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體頭部23個穴位(高清圖解),附取穴竅門!講解得太細致了
頭皮按摩,一個被廣為認可的對頭發很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抽出十分鍾,給頭皮做一次大保健 ,或者去按摩館讓工作人員幫忙按一按,每次按摩結束都會讓你感到舒適又暢爽。要堅持下去,效果肯定驚人,當然,找准穴位也是一大要點,若是胡亂地按一按,沒有對准穴位,那是起不到太大作用。
1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2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3 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4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5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1 百會穴
位置:頭頂正中,兩耳尖直上與頭正中線交叉點處。
主治:升陽固脫,振奮陽氣,清熱開竅,健腦通絡。適用於健忘失眠、精神不振、頭昏腦脹、目眩耳鳴、中氣下陷、內臟垂脫、頭痛、高血壓、中風、久泄等病症,為人體陽氣聚會之氣。
感覺:局部按壓有微脹感。
2 風池穴
位置:頸項後枕骨下,與乳突下緣相平,項肌外側凹陷處。
主治:袪風解表,清頭明目,通腦活絡。適用於頸項強痛,頭痛眩暈、失眠健忘、高血壓、風濕病等病症。對發熱惡寒、熱病汗不出、目赤痛、鼻塞、鼻衄、耳聾氣閉、耳鳴、牙痛、中風昏迷、口眼歪斜等病的療效也非常顯著。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微痛感。
3 完骨穴
位置:在耳後乳突後下方凹陷中,與風府穴平。
主治:常用於頭痛、頸項強痛、口眼歪斜、牙痛、面頰腫痛等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1 太陽穴
位置: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移1寸凹陷處。
主治:醒腦明目,袪風鎮痛,清堵除煩。適用於頭痛頭暈、偏頭痛、神經衰弱、感冒、視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酸脹感,重按較痛,有時向四周發散。
2 下關穴
位置:顴弓下緣,下顎切跡之間的凹陷處,閉口取穴。
主治:下顎關節炎、面頰肌膚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鳴耳聾等病症。
3 頰車穴
位置: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處,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主治:適用於下牙痛、牙關緊閉、腮腺炎、口眼歪斜等病症。
4 翳風穴
位置:在耳後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下緣的凹陷處。
主治:常用於耳聾、耳鳴、牙痛、顳頜關節病、面神經麻痹等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5 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方,當下頜髁狀突後緣凹陷中。
主治:耳部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1.若找到人體穴點陣圖解中所提及的穴道,先壓壓、捏捏皮膚看看。若出現壓痛/硬結/感覺敏感/色素沉澱/溫度變化等反應,即可判斷有穴道在。細節請參閱「尋找穴道的訣竅」。
2.另外,本站在穴道的找法中,頻頻出現「兩指寬」、「三指寬」等字眼,這是計算穴道位置時的基準,有「同身尺寸」之說。例如,「一指寬」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寬度;「兩指寬」則是指食指與中指並列,第二關節(指尖算起的第二個關節)部分所量的寬度。
3.手指的大小、寬度,依年齡、體格、性別而有極大的不同。以此法確定人體穴點陣圖解中所提及的穴道時,請以患者的指寬度來找。(另註:拇指同身寸:即患者拇指指關節的橫紋作為1寸。)
㈡ 請問一下,膻中穴在什麼位置
膻中穴簡介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之中點。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操作:分揉法和推法,揉用中指端按揉,約揉50~100次; 推用雙手拇指腹自膻中穴向外 主治: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
刺激膻中穴的方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魚際部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方向各按揉20次,反復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魚際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續5-10分鍾。 推法:兩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兩側推抹至側腰部,20次左右。 溫灸法:用扶陽罐溫灸即可,每次3-5分鍾左右。適用於有寒證者或產後缺乳者。通過罐體磁場和紅外線刺激該穴位,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
膻中穴的功效
武俠小說中常有這樣的描述:某高手一揮手點了對手的膻中穴,輕者動彈不得,重者立即斃命。雖然這只是小說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確是人體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於胸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平第四肋間處。膻中具有寬胸理氣、活血通絡、清肺止喘、舒暢心胸等功能。《黃帝內經》認為「氣會膻中」,也就是說膻中可調節人體全身的氣機。此外,膻中是任脈、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經三焦經的交會穴,也是宗氣聚會之處。它有阻擋邪氣、宣發正氣的功效。而現代研究發現,膻中穴位於人體胸腺的部位,可參加機體的細胞免疫活動。而點按該穴後可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促進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狀血流量,還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經功能。現代醫學也證實,刺激該穴可通過調節神經功能,擴張冠狀血管及消化道內腔徑,在臨床上可用於呼吸系統疾病(如咳嗽、支氣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統疾病(如呃逆、嘔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心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產後缺乳等病證的治療。 而我們平時常按膻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心臟不適時,可有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頭暈目眩等,此時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臟工作能力,使症狀緩解;工作、生活壓力大,難免煩躁生悶氣,按按膻中就可使氣機順暢,煩惱減輕;女性朋友按此穴不僅能防治乳腺炎,還可豐胸美容;產婦灸膻中則可催乳。
㈢ 臉部穴點陣圖
印堂穴
位置: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健腦醒神,安神定志,明目開竅。適用於前頭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壓等病症。
感覺:按壓有酸脹感。
迎香穴
位置:鼻翼外旁開5分,鼻唇溝內。
主治:清熱散風,宣通鼻竅,預防感冒。適用於感冒、鼻炎、鼻塞、嗅覺不靈、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覺:局部按壓有脹感。鼻子不聞香臭,經按壓有「通氣」感。
水溝穴(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點處。
主治:常用於小兒驚風、中暑、中風、面神經麻痹、急性腰扭傷的治療與急救。
睛明穴
位置:目內眥旁上方0.1寸處。
主治:常用於目疾病的治療與保健。
攢竹穴
位置:在眉頭,當眶上切跡處。
主治:常用於頭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腫痛、視物不清、流淚、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療與保健。
百會穴預防過量飲食、便秘
左右兩耳洞向上升,在頭部連結後的那條線的頂點,即是百會穴。它可以起到安定精神預防飲食過量。
攢竹穴緩和眼睛的疲勞和浮腫
眉頭下方凹陷之處即是。眼睛疲勞以及頭痛,都會引起眼部四周的浮腫。此穴位可以緩和不適。
太陽穴消除眼睛疲勞、浮腫
眼睛與眉毛間的側面,向後約1橫指處,快接近發際處。此穴位可促進新陳代謝。
承泣穴眼袋鬆弛
位於眼球正下方,約在眼廓骨附近。由於有胃下垂的人眼袋容易鬆弛,所以此穴能提高胃部機能,從而防止眼袋鬆弛。
球後穴提高小腸的機能
眼尾正下方,臉頰頭下處。能調整小腸機能,幫助吸收。
迎香穴減輕肩膀酸痛及鼻塞
眼球正下方,鼻翼的旁邊即是。此穴位不僅可以消除眼部浮腫、預防肌膚鬆弛,還能減輕肩膀酸痛。
頰車穴消除臉頰的浮腫
沿臉部下顎輪廓向上滑,就可發現一凹陷處,即為此穴位。它可以有效消除因攝取過多的糖分所造成的肥胖。
地倉穴抑制食慾
嘴角旁約0.5cm處即是。胃部如果持續處於高溫狀態,就會促進食慾,所以此穴的功能是降低胃溫、抑制食慾。
承漿穴消除胸部浮腫
下唇與下顎的正中間凹陷處即是。它能控制荷爾蒙的分泌,保持肌膚的張力,預防臉部鬆弛。
天突穴促進水分的排除
位於喉斜下方肌膚
有些女性看上去苗條,可能並不是她的身材果然細瘦,而是她擁有了一張小小的瓜子臉,因此,小臉美人一直是女性的追求。現在,你不用再去羨慕,只要你有一份執著的心,你也能心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