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耳朵上有哪些穴位
耳朵上的穴位基本上是和人體各個臟腑組織相關的。全息醫學認為,耳朵可被視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各部分與耳朵通過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耳朵上分布了許多的穴位。耳穴國際標准化方案確定標准耳朵為七十九個穴位,通過耳穴能診治許多疾病。下面給你介紹耳穴相關的內容:
常用耳穴
耳廓表面解剖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規律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具有調整全身多個系統功能的穴位
1 耳廓表面解剖
為了便於掌握耳針穴位的部位,必須熟悉耳廓解剖名稱
耳輪:耳廓最外緣的捲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內的橫行突起部分叫"耳輪腳";耳輪後上方稍突起處叫"耳輪結節";耳輪與耳垂的交界處叫"耳輪尾"。
對耳輪:在耳輪的內側,與耳輪相對的隆起部,又叫對耳輪體;其上方有兩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上腳",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下腳"。
三角窩: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耳舟:耳輪與對耳輪之間冊溝,又稱舟狀窩。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狀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跡:耳屏上緣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
對耳屏:對耳輪下方與耳屏相對的隆起部。
屏間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屏輪切跡:對耳屏與對耳輪之間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無軟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輪腳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開口:在耳甲腔內的孔竅。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規律
人體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廓的相應部位出現"陽性反應"點,如壓痛、變形、變色、水皰、結節、丘疹、凹陷、脫屑、電阻降低等,這些反應點就是耳針防治疾病的刺激點,又稱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規律,一般來說耳廓好象一個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規律是:與頭面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鄰近;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乾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骨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耳穴分布規律表
身 體 部 位 耳 穴 分 布 區 域
頭 面 部 耳 垂 或附近
上 肢 耳 舟
下 肢 對耳輪上下腳
軀 干 對 耳 輪
胸 腔 臟 器 耳 甲 腔
腹 腔 臟 器 耳 甲 艇
盆 腔 臟 器 三 角 窩
消 化 道 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身體部位 耳穴分布 穴名 定位 主治
頭面五官
眼 耳垂5區的中央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等
齒1 垂1區的外下角 拔牙 牙痛
齒2 耳垂4區的中央 拔牙 牙痛
上頜 耳垂3區中央 上牙痛、下頜關節痛
下頜 耳垂3區上部橫線之中點 下牙痛、下頜關節痛
面頰 耳垂5、6區交界線周圍 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料、痤瘡
內耳 耳垂6區中央稍上方 耳鳴、耳聾、中耳炎、目源性眩暈
扁桃體 耳垂8區中央 扁桃體炎
外鼻 耳屏外側面的中央 鼻病、鼻炎、鼻癤等
內鼻 耳屏內側面的下1/2處 鼻炎、上頜竇炎、感冒
咽喉 耳屏內側面的上1/2處 咽喉腫痛
目1 屏間切跡前下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
目2 屏間切跡後下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
外耳 屏上切跡微前凹陷中 耳鳴、耳聾、眩暈
對 耳 屏
額 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 前頭痛、眩暈、失眠
枕 對耳屏外側面的後上方 後頭痛、失眠、昏厥、皮膚病
顳 額穴與枕穴連線的中點 偏頭痛
軀干
對耳輪
脊椎 對耳輪的耳腔緣
(頸椎、胸椎、腰骶椎) (以直腸下段同水平與肩關 節同水平分界線將脊椎分為 三段,自下而上分別為 下1/3為頸椎 中1/3為胸椎 下1/3為腰骶椎) 相應部位疾病
胸 對耳輪上,與屏上切跡同水平 胸脅痛、乳腺炎
腹 對耳輪上,與對耳輪下腳同水平 腹空疾病、消化婦科病
上肢
耳舟
鎖骨 與輪屏切跡同水平線處 相應部位疼痛、肩周炎
肩關節 在肩與屏輪切跡平線之間 肩周炎
肩 與屏上切跡同水平 肩周炎
肘 在腕穴與肩穴之間 肘痛
腕 平耳輪、結節突起處的耳舟部 腕痛
指 耳舟的頂部、耳輪結節上方 手指麻木疼痛
下肢
對 耳 輪 上 腳
臀 對耳輪下腳處1/2處 從骨神經痛
坐骨 對耳輪下腳內1/2處 從骨神經痛
膝 對耳輪上腳的起始部與 對耳輪下腳上緣同水平 膝痛
踝 對耳輪上腳的內上角 踝痛
趾 對耳輪上腳角的外上角 足趾麻木疼痛
胸 腔 臟 器
耳 甲 腔 心 耳甲腔正中 心血管系統疾病,中暑、急驚風
肺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
氣管 在口與心穴之間 咳嗽、哮喘
三焦 屏間穴的上方 便秘、浮腫
消化道
耳輪角周圍 口 外耳道口的上緣和後緣 口腔炎、面癱
食道 耳輪腳下方內2/3處 惡心、嘔吐、吞咽困難
賁門 耳輪腳下方外1/3處 惡心、嘔吐、賁門痙攣
胃 耳輪腳消失處 胃病
十二指腸 耳輪腳上方外1/3處 十二指腸潰瘍、幽門痙攣、膽疾
小腸 耳輪腳上方中1/3處 消化不良、心悸
大腸 耳輪腳上方內1/3處 痢疾、腹瀉、便秘
耳輪角 闌尾 在大小腸穴之間 闌尾炎、腹瀉
直腸下端 與大腸穴同水平的耳輪處 便秘、泄瀉、脫肛、痔疾
腹 腔 臟 器
耳 甲 艇 腎 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小腸穴 直上方 生殖、泌尿、婦科疾病 腰痛、耳鳴、失眠、眩暈
膀胱 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大腸穴直 膀胱疾病、尿閉、遺尿
輸尿管 直上方 在膀胱與腎穴之間 輸尿管結石酸痛
耳甲腔 胰(膽) 在肝腎穴之間 左耳為胰,右耳為膽 胰腺炎、糖尿病 膽道疾病、偏頭痛
肝 胃、十二指腸穴的後方 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肝鬱脅痛、眼病、月經不調 消化不良、胃痛脹、崩漏等
盆 腔 三角 窩 子宮(精宮) 三角窩耳輪內側緣的中點 女子:月經不調、帶下、分腔炎
男子:遺精、陽萎
具有調整全身多個系統功能的穴位
穴名 部位 主治
神門 在三角窩的1/3處,對耳輪上下腳交叉之前 失眠、多夢、煩躁、眩暈、咳嗽、哮喘、蕁麻疹、炎症。
交感(下腳端) 在對耳輪下腳端與耳輪內側交界處。 消化、循環系統功能失調、哮喘、急驚風、痛經等。
腎上腺(下屏尖) 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低血壓、昏厥、無脈症;呼吸系疾患:感冒、咳嗽、哮喘;中暑、瘧疾、乳腺炎。
腦點(緣中) 在對耳屏尖與輪屏切跡間的中點 遺尿、崩漏、急驚風。
皮質下(腦) 在對耳屏的內側面 失眠、多夢、疼痛性病症、智能發育不全、哮喘、眩暈、耳鳴
內分泌(屏間) 在屏間切跡內耳甲腔底部 生殖系統功能失調,更年期綜合征,皮膚病等
升壓點 在屏間切跡下方 低血壓、虛脫
降壓溝 在耳廓背部,由內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溝處 高血壓
上耳根 在耳根的最上緣 頭痛、腹痛、哮喘
上耳背 在耳背上方的軟骨隆起處 皮膚病、頭痛、坐骨神經痛、腰痛
中耳背 在上耳背與下耳背之間最高處 皮膚病、背痛、腹脹、腹瀉、消化不良
下耳背 在耳背下方的軟骨隆起處 皮膚病、背痛、咳嗽、氣喘
耳迷根 在耳廓背與乳突交界處(相當於耳輪腳同水平)的耳根部 胃痛、膽道蛔蟲症、腹瀉、氣喘、鼻塞
下耳根 耳垂與面頰相交的下緣。 頭痛、牙痛、咽喉痛、哮喘
耳尖 將耳輪向耳屏對折時,耳廓上尖端處 發熱、高血壓、目赤腫痛、麥粒腫
輪1-6 自耳輪結節下緣至耳垂正中下緣分成五等分,共6點,自上而下依次為輪1、輪2、輪3、輪4、輪5、輪6 發熱、扁桃體炎、高血壓
2. 耳朵上有多少穴位
你的同學說每天戴耳環可以按摩穴位,這是正確的,但是打耳洞打不好也會有危險的。 全息醫學認為,耳朵可被視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體各部分與耳朵通過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耳朵上分布了許多的穴位。耳穴國際標准化方案確定標准耳朵為七十九個穴位,通過耳穴能診治許多疾病。下面給你介紹耳穴相關的內容: 常用耳穴 耳廓表面解剖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規律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具有調整全身多個系統功能的穴位 1 耳廓表面解剖 為了便於掌握耳針穴位的部位,必須熟悉耳廓解剖名稱 耳輪:耳廓最外緣的捲曲部分;其深入至耳腔內的橫行突起部分叫"耳輪腳";耳輪後上方稍突起處叫"耳輪結節";耳輪與耳垂的交界處叫"耳輪尾"。 對耳輪:在耳輪的內側,與耳輪相對的隆起部,又叫對耳輪體;其上方有兩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上腳",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對耳輪下腳"。 三角窩:對耳輪上腳和下腳之間的三角形凹窩。 耳舟:耳輪與對耳輪之間冊溝,又稱舟狀窩。 耳屏:指耳廓前面瓣狀突起部,又叫耳珠。 屏上切跡:耳屏上緣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 對耳屏:對耳輪下方與耳屏相對的隆起部。 屏間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 屏輪切跡:對耳屏與對耳輪之間的稍凹陷。 耳垂:耳廓最下部,無軟骨的皮垂。 耳甲艇:耳輪腳以上的耳腔部分。 耳甲腔:耳輪腳以下的耳腔部分。 外耳道開口:在耳甲腔內的孔竅。 2 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規律 人體發生疾病時,常會在耳廓的相應部位出現"陽性反應"點,如壓痛、變形、變色、水皰、結節、丘疹、凹陷、脫屑、電阻降低等,這些反應點就是耳針防治疾病的刺激點,又稱耳穴。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規律,一般來說耳廓好象一個倒置的胎兒,頭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規律是:與頭面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鄰近;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乾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骨臟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耳穴分布規律表 身體部位耳穴分布區域 頭面部 耳垂 或附近 上肢耳舟 下肢 對耳輪上下腳 軀干對耳輪 胸腔臟器耳甲腔 腹腔臟器耳甲艇 盆腔臟器三角窩 消化道 耳輪腳周圍環形排列 常用耳穴的定位及主治 身體部位 耳穴分布 穴名 定位 主治 頭面五官 眼 耳垂5區的中央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等 齒1 垂1區的外下角 拔牙 牙痛 齒2 耳垂4區的中央 拔牙 牙痛 上頜 耳垂3區中央 上牙痛、下頜關節痛 下頜 耳垂3區上部橫線之中點 下牙痛、下頜關節痛 面頰 耳垂 5、6區交界線周圍 三叉神經痛、口眼歪料、痤瘡 內耳 耳垂6區中央稍上方 耳鳴、耳聾、中耳炎、目源性眩暈 扁桃體 耳垂8區中央 扁桃體炎 外鼻 耳屏外側面的中央 鼻病、鼻炎、鼻癤等 內鼻 耳屏內側面的下1/2處 鼻炎、上頜竇炎、感冒 咽喉 耳屏內側面的上1/2處 咽喉腫痛 目1 屏間切跡前下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 目2 屏間切跡後下 青光眼、近視、麥粒腫 外耳 屏上切跡微前凹陷中 耳鳴、耳聾、眩暈 對耳屏 額 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 前頭痛、眩暈、失眠 枕 對耳屏外側面的後上方 後頭痛、失眠、昏厥、皮膚病 顳 額穴與枕穴連線的中點 偏頭痛 軀干 對耳輪 脊椎 對耳輪的耳腔緣 (頸椎、胸椎、腰骶椎) (以直腸下段同水平與肩關 節同水平分界線將脊椎分為 三段,自下而上分別為 下1/3為頸椎 中1/3為胸椎 下1/3為腰骶椎) 相應部位疾病 胸 對耳輪上,與屏上切跡同水平 胸脅痛、乳腺炎 腹 對耳輪上,與對耳輪下腳同水平 腹空疾病、消化婦科病 上肢 耳舟 鎖骨 與輪屏切跡同水平線處 相應部位疼痛、肩周炎 肩關節 在肩與屏輪切跡平線之間 肩周炎 肩 與屏上切跡同水平 肩周炎 肘 在腕穴與肩穴之間 肘痛 腕 平耳輪、結節突起處的耳舟部 腕痛 指 耳舟的頂部、耳輪結節上方 手指麻木疼痛 下肢 對耳輪上腳 臀 對耳輪下腳處1/2處 從骨神經痛 坐骨 對耳輪下腳內1/2處 從骨神經痛 膝 對耳輪上腳的起始部與 對耳輪下腳上緣同水平 膝痛 踝 對耳輪上腳的內上角 踝痛 趾 對耳輪上腳角的外上角 足趾麻木疼痛 胸腔臟器 耳甲腔心 耳甲腔正中 心血管系統疾病,中暑、急驚風 肺 心穴的上、下、外三面 呼吸系統疾病、皮膚病 氣管 在口與心穴之間 咳嗽、哮喘 三焦 屏間穴的上方 便秘、浮腫 消化道 耳輪角周圍 口 外耳道口的上緣和後緣 口腔炎、面癱 食道 耳輪腳下方內2/3處 惡心、嘔吐、吞咽困難 賁門 耳輪腳下方外1/3處 惡心、嘔吐、賁門痙攣 胃 耳輪腳消失處 胃病 十二指腸 耳輪腳上方外1/3處 十二指腸潰瘍、幽門痙攣、膽疾 小腸 耳輪腳上方中1/3處 消化不良、心悸 大腸 耳輪腳上方內1/3處 痢疾、腹瀉、便秘 耳輪角 闌尾 在大小腸穴之間 闌尾炎、腹瀉 直腸下端 與大腸穴同水平的耳輪處 便秘、泄瀉、脫肛、痔疾 腹腔臟器 耳甲艇腎 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小腸穴 直上方 生殖、泌尿、婦科疾病 腰痛、耳鳴、失眠、眩暈 膀胱 對耳輪下腳的下緣、大腸穴直 膀胱疾病、尿閉、遺尿 輸尿管 直上方 在膀胱與腎穴之間 輸尿管結石酸痛 耳甲腔 胰(膽) 在肝腎穴之間 左耳為胰,右耳為膽 胰腺炎、糖尿病 膽道疾病、偏頭痛 肝胃、十二指腸穴的後方 肝穴下方、耳甲腔的外上方 肝鬱脅痛、眼病、月經不調 消化不良、胃痛脹、崩漏等 盆腔 三角 窩 子宮(精宮) 三角窩耳輪內側緣的中點 女子:月經不調、帶下、分腔炎 男子:遺精、陽萎 具有調整全身多個系統功能的穴位 穴名 部位 主治 神門 在三角窩的1/3處,對耳輪上下腳交叉之前 失眠、多夢、煩躁、眩暈、咳嗽、哮喘、蕁麻疹、炎症。 交感(下腳端) 在對耳輪下腳端與耳輪內側交界處。 消化、循環系統功能失調、哮喘、急驚風、痛經等。 腎上腺(下屏尖) 在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 低血壓、昏厥、無脈症;呼吸系疾患:感冒、咳嗽、哮喘;中暑、瘧疾、乳腺炎。 腦點(緣中) 在對耳屏尖與輪屏切跡間的中點 遺尿、崩漏、急驚風。 皮質下(腦) 在對耳屏的內側面 失眠、多夢、疼痛性病症、智能發育不全、哮喘、眩暈、耳鳴 內分泌(屏間) 在屏間切跡內耳甲腔底部 生殖系統功能失調,更年期綜合征,皮膚病等 升壓點 在屏間切跡下方 低血壓、虛脫 降壓溝 在耳廓背部,由內上方斜向外下方行走的凹溝處 高血壓 上耳根 在耳根的最上緣 頭痛、腹痛、哮喘 上耳背 在耳背上方的軟骨隆起處 皮膚病、頭痛、坐骨神經痛、腰痛 中耳背 在上耳背與下耳背之間最高處 皮膚病、背痛、腹脹、腹瀉、消化不良 下耳背 在耳背下方的軟骨隆起處 皮膚病、背痛、咳嗽、氣喘 耳迷根 在耳廓背與乳突交界處(相當於耳輪腳同水平)的耳根部 胃痛、膽道蛔蟲症、腹瀉、氣喘、鼻塞 下耳根 耳垂與面頰相交的下緣。 頭痛、牙痛、咽喉痛、哮喘 耳尖 將耳輪向耳屏對折時,耳廓上尖端處 發熱、高血壓、目赤腫痛、麥粒腫 輪1-6 自耳輪結節下緣至耳垂正中下緣分成五等分,共6點,自上而下依次為輪 1、輪 2、輪 3、輪 4、輪5、輪6 發熱、扁桃體炎、高血壓。
3. 耳朵保健穴位小常識
1.耳前的哪三穴是耳朵健康的屏障
治療耳鳴、耳聾,提高聽力,可以調理「耳前三穴」。
「耳前三 穴」指的是耳門穴、聽宮穴和聽會穴。找這三個穴位時,可把嘴使 勁兒張開,喊「啊……」,此時耳朵前方的面頰上就會出現3個凹陷, 上面的在耳屏上切跡邊上,是耳門穴,中間的正對耳屏,是聽宮穴, 下面的在耳屏下切跡處,是聽會穴。
用食指或拇指指腹側面同時按揉兩側穴位,會感到明顯的酸麻, 每天堅持分別 *** 這三個穴位2〜3分鍾,可健耳聰耳,改善耳鳴、耳聾、聽力下降的情況。 耳鳴、聽力下降又與腎有關,因此可在 *** 「耳前三穴」的基礎 上,配伍太溪穴、湧泉穴,以激發腎氣、養腎益精,從而標本兼治, 健耳聰耳。
2.耳朵中哪個穴位能 *** 排毒
1、耳中(膈) HX1 定位:耳輪角處,即耳輪1區。
應用:血虛、血瘀、血熱引起的皮膚疾患,頑固性的皮膚瘙癢、蕁麻疹。 2、直腸 HX2 定位: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
應用:便秘。 3、耳尖 HX6、7 定位: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
應用:頭面五官科各種急性炎症,如麥粒腫,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面神經炎,蕁麻疹,濕疹,痤瘡,皮膚瘙癢等。 4、風溪 SF1、Zi 定位:耳輪結節前方,指與腕之間,耳舟1、2處交界處。
應用:皮膚過敏,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指掌角化症;痤瘡。 5、交感 AH6a 定位:耳輪下腳的末端與耳輪交界處。
應用: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諸證,失眠,多汗,顏面潮紅等。 6、子宮(內生殖) TF2 定位:在三角窩前1/3的凹陷處。
應用: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白帶過多,盆腔炎;黃褐斑,痤瘡;肥胖。 7、神門 TF4 定位: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
應用:失眠,多夢,心煩,疲憊;頭痛、面痛、齒痛;蕁麻疹,濕疹,瘙癢;戒斷綜合征。 8、盆腔 TF5 定位:在三角窩後3/1的下部。
應用:帶下病,盆腔炎、附件炎。 9、腎上腺 TG2P 定位: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
應用:低血壓,氣血不足,面色晄白,頭暈眼花。過敏性皮膚病。
10、皮質下 AT4 定位:對耳屏內側面。 應用: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神經性頭痛;身體虛弱。
11、對屏間 AT1、2、4i 定位:對耳屏游離緣的尖端。 應用:皮膚過敏、皮膚瘙癢。
12、口 CO1 定位:耳輪腳下方前1/3。 應用:面癱。
口腔炎,口角炎,口周痤瘡。 13、胃 CO4 定位:耳輪腳消失處。
應用:消化不良,腹脹;失眠、口臭;痤瘡,酒糟鼻;肥胖。 14、大腸 CO7 定位:耳輪腳上方的前1/3處。
應用:便秘;肥胖;痤瘡。 15、腎 CO10 定位:對耳輪下腳下方的後部。
應用:早衰,脫發;神經衰弱;月經不調。 16、肝 CO12 定位:耳甲艇的後下部。
應用:月經不調,痛經,經前期緊張症;更年期綜合征,癔病;黃褐斑,痤瘡。 17、脾 CO13 定位:耳甲腔的後下方。
應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形容失養枯萎;便秘,腹瀉,食慾不振;白帶過多,崩漏。 18、心 CO15 定位:耳甲腔正中凹陷處。
應用:神經衰弱;口舌生瘡,聲音嘶啞;癔病。 19、肺 CO14 定位:耳甲腔中央周圍。
應用:聲音嘶啞,咽喉炎;皮膚瘙癢,蕁麻疹,痤瘡,扁平疣;便秘。 20、三焦 CO17 定位:耳甲腔底部,內分泌內側,耳孔外。
應用:便秘,腹脹;單純性肥胖。 21、內分泌 CO18 定位:耳甲腔底部,屏間切跡內。
應用: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征;肥胖;黃褐斑,痤瘡。 22、面頰 LO5、6i 定位:耳垂第5、6區交界線周圍區。
應用:面部保健美容 *** ;面癱,面痛;痤瘡,黃褐斑,扁平疣。
3. *** 耳朵哪個穴位可治療腎臟病
耳道穴位 *** 法對腎臟病以外的疾病也有顯著效果,現在已廣為流行。
做法很簡單,用兩手捏住耳廓問兩眼側前方橫向推出。此時會發出異樣的聲音,感覺刺耳,此動作持續做15~20次左右。
這個 *** 與腎臟的活性化有關。上、下午分2次做,重要的是要持續做下去,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腎炎和腎臟病綜合征等腎臟病症,多是因細菌在腎臟的腎小球引起炎症,導致腎臟機能衰退。這種耳朵穴位療法不僅能防止腎臟機能衰退,還可使腎機能旺盛,並能預防高血壓。
另外,也有用兩手按住耳朵,暫時保持此動作,然後突然放手,有節奏地重復10~15次的方法。這是一種簡單易學的穴位療法,不妨試試看。
4.如何 *** 保護耳朵
1、提拉耳尖法:用雙手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處,然後再往上提揪,直至該處充血發熱,每次15-20次,此處的穴位有神門、盆腔、內外生殖器、足部、踝、膝、胯關節以及肝陽穴、風溪穴等。
2、上下 *** 耳輪,並向外拉:以拇、食二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按壓、揉捏耳輪,使之發熱發燙,然後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耳輪處主要有頸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穴的反應區。 3、下拉耳垂法: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發熱發燙,耳垂處的穴位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穴。
4、按壓耳窩:先按壓外耳道開口邊的凹陷處,此部位有心、肺、氣管、三焦等穴,按壓15-20下,只至此處明顯的發熱、發燙,然後再按壓上邊凹陷處,此部位有脾、胃、肝、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穴,同樣來回磨擦按壓15-20次。
5.請問耳朵上都有哪些穴位
耳穴就是分布於耳廓上的腧穴。
也叫反應點、 *** 點。當人體內臟或軀體有病是,往往會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現局部反應,如壓痛、結節、變色、導電性能等。
利用這一現象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或 *** 這些反應點(耳穴)來防治疾病。耳與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關系。
各臟腑組織在耳廓均有相應的反應區(耳穴)。 *** 耳穴,對相應的臟腑有一定的調治作用。
*** 耳穴的主要方法有:針刺、埋針、放血、耳穴貼壓、磁療、 *** 等。這些將在「經絡美容常用方法」一講中介紹。
圖45、耳 *** 1、耳中(膈) hx1 定位:耳輪角處,即耳輪1區。 應用:血虛、血瘀、血熱引起的皮膚疾患,頑固性的皮膚瘙癢、蕁麻疹。
2、直腸 hx2 定位: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 應用:便秘。
3、耳尖 hx6、7 定位:耳廓向前對折的上部尖端處。 應用:頭面五官科各種急性炎症,如麥粒腫,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面神經炎,蕁麻疹,濕疹,痤瘡,皮膚瘙癢等。
4、風溪 sf1、zi 定位:耳輪結節前方,指與腕之間,耳舟1、2處交界處。 應用:皮膚過敏,皮膚瘙癢;蕁麻疹,濕疹;指掌角化症;痤瘡。
5、交感 ah6a 定位:耳輪下腳的末端與耳輪交界處。 應用: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諸證,失眠,多汗,顏面潮紅等。
6、子宮(內生殖) tf2 定位:在三角窩前1/3的凹陷處。 應用: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白帶過多,盆腔炎;黃褐斑,痤瘡;肥胖。
7、神門 tf4 定位:三角窩內,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 應用:失眠,多夢,心煩,疲憊;頭痛、面痛、齒痛;蕁麻疹,濕疹,瘙癢;戒斷綜合征。
8、盆腔 tf5 定位:在三角窩後3/1的下部。 應用:帶下病,盆腔炎、附件炎。
9、腎上腺 tg2p 定位: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 應用:低血壓,氣血不足,面色晄白,頭暈眼花。
過敏性皮膚病。 10、皮質下 at4 定位:對耳屏內側面。
應用: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記憶力下降;神經性頭痛;身體虛弱。 11、對屏間 at1、2、4i 定位:對耳屏游離緣的尖端。
應用:皮膚過敏、皮膚瘙癢。 12、口 co1 定位:耳輪腳下方前1/3。
應用:面癱。口腔炎,口角炎,口周痤瘡。
13、胃 co4 定位:耳輪腳消失處。 應用:消化不良,腹脹;失眠、口臭;痤瘡,酒糟鼻;肥胖。
14、大腸 co7 定位:耳輪腳上方的前1/3處。 應用:便秘;肥胖;痤瘡。
15、腎 co10 定位:對耳輪下腳下方的後部。 應用:早衰,脫發;神經衰弱;月經不調。
16、肝 co12 定位:耳甲艇的後下部。 應用:月經不調,痛經,經前期緊張症;更年期綜合征,癔病;黃褐斑,痤瘡。
17、脾 co13 定位:耳甲腔的後下方。 應用: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形容失養枯萎;便秘,腹瀉,食慾不振;白帶過多,崩漏。
18、心 co15 定位:耳甲腔正中凹陷處。 應用:神經衰弱;口舌生瘡,聲音嘶啞;癔病。
19、肺 co14 定位:耳甲腔中央周圍。 應用:聲音嘶啞,咽喉炎;皮膚瘙癢,蕁麻疹,痤瘡,扁平疣;便秘。
20、三焦 co17 定位:耳甲腔底部,內分泌內側,耳孔外。 應用:便秘,腹脹;單純性肥胖。
21、內分泌 co18 定位:耳甲腔底部,屏間切跡內。 應用: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征;肥胖;黃褐斑,痤瘡。
22、面頰 lo5、6i 定位:耳垂第5、6區交界線周圍區。 應用:面部保健美容 *** ;面癱,面痛;痤瘡,黃褐斑,扁平疣。
6.如何 *** 耳朵,能讓耳聰目明
中醫認為,耳朵上有很多反射區,經常 *** 耳朵可對這些反射區 所對應的臟腑起到保健作用。
*** 耳朵的方法為:雙手拇指、食指、中指捏住同側耳尖,輕輕 用力向上拽左耳尖10〜15次;然後將雙手手掌搓熱,沿著耳郭 *** 耳朵的正面、背面,反復10次;接著用雙手拇指、食指 *** 同側耳垂, 先將耳垂搓熱,然後往下拉耳垂15〜20次;用手把耳朵由後向前輕 掃20次左右,最後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內向外提拉,每次做 3〜5分鍾。 *** 耳朵時,手法應由輕漸重,牽拉的力量以感覺不痛為宜。
4. 誰知道耳部按摩的具體穴位
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正確的耳部按摩可以達到保健的效果。例如,彈耳功,具體操作是:左手從頭上部拽右耳一拽一松14下,右手再從頭上部拽左耳14下。這種手法長期堅持,每天進行兩次,能夠起到健腎、耳聰的效果。
另外,拽耳垂也被稱作「千斤墜」,這項動作對於預防動脈硬化有幫助。輕輕拽拉耳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預防動脈硬化的發生。
再者,揉耳後也能達到降血壓的效果。耳後有一個重要的穴位,通過適當的揉捏能夠起到降血壓的作用,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這是一種較為溫和的治療方法。
這些耳部按摩的方法簡單易行,對於保持身體健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在進行耳部按摩時,也要注意力度和頻率,避免對耳朵造成傷害。例如,力度不宜過大,以免損傷耳道;頻率不宜過高,以免引起耳部不適。同時,如果患有耳部疾病,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耳部按摩,以免加重病情。
值得注意的是,耳部按摩雖然有益健康,但並不能完全替代葯物治療。對於一些嚴重的疾病,如高血壓等,應以醫生的診斷和治療為主,耳部按摩可以作為輔助手段,幫助改善症狀。
總之,耳部按摩是一種簡單有效的保健方法,通過正確的手法和頻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保持健康。同時,我們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避免對耳朵造成傷害。
5. 求對耳朵有益的穴位
1、 揉耳垂,健腦養顏 耳垂一帶,也就是我們前面講的耳朵的頭面區,集中在這一區域的耳穴與人的頭腦、面頰關系密切,經常按揉耳垂,可以美容養顏、醒神健腦。 揉耳垂的操作方法:將食指和中指並攏,塞入耳腔,拇指放在耳垂後面,3個指頭盡量將頭面區全部捏住,進行揉動。食指和中指不動,拇指做搓揉動作,先順時針揉5...0次,再逆時針揉50次,揉完以後,再把耳垂往下拉一拉。揉耳垂,要堅持做效果才會好。 2、 掏耳窩,調和五臟 耳窩就是耳朵的中心區,五臟六腑對應的耳穴都在耳窩里,要調和五臟,就得對耳窩里的各個點進行刺激。耳窩不容易搓揉,所以要用手指掏。具體做法:把食指或中指的指甲剪掉,放進耳窩里,用力來回掏,爭取讓手指觸及耳窩的每一處,每天一共掏100次。 3、 揉外緣,強健四肢 耳輪外緣,也就是肢體區,這一帶的耳穴主要對應於人的四肢。其實,平時我們如果稍加留心就會發現:肢體健壯而敏捷的人,耳輪外緣比較寬大;肢體瘦小的人,耳輪外緣就相對窄小。長期揉耳輪外緣,可以使四肢強健。 具體做法:用拇指的全部和食指的大部分夾住耳朵外緣,來回揉搓,每天100次。 4、 捏三角,滋陰補腎 捏三角,就是捏耳朵上的三角區,這一區域集中了泌尿生殖系統的許多穴,還有交感、神門這兩大要穴。捏這個區域,可以滋陰補腎,還能調整體內植物腎經,調節排泄機能。 具體操作方法:食指和中指托住三角區的背面。拇指按在三角區上,捏緊,食指和中指不動,拇指做搓揉動作,先順時針搓揉50次,再逆時針搓揉50次。 5、 摩耳背,調暢氣血 耳背上有一條溝,叫做降壓溝,它對應人體的脊背。摩耳背的作用相當於捏脊,可以調暢全身的氣血。捏脊畢竟還要他人代為操作,而摩耳背自己操作就行。 具體做法:食指和中指塞進耳窩,從反面托住降壓溝,拇指指腹沿著降壓溝從上往下摩擦,每天摩擦100次。 6、 搓全耳,通達全身 在對耳朵的各個區域進行了一遍按摩之後,還要搓一次全耳。這樣可以使在先前按摩中獲益的部位氣機更加順暢,通達全身。 具體做法:每天用手掌搓耳朵,前後搓50次,再上下搓50次。 上面這一套動作,堅持每天早晚各做一次。做完以後,還要根據自己的體質,確定一個重點動作,再做一遍。這套動作做完以後,您會覺得耳朵發燙,渾身充滿暖意,手上也微微出汗。這說明效果已經達到了,全身的氣血、經絡和臟腑都得到一次鍛煉和清洗,您的身體正在排出一切不利於健康的因子。 您在進行上面這套動作的過程中,一般會過多或少發現有幾個部位揉上去很疼,那可要留心一點兒了。對於身體不是很好的朋友來說,這就是疾病藏在您耳朵上的解葯,病還沒暴露,治病的解葯先現身了。這樣取的耳穴,比照著書中取的要准確有用得多!您不必管這個疼點叫什麼穴,也不用管它對應什麼部位,壓上去很痛,就說明沒錯!這樣的穴位您可以挑選3~5個,在完成整套動作後,再適當按一按、揉一揉,或者掐一掐,對身體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
6. 人的耳朵都有哪些穴位
耳穴分布規律與面頰相應的穴位在耳垂;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周;與軀干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體部;與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上,下腳;與腹腔相應的穴位在耳甲艇;與胸腔相應的穴位在耳甲腔;與消化道相應的穴位在耳輪腳周圍等。穴位太多了。以下附圖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