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苗族的服飾,飲食,民居有什麼特點
一、苗族服飾
苗族一般是聚族而居。村寨的大小,因地理環境不同而異。一般三 五戶、十幾戶為一寨。大村寨,一般幾十戶、一二百戶。
1、黔東南居民住木製平房和干欄。
(1)苗族平房多為竹木結構,以木板、竹片作牆,上蓋竹、瓦、木皮或茅草。平房有三開間和六開間之分。
(2)現代干欄建築主要有全樓居和半樓居兩種形式。
「干欄」樓多為兩層,實行上 人下畜。樓上屋前伸出部分是曬台,房前有走廊。正屋有三開間和五開間之分,與平房布局 相 同。樓下鑲木條為牆,用於飼養禽畜、堆放雜物。
全樓居即典型的全木結構高腳干欄。半樓居多依山而建,劈坡為平台,後半部以屋 基平台為居住面,前半部則立柱懸空為樓,上鋪樓板與平台齊,形成半邊樓。
2、雲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牆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麵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頂為平形草頂。
3、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裝權權房」,即一種用幾根樹干交叉搭糊,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牆的房屋。一般隔為兩間,人畜各一。
4、海南島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房,三間一幢,屋檐較長,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牆草頂或瓦頂的房屋。
拓展資料:
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因遷徙頻繁,居住分散,造成各地語言 和詞彙的較大差異,形成了幾種方言和土語。部分苗族有自己的文字,如「坡拉字母苗文」
(俗稱「老苗文」),現仍在川、黔、滇部分苗族中使用。另一部分苗族的文字已失傳。
苗族家庭多為一夫一妻制。若夫婦久婚無子女,經女方同意,男方可娶二妻(妾),妾之
地位與妻平等。中年喪偶可再婚嫁。男女青年戀愛自由,結婚要征詢父母的意見,若父母反 對,青年男女堅持己見採取私逃的辦法。有些地方至今還有不落夫家習俗。
苗族除有春節、中秋等與漢族相同的節日外,還有自己的民族節日。如:苗年、吃新節 、中元節、蘆笙節、跳坡節等。每個節日和聚會除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外,無不包含男女
青年進行社交活動和談情說愛的內容。
2. 苗族最大的特點(如食物,穿著,房屋……)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製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湘、桂、黔交界地區的苗族還流行喝油茶,它不僅是苗家待客時必備的飲食佳品,而且還是平時飯前飯後的一種特製飲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當中飯吃。湘西、黔東北和重慶南部則將炒米茶作為過年節時飲用和招待親友貴賓的高檔飲料。
苗族由於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築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築風格。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
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材較多,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牆房較少。黔中南一帶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牆房兼有,大體上草房、土牆房最多。此外,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內不分間,無傢具陳設,架木為床,墊草作席,扎草墩為凳。
在黔東南和黔北部分地區,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腳樓」。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台取平,橫樑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其下作豬牛圈,或存放雜物。長柱的前廳上面,又用穿枋與台上的主房相連,構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主房又分兩層:第一層住人,上層裝雜物。屋頂蓋瓦(或蓋杉樹皮),屋壁用木板或磚石裝修。
3. 各具特色的民居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 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局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1.課文簡說。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篇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國南方山區的建築奇葩,它那獨特的風格吸引了眾多中外學者、遊客甚至美國的軍事專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紹客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樣式是「圓形圍屋或土樓」,「點綴」說明地處偏僻的山區,「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較來說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後,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營壘式的住宅及這樣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方法,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營壘式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布局等特點。緊接著寫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徵意義。最後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徵。
傣家竹樓
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經濟、冬暖夏涼、防潮防水防震的優點。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築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於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語言簡練准確、平實質朴又生動形象,這是課文兩篇短文在表達上的共同特點。作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准確地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加以說明,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均較強。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築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說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布局特點。難怪外國友人遠遠望見圓形圍屋,禁不住發出驚嘆——「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圖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徵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築形式。這是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所以,傣家竹樓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臨近。「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樓為主。
⑤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族竹樓原本就「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傣家人還喜歡在竹樓周圍,家家戶戶的竹籬內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滿詩情畫意,真正可以說是「樹滿寨,花滿園」。
(2)對詞語的理解。
閩:福建省的別稱。
粵:廣東省的別稱。
點綴: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奇葩: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營壘:軍營和四周的圍牆。
夯築:夯:砸實地基用的工具。本課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嶺中夯實地基,築厚牆,建造了營壘式的土樓。
騷擾:擾亂;使不安寧。
侵蝕:逐漸侵害使變壞。
崇尚:尊重,推崇。
貯倉:貯:儲存,積存;倉:庫房,倉庫。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徵意義的符號。用「——」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酷熱:形容非常熱。
和睦相處:睦,和好。彼此友好地相處。
安然無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沒有病。現泛指事物未遭損害。
二、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准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三、教學建議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中國民居的文字、圖片資料,使學生對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老師可以根據課後資料袋的提示,准備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如,陝北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慶的吊腳樓。
2.根據教材編排特點及課程標准高段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說明方法」,本文教學可按以下思路進行:
(1)初讀課文,讀對讀通,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閱讀,可採用找中心句、重點句和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
(2)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比如,分客家圍屋組、傣家竹樓組,先分組讀、議,再相互交流、補充。
(3)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3.讀寫結合,學用結合。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要通過適時、適度的點撥、引領、歸納、提煉,加深學生對民居特點的理解和對表達方法的領悟。在此基礎上,可讓學生再補充介紹一些課前搜集的有關民居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出示不同種類的民居圖片、音像資料,或出一些隨文練筆作業讓學生選做。比如,為中國民居博物館寫一段關於重慶吊腳樓(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築)的解說詞;以某一種民居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學生練習時,老師要提示學生注意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
4.在學習客家民居最後一段和傣家竹樓最後一段時,要注意引領學生以民俗特點為依託,體會由此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徵,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5.學習這篇課文,可以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讀一讀: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不同之處?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又有利於對表達方法的更多領悟。
四、教學案例
教學片段
一、整體感知課文,分組側重研討一種民居
師:我國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許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鮮明。課文為我們介紹了哪些民居?具有什麼特色?請同學們把課文默讀一遍,想想自己從中了解到了什麼?
生:我知道課文主要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師:(板書:客家民居傣家竹樓)是的,課文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客家和傣族兩個民族的民居。
生:我覺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特點都非常鮮明,確實像題目寫的一樣——各具特色。
師:這是我們讀了課文的初步感受。接下來我們分成小組來學習。每個小組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一種民居深入地讀一讀,讀完後再討論討論:這種民居有什麼特點?然後做好匯報的准備。
(學生分組讀書、討論,准備分工匯報。)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點
師:同學們都准備好了嗎?哪一組先來給大家匯報?
生1:我們小組重點閱讀的是《客家民居》這個部分。我先來給大家談談我們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點的語句;然後,我們深入閱讀了這些語句,從中總結出了客家民居的特點;最後,我們還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下面,我來說說我們勾畫的語句。
(1)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營壘式住宅。
(3)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
(4)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5)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樓內房間大小一模一樣,他們不分貧富、貴賤,每戶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
我匯報完了,請我們小組的其他同學接著匯報。
生2:我們小組通過對上面這些語句的深入研究,發現了客家民居有這些特點:第一點,他們的房屋是「營壘式」的。我們剛才查了詞典,「營壘」就是軍營和它四周的圍牆。第二點,他們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別,我們平常見到的房子,是一排排並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狀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樣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這個形狀書上的插圖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點,他們土樓圍成的圓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們剛才看了關於「八卦」的注釋,但是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麼樣子的?老師能給我們講講嗎?
師:(拿出一張八卦布局圖)同學們請看,這就是一張八卦布局圖,它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謝謝老師,我接著匯報。最後,我們發現客家民居的第四個特點,他們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貧富與貴賤,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層至高層各一間房。這就是我們在合作學習中,總結出來的客家民居的特點。
生3:我接著說。我們小組在閱讀時,還發現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這些特點,是和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開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講到,「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這就是居住的環境對客家人建築風格的影響。
還有第三自然段寫到「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第四自然段寫到勤勞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體現了他們團結、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點。我們覺得,正是生活的環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獨特的建築風格。
師:你們小組合作學習得非常認真和深入,對客家民居的特點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匯報也非常清晰。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值得大家學習。聽了你們小組的介紹,我們感受到,走進客家民居,就真是走進了客家的歷史與生活,走進了客家的傳統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師:那麼傣家竹樓有什麼特點呢?哪一個小組來匯報?
生4:我們小組經過讀書和討論,發現了傣家竹樓的三個特點。我先匯報第一個特點。請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樓有「藏在竹林」的特點。
生5:我匯報第二個特點。第2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傍水而居」的特點。主要是因為他們住在亞熱帶,竹樓有利於防酷熱和濕氣。
生6:我匯報第三個特點。第3自然段告訴我們,傣家竹樓還有「樹滿寨,花滿園」的特點。我們小組匯報完了。
師:你們小組在匯報時把三個特點介紹得很清楚,謝謝你們。但是你們匯報的主要是傣家竹樓在環境方面的特點。竹樓本身有什麼特點呢?誰來補充?
生1:我來說說竹樓的整體結構吧。請大家看第3自然段後半部分,「每幢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牲口、堆柴禾。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這里主要用了列數字的方法,讓我們感受到傣家竹樓結構簡單。還有「屋內橫梁穿柱,有的橫樑上雕刻著花紋。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篾,將樓房隔為兩層。以前屋頂是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來大都改用瓦頂」,從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樓也有別致美觀的特點。
師:你著重介紹了傣家竹樓「結構簡單,別致美觀」的特點。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我來補充。竹樓本身的特點在第4自然段也寫到了,「室內通風也很好,坐在室內,只覺清風徐來,花果飄香。」可見它還有「寬敞和通風很好」的特點。
生:我還要補充。課文最後一段給我們介紹了傣家建造竹樓的風俗: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體現了傣族人民的團結友好,也算是傣族蓋房的一大特點。
師:說得很有道理。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徵,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
四、比較兩篇短文表達方法的異同
師:通過兩個小組的合作學習、自學匯報,我們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有了整體的了解。那麼這兩篇短文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請同學們把兩篇短文對照起來看看,仔細想想。
(生默讀,思考,批註。)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把民居的特點介紹得鮮明生動,我似乎親眼看到了客家民居,親自走進了傣家竹樓,就像課文題目一樣,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師:我們透過作者的描寫,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具特色」!
生:我發現兩篇短文都講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所以形成了營壘式住宅;傣家人是為了防酷暑和濕氣,所以建造了風格別致的傣家竹樓。
師:是的,每一種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點,也要留心它們的形成原因。
生:兩篇文章的開頭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開始就說它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們想一口氣讀完,看看這是一朵怎樣的「奇葩」。而傣家竹樓的開頭「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讓我們彷彿跟隨作者來到了傣家竹樓旁邊,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點。
師:是啊,文章的開頭方式不同,給讀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兩篇短文都運用了很多說明方法,比如,列數字,打比方。
生:我覺得兩篇短文也都通過民居,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深入。在習作中,我們也要善於學習和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寫出事物的鮮明特點。
五、相關鏈接
1.關於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地區的漢人,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 500萬人。其中國內4 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廣東的客家人有2 000多萬,佔全省總人數近30%。
2.客家民居的五種優越性
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築材料主要是黃土和杉木,十分經濟。二是良好的堅固性。牆基大多用石塊壘築,牆身內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牆頂則為挑出型屋檐,能確保房屋免受水襲。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冽風侵襲,在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另外厚土牆還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能夠自然釋放水分;而環境太濕時,又能夠吸收水分。這種調節作用十分有益於人體健康。四是突出的防禦性。牆體堅固異常且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後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櫃,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是他們抗禦兵匪、野獸和土著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這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從布局看,圓形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3.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築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裡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其樂融融。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4.陝北窯洞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一進三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裡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壁用石灰塗抹,顯得白晃晃的,乾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一頭連著炕,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陝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牆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陝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窗外貼有窗花,從外看顏色鮮艷,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5.西藏民居
西藏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藏族民居豐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結構建築各有特色,就連窯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尋見。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內壁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氂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採光之用;四周用氂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4. 苗族的民居特色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築民居,黃土牆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腳樓便成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樣;苗族的一些上層首領也修築磚石徹的帶風火牆壁的四合院落,寬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貧寒的人家也築簡陋的竹樓,低矮的石板屋和樹皮蓋頂的茅屋。但苗寨的主體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腳落。
4、穿斗式木結構房屋具有結構簡單,穩定性強,易於加工,節點靈活等優點,有優越的應變能力。它對於這一地域的氣候和環境的適應性強,特別是在山坡上建造民居,基礎難以處理的形勢下,想要去掉基礎部分,只需要在柱腳鋪墊塊石即可,因此享有「沒有基礎的房子」之稱。由於材料賦予的靈活性,使建築構造獨具特色,也使建築在外觀上輕盈飄逸、隨坡高低起伏,鱗次櫛比,層疊而上,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5. 苗族民居是怎樣建成的
建房在苗族人民的生話中是一件很庄嚴的人事,擇屋基選日子十分講究。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宅地選擇避陰向陽,有的選在周圍盡是綿延起伏的峰巒中,有的選擇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環抱的山腰裡,有的選擇在蒼松翠柏下或山巒層疊的高山上。有錢的人家還專門請來風水先生定向采標,選擇宅基。宅基擇好後,選日子至關重要,首先要從上輩的年庚八宇推測:有無屬相相剋,如無克相,即是吉兆。一般是定在當年的秋冬,苗家喜歡丑、亥、已、未、酉、卯等日子為吉日良辰。吉日定好後,主人請來手藝高超的木匠師傅,帶著酒、肉、角、糯米飯、香紙和斧子、鋸子、尺子上山選好一棵茂盛、粗壯、挺直的杉木作新房的中柱,稱為「架馬」。砍樹前,木匠師傅向杉樹的根捋酒、掐肉以示祭祀,並念道:「哪棵樹最大?哪棵樹最高?這棵樹最大!這棵樹最高!人有九抱九,高到九雲霄,今天把你砍,造房萬年牢。」吉語念完後,木匠師傅用斧子在樹上砍三斧,遞給主人砍三斧。再將斧子交給幫忙的人將樹砍倒。樹倒的方向很有講究,一定設法將樹倒向東方,以示吉利。再將砍倒的樹按中柱尺寸鋸斷、剝皮、刨光,運到家中。木匠還要燒香點燭,殺雞敬魯班師祖,在柱頭上認真彈上一條中墨線,稱作「發墨」,表示新房動工。新房立好後要上大梁,在起房造屋中,上樑被視為是一件隆重的大事。梁木選擇也很講究,一般選用杉木、椿木、梓木等。這類樹木的再生性很強,主樹被砍伐後,來年又從根部發出很多新枝,表示興旺發達。當地的習俗是梁木由郎舅送,上樑這一天,郎舅家將梁木砍好,製成毛壞,用紅布包裹,請人抬到主人家,主人要備鞭炮到寨邊迎接梁木。梁木抬到主人家後,木匠師傅再按尺寸進行細加工。定好時辰,架好上樑樓梯,准備上樑。上樑時還要唱上樑歌,上樑開始,木匠師傅在新房堂屋唱道:「一進堂屋四四方,主家請我來上樑,腳踏雲梯步步高,登上新房亮堂堂,仙桃堂中累累掛,主家富貴萬年長。一上一步人氣吐,二上二步子孫強,三上三步家豪富,四上四步狀元郎,五上五步五子登科,六上六步六畜興旺。」上樑後,主人家使將幾筐用孺米做成的彩色梁粑,從樑上撒下,大人、小孩蜂踴而進,哄搶梁粑,歡聲一片,滿堂喜慶。苗族民居落成,通常要舉行傳統的"接龍"儀式背災吃福.這是這個古老的民族對黃河故土的眷戀和嚮往。新房裝神龕也是一件很嚴肅的大事,裝神龕講究要求高於大門框架,俗話說「神龕高過堂屋門,子孫發在自家門。神龕低於屋口,榮華富貴往外走。」新房裝大門也十分講究,擇定吉日,木匠將大門裝上,親朋好友都來祝賀。村寨里德高望重的族老要穿新裝,穿新鞋,包新頭帕。並准備一個裝有米的盤子,米上放有錢幣、銀器和彩色絲線,以及大人、小孩新裝各一套,當地稱「富貴盤」。二、苗家的生活起居苗族的起居與生活習俗相關。中間較兩邊次間稍寬,通常隔成前後兩間,前間寬大,為堂屋,是全家飲食、取暖、待客的地方,安設神龕。過去,一般都在堂屋正中安設四方形斗狀火坑,坑內安鐵三腳,火種終年不熄。火坑上方置一支架或掛鉤,放食品及掛東西。堂屋左面中柱腳置放枯角奉祀,有的還在中柱邊豎立一小竹子作「長命樹」。祭祖時,傾數滴酒和掐小點肉於火坑邊或門外即可。堂屋後小間專住男性老人,絕不許住已婚的兒子或媳婦。左右次間分為前後兩間,左前間為兒子卧室或客房,後間父母卧室或火坑豬牛圈和廁所在樓腳或房屋附近。有些苗族居室,床不能與梁平行橫置。當地喪俗稱:「江西供頭,湖廣供腳,苗蠻水家橫梁奪。」意即江西籍的漢人死了,頭朝外腳朝內豎停在堂屋裡;兩湖籍的漢人死了,頭朝內腳朝外豎停在堂屋裡;當地的苗族、布依族和水族死了人,順著大梁橫停在堂屋裡。因此,不能像停屍一樣將床順梁橫置。同樣道理,用木頭做成的鍋蓋、抓蓋之類傢俱,亦忌諱橫放。祖輩房的方位有一定的習俗規定。一般三間房中,中間叫「曹北」。即堂屋。堂屋的左右,有一間多鋪以地板,稱為「夯公」,即祖先的方位,是房屋中最神聖的部位,是主人家祖先神靈的集中地。因此,這個方向的座位是長輩和老人的天下,年青人—輩份在祖輩者除外—是不允許往這個地方坐的,與吊腳樓的堂屋為全家的活動中白不同.祖輩房的「夯公」才是全家活動的中心。而其它設施則與吊腳樓建築的第二層規劃大同小異.即都辟有火塘、卧室、灶房等。苗家的堂屋與火坑屋,是苗家住宅室內的中心空間,它充分顯示了苗家的民族意念和虔誠的信仰。苗家對於火坑有著特殊的感情。據《風凰廳志》記載:「當時苗民被迫,遷徒深山老林,無房居住,只好棲身岩穴,或者搭棚為屋,避風躲雨,因為窮的沒有鋪蓋。所以藉助火坑燒火禦寒」。因此,各地苗居不論那種樣式的住宅,都設有火坑,而且是不分晝夜、季節、長年不熄。以象徵苗家興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親切、溫愛、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體精神空間的共識心理特徵。塘內放的三角鐵架象徵祖先,故不能踏腳;一家人圍坐在它的周圍。在祖先的庇護下,充分體現出家的溫暖。對出坑的設置還很講究。通常用條石鑲成之後,又用椿木在周圍圍成正方,然後在火坑周圍用硬木鋪成離地面約一隻左右的「地樓」。苗家稱之為「拉總」或「總站」。譯成漢語則是「床鋪」或「冷鋪」。有的還用桐油將火坑、地樓油一次,平時擦礙明光閃亮。堂的安置。要與中柱屋脊相對為標准,偏前偏後俱非相宜,極邊一排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謂之為「夯告」。平常供祭時。向該處燒香紙、奠酒敬之,所以在圍火坑烤火時,主賓有別。倫常有序.立規以循;即以中柱一邊為上方長者坐之.下方坐主家晚輩,其它兩方不論也。火坑旁的祖先靈位處是神聖的地方。因此不準生人隨便上去。過去,苗族的屋內布局以火塘為中心,人們的起居、飲食、祭祖、敬神、打坐均在火塘旁。火塘用青石板砌成,再用椿木圍成正方形,然後在火塘周圍用質地堅硬的木地板鋪「地樓」。「地樓」離地面約30厘米,苗族稱之為「拉總」或「總站」,意為「床鋪」或「冷鋪」。平時,火塘總是打掃得乾乾凈凈的,有的人家還用桐油油得油光鋥亮。現在苗家多有了木架床,晚上睡覺不再卧在火塘旁,借火取暖禦寒,但火塘邊仍是安靈設位祭祀祖先的地方。所以,到苗家作客,如未得到主人邀請,不能在「地樓」火塘邊的凳子上坐。當主人邀請就座時,必須到外面擦掉鞋子上的泥巴,然後再到火塘旁坐下。吊腳樓在湘西民居中運用得非常巧妙,它不僅增加了使用空間,而且它上面的披檐還起遮陽的作用。吊腳樓挑出部分不大,兩米以內。除了起日常生活一般作用外,在湘西還有它特別的用途:湘西苗族男女青年是自由戀愛,姑娘們在這里綉花,可清楚地觀察下面的人群,找到如意的小夥子,她們就從樓上扔手絹以傳情送愛,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風俗。三、苗族民居的裝修苗族民居的裝修,與苗家的獨特風俗息息相關,普遍採用木板裝修。由於多是干欄式吊腳樓,底層進深很淺,一般只能關牛關豬、安磨、堆柴放草,很少住人。此層多用木枋或厚板橫裝,保留著井乾式建築的遺風。二樓是全家活動的中心。樓面半虛半實,人稱「半邊樓」。靠里為實,挖火塘,砌爐灶;靠外為虛,上鋪樓板,安床睡覺,設廊小憩。堂屋位於二樓上。二樓大門,門檻特高,據說如此,「財喜」不至外溢.其實是為了確保生活在吊腳樓上幼兒的安全。門上連楹赫然是對威嚴的木製水牛角,腰門的上門斗,也著意做成牛角形。苗俗認為,世上水牛威力最大,有其把門,安然無恙。把牛視若神靈,足見以農耕為生的苗族同胞對牛的崇拜。苗家大門及房門的裝修也與眾不同:大門上寬下窄,房門上窄下寬。以為如此,便於財寶進屋,利於產婦平產。苗家許多重要活動,諸如結婚、喝滿月酒、辦喪事和架橋、立碑等紅白喜事宴請賓客時,多在二樓堂屋內舉辦「家庭舞會」,賓主共跳蘆笙舞、踩鼓舞。此類舞蹈,頓地為拍,節奏感強,舞者又多,往往三五十人齊集在堂屋裡「咚咚」起舞,聲震全寨。為適應此種民俗活動的需要,苗族民居採取了加密立柱、樓枕和加厚樓板的工藝來增強建築物的堅固性。在吊腳樓二樓上,堂屋通常是空著的。兩次間,在地面與樓板結合處,用木板隔成前後間。有的在堂屋東壁上,或東次間的板壁上設祖先靈位。許多人家,在板壁上貼有用白紙剪成的太陽、月亮與若干小山神圖案,人們稱之為「保爺」,神為禳災祛禍之靈物。在堂屋東側的中柱旁,或東次間的中柱旁,多見「花竹」、「花樹」之類物品。這是舉行過「栽花竹」、「栽花樹」活動所留下的。婚後多年不育,或有女無子,或子女多病,請來巫師「栽花竹」、「栽花樹」,以求如願。必到孩子長大成人後,才能拆除被視為靈物的「花樹」或「花竹」。有的人家.在大門門媚上掛有竹簽、刺條、破網、廢鐵等物件,認為可以避邪。吊腳樓的三樓上,存放雜物,有的人家也作卧室用。卧室設於次間前半部。明間樓上不住人,否則會得罪祖先。苗族民居在裝修上的最大特點,是在吊腳樓二樓寬敞明亮的走廊上,安裝苗話叫「豆安息」的美人靠。美人靠欄桿的設置也很講究,它由幾十個向外隆出的彎月形人小木條等距離排列組成,木條上方固定在一根長長的方形橫木上,下方固定在一條寬寬的坐凳上,坐凳之下,由平板精裝與樓板連接,形成一個木製陽台。這里敞亮、舒適,既可憑高遠眺,飽覽賞心悅目的苗嶺景色。又可體息聚會,是各家人口盤桓最多之處。勞動之餘,男人們常在此抽煙飲茶,談古道今;婦女們常在此洗染晾曬,挑花綉裙:兒童們常在此讀書學習,嬉戲玩耍。苗家的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綉球、金瓜等形體。吊腳樓通常分兩層,上下鋪樓板,壁板油漆發光。樓上擇通風向陽處開窗。窗綉花形千姿百態,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梅、獅子滾球等。吊腳樓的下層多作貯藏糧食的谷倉或擺放傢具農具。樓上則為主人居室或客房。樓外長廊為婦女們綉花挑紗、織錦、打花帶、晾紗、晾衣的場所,和土家吊腳樓不同,苗家吊腳樓上樓的梯子一般設在屋內,而不像土家吊腳樓設在屋外。
6. 苗族的服飾、住房、交通工具等叫什麼名字
1、苗族服飾分為童裝,男裝和女裝。苗族男裝的色彩和裝飾較單調,不及女裝鮮艷與豐富。女裝又有便裝與盛裝之分。便裝是平時穿著的服裝,其色彩花樣及裝飾不及節慶時結婚時穿的盛裝鮮艷。如果說銀飾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標志,那麼服飾則代表著苗家人獨特的藝術作品。《辭海》里記載「代表著苗家刺綉最高水平的苗綉已同湘綉、蘇綉、蜀綉、粵綉一同並列收入。」苗族刺綉、服飾正如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的:「苗女刺綉巧奪天工,湘綉蘇綉比之難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業開發和前景。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苗族服飾圖案是件隨著苗族服裝服飾發展起來的裝飾藝術,至今仍應用於日常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且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後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苗族服飾,歷史悠久。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服飾一直未被任何一部史料記載。但從苗族服飾圖案符號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看,苗族服飾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但僅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綉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嘔欠嘎給希」——升底綉花衣是白洗式苗族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圖案,由「嘔欠字」和「嘔欠閃」兩種類型組成,漢澤「紅綉花花」和「暗底暗花衣」。二者背塊均無刺綉,其他紋樣與「嘔欠嘎給希」相同。 但服飾花紋圖案變化最多的是「拋功撥」——袖花,其圖案主要以各種幾何圖形布局,在不同的幾何圖形中,綉上各種花紋,組成許多不同名稱的「拋功撥」——袖花。如「拋學嘯棱」,漢意為「綾銷紅朵花」;「拋西勒拉學棱」,漢意為「小紅朵蛇皮花」;「拋補追歸」;漢意為「雞菌花朵」;「拋刀么」,漢譯為「樹梢花朵」;「拋趕枝呵」,漢譯為「蕨枝花朵」;「拋趕玖」,漢譯為「針針花朵」;其花又稱之為「拋趕旺」;漢譯為「包穀花」;「拋聲給學玖丟嘎」,漢譯為「十六勾勾蠶花朵」;「拋所戈游」,漢譯為「小四朵紅花」;「拋所戈說」,漢譯「大四朵紅花」;「拋寶利學」,漢譯為「浮漂紅花朵」等四十餘種服飾圖案組成。 苗族服飾特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 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2、 苗族居住房屋基本相同,正屋大體上是三開間一幢,較富裕者則五開間為一幢。大門開在中間一間的二柱之間,成「凹」字形。大門之內為堂屋,左右兩開間又各隔成兩間。右邊里邊的小間,是主人夫婦卧室,外間安火塘,左邊一間的房間為兒女住房。廁所、豬牛圈設在正房之側。有條件的人家還在正房前側左右兩邊設偏廈。偏廈之上住人,其下一邊安谷倉,一邊安廁所及豬牛圈。黔東南和松桃地區,過去,有些地主還修有大型的四合院,屋外四周有砌磚牆圍護,俗稱「窨之屋」。屋內大廳的門上、柱上,鑲著鍍金匾聯,金碧交輝,很有氣派。房屋材料各地不同,黔東南苗族地區木材較多,經濟條件較好,所以木房、瓦房較多,草房土牆房較少。黔中南一帶木板房、瓦房和草房、土牆房兼有,大體上草房、土牆房最多。此外,黔西北、黔中南和黔北地區,還有不少苗族搭「杈杈房」居住,屋內不分間,無傢具陳設,架木為床,墊草作席,扎草墩為凳,是苗族中的最貧困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生活有所改善,這一帶的茅草房、杈杈房正在逐步減少,出現了許多新式的磚瓦房。在黔東南雷公山和黔北務川、道真及黔北部分地區,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房屋形式,叫「吊腳樓」。建在斜坡之上,把地基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之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台取平,橫樑上墊上樓板,作為房屋的前廳,其下作豬牛圈,或存放雜物。長柱的前廳上面,又用穿枋與台上的主房相連,構成主房的一部分。台上主房又分兩層:第一層住人,上層裝雜物。屋頂蓋瓦(或蓋杉樹皮),屋壁用木板或磚石裝修。這類房屋台上台下渾然一體,非常美觀。 3、苗族的第一交通工具是走,因為山多。苗族的第二交通工具是馬與馬車。.
麻煩採納,謝謝!
7. 苗族的住房名稱是
風格獨特的苗族民居
苗族民居建築,形式多樣,頗具特色。設計施工既遵循傳統,又要求居住舒適。各地根據地理環境和現有材料,因地(材)施建。貴州苗族民居大體分為 :「樹杈」式住宅、「干欄」式住宅、「燈籠架」式住宅、「漢」式住宅等四個類型。
一、奇異的建築形式
苗族民居不僅是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民族文化集中表現的場所。平時的生活、生產勞動、親朋聚會、宗教活動,如紡織、刺綉、飼養、婚喪、祭祀等都在這里進行。由於這些習俗活動和自然條件的長期影響,因而在建築構造上形式獨特,適用性強。貴州苗族民居一般分為以下幾種:
1、「樹杈」式住宅
「樹杈」式住宅呈橫長形建築,是一種最古老的住宅形式,其特點是簡單、易建,適應原始生活和生產方式,如刀耕火種、隨意搬遷。房柱和屋樑都沒有榫頭和榫眼,均用竹篾和藤條綁扎固定而成。
「樹杈」房採用自然生長的雜木,在砍伐時留下頂端的樹杈;也有的在圓柱頂端用釘子固定兩個三角木塊,用竹篾或藤條綁扎,形成人工樹杈。樹杈三根排列為一欄,中間一排樹杈較高,架橫木為梁,左右兩排樹杈較低,架橫木為檐,構成人字屋架。在橫木上綁扎若干細長的木條,即形成懸山式屋頂。屋頂均蓋杉木皮或茅草,牆壁用竹片和茅草編制而成。「樹權」式住宅隨意性強,一房三間的住宅一天即可完成。
另一種「樹杈」式住宅是用專門的牆板將樹權夾在中間,倒入泥土,用木棍將泥土夯實、夯滿,再將牆板拆除,一層層加高,直至檐口,這種形式俗稱「干打壘」。
苗族「樹權」式住宅、面積不大、長約8至10米,進深約4至6米,室內用竹和茅草編成隔牆,分成三間。中間為堂屋,有些正堂供有祖先神龕 ;其他兩間一間作廚房,建有灶台、火塘,主要作燒飯、取暖用 ;另一間作卧室,大人小孩同住。牲畜圈和廁所一般建在屋後或兩側。
「樹杈」式住宅在解放初期流行於黔東南和黔西北苗瑤地區,目前少有留存。在落後的偏遠山區偶爾可見,一般作牲畜圈或堆放雜物。
2、「干欄」式住宅
「干欄」式住宅,人們習慣稱為「吊腳樓」。貴州苗族、侗族、土家族、水族等民族居住地,都有「干欄」式住宅,其形式格局大同小異。它是貴州各民族喜愛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建築以木材為主要原料,屋頂用青瓦、杉木皮或茅草搭蓋。
苗族的「干欄」式住宅風格獨特。黔東南台江、雷山、劍河一帶苗族民居多建於半山腰,選靠山坡挖土填平,形成挖與填的兩層坪地。
「干欄」式住宅的特點是在低層坪地上豎立木樁,使之懸空,木樁約2米。高處架樓梁,均為穿斗式構架,使之與高層地坪為一樓面。穿斗式構架下即為住宅的底層,用木板、竹籬、樹條加以間隔,作碓房、牲畜圈、廁所等用。
「干欄」式住宅的二層樓面,是苗民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場所。第二層的中間為堂屋,堂屋前凹進約2米稱「吞口」;外沿有欄桿和背靠,人稱「美人靠」,專門為姑娘綉花、休息的地方。堂屋為雙扇大門,正堂設有本家祖宗神龕。堂屋兩端隔為若干間,一端主要作卧室、客房,另一端為廚房,建有灶台、廚櫃、水池(缸)等。住宅的第三層一般為主人家的儲藏室,堆放糧食、種子、雜物和各種臘貨。這種三層式的「干欄」式住宅,上下有木板梯,樓梯設在屋內,並有蓋板。
「干欄」式住宅的建築特點是整棟房子以榫頭、榫眼、穿排、木梢固定完成,不用一顆鐵釘。「干欄」式住宅每排立柱根據房屋進深大小分為「三柱二瓜」和「五柱四瓜」等,柱和柱之間以穿枋固定排列。中柱最高,以人字形向兩側檐柱降低,降低幅度大小以瓦面流水緩急速度要求確定,通稱為「水步」。
3、「燈籠架」式住宅
「燈籠架」住宅可能是古代井乾式房屋的一種殘留。由於是以房屋四角四根開槽的立柱和平行的八根橫木固定,形似燈籠,故稱「燈籠架」。所謂「燈籠架」,是將若干木棒劈為兩半,兩端砍出鈄口與立柱的槽口吻合相扣,成井字形構架,木棒層層相疊,即成房屋四壁。在相對的兩壁中間立一柱支撐屋樑。頂上用細長木棒搭成懸山屋頂,蓋上杉木皮和茅草,這種建築現已少見,多作牲畜圈用。
4、「漢」式住宅(平房)
這是黔東南黃平、凱里、施秉等地常見的一種苗族民居。這類住宅均為長方形和曲尺型的一層平房,平面布局以三間多見,少數也有五至七間的。中間通常為堂屋,左右間數對稱。堂屋大門凹進一柱,稱為「吞口」。檐下階上無欄桿。堂屋兩扇大門,堂內正中設有神龕祖宗牌位。堂屋內空間較高無樓,一般只裝釘天花板 ;兩側次間上有樓,但大都不居住,只存放一些干貨和雜物。次間多隔成前後間,左側前間挖有火塘,建有灶台,作取暖和煮飯用。其餘房間為卧室、客房和堆放工具及雜物的地方。
「漢」式住宅的牲畜圈欄和廁所,同建一屋,但與住宅分開,多數修建在住宅的庭院兩側與正房形成直角,使整個民居成曲尺形。
「漢」式住宅建築材料不限,常用木料、石塊、土磚,也有磚木混合結構。
二、風趣的建房習俗
建房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一件很庄嚴的大事,擇屋基選日子十分講究。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宅地選擇避陰向陽,有的選在周圍盡是綿延起伏的峰巒中,有的選擇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環抱的山腰裡,有的選擇在蒼松翠柏下或山巒層疊的高山上。有錢的人家還專門請來風水先生定向采標,選擇宅基。
宅基擇好後,選日子至關重要,首先要從上輩的年庚八字推測:有無屬相相剋,如無克相,即是吉兆。一般是定在當年的秋冬,苗家喜歡丑、亥、已、未、酉、卯等日子為吉日良辰。吉日定好後,主人請來手藝高超的木匠師傅,帶著酒、肉、魚、糯米飯、香紙和斧子、鋸子、尺子上山選好一棵茂盛、粗壯、挺直的杉木作新房的中柱,稱為「架馬」。砍樹前,木匠師傅向杉樹的根捋酒、掐肉以示祭祀,並念道 :「哪棵樹最大?哪棵樹最高?這棵樹最大!這棵樹最高!大有九抱九,高到九雲霄,今天把你砍,造房萬年牢。」吉語念完後,木匠師傅用斧子在樹上砍三斧,遞給主人砍三斧。再將斧子交給幫忙的人將樹砍倒。樹倒的方向很有講究,一定設法將樹倒向東方,以示吉利。再將砍倒的樹按中柱尺寸鋸斷、剝皮、刨光,運到家中。木匠還要燒香點燭,殺雞敬魯班師祖,在柱頭上認真彈上一條中墨線,稱作「發墨」,表示新房動工。
新房立好後要上大梁,在起房造屋中,上樑被視為是一件隆重的大事。梁木選擇也很講究,一般選用杉木、椿木、梓木等。這類樹木的再生性很強,主樹被砍伐後,來年又從根部發出很多新枝,表示興旺發達。當地的習俗是梁木由郎舅送,上樑這一天,郎舅家將梁木砍好,製成毛坯,用紅布包裹,請人抬到主人家,主人要備鞭炮到寨邊迎接梁木。
梁木抬到主人家後,木匠師傅再按尺寸進行細加工。定好時辰,架好上樑樓梯,准備上樑。上樑時還要唱上樑歌,上樑開始,木匠師傅在新房堂屋唱道:「一進堂屋四四方,主家請我來上樑,腳踏雲梯步步高,登上新房亮堂堂,仙桃堂中累累掛,主家富貴萬年長。一上一步人氣旺,二上二步子孫強,三上三步家豪富,四上四步狀元郎,五上五步五子登科,六上六步六畜興旺。」上樑後,主人家便將幾筐用糯米做成的彩色梁粑,從樑上撒下,大人、小孩蜂踴而進,哄搶梁粑,歡聲一片,滿堂喜慶。
新房裝神龕也是一件很嚴肅的大事,裝神龕講究要求高於大門框架,俗話說「神龕高過堂屋門,子孫發在自家門。神龕低於屋口,榮華富貴往外走。」
新房裝大門也十分講究,擇定吉日,木匠將大門裝上,親朋好友都來祝賀。村寨里德高望重的族老要穿新裝,穿新鞋,包新頭帕。並准備一個裝有米的盤子,米上放有錢幣、銀器和彩色絲線,以及大人、小孩新裝各一套,當地稱「富貴盤」。苗族民居建築中最有特色的要屬「吊腳樓」,一般分為曲欄迴廊式吊腳樓和半邊式吊腳樓。這種木樓具有防潮、干凈、涼爽、通風的特點,一般都是三層,下層堆雜物關攔牲畜 ;中層有陽台、欄桿、走廊,供居住 ;上層存放穀物、用品及干貨。夏天走進苗家木樓,清沁涼爽,心曠神怡,加上主人熱情款待,使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
苗族的起居與房屋結構相關。中間較兩邊次間稍寬,通常隔成前後兩間,前間寬大,為堂屋,是全家飲食、取暖、待客的地方,安設神龕。過去,一般都在堂屋正中安設四方形斗狀火坑,坑內安鐵三腳,火種終年不熄。火坑上方置一支架或掛鉤,放食品及掛東西。堂屋左面中柱腳置放牯角奉祀,有的還在中柱邊堅立一小竹子作「長命樹」。祭祖時,傾數滴酒和掐小點肉於火炕邊或門外即可。堂屋後小間專住男性老人,絕不許住已婚的兒子或媳婦。左右次間分為前後兩間,左前間為兒子卧室或客房,後間父母卧室或火炕。豬牛圈和廁所在樓腳或房屋附近。
上述民居現在台江、劍河、雷山、黃平等地區還都可以見到。
(潘國華 貴州省黃平文化局副研究員)
8. 苗族的特點是什麼
服飾:苗族男裝簡朴,女裝繁華,胸前和袖口及褲腳要滾邊、綉花或抽紗,並加上欄桿花瓣於其間。男女頭纏青帕,層層疊疊,大如斗笠,有峨冠秋菊之美。
居住:矮寨苗族受自然、氣候等條件影響,喜居吊腳樓。
歌舞:擅長歌舞,其苗族鼓舞、勞動歌、蓐秧鑼鼓歌、山歌、木葉情歌等皆即興創作,出口成章,且構思精巧,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馳名遠揚的苗鼓舞、花燈舞等極富群眾性,旋律輕快,動作原始質朴,給人爽心悅目的感受。
(8)苗族屋內布置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這些傳說如今已難以考證。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
一些外國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創制了一些苗文。但是這些苗文因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在苗族群眾中推行。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只用漢字書寫漢姓,以致使人誤認為只有漢姓,而不知有苗姓。在未使用「漢姓」之前,苗族內部早有自己區分血緣宗親和族系的「苗姓」。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圖騰。由於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廣,他們崇拜的圖騰有多種。如鳳凰、楓木、蝴蝶、神犬(盤瓠)、龍、鳥、鷹、竹等。
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先民把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認為自己的祖先源於楓木;另外他們還把蝴蝶作為圖騰,認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媽媽」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區的苗族先民還以盤瓠為圖騰,至今這一帶還保留了不少盤瓠廟、辛女宮。而貴州西部苗族則以鳥為圖騰。
9. 想要關於苗族有特色的建築圖片、以及苗族的舞蹈動作圖片 (苗族的風俗習慣介紹)
吊腳樓並不是苗族的特色建築,土磚、木製、青瓦等多些
由於苗族分支比較多,多以花鼓戲揚名,其中猴兒鼓惟妙惟肖,你可以在網路搜一些,不過很多是表演性質的,不夠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