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位於四川省北部川、陝、甘三省交界之處,素有"川北門戶"之稱北緯31.31-32.56,東經104.31-106.48。下轄市中區、朝天區、元壩區、劍閣縣、旺蒼縣、青川縣、蒼溪縣。面積16306平方公里,人口294.6萬。
1天雄關:清道光《昭化縣志》引《舊縣志》說:「葭萌治地四面環山,三面臨水,以天雄關為屏障,則上接朝天聲勢聯絡,下接劍閣首尾呼應……關之地勢雄險而又扼控蜀道要沖,峰連玉壘,地接錦城,襟劍閣,踞嘉陵,誠天設之雄也。宋、元改修驛道時於牛頭山北麓設關,因名天雄關。」元明關隘遺跡及碑碣至今猶存。1984年,廣元縣(今廣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劍門蜀道 位於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的廣元境內,因1000年前,詩仙李白題《蜀道難》,得以名揚天下。劍門蜀道是國務院首批批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3唐家河自然保護區
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面積4萬公頃。位於廣元市青川縣境內,岷山山系龍門山脈西北側,摩天嶺南麓,北與甘肅文縣境內的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東接青川東陽溝省級自然保護區,西與綿陽市的平武縣毗鄰
4古棧道
古棧道又稱閣道,位於廣元城北25公里朝天鎮南北的明月峽和清風峽中,瀕嘉陵江東岸峭壁上,是古代四川一陝西之間開鑿的水棧遺跡,朝天關山險水急,其北為清風峽,下行為明月峽
5白龍湖
現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6茶園溝
介紹: 茶園溝,位於小劍山中段,在劍門關西北原普廣鄉境內,距普廣鄉駐地10公里。茶園溝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沿途奇峰屹立,層巒疊嶂,因宋代產好茶而得名
7七里峽風景名勝區
介紹: 位於廣元市旺蒼縣北部鼓城鄉境內,距縣城63公里,由鼓城山、七里峽、白龍宮三大景區組成,面積100平方公里。這里屬米倉山系西段,為構造侵蝕、溶蝕中的地貌,最高點東鼓城海拔2073米,最低點關口埡河谷海拔880米
8千佛崖
介紹: 千佛崖摩崖造像位於廣元市城北5 公里的嘉陵江東岸,古棧道險閣石櫃閣就在崖南頭,與皇澤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4月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柏林溝古鎮
柏林溝古鎮位於四川廣元市所轄的元壩區,據道光年間《廣元縣志》記載:先祖(劉備)留中郎將霍峻守葭萌,蜀定後,廢葭萌遷東山下更名漢壽。葭萌縣東漢時屬益州廣漢郡,今四川保寧府昭化縣東南,即廣元柏龍堡,柏林驛,是為葭萌故地
10昭化古城
在廣元市元壩區昭化鎮,古名葭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23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是四川境內建制最早的縣。公元前316年,曾在此發生過秦國與蜀國的生死較量,秦並蜀後,在四川設置的首批郡縣中就有葭萌縣,後又改為漢壽縣、晉壽縣、益昌縣,後才稱為昭化。
11四川天台山
天台山,距廣元城約15公里,其山海拔1500餘米,頂部有一平台,常在雲霧之中,故名天台山。古時為川、陝、甘、滇的道教名山。 天台山原有道教建築一座,名曰天台觀,為清乾隆年間所建,現已不存。前些年,新建一天台閣,可供遊客小憩 。
12雪溪洞
史金龜馱塔。雪溪洞真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地址: 廣元市朝天區
13
翠雲廊
被譽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 翠雲廊古稱劍州路柏,民間又稱皇柏,亦稱張飛柏。她東南至閬中,西南至梓潼,東北至廣元昭化,如一條蒼龍,沿著起伏的山巒,跨越溝壑深澗,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
14
煙叢寺 在城南少屏山腰,與縣城隔江相望。民國《蒼溪縣志》載:「煙叢寺創建最古,歷宋、元、明、清皆稱勝地。」北宋詩人文同過蒼溪《登少屏山煙叢寺》詩中有「層岩抱林木,有寺藏蔥倩」句。明正統年間(1435—1449)官居蒼溪的劉丙在《游煙叢寺》詩中有「高閣面山雲靄靄,曲欄臨砌草芊芊」句
15
紅軍渡 位於縣城東3公里處的塔山灣,渡口在兩山之間的峽谷口,森林茂密。這里江面狹窄,水流平穩,利於戰前隱蔽和渡江登陸。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選定此地為渡江主渡口,3月28日晚,紅四方面軍主力在此地勝利渡江西進。解放後,為紀念紅軍渡江勝利,將渡口取名「紅軍渡」並勒石以志。
16
皇澤寺 位於廣元市西嘉陵江西岸、烏尤山麓。背依懸岩,下瞰江流,頗具巴山蜀水之秀。舊名烏奴寺,亦稱川主廟,因武則天出生於廣元,後人改名皇澤寺。今寺為清代建築,有大佛樓、則天殿、小南海、五佛亭、呂祖閣等。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7姜維城
別名: 營盤嘴
姜維當年守劍門關安營紮寨之地,在關山的高處,叫營盤嘴,也稱姜維城。城上小丘起伏, 林木葳蕤。登城北望,當年鍾會駐兵的鍾會營隱現在關外約五里草木叢生的山野。過往劍門關的文人墨客,總要登臨憑吊,觀山望景,詠嘆當年兩軍對壘、金戈鐵馬的往事。
18
經皇洞在翠屏峰下,洞口臨澗,外有林叢蔭蔽,洞穴寬敞如舍,可容數百人,洞內正中塑有神像,神像左右塑著十八羅漢。
19其他
❷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現狀
資源的供應為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但是隨著資源的大量開采,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環境破壞的嚴峻狀況。為了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和人居生活的環境質量,我國政府在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一直做著不懈的努力。
一、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現狀
1.逐步建立、健全礦山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體系
1986年10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條款中明確了礦山勘查與開採的法律程序、法律責任,形成了系統的管理體制來約束礦山企業減少環境污染及承擔環境治理責任。1994年3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52號)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規定礦山企業要按照批準的關閉礦山報告,完成水土保持、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工作,或者繳清土地復墾和環境保護的有關費用。2001年4月11日,國務院批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0~2010年)》,並授權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該規劃確立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和「堅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並重,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方針,明確了礦山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治理的目標、要求。
各省級政府及國土資源部門,在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頒布的有關礦山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同時,針對本省礦山環境保護和礦山地質環境防治狀況,按照國土資源部的統一要求,相繼制定、頒布了一系列關於礦山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律、法規。主要包括:31個省(市)制定了《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0~2010年)》,26個省(市)制定了《省級礦產資源管理條例》,12個省市制定了《省級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在此基礎上,各省(市)為了進一步提高了對礦山環境管理水平,提高了對相關法律法規的解讀和執行能力,根據各省(市)的實際工作需要,又出台了系列管理辦法和要求。
2.加強礦山環境保護的理論研究,並開展了「全國礦山環境調查與評估」等工作
為了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加大了對相關理論的研究,組織開展了「礦山環境保護管理的基礎研究」、「礦山環境保護的規劃研究」等8個軟課題的研究,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提供了系統的技術上、管理上、制度法律上的支撐。
為了摸清我國礦山基本現狀及其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查明存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潛在危害。為合理開發礦產資源、保護地質環境、礦山環境整治、礦山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監督提供基礎資料。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下,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2年啟動了以省為單元的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工作。到2006年31個省(市)調查完畢,在研究各省資料的前提下又開展了全國礦山環境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基本摸清了調查范圍內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現狀。
3.推進礦山環境監測工作
國土資源部近年來積極推進礦山環境監測工作,明確了礦山企業對礦山環境應有監測的義務。對於貢獻大的國有老礦山,國家有選擇的進行示範監測工程。有監測能力的礦山企業,要積極主動地做好礦山環境監測工作,對於沒有監測能力的礦山企業,可以向當地政府繳納監測費用,由政府組織有監測能力的單位負責監測,並提供監測報告。通過監測數據為周期性的檢查和修改礦山開采方案提供信息,確保礦山開采工程實現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最佳效果。
4.加強礦山環境保護監督管理
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和保障,有翔實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與評估成果作為技術支撐,國家和省(市)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加大了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的力度,提高了監管水平,並且規范了監管程序。在現行的礦山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開發礦產資源必須堅持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並重,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閉坑等全過程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與恢復的監督管理,最大程度的避免和減輕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及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
(1)嚴格礦山開發的准入制度,保證礦山建設與礦山環境保護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要求新建礦山必須進行礦山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礦山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書或報告表是辦理采礦登記手續、取得采礦許可證的必備條件。在礦山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書或報告表中應主要說明礦山開發可能產生和排放的廢物種類、成分、數量、處理方法等;預測礦山開發可能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分析其產生原因;制定為避免和消除各種不良影響擬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以及礦山環境恢復及土地復墾方案等。
(2)實行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制度,強化采礦權人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責任和義務,確保礦山開采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得到及時治理和恢復。新建礦山在向國土資源部門辦理采礦登記時,需要繳納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鼓勵現有和閉坑礦山企業按照市場機制及「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土地租賃承包等形式,吸收社會資金進行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重建。未繳納礦山環境保證金的采礦權人,不予采礦登記,不發采礦許可證。
(3)建立礦山環境監督、檢查制度,加大對礦山開采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礦山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提高,國土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各級礦山環境行政監督管理部門,逐步制訂並完善了一系列礦山環境監督管理、檢查制度和管理辦法。採取定期檢查與不定期抽查及突擊檢查相結合方式,開展礦山環境監督檢查,督促采礦權人落實各項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措施,對未按要求落實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措施進行生產的,將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查處的重點是:①在禁采區的違法開采礦產資源的行為;②未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的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或未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及「三同時」有關生態保護與污染防治措施要求的、嚴重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礦業企業;③排放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污水、廢氣污染環境嚴重危害群眾身體健康的礦山企業和行為;④違反《安全生產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等法律法規,不符合基本安全生產條件的礦業企業。
(4)編制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根據《礦產資源法》、《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全國礦產資源規劃》以及《礦產資源規劃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為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的污染和生態破壞,逐步治理歷史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明確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目標,落實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計劃,改善礦區人民生產、生活環境,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份,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和環境司組織開展了31個省(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編制工作。省級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是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法保護和治理礦山環境的重要依據,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法管理和保護礦山環境的指導性文件,其主要規劃目標要納入省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中實施。
5.積極開展礦山環境保護宣傳教育
為了營造保護礦山環境的輿論氛圍,不斷提高全社會對礦山環境保護意識,國家和省(市)各級行政主管部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一是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礦山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積極推介工作中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監督嚴重的礦山環境破壞行為。2003年9月,中央電視台和國土資源部聯合製作了18集電視系列節目《2003資源環境記憶》,運用大量的第一手拍攝素材,全面地展示了我國礦山環境保護的現狀,客觀地反映了我國在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面對的問題。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性欄目《焦點訪談》多次深度報道了不合理開采造成礦山環境破壞、發生地質災害的典型事件,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和輿論監督作用。二是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採用集會、展覽等形式向公眾進行「依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合理開發、節約利用和集約利用,推進環境保護與治理,提高國土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等有關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與礦山環境保護的國家政策和科普知識宣傳。三是發布環境質量公報,及時向公眾通報礦山環境狀況、保護工作取得的進展及存在的問題等,保障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現狀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在財政部的支持下,開展了一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還處於起步階段,大量的治理工作有待於今後逐步開展。
2001~2002年,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國土資源部選擇了18個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礦山,針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所造成的礦山環境破壞問題,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示範工作。18個治理項目分別為:湖北省大冶市大廣山鐵礦區綜合治理項目;江西省於都縣鐵山壠鎢礦礦山泥石流治理工程;新疆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塌陷區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四川石棉縣廣元堡礦山泥石流治理;江蘇盱眙石材礦山綜合治理項目;山東淄博煤田閉坑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山東省曲阜市單家村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北京密雲水庫上游鐵礦區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甘肅省小廠壩鉛鋅礦礦山環境治理項目;河南省南陽大河銅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煤礦礦山大磁煤矸石環境恢復治理;浙江省臨安市塔山石煤環境恢復治理;山西省沁新煤焦股份有限公司沁新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湖南省湘東鐵礦環境綜合治理;湖南省瀏陽市七寶山礦山環境治理;河北省鹿泉靶場礦區環境恢復治理;遼寧省撫順西露天礦北幫環境治理示範區一期。治理效果明顯為後續的治理工作起了良好的鋪墊和探索作用。項目的分布見圖5-1-1。
圖5-1-1 2001~2002年治理項目分布情況
在取得前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2003年11月10日,財政部、國土資源部頒布《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使用管理辦法(試行)》通知,正式啟動兩權專款用於礦山環境治理工作。根據《管理辦法(試行)》的有關規定,當前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主要內容包括:
(1)因采礦活動造成的地面開裂、沉降、塌陷等環境地質問題;
(2)因采礦活動引起的區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地下水乾枯、危損尾礦壩等環境地質問題;
(3)因采礦活動形成的礦山尾礦的治理和綜合利用。
2003年,財政部支持1.72億元,共安排治理項目74個,包括22個礦種,項目的分布和所治理的礦山種類見圖5-1-2,圖5-1-3。
2004年財政部支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資金超過4億元,共安排170個治理項目,涵蓋了43個礦種,項目分布在除重慶市之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項目的分布和所治理的礦山種類見圖5-1-4,圖5-1-5。
從2000年中央財政安排570萬元、4個項目起步開始,到2006年項目總數達到797個;2006年在中央收取的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和價款中共安排支出預算241791萬元。這些項目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和10個國有企業的礦區,包含了煤、金、鐵、鉛鋅等多達44個礦種。
圖5-1-2 2003年治理項目分布情況
圖5-1-3 2003年所治理的礦山種類
圖5-1-4 2004年治理項目分布情況
圖5-1-5 2004年所治理的礦山種類
在國家投入資金的同時,地方政府也十分重視礦山治理工作,積極籌資。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全國用於礦山環境治理的地方財政資金達23.00億元,企業自籌資金達15.51億元。2006年一年中央財政安排資金達到10.6億元,比2005年的7.53億元增長了40%。項目的實施加強了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有效地保護礦山環境,遏制礦山環境破壞,促進礦產資源合理、科學利用,促進資源枯竭型礦山經濟轉型,改變了礦區周邊的生活環境,預防了采礦活動造成的礦山地質災害,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三、礦山公園建設現狀
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處處留下了人類采礦活動的空間和場所,人們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形成的礦業遺跡是人類活動的歷史見證,是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化遺跡,也是當今世界保護的重要自然和文化遺產。我國礦產資源豐富,類型眾多,分布廣泛,且具有悠久的礦業開發歷史。從殷周的銅礦、春秋戰國的鐵業和秦漢的井鹽,到魏晉的煤礦和天然氣,以及隋唐以後1000多年空前的礦業繁榮和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礦業開發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創造力。中國的礦業發展史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礦業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之一。近年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非常重視礦山環境保護工作,妥善保護礦業遺跡,積極開展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已經構成了礦山特有的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我們積極推進國家礦山公園建設工作,通過建立礦山公園,一是有利於有效地保護和科學利用礦業遺跡資源,弘揚悠久的礦業歷史和燦爛文化;二是有利於加強礦山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三是有利於促進資源枯竭型礦山經濟轉型;四是有利於樹立典範,推動礦山企業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005年8月召開的國家礦山公園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評審通過了28家國家礦山公園資格。為了進一步推進礦山公園的建設,保護礦業遺跡,2006年1月11日,國土資源部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加強國家礦山公園建設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6]5號),要求各單位健全機構、完善規劃、切實抓好建設,按期揭碑開園。
❸ 石棉縣必去五個景點
摘要 安順場古鎮位於石棉縣城西北11km松林河與大渡河交匯處,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古名「紫打地」,是個彝、藏、漢的民族鄉,具有熱情奔放的彝族風情和豪邁壯勇的藏族情懷。在中國近代史上安順場曾發生了兩起具有重要影響……
❹ 石棉縣屬於哪個市區
石棉縣地處四川省西南部,雅安市最南端,東連漢源縣、甘洛縣,南接越西縣、冕寧縣,西依九龍縣、康定縣、北與瀘定縣毗鄰。距離省會成都365公里,距雅安市城區210公里。境內山高谷深,山地為主,河流縱橫,嶺谷相間。有貢嘎山、大雪山、令牌山、黃草山、雞冠山 、壇子山等主要山脈,最高海拔5793米,最低海拔780米;縣域屬中緯度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冬春無嚴寒,夏秋多雨無酷熱的特點,干濕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石棉縣是建國後的新建縣(1952年建立)。地處東經101°55'—102°31',北緯28°51'—29°31'。幅員面積2678平方公里石棉縣地圖,轄1鎮、1個街道辦事處、15個鄉(其中10個民族鄉),總人口12萬人,有漢、彝、藏等14個民族,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享受少數民族待遇縣。國道108線過境,是川藏南線、川滇西線的交通要道,連接涼山州和甘孜州的必經之地。 縣人民政府駐棉城街道彩虹路9號,郵編:625400。代碼:511824。區號:0835。拼音:Shimian Xian。 全縣地處橫斷山脈,多呈南北縱列。地勢西南部高,東部低,四周有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形以山地為主,山高谷深,坡陡嶺峻,嶺谷相間。最高點為西部與九龍縣、康定縣交界的高峰(神山樑子)海拔5793米,最低點為豐樂鄉大渡河谷最東端,海拔790米。縣內呈垂直型氣候,高山、中山、河谷氣候反差大,干濕季分明。年降雨量801.3毫米,年均氣溫16.9℃。 基礎設施條件 良好,縣內交通方便、電力充裕、郵電通訊十分發達。 國內生產總值:1999年比1978年增長18.1倍。能源、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縣城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廣播電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涌現出了"全國十佳少年"賴寧、"全國保密衛士"萬建昌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範人物。在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發展中,石棉縣榮獲了全國體育先進縣、四川省衛生縣城、四川省雙擁模範縣、四川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等光榮稱號。 通過斗個世紀的滄桑巨變,石棉縣由原來的"不毛之地"發展成為大渡河畔的一顆明珠。值此世紀之交、醅大開發的良好機遇,全縣唯一一所高中為石棉中學和今新棉鎮博愛小學——曾經的少年英雄賴寧的母校。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石棉縣轄1個街道、1個鎮、5個鄉、10個民族鄉:棉城街道;新棉鎮、安順彝族鄉、先鋒藏族鄉、蟹螺藏族鄉、永和鄉、回隆彝族鄉、擦羅彝族鄉、栗子坪彝族鄉、美羅鄉、迎政鄉、宰羊鄉、豐樂鄉、新民藏族彝族鄉、挖角彝族藏族鄉、田灣彝族鄉、草科藏族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951年析置石棉縣。因地產石棉,故名。 2000年,石棉縣轄1個鎮、6個鄉、10個民族鄉:新棉鎮、安順彝族鄉、先鋒藏族鄉、蟹螺藏族鄉、永和鄉、農場鄉、回隆彝族鄉、擦羅彝族鄉、栗子坪彝族鄉、美羅鄉、迎政鄉、宰羊鄉、豐樂鄉、新民藏族彝族鄉、挖角彝族藏族鄉、田灣彝族鄉、草科藏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2326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新棉鎮 26068 安順彝族鄉 6542 先鋒藏族鄉 5568 蟹螺藏族鄉 3711 永和鄉 5561 農場鄉 13243 回隆彝族鄉 12738 擦羅彝族鄉 3655 栗子坪彝族鄉 3876 美羅鄉 8106 迎政鄉 7026 宰羊鄉 5516 豐樂鄉 5353 新民藏族彝族鄉 7713 挖角彝族藏族鄉 3133 田灣彝族鄉 3啦 草科藏族鄉 2370 2004年,石棉縣轄1個鎮(新棉)、5個鄉(永和、美羅、迎政、宰羊、豐樂)、10個民族鄉(安順彝族、先鋒藏族、蟹螺藏族、回隆彝族、田灣彝族、草科藏族、擦羅彝族、栗子坪彝族、新民藏族彝族、挖角彝族藏族)。 2005年,石棉縣轄1個鎮、5個鄉、10個民族鄉:新棉鎮、安順彝族鄉、先鋒藏族鄉、蟹螺藏族鄉、永和鄉、回隆彝族鄉、擦羅彝族鄉、栗子坪彝族鄉、美羅鄉、迎政鄉、宰羊鄉、豐樂鄉、新民藏族彝族鄉、挖角彝族藏族鄉、田灣彝族鄉、草科藏族鄉。 2006年9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46號)批准:同意石棉縣豐樂等4個鄉人民政府駐地遷移。具體批復如下:將豐樂鄉人民政府駐地由紅崗村遷到三星村。將宰羊鄉人民政府駐地由坪陽村遷到碾子村。將迎政鄉人民政府駐地由八牌村一組(海拔851米以下) 遷到八牌村一組廟子(海拔851米以上)。將永和鄉人民政府駐地由玉龍村遷到白馬村。 2006年9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6]50號)批准:同意石棉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具體批復如下: 一、新建棉城街道辦事處。轄原新棉鎮的新街、老街、西區、岩子4個社區和原四川石棉礦的川棉、廣元堡、川心店、草八排4個社區所屬行政區域。棉城街道辦事處駐川棉社區。 二、新棉鎮轄城北、東區、禮約、順河、向陽、安靖6個村所屬行政區域。新棉鎮人民政府駐地由老街社區居委會遷至城北村。 三、石棉縣人民政府駐地名稱由新棉鎮彩虹路9號變更為棉城街道辦事處彩虹路9號。
❺ 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確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打造社會治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命運共同體,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過程是實現社會善治的過程,政府和社會要各歸其位、各擔其責。要堅持維權和維穩相統一,健全維護群眾利益的機制。善於發揮社會主體積極性,推動形成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局面。
2、加強社會治理基礎制度建設
社會治理現代化中,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科學的社會治理理念和實踐經驗只有轉化為普遍適用的制度,才能成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巨大力量。
社會治理的核心是對人的服務管理。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推進守法誠信,既要加強教育,更要強化制度約束,形成守法誠信長效機制。建立健全心理衛生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心理調節疏導工作,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預警機制,防範和降低社會風險。
3、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
對社會治安進行綜合治理,是我國的特色,也是我國的優勢。面對社會治安新形勢,我們要以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為目標,以突出治安問題為導向,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提高動態化、信息化條件下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水平。
把政府引導和市場力量更好地結合起來,統籌建設大數據、雲計算中心和物聯網等基礎設施,為提升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整體效能提供信息化支撐。要善於把運用法治的功能與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好地結合起來,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
4、健全公共安全體系
當前,我國公共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地域遼闊、發展不均衡的國家,能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和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由於國際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當今世界已進入風險社會,我國國內風險因素也日益突出。我們要牢記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加快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
5、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高度重視維護國家安全,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是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的大事。我們要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5)廣元堡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創新社會治理讓人民更幸福
人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離不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利益訴求更加多樣,各類矛盾風險交織疊加,給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帶來了新的壓力。如何及時發現、有效應對矛盾風險,如何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繞不過去的問題。
「在國家整體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社會矛盾呈現新的特點、涌現新的類型,只有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而加強這方面的機制建設,是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關鍵一環。」
要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發生,通過構建充分體現交換正義和分配正義的完備制度體系,在社會矛盾上做減法,在公平正義上做加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