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白龍馬搞笑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三角柱有哪些圖片 2025-04-25 11:08:37
大海沙灘圖片素材無水印 2025-04-25 11:04:52

白龍馬搞笑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4-25 04:48:00

㈠ 悟空傳評價如何


一部改編砸了的作品


「大聖,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這個對話可謂是對今何在的小說《悟空傳》最形象的一個總結。「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和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前者更激烈,後者更凄涼。也正是這種對比,今何在的《悟空傳》被稱為具有反抗精神的「成人童話」,受到年輕人的極致追捧。電影《悟空傳》算是這個頂級IP的影視改編。

㈡ 求「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圖片

一點飛鴻影下

在中國封建朝代中,元朝是非常特殊的一個。統治者按地域將國民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多指西域人)、漢人(多指原淮河以北的金人)、南人(多指原淮河以南的宋人);又按職業將人民進行了貴賤的排序: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在這一時期,知識分子所受待遇極不公正,與在宋朝時顯然不可同年而語。他們的是被人輕蔑的「臭老九」,地位甚至不如娼妓。

在這個大背景下,許多讀書人紛紛「上山下鄉」,與僧道工農相結合。反映在詩歌創作上,則沖出了唐宋格律詩詞,特別是南宋詞精緻高雅、艱深晦澀的風格,而開創了一種白話通俗、格律(相對)自由、隨興自然的詩體,史稱「元曲」。
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只討論詩歌,所說的「元曲」是個狹義的概念,僅包括「元散曲」部分,而排除了本應歸屬於戲劇的「元雜劇」。

先來看兩首意韻雋永的景物小令: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開篇三句,運用鼎足對,以九種景象構成了三幅意境不同的畫面:枯藤纏掛的老樹上,棲居著一隻昏昏欲睡的寒鴉;小橋下淺淺的溪水,繞著鄉村的幾戶人家;瑟瑟的西風中,一匹瘦馬馱著主人疲憊地在荒涼的古道上前行……
寒鴉,尚有樹上的小窩,可以打盹;村人,也都有家,可以休歇;而飄泊異鄉的孤客,卻沒有個安身之處。
而這一切,又皆籠罩在無盡的殘陽之中,景色更加凄涼,作者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煞句不由感慨:斷腸人——在天涯!

該曲是羈旅詩歌中的翹楚之作,更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縱觀全曲,並無一「秋」、「思」之字樣,而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已然動人心脾了。
這就是大家手筆,不會無病呻吟、故弄玄虛。讀此小令,似觀畫工作畫,枯藤、老樹、昏鴉……諸般生動景象,可依序躍然紙上。與此相反,若讓畫工去給一些南宋詞配畫,又是雲煙,又是霧靄,又是「花絮」,觀詞如夢游一般,多半無從落筆。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稱贊《秋思》「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多半是跳過那幫「宋詞」了。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白樸《天凈沙·秋》

同為「天凈沙」曲,白樸的這篇《秋》也很著名,與《秋思》相比,它在題目上少了一個「思」字,也正是這一字之差,大約能看出這兩首小令境界的不同。
借用《人間詞話》的分法:《秋思》,為「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秋》,近乎(我只是說近乎)「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細讀《秋》:開頭兩句十二字,描寫了六種景物,或許帶有寂寥之意;而結尾兩句十字,描寫的五種景物,則以艷麗的色彩,一掃悲秋氣息,將讀者引入並化入到風景無盡優美的大自然中。

中間「一點飛鴻影下」句,是此曲最特殊、也最關鍵的句子。
特殊之處在於:其他句子都是名詞片語的羅列,表現的是靜態美(雖然落日、輕煙事實上也動,但其視覺效果就如平靜的河水,仍屬靜態),而此句則有了明顯的動作,展現了動態美,使全曲不再單調或呆板。
關鍵之處在於:這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作者的視線通過飛鴻的引導,才有了下文的青山綠水……若非如此,前兩句與後兩句,兩派風格不同的諸般景物,很難相互「溝通」。強行拼在一起,必顯突兀。而有了此句,則點活了全篇,化沉寂為清疏於無形中了。

這句子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要說它的解釋。
有書上認為:「一點飛鴻影下」,指作者看到了飛鴻投到地面上的影子,又因鴻雁飛得很高,故稱為「一點」。
我對此不以為然,覺得這不合常理:人,站在地上,自然有影;但往上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空中飛行的鴻雁,怎麼會有影子集中地投在地面,還能被人看見呢?
即使影子被人看到,那一定是飛鴻離地面並且離人很接近了。試想,又不是自家養的大鳥,怎麼非要往人眼前降落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它要襲擊人。如果是這樣,作者看到「飛鴻影下」,抱頭奔命還來不及,又怎麼會優哉游哉地觀賞風景,題寫下文呢?
至於,鴻雁低飛,影子一定是「一片」才是!況且結合開頭,在日落時分,再加上有殘霞的存在,投影似乎特別分散,更難捕捉——縱然捕到,更可能是「一條」,怎麼會是一點?
我把個人意見說給詩友聽,他只說我近視,所以捉不到的那一點……

經過磋商,我決定如此解譯:映著夕陽的余暉,一個黑色的雁影,在天幕中疾習而下,順眼望去,青山綠水……風景好美!

不論如何,這些奇美的景象我在生活中是不曾見到的。在這里,我也只能紙上談兵,想當然耳。
我是個極少領略鄉下風情的「下里巴人」——著實沒有什麼見識。雖然「陽春白雪」的詩文也讀過一些,散文如「一會兒排成一字形,一會兒排成人字形」,詩歌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但這句子對於我實在是深奧玄虛得沒有邊際。黃鸝,我或許是見過的,至於雁和鷺,或許在某動物園中看過笨笨沉沉的,有如枯藤老樹上的昏鴉的那麼一兩只,至於一行,還有什麼字體的,我是斷然未曾見識的。

還說《秋思》中的「古道西風瘦馬」,雖然在寫羈旅,但他畢竟還有個深通人性的坐騎相伴。與此類似的還有:老子的青牛,賈島的黑驢,唐僧的瘦老赤馬(小說中說是白龍馬)等——那是多麼讓人神往的搭檔啊。至於我們,大概也只能逗逗白貓黃狗綠鸚鵡之類的,聊以遣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