償股票的損失,並且在老太爺屍骨未寒時大鬧分家。除此而外,這個封建大家庭揮霍奢侈的寄生生活,還造就了一代整日只會揮霍無度,過著窮奢極欲糜爛生活的「敗家子」,這在高家「克」字輩人物身上顯得尤為突出。如高老太爺最喜歡的五兒子克定,不但嫖、賭、抽大煙、玩小旦樣樣精通,而且還騙取妻子的金銀首飾去當賣,在外面私設公館,蓄妓取樂。
作品在揭露這個封建家庭罪惡的同時,還側重表現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對青年一代的摧殘和迫害。覺新和梅本是青梅竹馬、真誠相愛的一對戀人,只是因為雙方母親在牌桌上有了磨擦,就兒戲般地拆散了這對情侶,使梅在痛苦的折磨中悲哀寂寞地離開了人間。瑞珏是在陳姨太之流鬧「血光之災」的邪說中喪命的,她和梅一樣,也是封建禮教的犧牲品。被封建禮教摧殘的除了梅和瑞珏外,還有在高家做丫頭的鳴鳳、婉兒等。鳴鳳只有17歲,就被高老太爺當做一件禮物送給了「死教會」的老惡棍、年已花甲的馮樂山做小,結果這位年僅17歲的少女被逼得走投無路,投湖自盡了。然而,鳴鳳的死卻沒有使這場悲劇完結,丫頭婉兒又很快被高家用來替代鳴鳳,繼續著人生的悲劇。
作品還表現了以覺慧為代表的一代覺醒了的青年同這個罪惡家族的斗爭。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一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一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斗,最後,他們真正敲響了這個封建大家庭的喪鍾。
《家》是一部思想相當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通過以覺慧為代表的青年一代與以高老太爺為代表的封建腐朽勢力的激烈斗爭,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和家族制度的腐敗與黑暗,控訴和揭示了大家族和舊禮教、舊道德的罪惡以及吃人本質,並且揭示了其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同時,作品還以極大的激情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以及他們與罪惡的封建家庭的決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
高老太爺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作為這個封建大家庭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作品突出表現了他專橫、冷酷的性格特徵。在高家,他的話就是法律,誰也不能反對。為了維護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他堅決反對孫子們進學堂和參加一切社會活動。他逼覺新和瑞珏結婚,製造了覺新和瑞珏、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他對家中男女僕人視同牲畜,硬是把只有17歲的鳴鳳送給60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死後,他又把婉兒抬到馮家受煎熬。在高老太爺的生命中,維護大家庭的秩序、興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當他臨終前,意識到這個家似乎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衰敗時,又極力掙扎,企圖用慈祥、溫和、自我懺悔將已走上新路的覺慧等拉回到老路上來。當然,高老太爺的掙扎是徒勞的,高家最終沒有免於崩潰的命運。作品通過塑造高老太爺這樣一位腐朽反動的人物,表現出了封建制度以及舊禮教、舊思想、舊道德必然滅亡的趨勢。
覺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滿了矛盾,是個「有兩重人格的人」。覺新善良,待人誠懇,原是舊制度培養出來的、有較強傳統觀念的人。由於他處於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處」,他凡事採取「不抵抗主義」,逆來順受,委曲求全。他愛表妹梅,但當這段美好的戀情被長輩無理地扼殺後,他並不反抗,對父親為他與李家訂的親事,也表示順從,然後回房蒙頭大哭一場,與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後,陳姨太無端以「血光之災」為由,不許瑞珏在家裡生小孩。覺新雖然覺得這有如「晴天霹靂」,但還是接受了,將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覺新身上雖然有著很嚴重的舊觀念的束縛,但他又是個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惡是非是有著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過美好的嚮往,與表妹梅的相戀就是他對愛情的追求;同時,他也同情受壓制的青年,如暗中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等。新思想雖然觸動了他的心靈,但封建舊觀念卻如同沉重的枷鎖壓得他無法喘氣,使他在精神上常常處於極度痛苦之中。他恨舊東西,自己也是舊禮教的犧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於他受封建傳統觀念毒害較深,喪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義」支配下,處處妥協,不自覺地扮演著舊東西的維護者的角色。總之,覺新是一個有著「雙重性格」的悲劇人物。他性格中的這種矛盾性,真實地反映出了當時某些時代特徵。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典型人物,批評了「不抵抗主義」,指明對於封建舊制度、舊觀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劇的惟一出路。
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給了他民主主義、人道主義的思想武器,這使他逐漸認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惡。正因為如此,他積極投身學生運動,熱心辦刊物,宣傳進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於反對封建束縛。在婚姻問題上,他敢於沖破封建等級觀念,毅然和丫頭鳴鳳相愛,同時積極支持覺民抗拒包辦婚姻。對於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他也敢於大膽反抗。最後,他義無返顧地走出了家庭。當然,覺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膽叛逆的一面,也有單純幼稚的一面。這主要表現在他對周圍的一切(包括「家」)雖然憤恨,但還不能作出完全科學的分析,有時感到「這舊家庭裡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復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他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於矛盾中,下不了最後決心。最後,只是因鳴鳳被逼投水自殺,這段愛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動。他雖然恨高老太爺,認為在家中他與祖父「像兩個敵人」;但在高老太爺臨終時,他又曾有過「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著隔膜,懷著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的想法。這想法很幼稚,其實高老大爺即使不死,他們祖孫兩代人的隔膜也是無法消除的,因為他們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會力量。作者對覺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實於生活的。盡管覺慧身上有著明顯的幼稚,但他卻真實地反映出了「五四」時期我國覺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著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雖然性格不同——梅悒鬱,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家》在藝術上有著突出的成就和特色。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於通過細致入微地刻畫人物心理,展示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從而突出人物性格。如作品寫鳴鳳投湖時的心理,就非常細膩,是全書極感人的篇章。它將一位年僅17歲的少女在即將走向生命盡頭時的痛苦、惘然、哀怨、掙扎以及最終絕望,一層層真實細致地剖示出來,使讀者從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舊制度摧殘人性的罪惡,看到這位弱小者生命的寧折不彎。又如,作品寫覺慧在鳴鳳死後的內心也極細致,作者還利用夢幻來剖示人物內心的隱秘,筆墨中透露出人物內心極度的悲哀與懊悔。除此之外,作品在塑造梅、覺新等人物時,也非常注重採用細膩的心理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如,正是由於作品細致地寫出了梅的內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覺新是一位有著「兩重人格的人」,作品多處細致地剖析他的內心,表現了人物內心深處因受新思想的啟發,對現實不滿,又受舊思想的羈絆而最終不能或無力抗爭的苦悶、矛盾,使人物復雜的性格得以凸現。
其次,作品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一般說來,一部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多、事件多,就需要作家有精心結構的能力。這部小說全書描寫的人物多達70人左右;作品所寫的事件也相當多,如鬧學潮、梅與覺新的感情悲劇、鳴鳳之死、覺民逃婚、瑞珏慘死等諸多事件。盡管作品表現的人多、事件多,但由於採用了單純明快地講故事的結構方式,以事件為線索,以場面串連故事,便巧妙地把高家內外的各種人物、各種矛盾糾葛,同祖孫兩代矛盾沖突這條主線交織成一體,環繞作品的主題思想,有條不紊地分別展開,使作品故事情節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始終保持著龐大而緊湊、嚴密而不游離於主要情節的結構特點。
再次,作品在語言上也獨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語言簡潔生動,流暢奔放,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語言上也同樣體現著巴金作品的獨特風格。在作品中,作者無論是寫人,或是敘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帶著濃郁的感情色彩,這就使讀者在領略人物命運時,一同體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樂,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家》是一部充分體現了巴金創作成就和風格的優秀作品,它充分顯示出了巴金在現代文學小說創作領域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內容梗概:成都高公館,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現在是大哥覺新當家。
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對家中的丫頭鳴鳳有朦朧的好感。高老太爺要將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孔教會會長馮樂山做妾,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並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在此打擊下一病身亡。家中大辦喪事,將要生產的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產,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珏難產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徒,他支持覺慧離家去上海。
相關評論:《家》也許不是巴金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有人緣的一本,可是它的問世並非一帆風順。最初,小說在《時報》上連載,每天一千字左右,後來因為戰爭中斷過一段時間,《時報》又換了編輯。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說太長,報社不想繼續登下去。收到信後巴金將剩下的稿子全寄了過去,並聲明如果報紙願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費。用他的話說,「為讀者寫作」的他「總算盡了作家的責任」。這樣,《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I. 什麼叫封建家庭

所謂封建,應該為封土地、建諸侯。但我也感覺現在我們所說的封建和本義是錯位的。現在的封建好像有傳統的,和我們的民主自由相違背的東西。我們常說的還有封建家長制等等。
封建社會(feudal society),意指實行封建制度的社會狀態,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常用的學術名詞。

封建這個字的由來,馬克思主義史家基於法律的論點,認為它主要強調劃分土地所有權。目前一般將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做為對比。

爭議
許多西方及海外史家並不認為中國有過嚴格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或者認為中國封建制僅限於周朝甚至西周時期(請參見分封制)。但根據馬克思主義史學,歷史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封建社會時期,如歐洲從9世紀到大約15世紀,都算是封建社會時期。而中國從戰國時期開始,也歷經很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封建社會中除了強調土地劃分擁有權之外,通常也有上對下,很明顯的階級制度。

封建社會的定性
在封建社會中,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這種經濟結構中的關鍵生產資料掌握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或封建領主)手中,故而能夠形成「地主(封建領主)剝削農民」的階級關系。

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統治其他階級的根本即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階級通過掌握土地這一生產資料,對使用土地的農民通過榨取地租、放高利貸等手段剝削其他階級。同時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盡相同,有通過契約租賃、繳納地租、僱用佃戶等方式實現,但其本質依然是一種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不會改變封建社會作為一個階級社會的本質。

獨有的封建思想
封建社會中往往存在相當明顯的階級制度,如中國的宗法制,西歐的教主-國王-領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統治架構,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並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領主的爵士不會再對國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這種統治結構能夠長期維持下來的,就是封建社會的思想觀念:通常以「君上大權」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思想而匯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優秀的道德價值觀,最典型的是中國的「儒家思想」。

封建社會的變化
在根本上動搖封建統治的,就是對其生產關系的破壞,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命都是旨在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從而改變整個封建制度)的階級斗爭。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生產關系——僱用勞動力。
最早的資本主義誕生於當時商品經濟發達義大利,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地區。
代表資本主義的自然經濟,是以商品交換與商品生產為核心的商品經濟。由於生產的目的由單一滿足轉變為向社會提供產品,從而決定了生產關系將有別於原有的封建制度。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原有的自然經濟受到沖擊,開始解體,農民與手工業者開始喪失生產資料,成為無產階級,再由工廠主——最早的資產階級與他們簽訂僱用協議,形成新的生產關系,僱用勞動力。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對原有封建自然經濟的解體進程,日益強大的資產階級有能力掃清一切有悖於發展資本主義的因素,如「天賦神權」、「三綱五常」等思想,男耕女織等生產結構,最終推翻封建社會,建立資本主義國家。

封建社會的歸宿
通常封建社會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會轉型為資本主義社會,根據資產階級對封建階級的各種關系,形成君主立憲制(英國、沙皇俄國、德意志第二帝國、日本等)、共和制(法蘭西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等)。
不過也有特殊的變化關系,如中國由封建社會形成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再越過資本主義社會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參見共產黨、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國家)
同一時期可以存在 各種生產關系構成的社會。

現在在口語中也指思想保守.

J. 封建家長制的封建家長制的特徵

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家族是以男性為中心,由父系血緣關系聯結起來的。所以家長就是父系父權的代表,在家庭中握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禮記·坊記》上講:「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禮記·喪服傳》上也談到,「父,至尊也。」這個至尊的父家長,是家族中的主宰,「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於家長。」(朱熹《朱子家禮》)封建家長制在家庭中的專制,主要表現在經濟專制、思想專制、嚴格的尊卑等級、嚴厲的家規家法等幾個方面。 例如早晨天一亮要穿好一套合乎禮儀要求的衣服去父母住所省視問安,晚上要服侍父母就寢等等。本文不予詳述。
自然,上述家長制的表現,家長享有的權力,都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的家長,握有或行使權力的大小、范圍和方式都是千差萬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