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肛門的正確位置,男女位置的區別
脊柱直立向下坐下,男性的肛門是在正下方,女性的肛門是在後下方。
② 女性痔瘡圖片有哪些
痔瘡 是 肛腸 科臨床上一種非常常見的 疾病 ,可發病於各年齡段人群,且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升搭的關於女性痔瘡圖片欣賞,一起來看看吧!
女性痔瘡圖片欣賞
【女性痔瘡圖片欣賞:1】
【女性痔瘡圖片欣賞:2】
【女性痔瘡圖片欣賞:3】
女性痔瘡與 懷孕 、生育的關系
許多女性痔瘡都是懷孕時出現的。因為懷孕後,隨著胎兒的生長,腹腔內的壓力不斷增高。到了懷孕後期膨大的子宮壓迫腹腔內的血管,影響靜脈的迴流,致使痔靜脈叢曲張,加上激素的影響,會產生痔瘡或加重原有的痔瘡。這與懷孕時兩腿浮腫的道理是一樣的。此外,孕婦的活動量校少,胃腸蠕動緩慢,糞便在腸腔內停留時間長,糞便中的水分被過度吸收,引起大便於燥,排便時干硬的大便可擦破痔粘膜,甚至使原有的痔核脫出,引起嵌頓與壞死,而使症狀加重。
孕婦或產婦痔瘡手術採用的是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一直存在爭論。手術會帶來疼痛,精神緊張和飲食控制,還會影響到母乳的分泌。手術後抗生素的使用也會給胎兒或 新生兒 帶來影響。懷孕lb3個月時,是易發生流產的時期。原有痔瘡的孕婦此時應避免採用各種對子宮產生刺激的保守或手術方法。7-9個月的晚期妊娠婦女患痔瘡後,一般也不採用手術治療。只有在懷孕4-6個月期間,對於痔瘡症狀嚴重,產生 貧血 、脫垂嵌頓和疼痛的病人,可以考慮採用硬化注射、膠圈套扎或手術切除等方法治療。但應在 外科 及 產科 醫生的共同監護下進行。
懷孕婦女得痔瘡後應適當運動,多食瓜果、蔬菜、蜂蜜等食物,促使胃腸蠕動,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 便秘 。便後應用溫水坐浴,促進肛門周圍的 血液 循環。如有便秘可服用潤腸片等較緩和的通便葯物。有便血者可服用安絡血、維生素K、維生素C等。發生腫痛症狀時,用 中葯 囂洗、坐浴,外用消痔膏。
孕婦痔瘡的如何應對,應對方法
保守療法
保守療法:懷 孕期 間痔瘡由於治療需要考慮對寶寶的影響,多為進行保守的葯物治療,非危及生命的情況擾仿下一般不進行手術治療。
適合情況:如果痔瘡嚴重到需立即處理的情況,可以先進行保守療法,等到孩子出生後,痔瘡情況也可能減輕,到時候可再試病情 決定 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另外,懷孕初期因為胎兒尚未穩定,加上擔心葯物影響胎兒,而懷孕後期則會擔心引發早產,所以,醫生通常都會建議孕婦先進行保守治療。保守療法的目的是緩解痔瘡的嚴重程度,首先應預防便秘的發生,如多吃蔬果、少吃刺激辛辣的食物、多喝水、養成良好如廁習慣等;此外,每天可以進行溫水坐浴;也要盡量避免久站、久坐、久蹲,防止痔瘡更嚴重。准媽媽便秘嚴重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 用葯 膏及軟便劑,以避免如廁時用力過度而加重痔瘡脫出的情況。
女性如何預防痔瘡的發生
抵抗女性痔瘡第一招:保持肛門周圍清潔女性陰道與肛門相鄰,陰道分泌物較多,可刺激肛門皮膚,誘發痔瘡。因此,應經常保持肛門周圍的清潔,每日溫水熏吵李拿洗,勤換內褲,可起到預防痔瘡的作用。
抵抗女性痔瘡第二招:注意孕期 保健 婦女妊娠後可致腹壓增高,特別是妊娠後期,下腔靜脈受日益膨大的子宮壓迫,直接影響痔靜脈的迴流,容易誘發痔瘡,此種情況在胎位不正時尤為明顯。因此懷孕期間應定時去醫院復查。
抵抗女性痔瘡第三招:預防便秘合理調配飲食、多選用果蔬豆類等含維生素和纖維素較多的食物,少食辣椒、芥末、姜等等辛辣刺激性食物,既可以增加食慾,還能改善胃腸功能、糾正便秘。同時,最好能養成每天早晨定時排便的習慣,並選擇正確方法治療便秘,切不可長期服用瀉葯或長期灌腸。
抵抗女性痔瘡第四招:加強鍛煉 體育 鍛煉有益於血液循環,可以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蠕動,改善盆腔充血,防止大便秘結,預防痔瘡。另一方面,可以用自我 按摩 的方法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
③ 女人的直腸在哪個位置示意圖
人體的直腸其實就在肛門之內,它與肛門相連,上面是乙狀結腸部分,是大腸的最末一段,因為是相對垂直向下的,所以被稱為直腸。
直腸與小骨0盆腔臟器的毗鄰關系男女不同,男性直腸的前面有直腸膀胱凹、精囊、輸精管壺腹、前列腺、輸尿管盆部;女性則有子宮、陰道、陰道後穹、直腸子宮凹、子宮陰道隔。因此,臨床指診時,經肛門可觸查前列腺和精囊腺或子宮和陰道等。
(3)女性肝門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解剖結構
其行程不是直線而有幾個彎屈,它有三條橫皺襞,其中兩條在左,一條在右,高度不同,從下面看來三個皺襞互相掩疊,圍直腸一周,支載糞塊。
直腸近肛門的一段擴大成為直腸壺腹,裡面有垂直皺襞6~10條名肛柱,肛柱上面有靜脈叢。直腸終於肛門。肛門有肛門外括約肌及肛門內括約肌。肛門外括約肌是隨意肌,屬會陰肌。肛門內括約肌是腸內環肌加厚而成,屬平滑肌,其作用是於大便臨完結的時候徹底清除殘存在肛門管里的廢物。
直腸指在第3腰椎體前方起自乙狀結腸,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過盆膈移行於肛管的一段腸管為直腸。直腸是消化管位於盆腔下部的一段,全長10~14cm。直腸並不直,在矢狀面上形成兩個明顯的彎曲,即直腸骶曲和直腸會陰曲。在冠狀面上也有3個突向側方的彎曲,但不恆定,一般中間較大的一個凸向左側,上下兩個凸向右側。當臨床進行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應注意這些彎曲部位,以免損傷腸壁。
④ 肛區的坐骨直腸窩
1、位置與組成 坐骨直腸窩ischiorectal fossa位於肛管兩側,略似尖朝上方,底向下的錐形腔隙(圖2)。其內側壁的下部為肛門外括約肌,上部為肛提肌、尾骨肌及覆蓋它們的盆膈下筋膜;外側壁的下部為坐骨結節內側面,上部為閉孔內肌、閉孔筋膜及深會陰筋膜;前壁為會陰淺橫肌及尿生殖膈;後壁為臀大肌下緣及共筋膜和深部的骶結節韌帶。窩尖由盆膈下筋膜與閉孔筋膜匯合而成,窩底為肛門兩則的淺筋膜及皮膚。坐骨直腸窩向前延伸至肛的是肌與尿生殖膈之間,形成前隱窩;向後延伸至臀大肌、骶結節韌帶及與尾骨肌之間,形成後隱窩。坐骨直腸窩內除血管、淋巴管、淋巴結及神經外,尚有大量的脂肪組織,稱坐骨直腸窩脂體。排便時利於肛管擴張,並具有彈性墊的作用。窩內脂肪的血供欠佳,又鄰直腸和肛管,是污染較多的部位,感染時容易形成膿腫或瘺管。
2、血管、淋巴及神經 陰部內動脈常與臀下動脈共干,起自髂內動脈前干,經梨狀肌下孔出盆後,繞過坐骨棘後面,穿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腸窩。主幹沿此窩的外側壁前行,進入陰部管pudendal canal(為閉孔筋膜與淺會陰筋膜共同圍成的管狀裂隙,又稱Alcock管)。陰部內動脈在管內分出2~3支肛動脈,穿筋膜向內橫過坐骨直腸窩脂體,分布於肛門周圍諸肌和皮膚。陰部內動脈行至陰部管前端時,即分為會陰動脈和陰莖動脈(女性為陰蒂動脈)兩支進入尿生殖區。會陰動脈分布於會陰肌及陰囊或大陰唇;陰莖(蒂)背動脈和陰莖(蒂)深動脈,分布於陰莖或陰蒂。
陰部內靜脈及其屬支均與同名動脈伴行,肛靜脈與直腸上、下靜脈之間有廣泛吻合,陰部內靜脈匯入髂內靜脈。
坐骨直腸窩的淋巴結收納齒狀線以上的部分淋巴,其輸出管隨肛動、靜脈注入髂內淋巴結;部分淋巴管經會陰注入腹股溝淺淋巴結。
陰部神經由骶叢發出,與陰部內血管伴行,共同繞過會骨棘經坐骨小孔至坐骨直腸窩,向前進入陰部管。在管內發出肛神經,分布於肛提肌、肛門外括約肌、肛管下部及肛周皮膚等。主幹行至陰部管前端時,即分為會陰神經及陰莖背神經(女性為陰蒂背神經),向前進入尿生殖區,其分支、分布與動脈相同。由於陰部神經在行程中繞坐骨棘,故會陰手術時,常將麻葯由坐骨結節與肛門連線的中點經皮刺向坐骨棘下方,以進行陰部神經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