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瀘州有關於百子圖的講解
百子圖傳說的資料
--------------------------------------------------------------------------------
作者:黎中慧老師 查看次數:232 發布日期:2006-11-20
--------------------------------------------------------------------------------
姬昌——周文王有很多的兒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多,等到路邊撿個雷震子的時候,他已經有九十九個兒子了,加上雷震子這個雷公嘴,正好一百個,所以說文王百子。
在古代民間還盛傳有一種稱作麒麟的神獸,它能給人們送一兒子,這種「麒麟送子」的傳說十分盛行,中國古人的觀念是生得越多越好,「子孫滿堂」被認為是家族興旺的最主要的表現,「周文王生百子」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所以古代有許多「百子圖」流傳至今。百子的典故最早出於《詩經》,是歌頌周文王子孫眾多的。畫面常用諧音諧意,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
文王百子的傳說,實際上是對一段詩經的誤讀. <思齊>雲: 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本意是說太姒即文王妻使得周室人口昌盛, 百在這里是一個概數. 但是有人就說給生了一百個兒子. 實際上在10個左右. 另外文王還應該有若干庶出兒子. 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太保召公(前11世紀)名奭、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名高
大殿正面是周文王像,背麵塑有文王妻太姒像,俗稱百子娘娘,傳說周文王有99個兒子,後收雷震子,共為百子。百子娘娘的周圍塑有12個立、坐、跑、抱等姿態不一的男孩像,這便象徵著十二生肖
百子圖,我們也叫它百字迎福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它的一種特定含義。由於它含有大或者無窮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賀的良好願望發揮到了一種極至的狀態。在禮儀之幫的中國,上到古代的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文人、平民,都願意在喜慶、甚至平時用上它,因為大家相信,願望好的結果一定會好。
百子圖,真如寺原址猶存,百子坊上大書「百子圖」三字,如今裡面是一家敬老院,「文王百子圖」已經遷到瀘州博物館
百子圖原名真如寺。初建於唐,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培修。因寺壁塑有「文王百子圖」,寺門砌有「百子圖」坊,故漸易其名。
《瀘縣志》載:「名勝志雲:在州西一里真如寺,有泉自岩石中流出,味甚甘。黃山谷大書『滴乳岩』三字於石。」後剝蝕。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瀘州巡道黃雲鵠重書。
因緬懷黃山谷曾流連於此,黃雲鵠在滴乳岩左側建「雲谷洞」,豎碑刊《雲谷洞記》,《石枕銘》和「涪翁小像」,石刻字跡蒼勁多姿,石刻畫像神采飄逸。此外,尚有「飛泉」, 「出自幽谷」,「百子圖」坊和「雲谷洞」內外楹聯等石刻
題記多處,皆各具風致,亦屬佳品。
百子圖依山旁溪,林木蔥蘢,景色清幽,建築平面呈工字形,一泓瀑布流經廊下,蜿蜒注入沱江,歷來均為游覽勝地。護國討袁之役後,朱德同志駐節瀘州,曾與友人在「百子圖」吟詩唱和,「三官寺外炊煙澹,百子圖中曙色濃」的著名詩句,
即出之於此。
㈡ 風景作文400字(百子圖廣場)
秋天,家鄉的白樺林是最美的,秋風輕輕一掃,漫天落葉,如同一隻只飛舞的蝴蝶,又好似一個個舞動的精靈在天空中盡情飛舞、旋轉。落在地上,鋪成了一條條金光大道,我們在那裡打流、捉迷藏。漫步叢林,向上看去,筆直潔白的樹干,金光的樹葉,靜靜傾聽著樺林的述說…… 「美麗的哈巴河,我可愛的故鄉,巍峨雄偉的阿爾泰山……你是我心中的太陽。」不錯的,正如歌中所唱,家鄉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那麼神聖——和諧的生活、秀麗的山河、朴實的人民……我不僅對家鄉的山河大地、風土民情感到親切,就連家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磚一瓦,也那麼讓我留戀,讓我情不自禁想要愛撫…… 風景如畫的家鄉,四季輪回的美,生機盎然、鳥語花香的春;烈日炎炎、綠草如茵的夏;金碧輝煌、果實累累的秋;銀裝素裹、粉妝玉砌的冬。像一個朝氣蓬勃而又多變的孩子,一會換一個樣,樣樣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信?你看—— 春 春天,萬物復甦,家鄉的大地回復了生機,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小河叮叮咚咚的,演奏出大地的交響樂;鳥兒們嘰嘰喳喳的,暢談著未來的美好生活;勤勞的哈薩克牧民帶著經過了漫漫嚴冬,體力幾乎消耗殆盡的畜群,排著整齊的隊伍遷徒著。春天的陽光格外明媚,春姑娘展開了太陽的笑臉,暖暖的光束射過來,那樣溫柔地撫摸著我,像母親的手。天空中,怎麼五顏六色的,使人眼花繚亂?啊,原來是孩子們在放風箏呀!在藍天白雲的照耀下,五顏六色的風箏在自由自在地飄舞著、飛升著。 春天,我們沐浴於溫暖的春光下,一切都是那麼充滿活力。 夏 家鄉夏天的太陽火辣辣地,瘋狂地迸射出它耀眼的光芒,炙烤著大地,地上塵土飛揚。靜靜的,只有河裡的熱浪湧出。瞧!樹下有一群小孩,手裡拿著自製的網子,正向花邊悄悄地移動著呢!走近一看,原來他們在撲蝴蝶。如果是叫上幾位好朋友,去河邊捉魚,一定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夏天,我們嬉戲在家鄉清凌凌的水,藍盈盈的天里。
㈢ 尋找高手:縱橫圖求解
你說的縱橫圖,專業叫做幻方,已經算到30多了.
具體的我不專業,但是有專業的網站,你自己去看看吧.
http://www.nbu-swji.zj001.net/show_hdr.php?xname=KI4DFV0&dname=65N7IV0&xpos=13
這個是百子圖.
1 48 51 30 29 54 39 8
63 18 5 44 42 9 20 59
12 37 50 31 27 52 41 10
62 19 16 33 40 7 22 61
4 43 58 25 32 49 46 3
55 24 13 38 34 15 28 53
6 45 56 23 21 60 47 2
57 26 11 36 35 14 17 64
這個是8階幻方
http://www.nbu-swji.zj001.net/show_hdr.php?xname=KI4DFV0&dname=S147JV0&xpos=1
這個是9階幻方
下面是網站.預祝你能有成績.
http://www.zhghf.net/
http://www.zhghf.com/
http://www.nbu-swji.zj001.net/index.php?xname=KI4DFV0
又:五樓的.看花容易綉花難,有公式能計算.這我知道.
但是你看了我給出的9階幻方了嗎?那是個幻方中代幻圓的.你認為你能算出來99階的幻方帶幻圓的嗎?
知道什麼叫方園共幻嗎?知道什麼叫完全幻方.不完全幻方嗎?知道什麼叫立體幻方嗎?...
我說過,我不專業,我不懂,很多東西不懂.只想請教一件事兒.你直接寫出幻方的方法是你自己總結出來的嗎?如果是,你是天才,我在這兒拜了.
㈣ 百子圖原作品圖片請專家給我鑒定
還是看假。此百子圖和華喦一點也關系沒有。筆法軟,用色艷俗,紙張有做舊痕跡。裝裱粗糙簡陋。
㈤ 我手上有付畫,是唐伯虎的百子圖,請專家幫我看一下真假。
你看那落款,沒有一個字是唐寅的風格,尤其最別扭的是那個寅字,下面兩只腳成了跛子
㈥ 求百子圖誰有啊
此圖如下,
㈦ 1926年瀘州起義形勢圖
瀘州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夏、商時屬梁州之域。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同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在內的大片土地。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 封蘇嘉為江陽候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 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置犍為郡,領江南朝劉宋、齊置東江陽郡。肖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6年)建置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 改瀘州為瀘川郡,仁壽中升為瀘州總管府。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 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北宋瀘州瀘川郡置瀘川軍節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宋、元之際,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崖堅持抗戰35年,元屬重慶路。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省,九年(1376年 ) 直隸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慶七年 (1802年) 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置永寧道,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1949年12月瀘縣解放,瀘州先後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 (相當於省級) 、瀘州、瀘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地級)、瀘州專區專員公署(地級) ,瀘州市(川南行署轄、地轄)所在地。1960年7月14日,國務院批復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復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市, 原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敘永、古藺5縣劃歸瀘州市。
------------------------------------------------
��7千—1萬年前,古人類已用火、制陶,開始早期農耕文明和定居,進入母系民族社會。
��秦惠王至秦始皇時期,中原移民進入長江、沱江匯處,把中原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帶來,推動了瀘州經濟、文化的發展。
��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派唐蒙從符關(今合江鎮)到夜郎,說服其歸附漢朝。東漢置江陽郡,江陽郡成為「鎖鑰沱江門戶,屏障西川」的邊陲重鎮。漢代,鹽業和農業發達。唐代農業發達,貢賦有麥、金、葛、醬、麻、布。
��宋代,瀘州成為「西南會要」。瀘州成為沃野千里、土植五穀、牲具六畜、商賈輻輳、五方雜處的富庶之地,號「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釀酒業大發展,鹽業發展規模大,有利用天然氣煎鹽的文獻記載。與少數民族貿易互市。地方官府修築瀘城和寨堡。
��元代,准許釀酒、制鹽、制茶、分兵屯田,修築馬道、橋梁,開辟驛傳,製造木船發展航運事業,溝通物資交流,發展農村商品經濟。
��明朝,瀘州直隸省,十五世紀初,瀘州進入全國三十三個較大的商業及手工業城市行列。
��清代,實行移民入川,促進瀘州經濟、文化發展,瀘州成為川滇黔接合部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民國時期,瀘州開始有了現代工業,在抗日戰爭的前期和中期,瀘州經濟繁榮。
��瀘州解放以後,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現代工業基礎雄厚,農業、商業蓬勃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瀘州各行各業實行改革,進入市場經濟,瀘州發展成為國家重要的化工、工程機械、釀酒工業基地。
--------------------------------------------------
瀘州文化古跡
��
報恩塔 位於市區商場二街。 建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明弘治年, 清光緒十四年及1983年1985年均有維修,迄今保存完好。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明代城垣�位於市區沿長江、沱江岸。規模大,保存好,現存城垣總長1177.2米。始建於宋代,明、清及民國年間皆有維修。全部城垣皆為長方形石料砌成。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腦橋�位於瀘縣大田鄉九溪河上。建於明代洪武年間,長54米, 寬1.9米,高5米。是全國罕見的明代大型石雕橋, 14座橋墩中間的8個上,分別雕刻有龍、象獅、麒麟,其藝術精湛,刀法剛毅,形象生動別致。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子圖�位於瀘州城西北角。原名真如寺。初建於宋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乾隆五年(1788年)培修。因寺壁塑有「世俗百子圖」石刻,被稱為「百子圖」。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雲峰寺�位於方山南麓,初建於唐天寶六年(747年),宋、元、明、清各代均有重建。現該寺佔地面積近萬平米。雲峰寺名勝古跡甚多, 為川南旅遊勝地。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春秋祠�座落在敘永縣西城。亦稱陝西會館。清光緒年間,陝西、山西鹽商相約成立「西幫」,就關帝廟原址重修作為會館,亦名春秋祠。建成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以精湛的藝術見稱,刻工精細,形態生動,意境鮮明,構圖巧妙。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龍透關�位於市區西郊。始建於蜀漢。全長7華里。北臨沱江,南抵長江,尤如巨龍穿透兩江而得名。瀘州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龍透關為唯一陸路通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1926年12月1日,劉伯承等領導的瀘州起義爆發,10萬反動軍隊圍剿革命軍,龍透關前展開殊死決戰。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口及二郎灘渡口舊址是紅軍一方面軍長征時四渡赤水河遺址,均在古藺縣境。現有太平渡陳列館和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朱家山石園�座落在市區主幹道中段。佔地4100平米,建築面積3500平米,由外花園和朱德舊居以及石園三部分組成。分別為現代、清末和民國初年建築。朱德駐瀘時,組建「東華詩社」,常在此活動。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大麴老窖池�位於市區下營溝街。建於明代萬曆年間, 現存窖池4口。仍持續用傳統工藝生產老窖大麴,其酒質優良,形成了中外馳名的「瀘型酒」。1915年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瀘州大麴明代窖池在中國釀酒學中具有很高的科學和歷史研究價值。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解放史
��民國38年(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徹底勝利的前夕,國民黨蔣介石統治集團不甘失敗,妄圖「固守四川,保住西南」,伺機卷土重來。3月,委國防部第3廳廳長郭汝瑰為陸軍第22兵團司令兼七十二軍軍長、敘瀘警備司令,率部駐瀘州,扼守川南長、沱二江及川南通滇、黔各要道。5月,經軍統頭子毛人鳳保舉, 西南長官公署少將高參羅國熙出任第七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軍統瀘縣組組長。11月,四川省政府將第七區劃為川南戰區第三分戰區,以羅國熙兼司令,同時組建第364 師派駐合江。羅國熙控制第七區軍政警特大權後,為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川,加緊備戰,進行反共宣傳,在專、縣各種機構建立特務組織諜報組,於當年11月出動軍警特在古藺、合江、瀘州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趙瑞林、李宗佑、顧雪庄、張忠、龐克、張科素、周去非、曹仲蘊、艾仲倫、金溪生等及其他群眾2000餘人,其中300 餘人遭殺害。羅為擴充武裝,將保安司令部直屬保警大隊擴編為總隊,各縣民眾自衛中隊擴編為常備大隊,各縣警察中隊編入常備自衛大隊。先後領取和購買3000餘支(挺)步、機槍及大量彈葯,裝備各縣、鄉「模範中隊,加緊調訓常備大隊中、分隊長和模範中隊隊員,累計訓練7000餘人。
��1949年7月25日,羅國熙召開專署行政會議, 令各縣充實地方武力,建立游擊根據地,進行頑抗,失敗後「上山打游擊」並親自選定瀘、合交界的大理村、鼓樓山為全區中心游擊根據地,頒布《城寨辦事處組織規程》,委傅健、肖鎮南為城寨辦事處主任,構築工事,修理寨牆,儲備糧彈。同月成立「瀘(縣)、合(江)、敘(永)、古(藺)、赤(水)5縣聯防辦事處」。9月成立瀘縣東、西、南、北、中5個作戰指揮部,各指揮官分統若干模範中隊,分區作戰。11月成立「敘、藺、古聯防辦事處」、「敘、納聯防辦事處」和「瀘、富、隆聯防辦事處」。11月21日,因解放軍挺進貴州和川東南,羅國熙與郭汝瑰在瀘州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鼓樓山和大理村為第一根據地,古藺、古宋山區為第二根據地,敘永、納溪一線由新34師防守,瀘城各要地分別由72軍直屬隊及保警總隊、警察中隊、模範2中隊分區防守。
��為了迎接解放,牽制和打擊國民黨殘余勢力,策應和配合解放軍,瀘州地區中共地下黨組織在古藺的彰德、復陶和敘永三門橋及合江等地成立川南武工隊,擁有3300人,2500支槍。川黔邊區游擊隊亦已發展到千餘人、槍,控制部分鄉保政權和自衛隊武裝。同時,組織地下宣傳員,利用散發傳單、走親訪友等方式開展秘密宣傳,團結爭取各界人士,策反國民黨軍警武裝,組織領導群眾開展護廠、護城斗爭,保全了瀘州城、23兵工廠、洞窩電廠和79軍後方倉庫。與中共上海局直接聯系的地下黨員、國民黨第72軍軍長郭汝瑰,根據中共中央「在有利時機率部起義」的指示,利用自已的特殊權力,於瀘州解放前夕將羅國熙及其保警總隊調往納溪、由自已控制瀘州全城,同時以「保存實力」為名,令所部「不與解放軍正面作戰」節節後退,於12月11日率部在宜賓起義。
��1949年11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10軍、16軍、18軍52師,由黔北分三路進軍川南瀘州:西路:解放軍16軍47師140團2營於11月29日先後佔領古藺縣赤水河鎮、摩尼鎮(今均屬敘永縣),殲敵1 個營及部分民眾自衛隊,30日在敘永後山堡圍俘國民黨兩個新兵連。 12月1日凌晨2時,140團向駐敘永城的國民黨第6 編練司令部發起進攻,戰至拂曉全殲該部2500餘人,俘中將副司令肖以寬,敘永解放。12月2日,16軍48師副師長張培榮率142團、144團解放打鼓場,3日6時全殲國民黨內二警1個連,12時勝利進入納溪縣城。羅國熙部被解放軍16軍47師139 團擊潰,羅於20日回瀘向瀘縣軍管會投城。東路:解放軍10軍11月底進抵赤水、習水,合江縣縣長樂鍾鎮帶民眾自衛隊避走福寶。30日,國民黨364師和699團分別從合江縣城和九支逃走。10軍30師由習水向合城進發。28師經赤水向合江、瀘縣進發。12月2日傍晚,30師89 團抵合城東南之馬街,見由江津逃來國民黨44軍渡河入城,因判斷失誤而未予攻擊,至晚發炮向合城警告,44軍連夜逃走。3日上午,30師師長馬金忠、政委魯大東率部入城,合江解放。12月3日,30師從合江出發,相繼在瀘縣五通場、桐子林、 太和場等地追殲44軍軍部及所屬36師,後繼續西進。10軍28師84團在瀘縣豐樂鎮 (今屬納溪) 永安橋殲滅國民黨新軍1個團,繼向藍田壩進發。 請師主力經瀘縣分水場至泰安場,渡江進駐羅漢場和23兵工廠。師長陳雲中通過電話同瀘城郭汝瑰接洽,郭不意解放軍突至,僅答以「按計劃行事」,不及詳述,立率所部西撤宜賓。16時許,該師趙營進抵小市,沱江浮橋被撤,不得渡。20時許,由起義的警察中隊駕船渡江,地下黨瀘縣臨工委書記王新民等組織各界人士在管驛嘴迎接解放軍入城,瀘城宣告解放。中路:11月底,解放軍16軍46師進抵赤水河東岸與西路該軍主力形成夾擊古藺之勢。地下黨組織帶領群眾趕搭浮橋、籌集糧草,助46師渡赤水河北上。古藺縣縣長張樹良和民眾自衛隊頭目駱國湘、肖鎮南、王逸濤等急忙逃離縣城。地下黨古藺中心縣委負責人何顯忠、陳昭忠抓住時機開展統戰工作,爭取代理縣長王廓塵,省參議員羅辟金、警察中隊長胡元鑫、民眾自衛中隊長鮑志君、楊雲程等接受和平解放,同時調某地下黨武裝駐守要道,派員同境內國民黨軍隊談判,收繳一些鄉鎮民眾自衛隊武器。駐長田、鍋廠壩的國民黨軍何少舟兵團殘部1個團和72軍1個營亦繳械投誠。12月5日下午,由解放軍18軍派任的縣委副書記、 縣長等一行9人由楊雲程中隊1個排護送,自摩尼進入古藺縣城受到各界人士熱烈歡迎,古藺宣告解放。解放軍進軍瀘州期間,12月2日,國民黨72軍新編34師在西撤宜賓途中, 於古宋縣(今屬興文縣)與新軍一部會合,被解放軍47師追擊。4日,新編34師師長柏恆率師部及100團、102團4000餘人,進入納溪縣文昌岩山區據守。5日,解放軍16軍143團和18軍某連,相互配合發起三路攻擊。激戰至6 日下午全殲該部。是役,解放軍傷亡55人。至此,瀘州地區全部解放。
參考資料:http://www.luzhou.gov.cn/city/history.htm
㈧ 百子圖的瀘州相關
瀘州有很多與百子圖相關的建築。古代有百子圖寺,百子圖廣場、百子圖文化長廊、百子圖大橋。
百子圖位於現沱江二橋頭,原名真如寺,初建於唐,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培修,因寺壁塑有「文王百子圖」(現收藏在市博物館內),寺門砌有「百子圖」坊故漸易其名。一泓瀑布流經廊下,蜿蜒注入沱江,黃山谷大書「滴乳岩」三字於石,後剝蝕,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瀘州巡道黃雲鵠重書。因緬懷黃山谷曾流連於此,黃雲鵠在滴乳岩左側建「雲谷洞」。百子圖依山旁溪,林木蔥蘢,景色清幽,建築平面呈工字形, 題記石刻甚多,歷來均為游覽勝地。因城市建設原因,這景區現已不復存在。現瀘州百子圖廣場、百子圖大橋(即沱江二橋)取名均來源於此。現百子圖廣場9根高6米、直徑1.50米、底徑1.70米、重35噸的巨型漢白玉圓柱雕塑的108個童子形象,即仿原百子圖「文王百子圖」建造。
瀘州百子圖廣場是現瀘州最大的露天文化廣場。百子圖文化長廊位於瀘州沱江南岸宋代古跡百子圖沿線,是瀘州現代城市文化建築標志性工程,包括百子圖廣場和百子圖歷史文化長廊兩部分。廣場依地形而建,作下沉式設計,有古羅馬斗獸場風格。總高79.40米,半徑93.70米,可容納2萬名觀眾。廣場總佔地5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是目前瀘州造型最獨特、規模宏大的露天文化廣場。在廣場的平台位置,矗立9根高6米、直徑1.50米、底徑1.70米、重35噸的巨型漢白玉圓柱雕塑,共雕刻108個童子形象,再現百子飲酒戲樂歡鬧情景,呈現瀘州酒文化深厚底蘊和傳統民風民俗。歷史文化長廊全長650米,共約7萬平方米。沿崖建設古典庭院觀景迴廊,平台陳設瀘州最具代表性文物景觀18處。包括四個部分:瀘州酒文化、瀘州名勝古跡、瀘州歷史詩文和瀘州近現代史跡。長廊匯集瀘州秦漢至現代的歷史文化名跡,結合瀘州城市文化個性與歷史淵源,露天陳列,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景觀建設中,屬首創之作,全方位展現出瀘州的持久魅力和文化氛圍。
瀘州沱江二橋又叫百子圖大橋,是瀘州的主要交通大橋。
㈨ 百子圖圖片是哪個朝代的
最早的百子圖應該出於周朝,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到了,看得到的是收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的是唐代周昿《麟趾圖》。
傳說周文王有很多的兒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多,等到路邊撿個雷震子的時候,他已經有九十九個兒子了,加上雷震子這個雷公嘴,正好一百個,所以說文王百子。中國古人的觀念是生得越多越好,「子孫滿堂」被認為是家族興旺的最主要的表現,「周文王生百子」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所以古代有許多「百子圖」流傳至今。百子的典故最早出於《詩經》,是歌頌周文王子孫眾多的。畫面常用諧音諧意,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
百子呈祥,作為古老的祝詞,真是再開心莫過的了。相傳周文王妃大姒多子而再孕,群臣歡喜,作詩歌頌道:「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詩經·大雅·思齊》)譯成白話,意思就是:大姒妃延續了周室美好的血脈,願她生下一大堆胖娃娃。一個古老的畫種《百子圖》——百是多的意思——便由此產生。收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的《麟趾圖》,是今存最早的百子圖。後世更代有佳作,不僅繪於紙帛,而且綉於被帳,織於衣裙,制為瓶罐,立作屏風。從皇家到平民,都願從百子圖中討個喜慶。因此,舊時小康人家新嫁娘的陪嫁中,總有八件十件百子圖,將個新房鬧熱得開開心心,喜氣洋洋。雖然「則百斯男」在當代肯定太多,但生個開心寶寶,「早得貴子」的祈願,卻以棗兒、花生、桂圓、蓮子四樣吉物為象徵,留存於今天的婚俗中,由阿婆嫂嫂們巧藏,供男孩女孩們尋索。於是,愛孩子,這種全人類共通的永恆感情,在我們中國,便由於「百子呈祥」的文化因子,而更具有一種民族性的願景。
㈩ 有關雷震子在京劇百子圖中的介紹誰知道
姬昌——周文王有很多的兒子,而且不是一般的多,等到路邊撿個雷震子的時候,他已經有九十九個兒子了,加上雷震子這個雷公嘴,正好一百個,所以說文王百子。
在古代民間還盛傳有一種稱作麒麟的神獸,它能給人們送一兒子,這種「麒麟送子」的傳說十分盛行,中國古人的觀念是生得越多越好,「子孫滿堂」被認為是家族興旺的最主要的表現,「周文王生百子」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所以古代有許多「百子圖」流傳至今。百子的典故最早出於《詩經》,是歌頌周文王子孫眾多的。畫面常用諧音諧意,寓意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
文王百子的傳說,實際上是對一段詩經的誤讀. <思齊>雲: 太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本意是說太姒即文王妻使得周室人口昌盛, 百在這里是一個概數. 但是有人就說給生了一百個兒子. 實際上在10個左右. 另外文王還應該有若干庶出兒子. 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太保召公(前11世紀)名奭、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名高
大殿正面是周文王像,背麵塑有文王妻太姒像,俗稱百子娘娘,傳說周文王有99個兒子,後收雷震子,共為百子。百子娘娘的周圍塑有12個立、坐、跑、抱等姿態不一的男孩像,這便象徵著十二生肖
百子圖,我們也叫它百字迎福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它的一種特定含義。由於它含有大或者無窮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賀的良好願望發揮到了一種極至的狀態。在禮儀之幫的中國,上到古代的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文人、平民,都願意在喜慶、甚至平時用上它,因為大家相信,願望好的結果一定會好。
百子圖,真如寺原址猶存,百子坊上大書「百子圖」三字,如今裡面是一家敬老院,「文王百子圖」已經遷到瀘州博物館
百子圖原名真如寺。初建於唐,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修,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培修。因寺壁塑有「文王百子圖」,寺門砌有「百子圖」坊,故漸易其名。
《瀘縣志》載:「名勝志雲:在州西一里真如寺,有泉自岩石中流出,味甚甘。黃山谷大書『滴乳岩』三字於石。」後剝蝕。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瀘州巡道黃雲鵠重書。
因緬懷黃山谷曾流連於此,黃雲鵠在滴乳岩左側建「雲谷洞」,豎碑刊《雲谷洞記》,《石枕銘》和「涪翁小像」,石刻字跡蒼勁多姿,石刻畫像神采飄逸。此外,尚有「飛泉」, 「出自幽谷」,「百子圖」坊和「雲谷洞」內外楹聯等石刻
題記多處,皆各具風致,亦屬佳品。
百子圖依山旁溪,林木蔥蘢,景色清幽,建築平面呈工字形,一泓瀑布流經廊下,蜿蜒注入沱江,歷來均為游覽勝地。護國討袁之役後,朱德同志駐節瀘州,曾與友人在「百子圖」吟詩唱和,「三官寺外炊煙澹,百子圖中曙色濃」的著名詩句,
即出之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