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桂魚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緬甸娘子軍高清圖片 2025-04-02 21:18:17
虎字高清圖片 2025-04-02 21:00:39
瘦的豬卡通圖片 2025-04-02 20:54:49

桂魚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4-01 14:52:13

㈠ 桂魚的生活環境及特點

桂魚生活環境
(1)水溫:桂魚生長的適宜溫度范圍為18~30℃,最適范圍為23~28℃。當水溫低於7℃時潛入深水層越冬,但不完全停止攝食;水溫高於30℃時食慾減退,生長緩慢。
(2)溶氧量:桂魚喜歡瘦水環境,要求池水透明度在40~50厘米之間,水體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當水體溶氧量降至2.3毫克/升時桂魚會出現滯食現象,降至1.5毫克/升時開始浮頭,1毫克/升時窒息。
(3)pH值:桂花魚對水體pH值的適應范圍在6.5~8.5之間。pH值7~8時其攝食和生長良好;pH值小於7,水質偏酸時往往會出現病害,pH值低於4.2時會引起桂魚死亡
1、魚池條件:

桂魚成魚養殖的池塘要求沙質底,淤泥少(15厘米左右),面積3-8畝,水深 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質良好,無污水流入,並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魚池。池四周還要挖深為30-40公分的一圈淺溝,以便鰲花魚的捕撈。

1、池塘准備和飼料魚培育:

⑴在餌料魚放養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⑵天然餌料培育:在飼料魚苗(鯿桂魚、白鰱、鯽魚等)放養前7天,加水至60公分,且每畝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公斤左右(池底肥的可不施),以培育輪蟲、枝角類等浮游動物。

2.桂魚喜歡棲息在靜水中,一般生活在湖泊、河流中。冬季低水溫時,幼魚主要在湖泊的深水處越冬,白天一般側卧於湖底凹坑中,較少活動;夜間活動頻繁,在水草叢中四處游動尋覓食物。

3.桂魚屬底棲型兇猛性魚類,以小魚、小蝦等為餌。初孵出的仔苗剛開口,即可捕食其他魚類的仔苗。

㈡ 鱖魚為什麼叫mandarinfish

鱖魚,學名Siniperca spp,屬於鱸形目鮨科鱖亞科鱖屬。在不同地區,人們通常稱其為鱖花魚、季花魚、桂花魚、桂魚或鯚魚。在國際上,翹嘴鱖被稱作Mandarinfish 或 Aukua。鱖魚體型較高且側扁,背部有隆起。它們的口部寬敞,下頜顯著長於上頜,並且身上覆蓋著大小不一的小齒。鱖魚的鰓蓋後緣呈鋸齒狀,下緣帶有四個大棘,後鰓蓋後緣則有兩個大棘。頭部有鱗片,側線沿著背部向上彎曲。它們的背鰭分為硬刺和軟鰭條兩部分。鱖魚體色通常為黃綠色,腹部呈灰白色,側體上分布著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和斑塊。從吻端穿過眼眶至背鰭前下方有一條狹長的黑色帶紋。
鱖魚主要棲息在靜水或水流緩慢的水體中,尤其是水草豐茂的湖泊中。冬季,它們活動減少,常在深水區越冬,但仍然會繼續覓食。春季天氣轉暖時,鱖魚會游至沿岸淺水區覓食。在春季,雌雄魚白天有側卧在湖底下陷處的習性,夜間則在水中活動覓食。鱖魚以其他魚類為主要食物來源,1-2月的覓食活動較少,6-7月最為活躍,生殖期間食量略有下降。鱖魚通常需至2冬齡才達到性成熟,東北地區需至3冬齡。產卵期在5-7月,集群於夜間在平緩的流水環境中產卵。6-7月為產卵高峰,每條魚可懷卵3-20萬粒。
翹嘴鱖(S.chuatsi)和大眼鱖(S.kneri)是常見的兩種鱖魚,盡管外形相似,但有一些顯著的區別。翹嘴鱖的鰓耙數為7,眼睛較小,頭長是眼徑的5.3-8.1倍,上頜骨延伸至眼後緣下方的位置,側線鱗片數為110-142,頰下部有鱗片,幽門垂的數量為198-440個。而大眼鱖的鰓耙數為6,眼睛較大,頭長是眼徑的4.7-5.1倍,上頜骨僅到達眼後緣上方,側線鱗片數為85-98,頰部無鱗片,幽門垂的數量為74-98個。翹嘴鱖生長速度較快,常見個體重2-2.5公斤,最大個體可超過50公斤;而大眼鱖生長緩慢,個體較小,最大不超過2公斤。
鱖魚在中國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中廣泛分布,天然產量很高。它們的肉質潔白、細嫩而鮮美,無小刺,富含蛋白質。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5.5-19.3克,脂肪0.4-3.5克,熱量78-109千卡,鈣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鐵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鱖魚自古以來就是我國著名的魚類之一。在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中,就有鱖魚的隨葬品。鱖魚的幽門垂眾多且聚集,因此俗稱桂花魚,其香味清新,口感鮮脆,被譽為「席上有鱖魚,熊掌也可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