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面這些圖片都代表了哪些行當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㈡ 誰知道哪兒有戲曲視頻可以下載的網址啊,給說一個。最好是蒲劇,豫劇,這些的
http://video..com/v?word=%C6%D1%BE%E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㈢ 如果孫悟空在京劇里演的話應該畫什麼臉
應該畫武生臉。
在武生行當里,還有一種不說話的,專門翻跟頭或以跌撲為主的,叫翻撲武生,內行叫作撇子武生。最後再說一下猴戲。扮演猴戲的演員,現在一般都是由武生來應工。
本來扮演孫悟空這類猴仙之類的角色,應該是機靈,活潑,動作輕巧敏捷,用武生好像不太適合。可是因為孫悟空已經是一個神猴,所以除了動作伶俐敏捷以外,他還要有氣魄,有比較細致的表演,所以由武生來扮演,還是合適的。
(3)蒲劇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除武生孫悟空外,還有老生關羽也是,號稱紅生。為京劇猴戲作出貢獻的有很多很多名家,北派的有楊小樓、郝振基、李萬春、李少春,南派猴王有鄭法祥、蓋叫天、張翼鵬張二鵬父子、郭玉昆、筱王桂卿等。
其中楊小樓是一代武生宗師,乃父楊月樓擅演猴戲,有「楊猴子」之稱,傳到楊小樓,又得名家張淇林教授,他的猴戲有了新的發展。
除了京劇,其他戲曲里猴戲也是長演不衰。像崑曲、川劇、豫劇、徽劇、秦腔、晉劇、蒲劇、紹劇等劇種都有猴戲。尤其是紹劇的六齡童、小六齡童、六小齡童父子的猴戲世家,不但活躍在舞台上,還進軍銀幕和熒屏(電影《三打白骨精》和電視劇《西遊記》),讓古老的戲曲藝術又煥發了青春。
㈣ 《血彩》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血彩》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WDCEQo44lFtG7Vk7Iw4N6g
《血彩》
導演: 張繼龍
編劇: 周冰
主演: 劉庭羽、李威、呂平瀅、張恆、常濤
類型: 劇情、愛情、懸疑、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4-04-11(中國大陸)
片長: 93分鍾
又名: 蒲怨、Xue Cai
蒲劇是流傳在山西的一門獨特戲種,其中血彩是蒲劇中最令人擊節贊嘆的絕活。所謂血彩,即是演員表演是在嘴裡含一口血漿,然後用氣上頂,令血漿從眼耳鼻口中噴出,造成七竅流血的驚人視覺效果。美麗女孩晗玥(劉庭羽 飾)是血彩藝術的唯一傳人,她從小跟隨師父碧洛(王芳 飾)學習。碧洛多年來忍辱負重,一心要將血彩推廣發揚。近一段時期團里准備進京匯演,碧洛想盡各種辦法要讓徒弟抓住這次機會,可是晗玥始終未能掌握血彩的本領,團里最終決定將血彩從匯演劇目中拿下。這一事件給碧洛造成莫大的打擊,她日漸乖張的精神狀態引起了晗玥的擔憂。
彷彿被血彩詛咒了一般,師徒二人的精神狀態相繼走向崩潰的邊緣……
㈤ 單皮鼓是什麼
單皮鼓這種曲藝形式最早起源於民間祭神,也有說鳳陽鼓的。單皮鼓的形式很多,祭神的形式也不一樣。喇嘛教跳鬼稱「薩滿」(藏語),蒙古跳神稱「波」,漢民族跳神稱「跳大神」。它們的伴奏樂器都是單皮鼓,用手或木棰敲擊,邊跳邊唱邊舞。「薩滿」是宗教音樂的一種,多發生在宗教集會或祭祀鬼神的活動上。薩滿的服裝多為牛、馬、蛇、神偶像,樂器也不止單皮鼓一種,還有長號,打擊樂等。「波」是蒙古大神,多發生在偏僻落後的地區,屬低層次的落後文化。「波」帶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以給人醫病為名,假行呼風喚雨,弄鬼裝神之能事,欺騙人民的錢財。「波」的服裝獨特,長衫大褂,腰間圍一圈園鏡,腰間為最,以次降小,重量約有六七十斤左右。目的是驅散鬼怪。「波」的曲調很多,從請神開始,到來神、送神,旋律和曲調不斷變化,氣氛緊張,真有神鬼附身的幻境。
㈥ 中國有許多地方戲曲和戲根據圖片所展示的戲曲和劇種的類別填出相應的省級行政區域的名稱
你說有圖片,卻不把圖片發上來,叫人家怎麼幫你?我給你提供一些資料吧,裡面多少應該有你想要的內容,這是我自己搜集整理的,肯定不全,因為中國戲曲有幾百個劇種,我搜集的還不到一百個,你自己去對號入座吧。
北京: 京劇 曲劇 北方崑曲
上海: 滬劇 滑稽戲
天津: 評劇 天津文明戲
浙江: 紹劇 甬劇 越劇 婺劇 甌劇 姚劇 杭劇 義烏腔 平調
江蘇: 錫劇 昆劇 淮劇 揚劇 蘇劇 丹劇 白劇
江西: 贛劇 弋陽腔
安徽: 徽劇 黃梅戲 鳳陽花鼓戲 皖南花鼓戲
山東: 山東梆子 呂劇 柳琴戲 萊蕪梆子
河北: 河北梆子 河北亂彈
遼寧: 遼南戲
吉林: 吉劇 二人轉
黑龍江: 龍江劇
內蒙: 內蒙大秧歌 蒙古劇
山西: 晉劇 山西梆子 上黨梆子 上黨二黃 二人台 北路梆子 東路梆子 中路梆子
陝西: 秦腔 祁劇 隴劇 陝西老腔 西秦腔
新疆: 新疆曲子劇
青海: 青海平弦戲
四川: 四川曲劇 川劇
西藏: 藏劇
貴州: 黔劇 貴州花燈劇
雲南: 雲南花燈 彩調劇 雲南壯劇 滇劇 彝劇
廣西: 壯劇 壯族沙劇 桂劇 傣劇
廣東: 粵劇 廣東漢劇 潮劇
海南: 瓊劇
台灣: 高山劇
福建: 閩劇 蒲劇 莆仙戲 高甲戲 閩西漢劇
湖南: 湘劇 湘西苗劇 湖南花鼓戲
湖北: 楚劇 漢劇 荊州花鼓戲
河南: 豫劇 越調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㈦ 在那有高清蒲劇
酷六上吧。。。
㈧ 蒲劇 淚灑相思地
是要高清的 蒲劇視頻 是吧
蒲劇 《淚灑相思地》估計是 版權問題 給刪除了
想看的話 就只能買光碟了
這個問題也很糾結啊
㈨ 蒲劇王藝華的愛人圖片
沒聽說過這個人
㈩ 笛子的種類及圖片和名稱
因伴奏崑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即纏絲)笛,因盛產於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這種笛子多為D調或C調乃至降B調,管身粗而長,可能是大橫吹的遺制。音色渾厚而柔和,清新而圓潤。廣泛流行在中國南方各地,最適於獨奏或合奏,是江南絲竹、蘇南吹打、潮州笛套鑼鼓等地方音樂和崑曲等戲曲音樂中富有特色的重要樂器之一。
共2張
曲笛演奏
梆笛
因伴奏梆子戲曲而得名。這種笛子通常分為:F調梆笛、G調梆笛、A調梆笛。管身較曲笛細而短,可能是小橫吹的遺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種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於北方的吹歌會、評劇和梆子戲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劇等)的伴奏,也可用來獨奏,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
定調笛
每支笛子固定一個調,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適應不同調子樂曲的演奏,最適宜獨奏或參加樂隊演奏。它給吹奏者帶來方便,可以不變指法,只用與樂曲相應的調笛吹奏即可。定調笛在笛身的吹孔與音孔之間,裝置銅制插口以調節吹孔與音孔的距離。這種經過改進的定調笛,能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可通過調節管長來控制音準。定調笛將對中國的竹笛名稱統一起積極作用,因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這既符合民間傳統演奏習慣,又解決了笛子在調高問題上的混亂,並為記譜和演奏帶來很大方便,它完全適用於傳統的六孔笛和各種改革笛。
玉屏笛
產於貴州玉屏侗族自治縣。用當地的小水竹製成。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風"。這種龍鳳對笛,在工藝上頗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