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經》繁體全文
全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望採納!!!!
2. 心經 全文的正確解釋
譯文
1、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翻譯:能夠自由自在地觀察自身佛性之奧秘的覺者,在運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達光輝彼岸的過程時,真實地看到,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五種因素(色、受、想、行、識)原本具有可變的空態性質,沒有不可變的實體,一切痛苦災難,都能被這一空態度脫而化解掉。
2、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翻譯:弟子們,從宏觀角度看,色和空沒有區別;從微觀角度看,空與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盡管你反復透徹地去領受、深思、認知和識別,其結論仍然不變。
3、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翻譯:弟子們,凡有形象和無具體形象的事物,其本質都具有空性和可變的特點,不參在生長滅亡、骯臟潔凈、增多減少。
4、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翻譯:所以,空中沒有色的實體,沒有對色的思維意思。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要歸於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也要歸於空。沒有六根六塵的界限和其被認識的界限,心中沒有不明白、不自覺和因不明白而煩惱的影子,知直到沒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沒有累積惡因所造成的苦果,沒有修煉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運用智巧去獲得什麼,那是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得到的緣故。
5、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翻譯:菩薩因為運用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的緣故,清凈的心沒有一絲掛念,沒有掛懷和障礙就免除了恐懼害怕,便脫離了異想天開的夢幻雜念,最終覺悟得道而成正果。
6、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翻譯:那些過去、現在、未來佛,依靠那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榮獲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大果位。
7、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翻譯:所以確認:到達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煉中最神聖的准則,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無上的真理,是無與倫比的規范。能真實而不虛妄地將全部苦難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記「般若波羅蜜多」這句真言。
8、即說咒曰: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翻譯:既然如此,便號召眾生:去吧,去吧!彼岸是歸宿,為修我佛,趕快用行動去成就無上正覺吧。
(2)心經全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原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3. 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譯文: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
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由此斷一切苦厄,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的法寶。
(3)心經全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主要思想
此經文旨,原出於大部《般若經》內有關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譯《大品般若》的〈序〉、〈奉缽〉、〈習應〉、〈往生〉、〈嘆度〉五品。各品所說的內容是佛和舍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功德,此經即從其中撮要單行。
全經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該思想被認為是全部般若學說的核心,故稱《心經》。
4. 《心經》全文解釋內容是什麼
解釋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般若,猶漢語所言之智慧。波羅蜜多,猶漢語所言之彼岸,這里指人生的終極目標,即人生的真理。
五蘊,即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就是塵世間所有物質與生命現象的總和。其中,色蘊是指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所認識的物質形態,包括固體、液體、氣體、光與溫度以及各種味道。
受蘊,是指由於和外界各種物質形態的接觸,所產生的種種心理感受,如苦樂酸甜等。想蘊,是指由於心理感受所產生的種種性情反應,如善惡憎愛等。行蘊,由於苦樂酸甜等種種心理感受和善惡憎愛等種種性情反應,而採取的行為方式,佛教把這些行為分為善業和惡業。
識蘊,人體對物質形態、心理感受、性情反應、行為方式所產生的意念或意識的活動。因此,所謂五蘊,乃是指我們具有精神作用的身體。
這句經文的大意是:觀世音菩薩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終極目標問題時,他透過紛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實意義,因此超脫了一切的痛苦和厄運。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是梵語SARIRA的音譯,即遺骨之意,特指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在去世後(火化)遺留於世的靈骨。這種靈骨質地堅硬,呈結晶顆粒形狀,堪稱神物。
所以,舍利非一般凡夫俗子之遺骨,乃是有修行者生前以無量功德結晶所成。從這個意義上講,舍利是一個人在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之後的成功象徵,舍利子是對成功者的一種尊稱。觀世音菩薩在這里告訴未來的成功者: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義的指引,生命的真義也需要通過俗世的生活去實現。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義的存在,生命的真義也體現在俗世的生活中。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色蘊,也同樣適用於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等塵世間所有的物質與生命現象。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觀世音菩薩告訴未來的成功者:真正的自然法則是永恆的,既不會消亡或更新,也不會由於人的好惡而有任何改變,也不會增加和減少這些法則中某些條款。
所以,生命的真義不會因為物質條件、個人感受、世間百態、我們的視野和意識等而有所不同,不會因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慮生老病死問題而有所差異,不會因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經遭遇過苦難的折磨而有所改變,也不會因為你是否聰明和擁有多少財富而產生變化。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捶。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有所得者,有也;無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則是真切可信的,於是我們能夠覺悟到自然法則給予眾生的那種公正無私的恩情。
因此,我們應該做到心無掛礙,去追隨人生的真理。因為心無掛礙,我們就不會畏懼任何困難,就會遠離那些亂七八糟的妄想,最終讓自己超脫塵世的煩惱。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觀世音菩薩舉證說明:三世諸佛,就是因為堅定不移地追隨了人生的真理,最終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從的覺悟者。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從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你就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夠消弭生活煩惱的大神咒,是能夠破除人間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夠帶來光明前景的無上咒,是無可替代的無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實靈驗,絕不虛無。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所以,《心經》的主題就是告訴各位:去吧!去吧!讓我們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們中間的每一位,都能夠盡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5. 觀自在菩薩心經全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5)心經全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解釋:
一、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入靜反照,產生條件反射之所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根境。入靜反照,照見五蘊凈(空),清凈本能,覓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二、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再受輪回苦。入靜反照,本身清靜,自能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三、「舍利子」
顯意指釋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為房舍,一為舍離,利是有利於,子是生命本質,真我,自我,大靈。四大五蘊之身如客店,生命體暫住其中,生命體離開房舍,有利於它走上回歸之程而常存。
四、「色不異空」
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觀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空不異色」
色與空異相而同源,凡夫視為兩般而不見同源。諸佛菩薩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而凡人不能將二者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邊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六、「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見,唯真空能見。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無眼能見,無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換。
七、「空即是色」
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三界眾生則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執著於色,亦不可執著於空,而落入二邊見。亦無空,亦無色。
6. 《心經》注音註解全文是什麼
《心經》注音註解全文如下: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xīn jīng。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guān zì zài pú sà,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shí。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解釋】觀音菩薩,深入的修行心經時。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dù yī qiē kǔ è 。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解釋】看到五蘊:形相、情慾、意念、行為、心靈,都是空的,就將一切苦難置之度外。
shè lì zǐ,sè bù yì kōng,kōng bù yì s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解釋】菩薩對學生舍利子說,形相不異乎空間,空間不異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kōng jí shì s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解釋】所以形相等於空間,空間等於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解釋】情慾、意念、行為、心靈,都是一樣的。
shè lì zǐ,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解釋】舍利子呀,一切法則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bù gòu bù jìng,bù zēng bù jiǎn。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解釋】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解釋】因此空間是沒有形相的,也沒有情慾、意念、行為和心靈。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解釋】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wú yǎn jiè,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解釋】沒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直到沒有心靈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解釋】沒有不能了解的,也沒有不能了解的盡頭。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解釋】直到沒有老和死,也沒有老和死的盡頭。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解釋】沒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滅,不用智慧去強求,所以得到與否並不重要。
pú tí sà ǒ,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gù,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解釋】菩薩覺悟之後,依照心經,心中沒有礙。
wú guà ài gù,wú yǒu kǒng bù。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解釋】由於沒有礙,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解釋】遠離顛倒夢想 ,最後達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gù。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解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世諸佛,依照心經。
dé ā nuò 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解釋】得到無上、正宗、正覺的三種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ō,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解釋】所以說心經,是變幻莫測的咒語,是神光普照的咒語。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解釋】是無上的咒語,是最高的咒語。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解釋】能除一切苦 ,不是騙人的。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ō zhòu。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解釋】所以說心經。
jí shuō zhòu yuē,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解釋】其咒語曰: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7.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解釋是什麼
《心經》包括經題、經文,總共只有268個字,但卻把佛法的精要含義,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理,講解的非常明了透徹。《心經》包含了佛教的核心內容,是修習佛法的綱領,是打開佛法大門的一把鑰匙,也是幫助我們觀照宇宙人生真相的大智慧。
般若的這三層意思,實相是本體,文字是表相,觀照是作用。「波羅蜜多」,也是梵語音譯,波羅是翻譯過來是彼岸,蜜多翻譯過來是到,整個意思就是到彼岸。用我們平常的話說,就是到家,平常我們經常說「這個人功夫到家了」,意思就是非常圓滿了。
那整句「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就是最究竟圓滿的大智慧。古人把生死比作此岸,把涅槃比作彼岸,用般若波羅蜜多這種究竟圓滿的大智慧,就可以了脫生死,到達涅槃的彼岸。
這部《心經》講的就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這種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到達涅槃彼岸。我們只要每天用《心經》所講的道理去訓練,去體會,去觀照,也會發現我們自身潛在的大智慧。
(7)心經全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心經》全經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該思想被認為是全部般若學說的核心,故稱《心經》。
此經文旨,原出於大部《般若經》內有關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譯《大品般若》的〈序〉〈奉缽〉〈習應〉〈往生〉〈嘆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
唐譯《大般若經》第二分初〈緣起〉〈歡喜〉〈觀照〉〈無等等〉四品(《大般若經》卷四一至卷四五)。各品所說的內容是佛和舍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功德,此經即從其中撮要單行。
8. 佛教心經全文。
《心經》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藝術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創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品。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念o).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9. 佛教波若波羅密多心經全原文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陲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娑婆訶
(9)心經全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觀世音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台灣, 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