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腳心穴點陣圖
腳底按摩心能提高血脈運作,調養五臟六腑,舒通經脈,提高基礎代謝,進而增強體質,去除病邪。人的腳板滿布很多血管,故生物學家把腳板稱之為人的「第二心臟」,腳底的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點。
推拿這一穴道,有補氣補血、保養五臟六腑的功效。常常腳底按摩心,能活躍性脾經內氣,健壯人體,避免 衰老,有益於身體健康。老人常腳底按摩心,還能避免 手腿發麻,行動乏力,腳心寒冷等狀況。腳底按摩心時,也要注意力不集中腳指頭。中華民族醫葯學覺得,大腳趾是肝、肺兩經的通道。
多活動大腳趾,可舒肝健脾胃,提高胃口,對脾大也是有輔助功效。第四趾屬肝膽經,推拿可防便秘、肋骨痛。常腳底按摩心、腳指頭,對神經衰弱、反復性膝膝關節發麻筋攣、腎虛、腿酸無力、精神性陽痿、失眠、漫性支氣管炎、規律性偏頭痛及腎臟功能混亂等都是有一定的功效或輔助醫治功效。
按摩方法要恰當,不然達不上祛病健身的目地。每天晚上用開水冼腳後坐著床前,將腿曲膝伸出,放到另一條腿上,腳底歪向里側,推拿左腿心時用左手,推拿右腿心時用右手,轉圈圈推拿,直至部分泛紅發熱才行。
『貳』 心臟不好按摩腳底哪個位置最好上圖
左腳倒數第2個小腳指下方2寸的部分即是。按壓要適當,否則物極必反。
『叄』 請問有人知道腳的心湧泉穴位在腳底的哪個位置。
心湧泉穴位位於腳底,具體位置在腳前部,靠近足趾根部的凹陷處。如果你難以找到,可以將圖片放大查看,以便更清晰地識別該穴位。此穴位對應心臟,是中醫理論中重要的反射區之一。
通常,心湧泉穴位於腳掌前三分之一處,靠近足趾根部的位置,具體來說是在大腳趾與二腳趾之間的凹陷中。如果放大圖片,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這一區域。在進行按摩或針灸時,准確找到心湧泉穴對於治療相關疾病尤為重要。
心湧泉穴與心臟健康緊密相關,中醫認為按摩或刺激此穴可以調節心功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心臟不適症狀。因此,了解並准確找到心湧泉穴對於維護心臟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當遇到心臟不適時,可以通過按壓或按摩此穴位來輔助緩解症狀。
為了更准確地找到心湧泉穴,可以參考腳底反射區分布圖。在圖中,可以看到心湧泉穴的具體位置。放大圖片後,可以更清晰地觀察到腳底的細節,有助於更准確地定位該穴位。同時,也可以通過觸摸和感覺來確定具體位置,這對於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
心湧泉穴在中醫理論中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能夠調節心臟功能,還能幫助緩解因心臟不適引起的各種症狀。通過了解其位置並進行適當的按摩或針灸治療,可以更好地維護心臟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肆』 足底穴點陣圖腳底的各個部位詳細圖
1、詳細腳部穴點陣圖解2、腳底按摩穴點陣圖3、腳上有哪些穴位 哪些穴位代表身體健康詳細腳部穴點陣圖解
人體穴位多如牛毛,而每一種穴位都對應身體某一部位,平時對一些常見穴位進行按摩,可以達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作用。那麼接下來向介紹大家一下腳部的穴位。
行間穴
行間穴位於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
主治病徵: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
大敦穴
大敦穴位於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
主治疾病: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來亦被視為鎮靜及恢復神智的要穴。
太沖穴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
主治病症: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
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
主治病症: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
太白穴
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租坦消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取穴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
主治病症: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
里內庭信哪穴
里內庭穴位於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
主治症狀: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
主治疾病: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位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申脈穴
申脈穴位於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勢。
主治病症:增進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丘墟穴
丘墟穴位於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丘墟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位。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
主治症狀為:可以使頭腦清晰、能使自己情緒穩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壓力等。
昆侖穴
昆侖穴位於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或足外踝後方,弊知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主治疾病: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症、腹氣上逆、腸結石、下痢等。
下痢穴
下痢穴位於足背部位,腳拇趾和第2趾中間向里2厘米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指壓時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拇指用力壓6秒鍾,左右腳各1次,如此重復15次。
主治病徵:痢疾。
腳底按摩穴點陣圖
;
01
常做腳底按摩足底穴點陣圖,能緩解人體的疲勞緊張足底穴點陣圖,延年益壽,強身健體,下面是腳底穴點陣圖。
02
湧泉穴是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推搓湧泉穴能防治各種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便秘等病效果較明顯。
03
失眠穴又被稱作為「百敲穴」,它位於足底跟部,在當足底中線與內外踝尖連線相交處,即腳跟的中心處。按摩此穴可以幫助睡眠,提高睡眠質量。
04
竅陰穴在四個腳趾最外側小腳趾那邊,距離趾甲根腳的一手指四分之一處。如果我們出現偏頭痛、目眩、耳聾、耳鳴、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等症狀的時候,可以掐按竅陰穴,可以很有效的治療頭痛的症狀。
05
內庭穴位於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它是胃火的剋星。 如果出現口臭、便秘、胃部灼熱、牙齦腫痛等都可以通過按摩次穴位來緩解。
特別提示
按壓時要用力,要感受到酸痛感。腦出血、內臟出血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嚴重出血者,嚴重腎衰、心衰、肝壞死者,肺結核活動期的患者,頻發心絞痛的人不適宜做腳底按摩。
腳上有哪些穴位 哪些穴位代表身體健康
足底穴點陣圖你們都知道腳上有哪些穴位嗎足底穴點陣圖?哪些穴位表示著我們足底穴點陣圖的身體健康呢?這些穴位怎麼怎麼按摩呢?今天我就告訴大家腳上足底穴點陣圖的這些穴位按摩來幫助我們身體健康!
腳上有哪些穴位
1、厲兌穴:通調腸胃
厲兌穴在第二腳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腳趾側,按摩該穴,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功效。用大拇指,指端點壓腳趾上的厲兌穴,力度可慢慢增大,以有疼痛感覺就可以了。
2、太溪穴:補養腎臟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
3、大敦穴:清醒頭腦
足厥陰肝經,此穴在大拇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關節的外側趾背上。主治肋脹痛、胸滿、嘔吐、腹瀉、疝氣、尿閉、腰痛、婦女小腹痛等。腳拇趾是一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臟、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指壓時要強壓7-8秒鍾,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復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4、照海穴:緩解咽喉乾燥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地方,「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摩此穴位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症狀。
5、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鍾,共2分鍾,每天堅持按摩。
6、豐隆穴:祛濕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鍾左右。
7、隱白穴:健脾回陽
足太陰脾經,此穴在大腳趾內側,距指甲跟腳一分處。主治舌本強、食則嘔,善意、倦怠乏力、身體困重、食不下、脘腹脹痛、大便溏泄、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黃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狀物壓迫此穴,或是以拇指與食指捏住腳趾兩側,加以揉捏,間接刺激穴位。
8、湧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9、竅陰穴:治療偏頭痛
此穴在四個腳趾最外側小腳趾那邊,距離趾甲根腳的一手指四分之一處。主要治寒熱、嘴裡發苦、偏頭疼、臀部、膝蓋、小腿外側、四個腳趾。
10、至陰穴:清熱散風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並堅持1~2分鍾,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腳底穴位疼是怎麼回事
1、腳底上就是湧泉穴,腳底穴位疼痛應該就是足跟痛,足跟痛最常見的是因為骨刺引起的;
2、還有就是走路比較多,關節的磨損比較多的時候,足跟也會疼痛;
3、此外還有就是有些女性喜歡經常穿高跟鞋,在高跟鞋的磨損下,包括腳的前弓也有可能會疼痛。
足部養生五字口訣
一、摸-摸腳自診病,防患於未然經常用手指觸摸您雙腳的各個部位,如觸摸到皮下組織有結節、硬塊或水皰樣的感覺,且感到疼痛時,說明該處所對應的內臟器官已發生病變或功能不正常,應及時診治,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全息醫學認為,人的雙足恰似整體的縮影,人體內臟的生理機能正常與否,都會在腳部各自的「反射區」反映出來。
二、按-按摩病灶區,祛病又健體,在觸摸到有結節、硬塊且有疼痛的部位上,採用各種手法適時的進行按摩刺激,使其結節逐步消失、痛感逐步減輕或消除,經絡就會逐步的暢通,積病隱患也就會自然消除。中醫認為「不通則痛」。血行旺盛,可使更多的代謝產物從肌肉組織以及臟腑器官中排泄出去,使機體恢復健康。中醫叫它「通則不痛」。
三、搓-經常搓湧泉穴,百病不沾染 「湧泉穴」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也是全息醫學中腎臟在腳部的「反射區」。《外台秘要》說:「按湧泉,養生之要也。」《石室秘錄》中說:「擦足心,乃長生之法。」
四、溫-寒從足下生,溫足保太平祖國醫學認為「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所以,經常保持雙足的適當溫度是預防疾病從腳底入侵。足部保溫法常用的有:揉搓法、溫水泡洗法、運動雙足法。
五、走-以步代車走,活到九十九雙足,現代醫學稱之為「第二心臟」。這是因為人們在走路時,由於雙足肌肉的收縮、鬆弛能導致靜脈血管的擴張與收縮運動,使帶有代謝產物的血液經靜脈上升到肺部,經充氧後再迴流到心臟。由於行走時腳部肌肉的收縮與鬆弛,能使靜脈血管的流速增強,確保血液循環的暢通無阻,以便將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器官。
腳底穴位按摩方法
方法:自購腳部穴點陣圖一張。泡一盆熱水,水溫在60℃左右。把腳在熱水中泡5-10分鍾後用毛巾搽干。從足底穴點陣圖找出找出胃部_甲狀腺_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在每個部位按上1-2分鍾,左右腳各按3次。
按摩甲狀腺及其它上述反射區乃是非常有效的消脂法,因為甲狀腺主要功能乃治療肥胖症及情緒不安等症狀;而按摩胃部可以減少食慾;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則是幫助增加免疫力及排毒功能。
連續做完一個星期之後,因為人體的整體的循環轉好了的關系,身體會覺得比以前輕快,皮膚也會變得漂亮而有光澤。
1、如果想美容的話,那就搓按肺(左右都要)和橫行結腸-下行結腸-S狀結腸,兩個部位各按摩5分鍾,有排毒的功效!
2、如果有高血壓、心臟病等,那就揉按大拇指下的內關節處和心臟處,有疏通血管的功效;
3、如果有經常性頭痛、風寒等,那就揉按大拇指內兩側,有加深腦部供氧的作用。
4、如果頸椎-背椎-腰椎-尾椎疾病,那就搓按大拇指下的外側一點開始到腳躬,注意,不是腳背,也不是腳掌,是腳的內側部位!有通經絡的功效;
5、如果暈車,那就經常揉按無名指和小指指根下1CM;
6、如果孩子厭食,成人食慾不振,那就揉按圖所示的胃的部位;可以增強胃液分泌;
7、如果睡覺後,肩膀疼,那就按摩無名指指根出外側,可以適當擴大范圍揉按;
8、腎不好,就按腎,但是力度不能大,否則傷內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