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的書信紙,封面應該寫什麼
解放後的,右邊寫收信人地址,左邊寄信人地址,中間收信人姓名
B. 寫信的格式,要圖片,對了必采。
書信格式
開放分類: 格式、書信、注意、要點
例文:(「_」表示空格)
敬愛的XX(或親愛的,等):
__您好!
__(正文)
此致
__敬禮!
———————————————————————(學校)
———————————————————————(班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
又及:(註:手寫書信,在寫完以上內容後又想起有內容要寫時用)
__(內容)
1.書信格式
2.收信人的輩分和寫信的口氣
3.寫信字體(整潔干凈,大方美觀)
4.落款位置和日期
5.寫信目的和立場
6.寫信用紙(Email則可適當選擇信紙背景以烘托主題)
7.信件封面格式和收信人尊稱
書信寫作格式
書信歷史悠久,其格式也幾經變化。今天,按通行的習慣,書信格式主要包括五個部分:稱呼、正文、結尾、署名和日期。
1.稱呼
也稱「起首語」,是對收信人的稱呼。稱呼要在信紙第一行頂格寫起,後加「:」,冒號後不再寫字。稱呼和署名要對應,明確自己和收信人的關系。(具體可參見第四編《應酬稱謂》)稱呼可用姓名、稱謂,還可加修飾語或直接用修飾語作稱呼。這里簡要說明幾條細則:
(1)給長輩的信。若是近親,就只寫稱謂,不寫名字,如「爸」、「媽」、「哥」、「嫂」等;親戚關系的,就寫關系的稱謂,如「姨媽」、「姑媽」等。對非近親的長輩,可在稱謂前加名或姓,如「趙阿姨」、「黃叔叔」等。
(2)給平輩的信。夫妻或戀愛關系,可直接用對方名字,愛稱加修飾語或直接用修飾語,如「麗」、「敏華」、「親愛的」等;同學、同鄉、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稱或加上「同學」、「同志」,如「瑞生」、「老紀」、「小鄒」、「三毛」等。
(3)給晚輩的信。一般直接寫名字,如「樂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後加上輩分稱謂,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稱謂作稱呼,如「孫女」、「兒子」等。
(4)給師長的信,通常只寫其性或其名,再加「老師」二字,如「段老師」、「周師傅」、「宏海老師」等。對於十分熟悉的師長,也可單稱「老師」、 「師傅」。假如連名帶姓,在信首直稱「孫松平老師」、「王達夫師傅」,就顯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對於學有專長、德高望重的師長,往往在姓後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後加「先生」二字。為鄭重起見,也有以職務相稱的,如「董教授」、「陳大夫」、「佟工程師」等。
(5)給一個單位或幾個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寫「同志們」、「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給機關團體的信,可直接寫機關團體名稱。如 「XX委員會」、「XX公司」。致機關團體領導人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職務作稱呼,亦可直接在機關團體稱呼之後加上「領導同志」、「負責同志」、「總經理」、「廠長」等。
如果信是同時寫給兩個人的,兩個稱呼應上下並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後,尊長者在前。
上述五種場合,有時還可按特殊對象,視情況加上「尊敬的」、「敬愛的」、「親愛的」等形容詞,以表示敬重或親密之情。當然,這要用得適宜,如對好友稱「尊敬的」,反而顯得見外,對無特殊關系的年輕女性貿然稱呼「親愛的」,那就有失檢點了。
2.正文
正文通常以問候語開頭。問候是一種文明禮貌行為,也是對收信人的一種禮節,體現寫信人對收信人的關心。問候語最常見的是「您好!」「近好!」依時令節氣不同,也常有所變化,如「新年好!」「春節愉快!」問候語寫在稱呼下一行,前面空兩格,常自成一段。
問候語之後,常 ... 展開全部>
b6l068 | 2008-11-02
5434
1391
網路知道
作業幫
寶寶知道
今日頭條
看書
91助手
美攝
汽車報價
秀美甲
kk唱響
女生秘密
天天高清課
相關問題
寫信的格式791
正確的寫信格式1084
寫信格式366
寫信的格式是怎樣的442
寫信的格式是什麼啊?1153
寫信的格式 快快!!!!!!!!!!!139
寫信的格式是什麼,急急!!!!!!!!859
更多相關問題>>
用APP一鍵提問「寫信的格...」的問題
其他回答
頂格寫『親愛的...』
空倆格寫『你好!』
另起一行再空兩個格寫『正文 』
頂格寫『祝...』
最後幾個格(不超過10個格)寫姓名,另一行的最後10個格內寫日期。
樓上抄襲!
shuxueshi | 2008-11-02
1118
479
親愛的XXX(人稱):
(內容)
(空兩格)祝
____________
C. 書信紙的做法
書法紙的作用就是合理的運用在。菜品盤式上。這樣不僅能夠增加菜品的美觀度。還能夠體現出。書法的作用。
D. 標准信紙尺寸是多少
信紙標准尺寸規格有以下幾種:
大16開 21×28.5cm ;正16開 19×26cm;
大32開 14.5×21cm ;正32開 13×19cm;
大48開 10.5×19cm ;正48開 9.5×17.5cm;
大64開 10.5×14.5cm ;正64開 9.5×13cm。
信封常用紙張:70克/80克/100克/120克/140克/ 膠版紙,特種紙,70克/80克/100克/120克/牛皮紙。
現在國內標准信封尺寸( GB/T1416-2003 )的資料:
B6 176* 125mm 與現行 3 號信封一致
DL 220* 110mm 與現行 5 號信封一致
ZL 230 *120 mm 與現行 6 號信封一致
C5 229* 162mm 與現行 7 號信封一致
C4 324* 229mm 與現行 9 號信封一致
(4)書信紙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國際信封格式標准
C6 162* 114 mm新增加國際規格
B6 176 *125mm 與現行 3 號信封一致
DL 220* 110mm 與現行 5 號信封一致
ZL 230* 120mm 與現行 6 號信封一致
C5 229* 162mm 與現行 7 號信封一致
C4 324* 229 mm 與現行 9 號信封一致
1、信封一律採用橫式,封舌應在信封正面的右邊或上邊,國際信封的封舌應在信封正面的上邊。
2、B6、DL、ZL號國內信封應選用不低於80g/m2的B等信封用紙I、Ⅱ型;C5、C4號國內信封應選用不低於100g/m2的B等信封用紙I、Ⅱ型;國際信封應選用不低於100g/m2的A等信封用紙I、Ⅱ型。
3、信封正面左上角的郵政編碼框格顏色為金紅色,色標為PANTONE1795C。
4、信封正面左上角距左邊90mm,距上邊26mm的范圍為機器閱讀掃描區,除紅框外,不得印任何圖案和文字。
5、信封正面離右邊55mm~160mm,離底邊20mm以下的區域為條碼列印區,應保持空白。
6、信封的任何地方不得印廣告。
7、信封上可印美術圖案,並位置在正面離上邊26mm以下的左邊區域,佔用面積不得超過正面面積的18%。超出美術圖案區的區域應保持信封用紙原色。
E. 各種紙的歷史與特點
[編輯本段]紙的歷史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稈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漁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漁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公元8世紀,我國已經廣泛使用紙,這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國將紙出口到亞洲各個地方,並嚴保造紙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發生沖突,阿拉伯人俘獲幾個中國造紙工匠。沒過多久,造紙業便在撒馬爾罕和巴格達興起。就這樣,造紙技術便逐漸在阿拉伯世界各地傳開,那裡開始廣泛使用紙張,後又經阿拉伯諸國傳到北美和歐洲。據史書記載,在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的1000多年,歐洲才建立第一個造紙廠。雖然現代的造紙工業已很發達,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倫造紙的方法相同。造紙原料十分之七八已為木漿所代替,但造高級印刷紙、卷煙紙、宣紙和打字蠟紙等,仍不外蔡倫所用的破布、樹皮、麻頭、廢魚網等原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川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 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 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 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紙張、紙板及加工紙的統稱。是供書寫、記錄、印刷、繪畫或包裝等多種用途的片狀纖維製品。由懸浮在水中的紙漿,在造紙機成形網上沉積成錯綜交織的纖維層,再經壓榨、乾燥之後所製成。
石頭紙用石頭制紙的技術,原理就是將石頭的主要成分「碳酸鈣」研磨成超細微粒後吹塑成紙的。這個技術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但是在全球號召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這一「時尚」的環保概念重新被人們重視。 [編輯本段]技術簡介 石頭紙新技術,是以地殼內最為豐富的礦產資源碳酸鈣為主要原料,以高分子材料及多種無機物為輔助原料,利用高分子界面化學原理和填充改性技術,經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一種可逆性循環利用,具有現代技術特點的新型造紙技術。石頭紙技術,是國內領先世界先進的新技術。該技術的誕生,既解決了傳統造紙污染給環境帶來的危害問題,又解決了大量塑料包裝物的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及大量石油資源浪費的問題。 [編輯本段]生產及其特性 生產過程 提取石灰石中的碳酸鈣,然後將礦石磨成高鈣1500-2500目的超細粉,隨後進行第二道工序,將85%改性碳酸鈣添加上15%的添加劑製成母粒,最後通過擠壓吹膜設備製成紙或袋。 特性 地球衛士石頭紙技術在整個生產過程無需用水,不需要添加強酸、強鹼、漂白粉及眾多有機氯化物,比傳統造紙工藝省去了蒸煮、洗滌、漂白等幾個重要的污染環節,從根本上杜絕了造紙過程中因產生「三廢」而造成的污染問題。同時由於以價格低廉的礦石粉為主要原材料,成本比傳統紙張低20%~30%,價格也低10%~20%。 種類 石頭紙產品應用領域極其廣泛,可應用於一次性生活消耗用品,比如垃圾袋、購物袋、食品袋、密實袋、餐盒、腳套手套、檯布、雨衣、防塵罩等;也可應用於文化用紙,比如印刷紙、書寫紙、廣告裝潢紙、道林紙、塗布紙、膜造紙、圖畫紙、招貼紙、打字紙、郵封紙、香煙紙、格拉辛紙、新聞紙等;還可應用於建材裝飾,比如裝飾壁紙等;還可應用於工業包裝等領域,比如化肥袋、水泥袋、米面袋、服裝袋、各種手提袋、紙盒紙箱等;還可應用於特殊用紙方面,比如野外作業用紙、水下作業用紙、礦下作業用紙、軍事特殊用紙等。可以說應用領域非常廣泛,而且隨著石頭造紙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升級,應用領域還將更大。石頭紙產品的成本比可替代產品低20%-30%,有著極強的競爭力,市場前景非常看好。 由於紙及紙板消費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GDP增速下降,將對紙及紙板消費增長將產生影響,我們預計明年上半年造紙行業景氣仍將下行,隨著預期中下半年大環境的趨暖將有所改善。文化紙受經濟波動影響較小、需求相對穩定;銅版紙的壓力來自出口減少、新增產能;白卡景氣受新產能沖擊影響景氣下滑最顯著;新聞紙走出低谷還待時日;箱板紙受經濟波動影響顯著,景氣下行仍將持續。 由於紙業需求萎縮、高庫存、運費下降及匯率因素,纖維原料價格9月以後出現回落,木漿價格回落15%,廢紙價格回落60%,預計漿價將在重心下移後趨穩。纖維原料價格下降利於企業降低成本。[1] 《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造紙行業產業政策》、新《制漿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准》、增值稅改革將有利於龍頭企業的發展。 展望2010年的中國紙業,將在走向世界的進程中進一步鞏固紙業大國的地位並更加接近於紙業強國的條件:行業平均經濟效益指標高於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出口量達到世界出口總量的5%。走向世界,既是中國紙業面向2010年的發展戰略,也將是中國紙業發奮圖強的必然結果。 防偽紙已成為紙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紙,如鈔票等。
【紙的種類】 包裝用紙: 白板紙 白卡紙 牛卡紙 牛皮紙 瓦楞紙 箱板紙 茶板紙 羊皮、雞皮紙 卷煙用紙 硅油紙 紙杯(袋)原紙 淋膜紙 玻璃紙 防油、防潮紙 透明紙 鋁箔紙 商標、標簽紙 果袋紙 印刷用紙: 銅版紙 新聞紙 輕塗紙 輕型紙 雙膠紙 書寫紙 字典紙 書刊紙 工業用紙: 離型紙 碳素紙 絕緣紙 濾紙 試紙 電容器紙 壓板紙 無塵紙 浸漬紙 砂紙 防銹紙 辦公、文化用紙: 描圖、繪圖紙 其它 拷貝紙 藝術紙 復寫紙 傳真紙 列印紙 復印紙 相紙 宣紙 熱敏紙 彩噴紙 生活用紙: 衛生紙 面巾紙 餐巾紙 紙尿褲 衛生巾 濕巾紙 其它 特種紙: 裝飾原紙 水紋紙 皮紋紙 金銀卡紙
F. 霸橋紙,左伯紙,藤紙,蔡侯紙的特點
灞橋紙:
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古紙。出土時,這是一疊紙片,有大有小,最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黃色。經過反復科學檢驗,發現它主要是由大麻和少量薴麻的纖維製成的,也就是說,這是「植物纖維紙」。這座古墓最遲不晚於漢武帝時,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斷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紀,我國已經生產並使用植物纖維紙了。這種灞橋紙,是考古發掘出來的世界上最早的紙。
蔡倫紙:
蔡倫,漢代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東漢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他總結前人經驗,始有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造紙,稱「蔡侯紙」,對改革和推廣造紙術有很大貢獻,後世傳為造紙術的發明者。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左伯紙:
在蔡倫以後,別人又不斷把他的方法加以改進。蔡倫死後大約八十年(東漢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可惜歷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製造方法記載下來。
藤紙: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
附:紙的歷史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桿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魚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為了延長紙的壽命,晉時已發明染紙新技術,即從黃櫱中熬取汁液,浸染紙張,有的先寫後染,有的先染後寫。浸染的紙叫染潢紙,呈天然黃色,所以又叫黃麻紙。黃紙有滅蟲防蛀的功能。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了。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么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孔丹,在 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裡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唐代寫經的硬黃紙,五代和北宋時的澄心堂紙等,都是屬於熟宣紙一類。嗣後宣紙一直是書寫,繪畫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後,中國書畫幾乎全用宣紙。
同時,由於發明了雕版刷術,大大刺激了造紙業的發展,造紙區域進一步擴大,名紙迭出,如益州的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紙,均州的大模紙,蒲州的薄白紙,宣州的宣紙,硬黃紙,韶州的竹箋,臨州的滑薄紙。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棧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韌皮纖維作為造紙原料,這種紙紙質柔韌而薄,纖維交錯均勻。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經過砑光,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艷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還有一種硬白紙,把蠟塗在原紙的正反兩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摩擦,使紙光亮,潤滑,密實,纖維均勻細致,比硬黃紙稍厚,人稱硬白紙。另外政治家填加礦物質粉和加蠟而成的粉蠟紙;在粉蠟紙和色紙基礎上經加工出現金,銀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紙品,稱做金花紙,銀花紙或金銀花紙,又稱冷金紙或灑金銀紙;還有 色和花紋極為考究的砑花紙,它是將紙逐幅在刻有字畫的紋版上進行磨壓,使紙面上隱起各種花紋,又稱花簾紙或紋紙,當時四川產的砑花水紋紙魚子箋,備受文人雅士的歡迎。另外,還出現了經過簡單再加工的紙,著名的有薛濤箋,謝公十色箋等染色紙,金粟山 經紙,以及各種各樣的印花紙,松花紙,雜色流沙紙,彩霞金粉龍紋紙等。
五代制紙業仍繼續向前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最好的紙;此紙"滑如春水,細密如蠶繭,堅韌勝蜀箋,明快比剡楮"。這種紙長者可五十尺為一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宋代繼承了唐和五代的造紙傳統,出現了很多質地不同的紙張,紙質一般輕軟,薄韌,上等紙全是江南製造,也稱江東紙。紙的再利用開始於南宋,以廢紙為原料再造新約,人稱還魂紙或熟還魂紙,具有省料,省時,見效快的特點。
元代造紙業凋零,只在江南還勉強保持昔日的景象。到了明代,造紙業才又興旺發達起來,主要名品是宣紙,竹紙,宣德紙,松江潭箋。清代宣紙製造工藝進一步改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紙。各地造紙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種原料,製造的紙張名目繁多,在紙的加工技術方面,如施膠,加礬,染色,塗蠟,砑光,灑金,印花等工藝,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 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箋,如描金銀圖案粉蠟箋,描金雲龍考蠟箋,五彩描繪砑光蠟箋,印花圖繪染色花箋,三色紙上採用粉彩加蠟砑光,再用泥金或泥銀畫出各種圖案。箋紙的製作在清代已達到精美絕倫的程度。
另外,我國從晉代開始朝廷就從鄰國接受貢紙,如南越進貢的側理紙(或稱苔紙),是以海苔為原料,加上味甘,大溫,無毒的側理製成的越南紙。朝鮮進貢的高麗紙,雞林紙為歷代統治者所喜愛。到清代則有朝鮮的麗金箋,金齡箋,鏡花箋,竹青紙,越南的苔箋,日本的雪紙,奉書紙,西方的金邊紙,雲母紙,漏花紙,各色箋紙,回回各色花紙等。
參考資料:http://202.43.217.123/search/cache.html
G. 古代的書信紙,封面應該寫什麼
在封面右上側自頂往下寫【地址】,表示尊敬。
在正中央寫收信人的名字,可以加上尊稱,比如【吾兒xxx親啟】【家慈楊李氏xx親啟】。
在左下側寫上寫信人的地址,表示謙卑
H. 紙的演變過程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
「莎草紙」並不是現今概念的「紙」,它是對紙莎草這種植物做一定處理而做成的書寫介質,而中國所發明的造紙術,打破了植物纖維的原有排列,使之重新無規則交叉排列,這樣製作出來的成品,才能叫做「紙」。
華夏殷商時期,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春秋時期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產生了紙。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8)書信紙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紙一般分為平板和捲筒兩種。平板紙主要用於逐張使用,如供平台印刷機印刷和書寫、繪畫等用紙。捲筒紙主要供連續性加工機械使用,如供輪轉機印刷,制袋機連續制袋,卷煙機連續包制卷煙等。
供印刷用紙的幅度一般要求與印刷機系列相匹配。捲筒幅寬過去以787和1092mm及其倍數為主,隨著印刷機印幅的改變,現逐步採用以880mm以其倍數為主。
平板紙的長寬比為0.72。習慣上以500張為一令,若干令紙打包成為一件,每件重量不超過250kg。其他紙張則由於各種使用要求不同,定有不同的規格標准,或按訂戶要求的特殊規格生產。
I. 雙線信紙 有實線又有虛線的信紙該怎麼寫
一實一虛雙線信紙書寫方法,只要壓住每一個格子的實線書寫就可以了。
信紙是以優質的木漿為原材料製作而成,可以用於學生寫作文及從業人士寫報告總結等時所需的用品,適用於各年齡段人士使用。
信紙顏色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而且還有各種香味設計在裡面,十分適合情侶之間鴻雁傳書。信紙同時還可以用來折疊紙鶴。信紙紙張的選擇主要考慮實用及美觀性,信紙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用在寫信或列印上,實用性主要從可書寫上考慮。
信紙的新用途:
在推廣之前,一個企業首先要印製自己公司的信紙。在信紙上應有企業基本信息,如企業名,地址,網址以及電話等,在信紙的適當位置應印刷上企業LOGO.通過在線定製即可實現企業信紙印刷和製作。
有了信紙之後,如何進行有效的宣傳就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了。我們可以在過節的時候將信紙作為禮品發放給員工,一般情況下員工用不到的信紙都會贈送給家人或朋友使用,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無形之中就擴大的企業的知名度。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企業可以將自己公司的信紙作為愛心捐贈給偏遠地區的學校,供那裡的學生使用。這種方法不但擴大的企業的知名度,而且也提高了企業的信譽和自身的形象。這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
J. 最早的紙是哪裡的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它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我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來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即簡牘)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木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製作。1957年陝西省博物館在西安東郊灞橋附近的一座西漢墓中,發掘出了一批稱之為「灞橋紙」的實物,其製作年代當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之後在新疆的羅布淖爾和甘肅的居延等地都發掘出了漢代的紙的殘片,它們的年代大約比東漢建初至元興年間的宦官蔡倫所造的紙要早150年至200年。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紙的發明雖很早,但一開始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政府文書仍是用簡牘,縑帛書寫的。至獻帝時,東萊人左伯又對以往的造紙方法作了改進,進一步提高了紙張質量。他造的紙潔白,細膩,柔軟,勻密,色澤光亮,紙質尤佳,世稱「左伯紙」,其中尤以五色花箋紙,高級書信紙為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紙面有明顯的紋路,其紙緊薄而勻細。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東陽有魚卵紙,又稱魚箋,柔軟,光滑。江南以稻草,麥桿纖維造紙,呈黃色,質地粗糙,難以書寫。北方以桑樹莖皮纖維造紙,質地優良,色澤潔白,輕薄軟綿,拉力強,紙紋扯斷如棉絲,所以稱棉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因當時把魚網破布劃為麻類纖維,所以統稱麻紙。
參考資料:伙計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