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內耳的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小車圖片軟體 2025-01-12 21:06:56
小學匯演舞台背景圖片 2025-01-12 20:57:08

內耳的壺腹部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4-09-23 16:52:37

㈠ 內耳分哪三個部分

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個部分

內耳如果說要分三個部分的話,應該是半規管(半規管+膜半規管)、前庭[前庭+膜前庭(橢圓囊和球囊)]和耳蝸(耳蝸+膜蝸管)

內耳
內耳位於顳骨岩部內,由套疊的兩組管道組成,因其走向彎曲,結構復雜,故稱迷路(labyrinth)。外部的為骨迷路,套在骨迷路內的為膜迷路(圖18-13)。膜迷路腔內充滿的液體稱內淋巴,膜迷路與骨迷路之間的腔隙內充滿外淋巴。內、外淋巴互不交通,有營養內耳和傳遞聲波的作用。
1.骨迷路 從後至前分為半規管、前庭和耳蝸三個部分(圖18-13)。半規管有三個,位於後外側,相互間呈垂直關系,每個半規管與前相連處各形成一個膨大的壺腹。耳蝸位於前內側,外形如蝸牛殼,人的骨蝸管圍繞蝸軸盤旋兩周半(圖18-13,18-14)。骨蝸管被其內的膜管橫隔為上下兩部分,上方的稱前庭階,下方的稱鼓室階,兩者在蝸頂處經蝸孔溝通,鼓室階底部與鼓室之間有一圓窗,被薄膜封閉。前庭位於中部,為一膨大的腔,連接半規管和前庭階。前庭與鼓室之間的卵圓窗由鐙骨底板封閉。骨迷路內的外淋巴可能是骨膜內的毛細血管血液經滲透而來,也可能來自珠網膜下腔內的腦脊液。
2.膜迷路 也相應地分為膜半規管、膜前庭(橢圓囊和球囊)和膜蝸管三部分,管腔相互連通(圖18-13)。膜半規管、橢圓囊和球囊的管壁粘膜一般由單層扁平上皮與上皮下的薄層結締組織構成,但在壺腹、橢圓囊外側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呈嵴突狀或斑塊狀,分別稱壺腹嵴、橢圓囊斑和球囊斑,均為位覺感受器。人的膜蝸管也圍繞蝸軸盤旋兩周半,切面呈三角形(圖18-14,18-15)。膜蝸管的頂壁為前庭膜,膜的中間是薄層結締組織,兩面均覆蓋單層扁平上皮。膜蝸管的外側壁上皮為復層柱狀,因上皮含有血管故稱血管紋(stria vascularis),內淋巴由此處分泌而來。血管紋下方為增厚的骨膜,稱螺旋韌帶(spiral ligament)。膜蝸管的底壁由內側的骨螺旋板(osseous spiral lamina)和外側的膜螺旋板(membranous spiral lamina)構成。骨螺旋板是蝸軸骨組織向外側延伸而成,其起始部骨膜增厚並突入膜蝸管形成螺旋緣(spiral limbus)。膜螺旋板又稱基底膜,內側與骨螺旋板相連,外側與螺旋韌帶相連。膜蝸管底壁的上皮增厚形成螺旋器,為聽覺感受器(圖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