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地質學書裡面的圖片為什麼會有
擴展閱讀
好的手機尾號四位數圖片 2024-11-21 00:27:50
唯美散步圖片 2024-11-21 00:27:45
無雙成大事的男人圖片 2024-11-21 00:23:53

地質學書裡面的圖片為什麼會有

發布時間: 2022-05-15 13:57:24

㈠ 地質學中的三角圖是怎麼看的

樓主同學你好:
首先我們看圖名,看看圖是講什麼東西的
其次我們要看三個頂點是什麼東西
最後看看每一邊的比例設置
舉例:我們地質里的三角岩比圖就能很好的說明

㈡ 地質學的三大原理

只聽說過《地質學原理》

英國地質學家C.萊伊爾的主要著作,又名《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 (Modern Changes of the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Considered as Illustrative of Geoloay),初版共3卷,分別於1830年1月、1832年1月和1833年 5月出版。第四版分為4卷,1834年5月出版。其中第一卷論述地質學發展史和地質現象古今變化的原理;第二卷論述無機界現時正在進行的各種地質變化;第三卷論述有機界在自然選擇、地理分布和移徙,以及在人工馴養、培植等條件下所引起的變化;第四卷為地質學的基本內容。從1838年開始,萊伊爾把第四卷即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抽出來並加以擴充,以《地質學綱要》 (Elements of Geology)的書名出版單行本。這本書在1851年又經過重編,定名為《普通地質學教科書》(Manual of Elementary Geology),1865年又改為《地質學綱要》。到 1872年,《地質學原理》共出版十一版。在書中,萊伊爾提出地球的變化是古今一致的,地質作用的過程是緩慢的、漸進的。地球的過去,只能通過現今的地質作用來認識。現在是了解過去的鑰匙。他的這種觀點被稱為「均變論」。《地質學原理》對當時和以後的地質科學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地質學原理》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地質學綱要》在1872年由中國數學家華蘅芳和美國醫生瑪高溫合譯成中文出版,書名為《地學淺釋》。徐韋曼譯的《地質學原理》中譯本於195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

㈢ 地質圖的起源

地質圖的繪制始於18世紀末到19世紀英國地質學家威廉 史密斯。史密斯於1794年在巴斯和新卡斯爾之間旅行時,發現南英格蘭地層的層序適用於整個英格蘭。由此便決定要繪制全英格蘭的地質圖,並開始為這一目的陸續地收集資料。大約在1801年前後,他完成了英格蘭、威爾士地層分布的一般地質圖。史密斯地質圖的編制,首先在標准地區確定地層層序;然後,注意這些地層中含有的化石的特
征,並確定自古到今的差異,將其作為標准化石對其他地層進行不考慮岩性的對比。史密斯之後隨著時代的前進、地質學的發展,地質圖的編制越來越精確,表現的內容也逐漸增多。1878年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地質學會議上,開始討論有關地質圖的問題,1881年通過了俄國A.II.卡爾賓斯基提出的地質圖圖例,並逐漸發展成今天國際上通用的地質圖圖例系統。現在所說的地質圖,也包括為某種特殊目的,著重表現某種地質現象的圖件。1981年美國編成的1:750萬的環境工程地質圖,日本編成的1:20萬基岩地質圖,以及國際合作編成的1:500萬各大洲地質圖都是比較著名的地質圖。
地質圖的編制多以實測資料為基礎,有一定的制圖規范和標准。目前所使用的地層分級系統、表示地層年代的色標和符號,以及表示各類岩體的色標和代號,多是國際通用的。客觀需要促使地質圖向專門化、部門化方向發展。種類也越分越細,除普通基礎性地質圖外,還有第四紀地質圖、大地構造圖、岩相圖、古地理圖、水文地質圖、工程地質圖、礦產分布圖等。目前狹義的地質圖多指基礎性普通地質圖。不同比例尺地質圖,表示地層年代的界、系、統、組、層等的分級是不同的,比例尺愈大表示的層次愈細。在沒有註明岩性的情況下,有時要與區域地層表配合使用,才能查明岩石的具體種類、性質及結構特點。各種實用性和分析性地質圖,雖增加了專門用途所需要的直接性內容,但大多利用區域基礎地質圖派生編制。
中國最早的地質圖,是鄺榮光在1905年編制的《直隸地質圖》,20世紀20年代初期出版的 1:100萬地質圖,是中國第一批正規出版的分幅地質圖。據1982年統計,中國已編制完成1:100萬地質圖55幅(全國共62幅),覆蓋面積約894萬平方千米;完成1:20萬地質圖853幅,覆蓋面積 500多萬平方千米。先後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集》(1973)、《中國大地構造圖》(1979)、《中國構造體系圖》(1976)、《亞洲地質圖》(1975),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1980)等。

㈣ 百年滄桑話館藏——《中國地質圖書館館藏珍本圖錄》編撰始末

陳俊嵐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圖書館經過數十年南下北上,西遷東回的戰亂時期,公元2011年迎來建館95周年,更迎來中國地質事業的蓬勃發展。館藏也由建館時藏書僅4000餘冊,發展到目前的紙介質印本70餘萬冊,囊括了近代地質學啟蒙時期以來約200年間的國內外寶貴地學文獻;世界各國地質圖件一萬余套。正是幾代地質圖書館人的辛勤努力,日積月累,經過近一個世紀的不倦追求,使得地質圖書館書海浩瀚,猶如地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瑰寶。

一、編撰《中國地質圖書館館藏珍本圖錄》的背景及經過

2003年,由張爾平主編的《鴻印雪泥》一書出版,將地質圖書館90年的藏書印章輯錄成冊,首次揭開了地質圖書館發展歷程的面紗。然而有關地質圖書館近百年珍貴文獻的研究卻是一個空白。為融地質圖書館藏書之精粹,展我國地學文化之宏博,填補近百年來地質圖書館珍貴文獻研究的空白,2011年中國地質圖書館顧曉華館長設立館長研究基金,「編撰〈中國地質圖書館館藏珍本圖錄〉」的項目通過專家評審獲得立項,擬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將地質圖書館珍貴文獻匯集成冊,呈現於世人面前。

第一步,課題組制定了科學的技術路線、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課題組在參考國內圖書館界對特藏文獻界定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徵求專家學者對界定地學珍貴文獻標準的意見。通過對館藏紙本文獻進行排查摸底,核定館藏珍本文獻的種冊數,最終確定入選《圖錄》的目錄。

第二步,通過上網、到國家圖書館、西安交大圖書館等地查閱資料,對入選珍本圖錄的百種文獻的歷史背景、專業學術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進行探考,完成文獻的屬性描述工作。

第三步,徵求專家意見,對屬性描述文字進行修改和完善。在館內召開專家研討會,對圖錄的相關內容和編輯文字的意見和建議認真進行修繕。

二、《圖錄》的基本情況

經過一年多的工作,最終共篩選出中外文圖書106種、中外文期刊13種、地質圖件9幅入選圖錄,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編輯成冊。

1.界定地學珍本文獻的標准

我國近代地質事業是在地質學會成立,有了專門的地質研究部門和教育機構以後,才有了卓越的發展。這些地質事業起步階段的地學文獻對中國的地質事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和卓越的貢獻,承載了地質前輩的豐功偉績和地質事業發展的艱辛歷程。因此我們在界定標準的時候參考了以下幾個原則:時間界定的原則、有重要學術價值原則、以手稿待印本為主的原則、以裝幀精美特殊材質為主的原則。

中國地質圖書館珍本文獻的標准:1949年以前的文獻(以民國期間出版物為代表)為本館的特藏文獻,1937年以前的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研究意義的文獻、近代著名地質學家的著作(以地質學家的手稿、待印本、抄寫本為代表)、裝幀精美,特殊材質(宣紙線裝及特殊印刷,以1912年以前外譯本為代表)的文獻界定為本館的珍本文獻。

2.入選圖錄的文獻情況

本書分為圖書篇、期刊篇和圖件篇三個部分,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再現了中國地質圖書館館藏的精華。入選《中國地質圖書館館藏珍本圖錄》的文獻既有我國地質事業泰斗章鴻釗、翁文灝、黃汲清、謝家榮、楊遵儀等先生的大作,也有極其珍貴的地質圖件、圖片,以及早期譯自國外的地學專著,刊本有宣紙線裝、宣紙鉛印、油印本,以及世人難得一見的珍貴手稿。裝幀有卷軸裝、折裝、線裝、精裝及簡裝等形式。文獻涵蓋了中國學者翻譯國外地質著作、外國學者到中國進行地質考察、國人自己進行地質調查及地質研究發展的重要階段,內容包括近代地質事業的發展、地質考察、游記、礦物礦產及博物館學等方面的專著。每件作品都凝聚地質前輩的汗水和心血(有關文獻請見圖1至圖5)。

內附32張彭縣銅礦局(圖5)礦景、采礦、冶煉及人們勞作的真實情景,是了解彭縣銅礦局歷史的非常珍貴的史料。

3.珍本文獻的屬性描述

以《井礦工程》一書為例,聘請專業攝影師為文獻進行拍照,並配以文字介紹(圖6)。

該書屬礦學類。主要介紹了造自涌水井及奴而敦造自涌井的方法;開地取礦之法、今鑿轉動之法、鑿孔常遇難事、孔內補管為襯、開石之器具、白而格斯脫落所設開石之器具、馬太與布拉特兩人所設鑿孔之器;用火葯拉開土石之法、平路與火葯膛得光之法、開裂土石所用之別種葯料等內容。附圖140幅。

在屬性描述中我們對重要項別作了說明和介紹:

書名項,包括書籍的卷數、期數;

著者項,包括出版時間、出版地點、出版者、版本類別;

稽核項,包括冊數、函數、圖、表等;

圖1 《工商部試辦地質調查說明書》(丁文江撰,1913年成文)

圖2 章鴻釗先生手稿(宣紙線裝)與張印堂先生科考報告(手寫、實地拍攝照片)

附註項,為以上各個事項的補充與說明,包括所附的附錄材料;如題簽、藏章,刻印流傳及關於這本書的特殊說明等;

提要項,向讀者提供書籍的內容概要和評介知識,需概括地介紹本書內容大意、著者生平事跡、著作經過以及版刻流傳情況等。

序及前言,承蒙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壽嘉華為本書作序,館長顧曉華撰寫前言。

三、編輯《圖錄》的目的及意義

顧曉華館長在前言中對編撰本書的目的及意義進行了介紹。

圖3 《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章鴻釗、翁文灝合撰,1916年)

圖4 《南潯鐵路規劃圖》本館珍藏的唯一的縑帛手繪鐵路圖

分3卷,總長27.7m,1906年完。2000年經全國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認定該圖對我國早期鐵路建造史、中國近代社會發展史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展示與弘揚

入選圖錄的文獻是在數十萬冊圖書中遴選出來的,每件作品都凝聚了我國地質前輩的心血,見證了中國地質事業發展坎坷而又光輝的歷程,弘揚了地質工作者「三光榮」的地質精神。

圖5 《彭縣銅礦局寫真》(1909年,照片寫真集)

圖6 《井礦工程》

[英]白爾捺輯,[英]傅蘭雅口譯,趙元益筆述,曹鍾秀繪圖,光緒五年(1879)江南製造總局編譯。本書共二冊三卷,宣紙線裝本

2.追思與緬懷

中國地質圖書館從「有館尤貴有書,有書尤貴有用」到成為亞洲最大的地學專業圖書館,它的建立與發展凝聚了幾代圖書館人的嘔心瀝血。透過這些作品,讓人感念地質先輩的聰明才智和為國家身先士卒的愛國情操。

3.希望與勉勵

希望這本書能夠讓讀者走進地質圖書館,走進中國近代地質發展史,閱讀我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歷程和地質前輩的豐碩地學理論,對那些為了中國地質事業的繁榮發展而作出貢獻的地質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時,地質圖書館也願意迎接改革發展的挑戰,建設現代化數字圖書館,為地質事業的發展譜寫新的篇章而作出更大的貢獻。

四、問題和不足

1)由於課題組成員缺乏對珍本文獻知識及早期地質學理論發展的系統認識,尤其對部分文獻版本的鑒定上存在困難,因此在珍本的界定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2)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發現我館大部分特藏文獻(尤以民國正式出版文獻)損毀嚴重,又沒有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使得這些文獻的使用受到嚴重影響,建議加大對館藏文獻的保護和修繕工作。

3)在對館藏紙本文獻摸底中發現,很多珍貴的早期地學文獻我館並沒有收藏。在我館收集的文獻中,部分出現缺少附圖或者有圖無書的情況。例如,周樹人的《中國礦產志》有書無圖,聞齊、趙志新的《徐霞客游記附圖》有圖無書,等等,嚴重影響了文獻的完整性和價值評價的界定。對這些文獻的收集工作是保證我館地學文獻系統完整性的工作之一,也懇請各位專家為我館的文獻采訪工作提供線索和幫助。

4)在館藏珍本文獻中有很多文獻為未出版的手稿,其歷史背景及歷史意義、學術價值的參考文獻非常少,使得研究工作遇到不少障礙,需要投入較大的人力和時間進行調研,也希望得到專家的幫助。

㈤ 地質學中的剖面圖是什麼意思

就是你把一個物體從上到下切開,然後看他的剖面。
地質學中作的剖面圖大多是為了觀察地層從最深處到地面(或是觀察頂點)的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才製作的。
沒什麼,這東西。
再就是有一些作圖規范之類的。

㈥ 學習任務一 了解地質制圖與數字地質圖

一、地質制圖

地質圖件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地質制圖貫穿於地質工作的全過程。據統計,地質工作的制圖作業佔全部工作時間的1/3以上。利用計算機自動制圖能減輕地質工作者的制圖負擔,從而把更多的精力集中於地質分析工作。傳統的地質制圖過程工藝繁瑣復雜,成圖周期長,勞動強度大,不便及時進行動態編輯修改。利用計算機實現地質制圖過程的自動化,形成現代化數字制圖流程,可實現地質圖件的數字化,建立圖形和屬性數據相結合的資料庫,實現地質圖數據分層管理;可靈活對地質圖信息進行查詢、編輯、統計和分析。藉助相關的計算機制圖軟體,縮短了地質制圖的修編周期,提高了地質圖件的應用價值。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字化地質制圖是現代地質工作者必備的基本技能。

二、數字地質制圖的優點

數字地質圖具有以下一些優越性:

◎質量優,精度高。可以根據制圖要求對圖件的質量、精度和精確性進行隨時監測、處理和修訂,以使其符合圖件精度和質量要求。

◎工藝流程簡單。計算機地質制圖技術簡化了復照、曬藍、清繪、刻圖、翻版分塗、撕膜、曬網線等常規復雜的制圖工藝。由編稿原圖輸入到計算機,經過在屏幕上編輯加工後,就可以在屏幕上進行檢查和校對,無誤後即可出圖。

◎加快了成圖速度,縮短了制圖周期。過去手工製作一幅1∶20萬正規地質圖,從編稿到清繪,需要兩名制圖者用近一年的時間,現在通過計算機制圖只需一名制圖者三個月即可完成,縮短了制圖周期,加快了成圖速度。

◎降低了制圖成本,提高了制圖效率。計算機地質制圖一方面節約了時間、精力、紙張;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圖件資料庫,使數據可以再利用或永久保存;再一方面可以將圖件資料庫變成信息,進行遠距離快速傳送。據統計,計算機地質制圖與手工地質制圖相比,制圖成本降低了60%左右,制圖效率提高了5~8倍,大大地節約了資金和現有資源。

◎建立圖件資料庫,且數字地質圖資料的使用很容易實現資源共享。一張地質圖件製成後即有了一個圖件資料庫。圖件資料庫,特別是基礎圖件資料庫,其數據可以無限制地重復利用,使數據可以更加充分發揮作用。

◎操作容易、修改方便。現在計算機地質制圖技術已得到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應用軟體種類也比較多,操作十分容易。對於圖件內容的修訂、更改、刪除、調換、旋轉、扭動、增加、添補、移動等均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實現,以達到更加完美無缺。即使校樣圖出現了問題,也可以進行修改。

◎圖件更新方便。只要有新的資料和信息,就可以隨時對原圖件進行修改和更新。只需採集和添加新的資料和信息,而無須採集老的資料和信息,這也大大提高了圖件更新的速度,節約了成本。

◎數字地質圖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各要素的屬性和進行地質問題的研究,並且隨著數字高程(DTM)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成熟,地質學家有可能足不出戶就可研究某些地質問題,實現了地質制圖技術的重大突破。

◎簡化了地質圖件的評審程序。一是可以在計算機屏幕前進行審查;二是可以通過區域網或公共網進行遠距離審查。而原來在評審地質圖件時需要把一大堆圖件「捧」到評審現場,請專家進行審查和評審。現在評審地質報告帶上磁碟就可以了。

◎有利於保密。圖件數據所賦存的信息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在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保密顯得尤為重要。對於有些保密性強的圖件,一方面可以不用印刷;另一方面只需印刷少量圖件供核心決策和研究利用即可,無須多量印刷。

三、數字化地質制圖

數字化地質制圖,是指利用計算機圖數轉換技術、互動式圖形技術將圖件數字化,對其進行編輯修改,然後通過高精度圖形設備,直接制圖或生成製版膠片,同時生成可反復使用、任意個性的數字圖件。實現地質圖數字化,建立圖形和屬性兩類地學數據相結合的資料庫,將地質信息全部存儲於計算機中,實現對地圖數據分層信息成片存儲,這樣易於管理和查詢,並為分析應用開拓了新領域。GIS與多媒體、互聯網等結合,可實現地質制圖的信息共享及多途徑顯示、輸出、分析,實現動態化制圖。地學信息總是處在動態變化過程中,地學圖件內容的變更,會引起修改再版時注入新資料,利用GIS可方便地將信息調出,作必要修改,重新輸入,大大縮短修編周期,生成的地質圖件精度高、速度快,大大提高了地質圖件的應用價值。

用於數字化地質制圖的軟體有很多種,本課程以目前地質工作中應用比較普遍的MAPGIS系統作為主要工作平台,學習數字化制圖的基本方法和工作原理,其他地質制圖工作平台作為拓展學習的內容。

㈦ 地質學上盤下盤怎麼區分

首先,上盤下盤是指你所在區域地層在立體空間上的上下關系,就是垂直位置上的上下關系,在上面就是上盤,在下面就是下盤……在解決正斷層逆斷層,正斷層就是所謂的上盤向下滑動了,或者是相對下盤向下運動了,這里的相對可能是下盤向上動了而上盤沒動,所以用相對,相反逆斷層就是反過來哦,希望能幫助你……

㈧ 為什麼稱地層為天然的地質史書

地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歲了。地質學家發現,鋪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岩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

翻開這本碩大無比的大書,地質學家找到了許多隱埋其中的特別文字和圖畫——化石。在大書的前幾頁上,是人類祖先古猿的化石;再翻下去,又發現了許多爬行類動物和兩棲類動物及魚類的化石;最後幾頁,找到了一些藻類和原始細菌的殘骸。

地層包括各個不同地質年代所形成的沉積岩、變質岩和岩漿岩。地層形成的歷史有先有後,一般說來,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上部的岩層形成的年代越短。在地層的形成過程中,生物也不停地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進化發展。當某一時期的生物死亡後,就被掩埋在土壤之中,經過地質歷史的變遷,它們以化石的形式保留在原來的地層中。於是,不同時期的地層便有不同的化石相對應,這樣,地質學家就可根據化石的種類、形態來判斷地層的新老關系,區分出各種不同地質年代的地層結構。比方說,在今天的大海里生存著許多海生動物,每種海生動物對生活環境(如溫度、光照、水深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我們今天在遠離海洋的太行山某一地層中發現了與現代類同的海生動物的化石及海洋沉積物,那麼可以肯定,在那久遠的過去,這里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並可由此推斷出當時海洋的一些大致情況。事實也正是如此,我國北宋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記述了他當年考察太行山和浙江雁盪山時,都在山地的崖壁間發現了許多卵石和螺蚌殼化石,從而證明這些地方古時候曾被大海所淹沒。

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不論在陸地還是水中,地層中的堆積物的性質和組織結構都不盡相同,它代表著不同地質年代的自然地理狀態。因此,地層是記錄地球發展狀況的歷史書。地質學家通過地質年代表把它記錄下來。這個地質年代表,由國際地質學會於1881年正式通過,以後又經過不斷修訂補充,一直沿用到現在。據科學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層已有40~45億年歷史。

㈨ 構造地質學教材附圖的《金山鎮地質圖》地理位置在什麼地方

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概述
陳雨林
第一章 引言
通過對金山鎮地區地質圖的綜合讀圖分析,可以基本了解金山鎮地區的地質概況,包括地貌起伏、構造類型、構造地層、形成時期等。在這些方面的分析過程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地質圖的概念,了解地質圖的圖式規格,溫習閱讀地質圖的基本步驟。加強了對地質圖上岩層產狀要素的理解和應用,尤其是在把岩層展繪在構造綱要圖和地質剖面圖方面,特別強調空間想像能力和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其中包括岩層整合關系、岩漿侵入關系、褶皺幾何關系、斷層幾何關系和倒轉幾何關系,這要求我們合理把握平面和立體思維的轉換,培養地質興趣和思考方式。
我們的分析基於《金山鎮地質圖》。這幅地質圖屬於小比例尺地質圖(1:100000),圖上1厘米相當於自然界1公里。該地質圖長18.5厘米,實際長度18.5公里,寬14厘米,實際長度14公里,覆蓋實際面積259平方公里。整個地區北高南低,海拔高度位於700米-1800米的范圍內,北部以渚嶺最高,達1800米,南部以安村最低,接近750米。在沿NW-SE方向上,該地區地貌有三次大的起伏,伏牛山,雨峰,孤峰所在山脈位於起伏瞰點。
基於《金山鎮地區地質圖》,我們編制了同比例尺的《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綱要圖》和《金山鎮地區A-B剖面圖》,這給我們分析金山鎮地區地質構造提供不同的視角,帶來極大的幫助。
在綱要圖上容易發現該地區地質構造現象相當豐富。根據岩層的接觸關系可將該地區地層可以劃分為3個構造層:D2-P2,T2,K1-E,其中D2-P2與T2平行不整合,D2-P2與K1-E角度不整合,T2與K1-E接觸關系不明顯。(如圖1)從西向東依次有9條走向一致的褶皺,包括5條背斜和4條向斜;有14處斷層,包括4處平移斷層,5處正斷層,5處逆斷層;3處岩漿侵入體,2處斑岩侵入體和1處花崗岩侵入體。此外,該地區還有一處倒轉構造,一處構造窗和兩處飛來峰。(如表1)

構造名稱
數目 構造名稱 數目
向斜 5 正斷層 5
背斜 4 逆斷層 5
倒轉構造 1 平移斷層 4
斑岩侵入體 2 構造窗 1
花崗岩侵入體 1 飛來峰 2
圖1 表1

第二章 地層與構造
根據地層出露界線分析,金山鎮地區地層沉積時間從古生界到新生界,包括中泥盆統到老第三系的一系列岩層,但缺失上、下三疊統岩層。在《金山鎮地質圖》可以明顯發現,東南部出露地層較老,其中上、中泥盆岩層發育完好,而西北部出露地層較新,典型代表是發育廣泛的白堊紀岩層,並且在該地區更西北處出露部分第三系岩層。
在地質圖上可以發現D2-P2岩層產狀近似一致,走向NE-SW,岩層整合接觸,因此D2-P2岩層為一個構造層;T2岩層上出現大斷層,它也呈NE-SW走向,但它與D2-P2岩層之間並未出露T1地層,可知它與D2-P2岩層平行不整合,因此T1地層為一個獨立構造層;K1-E地層產狀近似一致,為整合接觸,可是它與D2-P2地層產狀差異大,岩層出露交錯明顯,尤其是在該地區伏牛山附近,K2地層傾角為10°,而C3傾角為50度,因此T2與D2-P2岩層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於是在綱要圖上有三個構造層:D2-P2,T2,K1-E,其中D2-P2與T2平行不整合,D2-P2與K1-E角度不整合,T2與K1-E接觸關系不明顯。
斷層構造在該地區發育廣泛並且種類多樣。為使綱要圖的編制方便,我們把斷層依次編號F1-F14,並且在綱要圖上紅色線條表示。首先我們可以在地質圖上發現兩條大的逆斷層線F8和F14,都呈NE-SW走向。其中F14逆斷層線出露在一處褶皺的東坡,斷層傾向SW320°,傾角20°-30°,為走向斷層,斷層穿越了P1、C3、C2、C1的一系列地層,北端止於K2地層,可知此處斷層P1之後,K2之前。根據剖面圖分析,F14上盤為C2、C1地層,在上盤中發生了一次向斜和一次背斜褶皺;下盤主要為為T2、P1、P2地層,由於下盤發生了倒轉並且和上盤相對應的地層剝蝕嚴重,因此此斷層的斷距不好分析,但可以確定此處斷層發生在上盤褶皺之後。在F14斷層線中部,有兩條平移斷層線F12、F13與之相交。兩條平移斷層均主要發生C1地層,F12處於雨峰西南附近,為左行平移斷層,它把C1地層完全錯開,部分延伸在C2地層,並且切割F14逆斷層,由此可以推測F12平移斷層發生在F14逆斷層之後。位於奇峰附近的平移斷層F13,為右行平移斷層,斷層延伸於C1、C3、P1地層,它和F12一樣發生在F14逆斷層之後。
F14逆斷層的東南方有一處更為復雜的逆斷層——F8。F8斷層線主要出露在P1、P2、T2地層,貫穿整個金山鎮地區,斷層傾向SW320°,傾角20°-30°,為走向斷層。由A-B剖面圖知,F8的上盤是F14的下盤,其中C2、C3、P1等地層發生明顯的倒轉,比如該盤C2兩側傾向相同,傾向NW130°,左側傾角40°-45°,右側大約75°。F8的下盤岩層組成種類多,包括泥盆到三疊的系列岩層,下盤有一個緊閉向斜、一個開闊向斜,以及一個中常背斜,雖然下盤並未出露白堊系地層,但根據緊閉向斜處岩層厚度推測,該緊閉向斜核部可能存在白堊系地層。構造由於倒轉構造受到斷層後期不同程度的地表剝蝕,在此斷層上體現出一處構造窗和兩處飛來峰。構造窗位於五里河附近,透過此構造窗可以看到下盤的P2、T2岩層,兩嚴層厚度相當,向NW方向傾斜。飛來峰可以構成獨特的自然景觀,一處位於安村西南方不遠處,飛來峰規模小,另一處位於孤峰周圍,規模比前者大,兩處均由P2、T2岩層組成,岩層產狀近於一致,向NW方向傾斜,傾角在30°-40°的范圍內。
該地區除了以上兩處大的逆斷層,還在西南邊陲河北村周圍發育了一系列規模不大的正斷層,在地質圖上共標記了5處,在綱要圖上編號為F1-F5。這5處正斷層大多出露在D2岩層,均為發生在一條大的背斜褶皺構造上的橫向斷層,而這些斷層的傾向大小皆在80°-85°的范圍內,近於直立,只是傾向不同而已,可以推測這5處斷層是發育在同一個時期,是該處褶皺形成之後,繼續受到NW-SE方向的主應力場而發生的脆性斷裂。這些斷層出露的岩層為中泥盆系砂岩、礫岩,它下部岩層為下石炭系砂岩、砂礫岩,都是典型的脆性岩層,由於岩石之間粘度u值小,所以在背斜逐漸隆起的過程中,岩層發生了剛性破裂,估計伴隨背斜的進一步發育,這種近於直立的斷層數目會增多,並且可能延伸到C1層。離河北村最近兩處和最東邊一處向東北方向傾,其餘兩處向西南方向傾。此外,5處正斷層形成於同一時期,同一構造應力場的還有P1、C2岩層間的兩處平移斷層F6和F7。
金山鎮地區是發育斷層的溫床,也是發育褶皺的樂園。該地區褶皺發育完好並且出露明顯的有9條,向斜5條,背斜4條。在該地區的構造綱要圖上,由西向東依次編號為f1-f9。f1處於最西段,褶軸走向NE-SW,綿延十數公里。褶軸主要由C1、C2、P1岩層組成,西側岩層傾角40°-50°,東側岩層傾角50°-70°,為開闊褶軸。f1西鄰白堊系地層,與白堊系地層角度不整合。因此此褶軸形成在白堊系以前。f2為一個狹長向斜,走向和f1一致。f3褶軸規模比f1略大,連接雨峰和奇峰,主要由C1、C2、C3、P1岩層組成,西側岩層傾角20°-30°,東側岩層40°左右,為開緩背斜。f3褶軸上發生了兩處平移斷層,並且與逆斷層F14毗鄰。
f4褶軸位於金山鎮中部,是構造最為復雜的褶軸。褶軸主要由C1、C2、C3岩層組成,形成一個鞍狀背斜。南部有一處構造窗F11,可以看到P2、T2地層的出露。在A-B剖面圖上可見,褶軸東西兩側岩層傾向相同,西側傾角40°-45°,東側岩層傾角70°-80°,發生明顯的倒轉。f4褶軸北端止於K2地層,而又被包夾在兩斷層之間,並且斷層以外難覓該褶皺影跡,因此它形成於兩處主斷層和白堊系岩層之前
f6褶軸緊鄰F8逆斷層,有兩座飛來峰,它南部的P1地層還有一對內部小褶軸。它南部偏西處有一處斷裂的向斜褶軸f5 ,它處於F8逆斷層下盤,P1地層的內部小褶皺應該是褶軸f5的翼部延伸構造。在f6褶軸的東南不遠處有一條狹長的向斜褶軸f7,所涉地層基本上是二疊系地層。這些褶皺走向大致相同,應該是同一構造應力場下形成的,並且形成時間相差不遠。
該地區西南部有另一處復雜褶軸f8。一方面,f8褶軸岩層組成種類豐富,包括D2、D3、C1、C2、C3的系列岩層,褶軸左右兩側岩層產狀對稱,左側傾向NW330°,傾角35°-50°,右側傾向SE150°,傾角40°-45°,為開緩褶皺。另一方面,該褶皺上發育眾多的平移斷層,共7處。平移斷層分布有兩個規律,一是沿著褶軸方向的轉折點分布,另外是沿著褶軸方向的拐點分布,由此獲取褶皺的相關性質,轉折點和拐點受力比其他處大。
金山鎮地區的正西部和東北部出現斑岩侵入體,正西部斑岩侵入體依次透切中白堊統砂岩、頁岩,下白堊統砂岩、礫岩,下石炭統砂岩、砂礫岩,以及部分侵入中石炭統粉砂岩、頁岩。東北部陵庄處斑岩斑岩侵入體依次透切花崗岩侵入體,中三疊統泥灰岩、灰岩,上二疊統灰岩、頁岩,以及部分侵入下二疊砂岩。在這兩類侵入體中,斑岩侵入體呈細長的脈狀,穿插能力強;花崗岩侵入體沿著T2 岩層內斷層線和T2與P2的地質交界線,發生整體侵入,范圍相對較大。由於兩類侵入體切割的最新地層為T2地層,可知侵入體是T2後期形成的。根據花崗岩的侵入特徵可知,斷層可為岩漿侵入提供天然通道。

第三章 構造發展簡史
金山鎮地區構造運動相當復雜。它在中泥紀開始沉積砂岩、礫岩,經過兩次海進和兩次還退,一直穩定地沉積進行到上二疊紀。伴隨沉積厚度的增加,岩層之間的粘性差異累加作用顯著,重力分布更加趨於不均勻,二疊紀時該地區出現明顯的褶皺。
隨著褶皺的不斷發育,岩層受到NW-SE方向的最大主應力越來越大,在上二疊紀可能就行成了該地區中部的倒轉地層,並發生了一系列的斷層,包括兩處大的逆斷層和東南部一系列平移斷層。斷層的發生緩解了岩層之間的緊張氣氛,但也改變了原來的沉積環境,致使後來的三疊紀沉積岩層不能夠和老岩層很好的整合。在下三疊紀和上三疊紀,該地區抬升出露海平面,因此該地區缺少下三疊和上三疊岩層。但是這種情況持續並不久。
由於三疊紀沉積事件的缺失,以及地表風化剝蝕,和褶皺進一步發育,使地表的情況發生了巨大改變。正因為如此,白堊紀的沉積岩更加不能夠和老岩層整合了,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白堊系地層和其它老地層角度不整合的原因。白堊紀該地區地殼基本穩定下來,後期的沉積岩層都能夠很好整合。
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地殼深處的地幔熱流不堪日益沉積的重荷,它向地殼岩層侵入。下白堊紀,在該地區東北部出現花崗岩侵入體,在上白堊紀後期,該地區西部和東北部都出現了斑岩侵入體,並且東北部斑岩侵入在花崗岩侵入體中。
岩層在沉積的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發生風化剝蝕。如中部的逆沖超覆剝蝕留下的飛來峰和徹底剝蝕的構造窗,東南部的河流主幹道在水的不斷沖刷下逐漸形成。正是由於岩層的不斷沉積和自然地持續風化,再加上岩漿的緩慢侵入,才形成今日構造神奇的金山鎮。

㈩ 地質學中看薄片的目的是什麼與寫文章有什麼關系

測定其光學性質,確定岩石的礦物成分,研究它的結構、構造,分析礦物的生成順序,確定岩石類型及其成因特徵,最後定出岩石的名稱。
寫論文時候有岩相學特徵這個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