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遊人游長城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圖片修手機 2025-01-12 09:55:40

遊人游長城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4-10-15 10:03:11

A. 長城手抄報圖片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

簡介
它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是人間的奇跡。在遙遠的兩千多年以前,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談何容易。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它因長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台,用城牆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地形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 長城上
《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各朝貢獻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萬里長城入海處(山海關)
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遼寧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 、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8851.8公里,約17703.6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它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長城是中國堅不可摧象徵。

起止點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修建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三個朝代:一是秦始皇時修築的西起臨洮 八達嶺長城
,東止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築的西起今新疆,東止遼東的內外長城和烽燧亭障,全長1萬三千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築的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的長城,全長8851.841公里(2009年修訂)。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總計起來,在5萬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北京、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新疆、天津、遼寧、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就有遺址1.5萬多公里。其次是甘肅的長城。 由於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一般人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綠江畔。 長城關隘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 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 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 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 、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 、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編輯本段建築
長城的另一面——石砌長城(大境門)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志著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築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百分之二十五。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 2.土坯壘砌牆 3.青磚砌牆 4.石砌牆 5.磚石混合砌築 6.條石 7.泥土連接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編輯本段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人類歷史的奇跡 長城連續修築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所以說,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之無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文化寶藏,歷史 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 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 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戰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 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 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 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旅遊觀光不僅是遊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系友誼以及進行經貿等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旅遊事 業更是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多民族豐富多彩的 文化藝術,是有中國特色旅遊的強大支柱。萬里長城以其婉蜒曲折、奔騰起伏的身影點綴著中華大地的錦綉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壯麗。它既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又是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在旅遊開放中,萬里長城具有獨特的優勢。今天國內外遊人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詩句來表達一定要親自登上長城一覽中華悠久文明、壯麗河山的心 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都同樣具 有魅力。……抵達長城時,我覺得比以往從照片上、刺綉上和繪畫上見到的長城,更為壯觀了」。這正表明了旅遊者要親自登上長城參觀游覽的心意。 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里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
編輯本段歷史人物功過
二千多年來秦始皇被大多人視為暴君,人們批評他焚書坑儒、修長城、廣建宮室,大興土木;然而亦有人贊揚他為「千古一帝」,肯定他開統一之局、統一度量衡、奠定中華版圖之貢獻。那麼,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這個其實是你從怎樣的角度去評價他。角度不同評價自然不同. 其實,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肯定「人」的性格是立體的,即是說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論,評價秦始皇也一樣。我們常說秦皇修長城、建宮室,勞民傷財,然而在秦代那個時代,建築技術不發達,要建一個如長城般的軍事防線,不動用大量民力,行嗎?雖然為人民帶來痛苦,但卻為秦代建成了堅固的防線,抵禦匈奴的入侵,也為後來的歷代提供了基礎,這不可以說是功嗎? 秦代甘肅東部長城,是當時甘肅自有歷史以來最具規模的一次營造建築活動,也是甘肅人民在秦朝時一次最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秦長城西段的建成,對於保護甘肅東部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秦在勝利擊敗匈奴貴族的侵擾之後,為了鞏固在戰場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築了我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防禦工程--萬里長城。 長城的興修,始於戰國年間。當時,魏、趙、楚、齊、燕、秦等國都築過長城。其中有的修在內地,而主要是修在北方與一些少數民族接壤的地段。如趙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為塞」。燕為防禦東胡,「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秦早在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就曾「塹洛」,即沿洛河修城以防魏。秦惠文王後元元年(公元前324年),又曾「築上郡塞」以御趙。秦昭襄王時,還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根據這些長城修築的實際效用,秦始皇深感要防禦匈奴貴族再次南下,繼續營造一條規模更大的長城是十分必要的。
編輯本段天文學相關
長城一個關於宇宙大尺度構造的天文學名詞。1989年在天文學家瑪格麗特·傑勒(Margaret Geller)和約翰·修茲勞(John Huchra)試著標示約一萬五千個恆星系(和地球所在的銀河系一樣層級的星系)的分布時,發現星系、星系團的分布,即使在大尺度下,也並不是以往所想像的均勻分布,反而連結成條狀結構。兩位天文學家當時所標示出來的那個天文學長城,離地球的銀河系足足有兩億光年之遙。它有五億光年長、三億光年寬,並且有一千五百萬光年那麼厚。 在其他天文學家試著以其他的剖面繪制星系、星系團的分布圖時,也發現了相同的疏密不均、具有密集與空洞處的情況,而且目前尚未發現比長城更大的宇宙構造。因此目前一般相信大尺度的宇宙結構為泡狀,也就是宇宙空洞結構。 照這些剖面圖看來,銀河系和本星系群也位於星系團密集處,因此一般預料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也位於某條長城上。然而「本」長城有多長、多寬、多厚,目前卻不得而知,因為被大量的宇宙塵和宇宙氣體遮擋,以至於無法觀測。參見大引力子。 關於長城和泡狀結構的起源,目前的假設之一和黑暗物質(dark matter)有關。就像太陽系形成過程中有些氣體形成行星、有些則失敗而散成小行星或彗星一樣,那些泡狀「空洞」中的質量可能大規模地形成暗物質而不是星系群,而只有在邊緣,也就是泡壁之處的質量有機會大量地形成星系群。

長城別名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塹、長塹、城塹、牆塹 :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 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 :這些稱謂在史書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 壕塹: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牆、邊垣 :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