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抖音上的「摔碗酒」是偽民俗
編者的話
五塊錢一小碗,喝了把碗砸個爛碎。這個豪邁的過程要用手機記錄下來,再發個抖音和朋友圈。
這就是「摔碗酒」,喝了就摔的酒,它似乎從西安興起。
在西安的一條美食街,人們排著長隊等著喝酒砸碗。在抖音視頻里,碗的碎片在一天天地堆高。
現在這種「摔碗酒」走出西安、走出陝西,被其他地方的景區復制。
這種摔碗的游戲, 和用氣槍打氣球差別並不大 。有人願出錢,有人來賺錢,買賣罷了。
但有人非得把他和民俗、傳統聯系起來,說 什麼去晦氣、去霉運 ,非得把一件買賣弄得神乎其神。
這難道真是民俗、傳統的復興?陝西省民協副主席 王智 ,他對摔碗酒有獨特的見解。
碗的故事:鋦碗與摔碗
作者 | 王智
2009年的時候,我在西安終南山麓一處旅遊點看到一種游戲——摔碟子砸碗。組織方的經理說,這是來自遠古的母系社會的習俗。
後來幾年,我又在多處旅遊點看到摔碗酒摔碟子一類的旅遊游戲項目。組織者說,這是陝南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喝了摔碗酒可以摔走煩惱、摔出運氣。
本以為這類旅遊助推的所謂「民俗」,只是景區小范圍的助興節目。沒想到,此風越來越熱,今年藉助抖音短視頻的助推,各景點愈演愈烈,竟已成為全國性事件。
摔碗絕非傳統民俗
「摔碗」火起來以後,很多媒體和朋友找我來說這個問題,問我怎麼看。
酒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陶瓷文化更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生存符號。但是「摔碗酒」是文化嗎?是民俗嗎?是旅遊文化符號嗎?是體驗式的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經典案例嗎?
從民俗的角度來細想,我總覺得怪怪的。
我也多次請教了陝北、關中的民俗專家們。他們和我的意見是一樣的, 摔碗絕非傳統民俗 ,即便極個別地方存在,也會有特殊的原因。
當然了,摔碗作為商業景點的一個體驗式促銷手段,也無不可。 但如果把這樣的促銷行為上升到文化和傳統民俗的高度,就實在不妥當 。
老人們說,沒有人會砸自己的碗。基於農耕文化的先輩們一粒米都不願意浪費,僅僅在幾十年前,一盒火柴2分錢許多家庭都捨不得買,更何況砸了飯碗。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碗在生活中十分重要 ,民以食為天,碗就是飯碗,古人過年如果不小心打了杯、碗,要說一句「歲歲平安」,以求心理上圖個吉利。
在影視作品中,比如《亮劍》里,李雲龍的獨立團戰士們上戰場喝酒摔碗壯行,那是表現視死如歸的精神。在歷史典故中,項羽的破釜沉舟,那是不留後路勇往直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氣概。
但在日常生活中,砸碗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傳統認知里的砸碗、砸鍋,都表示日子過不下去了,絕非褒義。
珍物惜物才是美好的傳統
今年的「摔碗」風自西安而起。我曾在西安的鄠邑區和富平流曲鎮,調查鋦碗技藝。從鋦碗匠人精細的手藝和認真的態度中透出的是「 珍物 」「 惜物 」之情。
與「摔碗」相反,鋦碗是一種指將破裂、損壞的瓷器、陶器等鋦合、固定在一起的修補手藝。 古話說,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指的就是這個獨特的傳統技藝。
而在陳爐窯和堯頭窯的調查中,老窯工告訴我,每一窯燒造成功與否,在開窯前都是未知數,這項技藝無比艱辛復雜,除了依靠精湛的而技藝還需要還需天時地利人和。
耀州窯的碗靠騾馬運到各地其實非常不易。關中民諺說,關中民諺說,「五月二十六下一點,快到耀州窯買大碗」,意味著如果5月26日這天下雨,就預示著好收成,百姓就要買個大碗來吃飯。
另外,過去在商洛山區,沒有條件燒窯,草編藝人做編織草碗、刷大漆,旋木匠人做木碗。 匠人說,之所以做木碗、草碗、漆碗,是陶瓷碗少,怕孩子不小心打了碗。足見人們對碗的珍視。
中國耀州窯陶瓷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孟樹峰老師說, 自己做了一輩子陶瓷,從沒有聽說過「摔碗驅邪」這樣的民俗。
製作陶瓷需要大量能耗,向環境釋放大量的空氣和煤渣等排放物。 陶瓷的製作是一件能耗和環境代價都比較大的事情。如果輕易砸了碗,不僅因為碎品增加造成新的環境負擔,更把之前的環境負擔給白費了。
一個戲曲界的朋友說,戲劇之中關於碗的文化主題不少,釘碗、端碗、頂碗、落碗等,也有悲壯的視死如歸的摔碗,但是沒有這樣一種傳統。
中國三彩大師郭愛和我說,中國作為陶瓷之國,陶瓷文化是中國人最驕傲的古老技藝。摔碗酒除非喝醉了發酒瘋發泄,或者死囚的斷頭酒才會有。 一個好好的碗買來當成娛樂摔了,是對陶瓷人這種艱辛的付出不尊重。
摔碗的環境問題是永久性的
製作陶瓷需要大量能耗,向環境釋放大量的空氣和煤渣等排放物。 陶瓷的製作是一件能耗和環境代價都比較大的事情。如果輕易砸了碗,不僅因為碎品增加造成新的環境負擔,更把之前的環境負擔給白費了。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摔碗酒」也不適合被當作體驗式的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經典案例。
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里,一隻都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比如儒家思想里的「天人合一」,道家思想里的「道法自然」等。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原始社會敬畏自然,農業文明敬畏自然,人與自然相對處於比較和諧狀態。到了工業文明時代,人與自然變成「人為刀俎,自然為魚肉」的關系,人類活動產生污染已經達到地球最偏遠角落。
有一種觀點說,摔爛的酒碗可以打碎了重新回爐再造,不會造成長久性污染。但這並不現實。陶瓷專家認為,通常陶瓷無法再重復利用,既便陶瓷碎片可回收,再加工成陶粉瓷粉,配料後再燒制,代價也會非常高昂。
郭愛和老師說,陶土資源也是寶貴的資源,不可再生,不可浪費,陶土上釉燒造後,再砸碎,碎片經過風化返回土地變為黃土,或許要億萬年之久。
所以,今天的「摔碗酒」,表面上只是網紅時代下的新型特色娛樂形式。但這種娛樂愈演愈烈,走向全國,被競相效仿,很有可能演變成全國性的浪費、污染潮流,不僅適合稱之為民俗,還應該慎重對待。
作者 王智:陝西省民協副主席、民俗專家,東方風物研究中心專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