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幼兒園小班說課稿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1
一、適合年齡
這是個2~3歲幼兒能夠聽懂的故事,古老而又新鮮。故事情節很簡單:老公公種了個大蘿卜,要拔拔不動,結果大家一個接一個地來一起幫忙,終於拔起了蘿卜。故事中的語言非常簡明而又口語化,出場的角色又都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所以,很適合小班幼兒玩。
二、游戲目的
通過玩「拔蘿卜」游戲,讓孩子們懂得有些事情光一個人努力是不行的,要靠大家配合,才能做成一個人不能做成的事情。一個人是要努力鍛煉自己的生活本領,像老公公那樣,種的蘿卜比別人的個兒大,但還要與其他人友好相處,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像「拔蘿卜」那樣一個幫一個,勁往一處使,克服困難,走向成功。
三、教學要求
1.通過游戲使幼兒懂得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並體驗獲得成功的歡快情感。
2.要掌握的語言表現手段及非語言表現手段。
①咬准字音:長、拔蘿卜、婆婆、快來幫忙、妹妹。
②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語調、音色講話。
③動作:
(1)老公公種蘿卜的過程中的動作。
(2)拔蘿卜的動作一拔不動發愁的動作一拔出來蘿卜高興的動作。
(3)抬蘿卜的動作。
(4)蘿卜長大的動作。
④表情:
(1)掌握面部表情變化:拔不動(發愁)→拔動了(有點高興)→蘿卜拔出來了(拍手、跳躍、歡呼)。
(2)團結起來一起抬大蘿卜歡快的心情。
四、游戲准備
1、角色的分配和妝扮?
老公公一般由男孩裝扮,在鼻子下面貼上白鬍子,老婆婆由女孩繫上一條圍裙裝扮,小弟弟、小妹妹沒有什麼特殊的妝扮要求,由兒童隨意處理。小花狗、小花貓這兩個角色可由兒童戴上頭飾或面具裝扮。?
2、道具表演用的大蘿卜,可用竹條編成半圓形蘿卜狀,圍上紅布,上面裝幾片大葉子,也可請穿紅衣的小朋友,頭戴綠葉頭飾蹲著代替。
五、教學指導
1、讓孩子們熟悉故事?
一聽:聽家長和老師講,也可以聽錄音帶,有些地方可反復講、放。
二講:讓孩子們復述故事。
三熟悉:先讓孩子們一起一段一段地把故事講完整,然後以個人或角色小組為單位,配合講出完整的故事。?
2、示範表演老師先扮老公公,然後再扮老婆婆,這樣一一地把角色的動作和語言給孩子們示範一遍,示範時要注意緊緊抓住各角色的典型特徵,如老公公走路和小弟弟、小花狗走路就不一樣,但動作應寧簡勿繁,以利孩子模仿。
3、自由試演讓小朋友們自由搭配成小組,自由嘗試表演各種角色,家長或老師在鼓勵的同時作適當的指點。
表演的要點有:各角色動作的典型特徵,說話的聲音特徵,想拔出蘿卜的渴望,拔不出蘿卜的焦急,盼望幫助的急切和幫忙者的熱情,拔出蘿卜後的高興等等。
4、觀摩表演即正式妝扮好分組表演,家長或老師以及不上場的小朋友一起觀看。在觀摩中可對出場次序、對話、表演等方面進行一定的提示,但應充分鼓勵孩子的自由發揮。另外,在表演中加入音樂或音響效果,更能增加游戲氣氛。?
5、游戲評價評價孩子的動作表現力。拔蘿卜游戲中各角色的不同走路動作和用力拔蘿卜的動作的表演,是主要的評價內容。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藝術活動是一種以個體的感受和富有個性的表達為主要方式的活動。藝術活動過程包含了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性,而創造性是成功學習的基礎。富有創造力的幼兒能夠將一個領域或幾個領域的學習相互聯系起來,增強理解力。因此藝術成為幼兒認識事物,表達思想,想像和創造自己的另一種語言。本次活動在幼兒已知夏天水果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用泥工造型來表示夏天水果的外部特徵,進一步認識夏天的水果,同時學慣用團、壓、搓等方式製作水果,體驗你工會的帶來的快樂。
活動目標:
1、體驗泥工活動帶來的快樂。
2、願意與同伴交流,說出自己喜歡吃的水果。
3、學慣用團,搓,壓等方法製作水果。
活動重點:
學慣用團、搓、壓等方法製作水果。
活動難點:
幼兒的實際操作活動准備:
1、已認識夏季各種水果。
2、橡皮泥,牙簽,各種夏季水果的實物,橡皮泥水果範例。
活動過程:
1、引出課題。
(1)師:夏天到了,夏天有許多好吃的水果。我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們都知道夏天哪些水果呀?
幼:葡萄、西瓜、草莓、蘋果……(2)師:老師今天給小朋友們也帶了一些水果,小朋友們看一看這些是什麼水果?出示水果,請小朋友說出它們的名字。
(3)師:那麼我們來看看,這些水果和這些有什麼不一樣呢?邊說邊拿出用橡皮泥做的水果。
請小朋友找出這些水果的不同,知道這些水果是由橡皮泥做成的。引起幼兒動手創作的興趣和嚮往。
2、講解示範。
(1)師:小朋友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做這些漂亮的水果啊?那我先請小朋友仔細地看老師是怎麼做的,然後你再來做,好不好?
(2)教師示範蘋果的做法。
師:蘋果是什麼顏色的啊?(紅)那我們就先拿一塊大一點的紅色橡皮泥,用手輕輕地團圓,然後放在桌子上輕輕的壓一下。
師:然後我們要做什麼了呀?(葉子)葉子是什麼形狀的啊?(橢圓形的)葉子是什麼顏色的呀?(綠色)那我們就拿一點綠色的,先把它團圓,在輕輕的搓,搓成一條長長的,然後把它放在桌子上,用自己的小手壓一下,把它壓扁,看看,是不是像一片樹葉了呀?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再做一片樹葉。
師:做好的樹葉,把它們放在我們做好的蘋果上面,一邊一片,然後拿一根牙簽,把它插到兩片樹葉的中間。瞧!我們的橡皮泥蘋果做好了!
(3)師:我們還可以用橡皮泥來做什麼水果啊?那要怎麼做呢?請小朋友發言,並且講一講要怎麼做.
3、幼兒操作。
鼓勵幼兒隨意地取泥,運用壓、搓、刻等方法塑造水果。
4、幼兒互相欣賞作品。
活動反思:
孩子在泥工教育活動中,不僅僅製作出了一些滲透其個性特長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實踐,將學到的知識得到自由廣泛的運用,將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得到極大個性化發揮,願望變為現實。在本課中,幼兒動手製作夏天的常見水果,就進一步認識了這些水果,豐富了他們的知識。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說教材內容就是通過分析所選活動主題的內容特點,指明它在整體或主題網路教學中的地位。所以教師首先必須說清楚此次活動的內容是什麼及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內容。要說明教材選擇是從當時、當地幼兒群體的需要而准備的,如果在選材方面涉及到地域特色,甚至是幼兒園特色就要更加突出說明,以此來發展幼兒園的本園課程。活動內容和教材不是同一概念,活動內容應包含教材,但不局限於教材,幼兒園里的說教材不單指說教材內容,還包括說幼兒的情況分析、說教學目標、說活動准備。
說幼兒現狀簡要分析主要包括幼兒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狀況,幼兒原有知識和基礎技能的掌握情況、智力的發展情況;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幼兒的興趣,動機,行為習慣,意志等發展狀況。
教育目標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既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的終點。說教育目標時要先說主題目標,再說本次活動目標,主要從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綜合地表達出來,並能體現主題的教育要求,最後說確立此目標的依據。
說活動准備,包括活動前的准備(家長工作、社區協調、環境創設、資料收集、幼兒園活動等),活動中的准備(即有關玩具、教具等材料,包括幼兒用書、教學掛圖等)。活動准備是為讓幼兒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准備必須與幼兒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有效地傳遞信息、指導幼兒的途徑,說教法主要說明在本次活動中將採用的教學方法和運用的教學手段,以及這樣做的原因,要著重說明自己其中獨創的做法,特別是培養幼兒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具體做法。
說教法就是 教師要說明「怎樣教」、「為什麼要這樣教」的環節。
活動用什麼教學形式及方法,是集體的、分組的還是個別進行的,更要說清為什麼用這種形式方法、教師如何指導、為什麼要這么指導等。教學方法種類繁多,尺度也不同。
(三)說學法
說學法就是說明幼兒要「怎樣學」、「為什麼這樣學」的環節,教師要說出教給幼兒哪些學習方法,培養幼兒哪些能力。
(四)說活動過程
說活動過程是說課的重點部分,它反映著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個性與風格,也 只有通過對活動過程設計的闡述,才能看到其活動安排是否合理、科學,是否具有藝術性。說活動過程就是說明整個活動的流程,即各個活動環節的'實施過程。
如果教師設計的活動要進行延伸,教師也要說出怎樣延伸活動、延伸的作用、為什麼要延伸的依據。
展示課件時還要簡述自己設計、製作的思路和過程。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4
一、說活動教材
禮儀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根據我對孩子的了解,發現孩子們最常用到的還是見面禮儀。孩子們對於見面禮儀並不陌生,見面禮儀是指兩個人見面時如何打招呼。學會用正確的見面禮儀,能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大班幼兒已經有了前期的生活經驗做鋪墊,而且更加活潑,願意與同伴交往,如果從小能學會正確的禮儀,將對其一生有影響。
二、說活動目標
基於我對教材的分析,挖掘,特製定以下目標:
1、了解見面禮儀的方式、方法。(重點)
2、知道不同的見面禮儀適用在哪些場合。(難點)
3、感受不同的見面禮儀和同伴交往帶來的快樂。
難點分析:大班幼兒的思維活躍,理解能力較強,有自己的思想。見面禮儀有很多的種類,對於不同的見面者、不同的場合都有著其特定的見面禮儀。大班幼兒的生活經驗依舊比較缺乏,經常接觸到的只是家人,對於這些禮儀顯得比較陌生,尤其是對於不同禮儀適用在哪些場合對於大班孩子來說是個難點。
三、說活動准備
1、物質准備:一段視頻、一個小故事以及相對應的圖片、幼兒人手一份的操作圖片
2、經驗准備:對同伴交往有一定的了解
四、說活動流程:
一、談話,激趣
(一)提問:1、你們和好朋友見面,會怎麼樣呢?目的在於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交流。並拓寬幼兒的思路。
(二)播放一段視頻,提問:視頻中的小朋友們、叔叔、阿姨見到好朋友了,都是怎麼做的呢?目的在於讓幼兒了解見面禮儀的方式、方法,並為下一環節做鋪墊。
二、植入故事,討論
講一個故事,在故事中「經商的爸爸見到了生意上的夥伴就握握手,在公園見到自己的好朋友就擁抱,並出示相應的圖片,並提問:為什麼他的這些禮儀不一樣?目的在於讓幼兒知道不同的見面禮儀適用在不同的場合。
三、經驗遷移,轉化為行為
幼兒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一些不同的場合、人物、以及一些不同的見面禮儀,連線為這些不同的見面禮儀找到相應的場合,鞏固幼兒的知識經驗,從而突破難點。
四、延伸
請幼兒在課外找尋其他的禮儀。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5
一、設計意圖。
現在的小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比較多,小孩子獨立動手的機會相對不多。同時小班幼兒年齡小,認知水平有限,社會經驗缺乏。因此當幼兒遇到各種各樣困難時,他們不知如何去解決,有的甚至用哭來表示。
在我們班我經常會發現,有的小朋友在吃點心時會遇到剝不開食品包裝的情況,他們不知道如何去解決。針對此現象,我設計了《狗寶寶的生日》這一活動。
通過情景表演,創設問題;討論分析,解決問題;自己動手,初步體驗;游戲比賽,體驗升華四個環節,讓幼兒在寬松的游戲氛圍中,激發孩子們獨立動手解決困難的慾望,在不斷地嘗試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使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是最棒的。
二、活動目標。
社會學習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特點,尤其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教師要有意識的創設環境影響,去感染幼兒,激發幼兒,從中獲得情感上的體驗。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我指定一下2個目標:
1、知道遇到困難不能哭,要學著自己想辦法解決。(認知目標)
2、學習自己動手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情感目標)
三、重點與難點。
1、重點:遇到困難不能哭,要學著自己想辦法解決。
2、難點:學習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3、重點解決:通過情景表演和圖示的方法,讓孩子們更加直觀的了解到,遇到困難不能哭,要學著自己想辦法解決。
4、難點突破:教師有意識的提供由易到難的操作,以及鼓勵的語言,激發孩子戰勝困難的信心,讓幼兒通過自身不斷地嘗試,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活動准備:
為了更好的達成以上目標我做出了以下准備。
1、幼兒准備:每人一個橘子、每人一份含有各種包裝的糖果、碟子人手一份。
2、教師准備:「生日歌」音樂、圖示卡、狗寶寶頭飾一個、情景表演的小朋友。
五、活動流程:
1、情景表演,創設問題。
2、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3、自己動手,初步體驗。
4、游戲比賽,體驗升華。
(1)情景表演,創設問題。
以小狗過生日為情境,創設小狗遇到剝不開幫幫糖這一情節沖突。讓幼兒進行思考鋪下伏筆
(2)討論分析,解決問題。
通過提問、交流、圖示等方式,讓幼兒初步了解到,遇到困難不能哭,要學著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並讓幼兒嘗試著去幫助小狗,在解決問題中,不僅使小狗認識到而且使孩子們也認識到,遇到困難要學著自己動腦筋想辦法。
(3)自己動手,初步體驗。
綱要中指出要為每個幼兒提供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曾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提供幼兒熟悉的桔子作為操作對象,通過幼兒獨立剝桔子,讓幼兒體驗自己很棒。教師並給予獨立完成剝橘子的孩子以鼓勵。為下面有難度的操作活動,提供一定的幫助。
(4)游戲比賽,體驗升華。
以比賽的形式進行,更具挑戰性,更加能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提供有一定難度的巧克力,看誰先吃到。讓幼兒在既可以玩又可以吃的寬松氛圍中,不知不覺中學習剝巧克力,從而進一步體驗自己動手克服困難後的成功與快樂。接著以組為單位,提供難度更大的不同包裝的糖,讓幼兒進行剝糖比賽,使活動推向高潮。
幼兒園小班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小雞是孩子們日常都能見到的家禽之一,相對其他家禽而言,孩子們對於他們的外形、顏色、飼料等來說都是較為熟悉的。本次我選擇了「小雞吃米」這個藝術美術活動,根據新《綱要》藝術領域中提出的「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並提供給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大膽地想像,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二、教學目標
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教材,針對小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一)一、幼兒熟悉小雞,並有飼養小雞的經驗。
二、在觀察的基礎上,學習表現小雞的外形及簡單的動態。
三、根據飼養的經驗添畫食物,感受小雞生活的快樂。
(二)根據本班幼兒的個體差異,本班的活動重難點如下:
一、重點:在小雞的外形,繪畫小雞一定要非常的熟悉小雞,最好是有過飼養小雞的經驗。
二、難點:繪畫小雞的動態,小雞的動態看似很復雜,但是仔細觀察,還是很有規律的,幼兒要掌握其中的規律。
(三)為了完成本次活動,我做了以下准備:
一、認識小雞,最好飼養過小雞。
二、小雞(食物或錄像)、小雞的圖片(外形圖和動態圖)。
三、油畫棒和白紙人手一份。
四、幼兒用書。
三、說教法
針對這次教學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以操作法為主,本次活動安排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幼兒興趣後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讓幼兒學會一大一小的兩個圓連在一起,小的畫在前面大的畫在後面,並學會均勻塗色,掌握繪畫技能;第二次操作是繪畫米粒,讓幼兒合作繪畫,體驗合作的快樂。同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還穿插了直觀教學法、交流討論法、榜樣示範法等教學方法,使整個活動輕松,愉快,讓幼兒能更好地理解,並接受。
四、說學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提示的方法,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因此我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嘗試法、體驗法等方法,慢慢學習繪畫的技能。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在教學中把教法與學法有機聯系起來,有意識的進行學法的指導和滲透,不但可以讓幼兒學會,還會讓幼兒會學。
五、說教學過程
1.觀察小雞(實物或錄像)教師:小雞是什麼樣子的?(毛茸茸的。)有什麼顏色?(黃、黑)身體是什麼樣的?(圓圓的。)頭是什麼樣子的?(圓圓的。)像什麼?嘴巴、眼睛又是什麼樣子的?(尖尖的、圓圓的。)像什麼?
2.觀察小雞的動態師:小雞做了哪些動作?低頭、抬頭、回頭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飛起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3.出示圖片,討論繪畫方法。
①教師:小雞怎麼畫?先畫什麼?後畫什麼?(提供兩個大小不同的圓讓幼兒進行演示。)然後添上什麼?(嘴巴、眼睛、小雞冠、翅膀和腳。)
②幼兒變成這樣了又該怎麼畫?(提供不同動態的小雞,讓幼兒尋找不同的變化規律。)
4.幼兒進行繪畫創作活動。
①教師:你想畫幾只什麼樣的小雞?它們在干什麼?怎麼才能看出它在吃米?(低頭、地上有米。)
②教師:小雞還喜歡吃什麼?(小蟲子。)小雞喜歡在那裡玩?
5.作品展示與評價。
教師:你畫的小雞是什麼樣子的的?他們在干什麼?你最喜歡哪一隻小雞?為什麼?
活動延伸:在美工角知道幼兒用橡皮泥表現小雞的生動姿態;在課後讓幼兒飼養小雞或小鴨,進一步觀察和表現小雞、小鴨的生動形態。
❷ 禮貌用語圖片卡通
1. 禮貌用語圖片
禮貌用語圖片 禮貌用語作文、 (500字——600字)
一個充滿文明禮貌的城市,能夠給人帶來愉快和信心.一個不講文明禮貌的城市,設施再好,也難秩序井然,賞心悅目文明禮貌表現的不僅是個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這一點,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
講文明講禮貌,是做人的起點。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貌開始的。在孩子咿呀學語期間,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禮貌,進入學校,老師教其文明禮貌,到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文明禮貌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貌已經成為投資環境、國家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個充滿文明禮貌的城市,能夠給人帶來愉快和信心。 一個不講文明禮貌的城市,設施再好,也難秩序井然,賞心悅目。文明禮貌表現的不僅是個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這一點,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開展廣泛持久的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自我教育應成為一個有機結合的系統,以強化人們講文明禮貌的自覺意識、公德意識,培養和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形成無論在家庭、學校、單位、社會都能夠自覺自願地講文明、講禮貌的習慣。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自覺行動。一些人談起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時憂心忡忡,輪到自己了照樣不講文明禮貌。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每個人從一言一行開始,不能只說不做。學校要從老師做起,給學生做出榜樣。家庭要從大人做起,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也要監督大人。家長不能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重視文明禮貌的教育,重視孩子的道德修養。大人尤其要為孩子作榜樣。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加強管理。文明禮貌既要靠自覺,也要靠規矩。完善的社會管理,是形成全社會講文明講禮貌的保證。無論是領導還是群眾,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應遵守規矩。規矩不能有彈性,不能有特殊,不能有例外。只有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形成嚴格的監督機制,「講文明講禮貌」才能成為每個人的良好的習慣,成為整個社會新的風尚。
禮貌用語的重要性作文
「哦!去購物了!」弟弟興奮的叫著,搖頭晃腦的奔到了前面。
迫不及待的走上了電梯。媽媽趕緊讓我推了輛購物車跟上大隊部。
我不由得氣憤,早不拿晚不拿,偏偏這時候拿,真是的。我飛快的沖進購物車群,一排排一列列購物車整齊的排著,猶如出征的部隊,浩然整齊。
正想著,猛地回過神來,連忙拉起一輛新兵就追趕起大隊伍。「吱」一聲,我連忙剎車,一位年輕媽媽推著購物車趕在了我的前頭,哎,人算不如天算。
我懊喪的等著她慢條斯理的走上了電梯,我緊跟隨後,怕趕不上大部隊。「啊!」一聲凄厲的慘叫(有點誇張)在我耳畔徘徊,心臟隨之猛烈跳動起來。
原來,我跟的太近,車撞到了前面女士的後腳跟。她轉過頭來,怒瞪著銅鈴般的大眼,盯著我看,似乎想把我看透。
她欲張口,我卻先行一步,面紅耳赤地朝她說了聲:「阿姨,對不起!」,還順帶一個45度的躬。那位阿姨見我已經道歉,不好再說些什麼,只好作罷。
轉過頭去喃喃自語,是不是心疼那受傷的後腳跟。我怕再招惹到什麼,退後了好幾步,心裡一直十分害怕。
到站了,我鬆了一口氣,直到阿姨走後才一步一回頭的登上了結實的土地。可真玄,差點落入虎口。
我第一次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禮貌用語的何等重要。在她(他)生氣時,一句對不起可以化清你與她(他)之間的糾紛;在他(她)悲傷時,一句真誠的問候將會給別人帶來無限的溫暖……朋友們,一句禮貌用語對你與你並不難,但卻對他人無比的重要。
多一句禮貌用語,多一份友情、親情、真情。
禮貌用語的作文
美好的一天是從一句句問候開始的。早上起床後第一件事是向爸爸媽媽問個早,這句親切的問候會傳遞你對長輩的尊敬,你的愛,也會塑造溫馨的氣氛。
早上起床要說早上好,那做錯事情是不是應該道歉呢?是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難免會做錯事,只不過多多少少罷了。出了錯,就應該懂得道歉。如果你不說聲「對不起,請原諒!」的話,就不能修補你已經受到損壞的形象。
有時候,你也許會聽到兩個時髦姑娘如何興高采烈地在說:「她媽的!」你也許會遇到有人撞了你一下,不打招呼,便揚長而去的情況。這是多麼可恥的行為啊!但是,社會上仍有些人對於這些 不禮貌的行為不以為恥,不以為怪,並說:「這種小事,何足掛齒。」您認為這是小事嗎?
手抄報 關於文明用語 發來看看
日常用語1、您好2、請進(坐)3、謝謝4、對不起5、沒關系6、別客氣7、很抱歉8、再見接待用語9、歡迎您(指導工作)!10、請問您找那位?11、您需要幫助嗎?12、請稍等,我(他、她)馬上就來!13、對不起,他(她)暫時不在,我能幫您嗎?14、請稍等,我幫您聯系一下。
15、那好,待我們研究之後盡快答復您。16、我還能為您做些什麼?17、今天開會(學習),請改天再來好嗎?18、請您先回去,待我辦好(落實)後再通知您。
電話用語19、您好,請問是XX(單位)嗎?XX同志在嗎?(請幫我找一下XX同志)20、您好,這里是水科院XX所(處),請問您找那位?(請問您有什麼事?)21、對不起,他(她)暫時不在,有事需要我轉告嗎?方便的話,請您留下聯系方式。22、對不起,我們這里沒有這位同志,您是不是打錯(電話)了?其他23、對不起,可能是我沒講清楚。
24、對不起,讓您久等了。25、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26、有作的不周到的地方,請您原諒!27、請慢走。
28、請你多費心(幫助)!29、不用謝,這是我(我們)應該做的。30、祝您一切順列,歡迎再來!。
禮貌用語作文、 (500字——600字)
一個充滿文明禮貌的城市,能夠給人帶來愉快和信心.一個不講文明禮貌的城市,設施再好,也難秩序井然,賞心悅目文明禮貌表現的不僅是個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這一點,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 講文明講禮貌,是做人的起點。
每個人來到世上,學習做人就是從講文明禮貌開始的。在孩子咿呀學語期間,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禮貌,進入學校,老師教其文明禮貌,到社會上,時時處處都要求人們講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愉快和諧,也能創造充滿愛心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帶來溫馨。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們國家闊步走向世界的時候,文明禮貌已經成為投資環境、國家形象的一個組成部分。
一個充滿文明禮貌的城市,能夠給人帶來愉快和信心。 一個不講文明禮貌的城市,設施再好,也難秩序井然,賞心悅目。
文明禮貌表現的不僅是個人形象、城市形象、市民素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這一點,越來越成為大家的共識。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開展廣泛持久的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自我教育應成為一個有機結合的系統,以強化人們講文明禮貌的自覺意識、公德意識,培養和完善公民的道德人格,形成無論在家庭、學校、單位、社會都能夠自覺自願地講文明、講禮貌的習慣。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自覺行動。一些人談起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時憂心忡忡,輪到自己了照樣不講文明禮貌。
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每個人從一言一行開始,不能只說不做。學校要從老師做起,給學生做出榜樣。
家庭要從大人做起,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也要監督大人。家長不能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還要重視文明禮貌的教育,重視孩子的道德修養。
大人尤其要為孩子作榜樣。 講文明講禮貌,需要加強管理。
文明禮貌既要靠自覺,也要靠規矩。完善的社會管理,是形成全社會講文明講禮貌的保證。
無論是領導還是群眾,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應遵守規矩。規矩不能有彈性,不能有特殊,不能有例外。
只有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形成嚴格的監督機制,「講文明講禮貌」才能成為每個人的良好的習慣,成為整個社會新的風尚。
文明禮儀常識(要圖片)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一、個人禮儀 (一)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
一個人的衛生習慣、服飾與形成和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著密切的關系 1、衛生: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污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美感。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衛生"。
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2、服飾: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說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范或原則。
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著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 (二)言談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 2、用語:敬語,表示尊敬和禮貌的詞語。
如日常使用的"請"、"謝謝"、"對不起",第二人稱中的"您"字等。初次見面為"久仰";很久不見為"久違";請人批評為"指教';麻煩別人稱"打擾";求給方便為"借光";託人辦事為"拜託"等等。
要努力養成使用敬語的習慣。現在,我國提倡的禮貌用語是十個字:"您好"、"請"、"謝謝"、"對不起"、"再見"。
這十個字體現了說話文明的基本的語言形式。 (三)儀態舉止 1、談話姿勢:談話的姿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修養和文明素質。
所以,交談時,首先雙方要互相正視、互相傾聽,不能東張西望、看書看報、面帶倦容、哈欠連天。否則,會給人心不在焉、傲慢無理等不禮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勢,是一種靜態的美。站立時,身體應與地面垂直,重心放在兩個前腳掌上,挺胸、收腹、收頒、抬頭、雙肩放鬆。
雙臂自然下垂或在體前交叉,眼睛平視,面帶笑容。站立時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場合不宜將手插在褲袋裡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識地做些小動作,那樣不但顯得拘謹,給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儀態的莊重。
3、坐姿:坐,也是一種靜態造型。端莊優美的坐,會給人以文雅、穩重、自然大方的美感。
正確的坐姿應該:腰背挺直,肩放鬆。女性應兩膝並攏;男性膝部可分開一些,但不要過大,一般不超過肩寬。
雙手自然放在膝蓋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場合,入座時要輕柔和緩,起座要端莊穩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亂響,造成尷尬氣氛。
不論何種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鍾"。若堅持這一點,那麼不管怎樣變換身體的姿態,都會優美、自然。
4、走姿: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動作,走姿是一種動態的美。"行如風"就是用風行水上來形容輕快自然的步態。
正確的走姿是:輕而穩,胸要挺,頭要抬,肩放鬆,兩眼平視,面帶微笑,自然擺臂。 二、見面禮儀 1、握手禮:握手是一種溝通思想、交流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
與他人握手時,目光注視對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顧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在正常情況下,握手的時間不宜超過3秒,必須站立握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禮貌。
握手也講究一定的順序:一般講究"尊者決定",即待女士、長輩、已婚者、職位高者伸出手來之後,男士、晚輩、未婚者、職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應。若一個人要與許多人握手,那麼有禮貌的順序是:先長輩後晚輩,先主人後客人,。
文明談話手抄報 圖片和內容
資料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
對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 1.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做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
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1] 2.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3.文明用語:1、您好! 2、請坐!3、請問…… 4、請稍候! 5、對不起!6、請原諒! 7、很抱歉!8、沒關系!9、不客氣!10、謝謝!11、請不要著急!12、對不起,讓您久等了。13、您請講! 14、請出示您的《**證》。
15、我會盡量幫助您。16、為您服務是我應該做的。
17、有不懂的地方您盡管問。18、非常感謝您的合作。
4.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與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有時甚至失禮失態,一句「對不起」 就能使怨氣煙消雲散,反之,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釀成人間悲劇。在人際交往中,學會道歉,是我們從小學做人的很重要的一項道德修養,我們要學會說「對不起」,力爭做個文明青少年。
而且,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文明用語則是通往心靈的金鑰匙,在交際中能否使用文明用語,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而且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講臟話粗話的世界是「黑白」的,講文明用語的社會才是「彩色」的。
當然,生活中的文明禮貌用語還有很多,要注意各種場合使用的禮貌用語,這樣就能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人。 其次,學習"禮儀",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為基礎。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別人尊重、不向別人卑躬屈節,也不容別人侮辱、歧視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表現,並以特定的方式指導人的行動,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動機。正確的自尊心應具有待人謙遜、不驕不躁的品格。
青少年學生在學會尊重他人時,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時,其內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所以,培養青少年學生高尚的人格,養成自尊、自愛、自律的良好品德顯得尤為重要。
禮儀教育可以作為動力和導向,在青少年學生的個體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 再次,學習"禮儀"要重在實踐,一個人的禮儀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來,不說不動就不能說某個人有沒有"禮儀",每個人都要在理解禮儀要求的基礎上,敢於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時的待人接物中展現自己文明有禮的形象。
一些學生平時也知道要講文明、懂禮貌,但在公共場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時,其"禮儀"規范就無法發揮,這是他們缺乏自信的表現。要教育青少年學生樹立信心,懂得在應用得體的禮儀言行的同時,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於展示一個有禮、自信、文明的自我,並且充分利用各種場合、機會去表現這一點。
禮儀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良好禮儀習慣的人首先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禮儀能使老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友善,使校園的文明氛圍更加濃厚。 儀容儀表 儀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個人精神面貌的外觀體現。
一個人的衛生和修養習慣。服飾、形象與保持端莊、大方的儀表有著密切的關系。
1、個人衛生: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麼標致,服飾多麼華貴,若蓬頭垢面,滿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外在形象。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和勤更衣勤洗手等個人的衛生。不要在人面前打掃個人衛生。
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最好不要太大,對人口沫四濺。
2、穿著服飾: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說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范或原則。
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著打扮的各方面。 言談 言談作為一門藝術,也是個人禮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禮貌:態度要誠懇、親切;聲音大小要適宜,語調要平和沉穩;尊重他人。 2、用語:敬語,表示。
關於講文明懂禮貌的電子報或小報的圖片和內容
禮儀用語:日常禮貌用語 見面語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您好」、「很高興認識您」、「請多指教」、「請多關照」等 感謝語 「謝謝」、「勞駕了」、「讓您費心了」、「實在過意不去」、「拜託了」、「麻煩您」、 「感謝您的幫助」等 致歉語 打擾對方或向對方致歉:「對不起」、「請原諒」、「很抱歉」、「請稍等」、「請多包涵」等.接受對方致謝致歉時:「別客氣」、「不用謝」、「沒關系」、「請不要放在心上」等 告別語 「再見」、「歡迎再來」、「祝您一路順風」、「請再來」等 ————————————————————————————————————————— 日常禮貌用語需要注意什麼細節? 在交際中,人們使用禮貌用語通常要做到「四有四避」,即有分寸、有禮節、有教養、有學識,要避隱私、避淺薄、避粗鄙、避忌諱。
「四有」 第一有分寸。這是語言得體、有禮貌的首要問題。
要做到語言有分寸,必須配合以非語言要素,要在背景知識方面知己知彼,要明確交際的目的,要選擇好交際的體式,同時,要注意如何用言辭行動去恰當表現。當然,分寸也包括具體的言辭的分寸。
第二是有禮節。語言的禮節就是寒暄。
有五個最常見的禮節語言的慣用形式,它表達了人們交際中的問候、致謝、致歉、告別、回敬這五種禮貌。問候是「您好」,告別是「再見」,致謝是「謝謝」,致歉是「對不起」。
回敬是對致謝、致歉的回答,如「沒關系」、「不要緊」、「不礙事」之類。 第三是有教養。
說話有分寸、講禮節,內容富於學識,詞語雅緻,是言語有教養的表現。尊重和諒解別人,是有教養的人的重要表現。
尊重別人符合道德和法規的私生活、衣著、擺設、愛好,在別人的確有了缺點時委婉而善意地指出。諒解別人就是在別人不講禮貌時要視情況加以處理。
第四是有學識。在高度文明的社會里,必然十分重視知識,十分尊重人才。
富有學識的人將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敬重,而無知無識、不學無術的淺鄙的人將會受到社會和他人的鄙視。 「四避」: 第一避隱私。
隱私就是不可公開或不必公開的某些情況,有些是缺陷,有些是秘密。在高度文明的社會中,隱私除少數必須知道的有關人員應當知道外,不必讓一般人員知道。
因此,在言語交際中避談避問隱私,是有禮貌的重要方面。歐美人一般不詢問對方的年齡、職業、婚姻、收入之類,否則會被認為是十分不禮貌的。
第二是避淺薄。淺薄,是指不懂裝懂,「教誨別人」或講外行話,或者言不及義,言不及知識,只知柴米油鹽,雞豬貓狗,張長李短,男婚女嫁。
言辭單調,詞彙貧乏,語句不通,白字常吐。如果淺薄者相遇,還不覺淺薄,但有教養、有知識的人聽他們談話,則無疑感到不快。
社會、自然是知識的海洋,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做萬能博士或百事通。我們應當學有專攻又知識淵博,但總有不如他人之處,總有不懂某種知識之處,要謙虛謹慎,不可妄發議論。
第三是避粗鄙。粗鄙指言語粗野,甚至污穢,滿口粗話、丑話、臟話,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連子孫、遍及兩性,不堪入耳。
言語粗鄙是最無禮貌的語言。它是對一個民族語言的污染。
第四是避忌諱。根據風俗習慣或個人事由,對某些言語或舉動都應有所顧忌; 對某些可能產生不利後果的事力求避免。
否則會被認為是十分不禮貌,嚴重者會造成矛盾。 ————————————————————————————————————————— 尊重: A:在態度上尊重別人.比如老師講課.發言.他人談話時.我們要注意傾聽. B:我認為還要從禮儀上尊重別人.中學生如果蓬頭垢面.不僅有損自己的形象.也是對老師.的不尊重.站著和別人交談時.不要用腳連連打地,與老師.長輩交談時.勿蹺[二郎腿". C:守時也是一種尊重.和約好聚會.就應當准時赴約,老師安排活動更應當准時參加. D:尊重別人要注意場合.別人辦喜事.就別說不吉利的話,人家辦喪事.就不要興高采烈.還比如:沒考好.就不要大談特談自己考得如何如何好. E:只有在心理上有尊重別人的想法.才可能做出尊重別人的行動.所以.我們必須牢記:[每個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不因自己家境好成績好就自倨.自傲.就輕視他人. F:我認為尊重他人要學會[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也就是要了解對方的年齡.身份.語言習慣等.假如對方是位年長者.在稱呼上要禮貌.在語氣上要委婉.在語速上要舒緩.在話題上要[投其所好". G:我認為尊重他人有以下內容:打招呼時不要[喂喂--"不停.或者叫綽號.因為對方肯定[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交談時不談對方不願講的話題.不揭對方的傷疤等 * 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