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車應該先學什麼
學車應該先學駕駛車輛的理論知識,也就是科目一的內容。科目一考試內容包括:道路通行、交通信號、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和交通事故處理、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機動車登記等規定以及其他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規章。
只有通過科目一的考試之後,才可以取得學習駕駛證明。憑學習駕駛證明才可以上車開始車輛的實際操作。
關於駕駛證考試的規定。
《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第三十六條車輛管理所應當按照預約的考場和時間安排考試。申請人科目一考試合格後,可以預約科目二或者科目三道路駕駛技能考試。有條件的地方,申請人可以同時預約科目二、科目三道路駕駛技能考試,預約成功後可以連續進行考試。科目二、科目三道路駕駛技能考試均合格後,申請人可以當日參加科目三安全文明駕駛常識考試。
申請人預約科目二、科目三道路駕駛技能考試,車輛管理所在六十日內不能安排考試的,可以選擇省(自治區、直轄市)內其他考場預約考試。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政府網——公安部關於修改《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
❷ 汽車的行車記錄儀重要嗎,可以不安裝嗎
我強烈建議你安裝,因為我本人就被碰瓷過,如果要不是說我的汽車上面有行車記錄儀的話,這件事根本就說不清楚,當時我跑到107的一個國道,然後我出來辦業務,然後這個國道上面車非常多,而且車道也並不是很,然後我就感覺不太安全,然後我開著車往前走的時候,就看到一個中年好,然後他就在我車前面一直逛,然後是那種刻意的逛,他並不是說正規的過馬路,他在我車前面轉了一圈,然後准備過馬路的時候,唉,他又轉回來了,也就是說在我車前面走S,然後我直接把車就停到那了,然後這個女的一看我停車了,然後又在前面往繼續往前走。
有時候你如果沒有行車記錄儀,真的你說不清楚,我記得老頭樂這種汽車在市裡邊經常常見,然後我之前過一個路口的時候,我往左拐彎,然後老頭樂在那個對面往右拐彎,然後離我特別近的時候,然後他給摔倒了,其實跟我沒有任何關系,他就是速度太快,這種汽車本身在製造方面就有一些問題直接給摔倒了,然後我當時都不敢去扶她,因為我怕他當時額上,我後來我發現旁邊愛有那種騎電動自行車的正好也在我旁邊,然後人家去付,然後我才給扶了一下,因為真的沒法說清,如果你當時沒有行車記錄儀,老頭說是因為你的原因導致了他摔倒,這也是說不清楚的事,所以說行車記錄儀很重要,而且是非常重要。
❸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詩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經過深秋寒霜的楓葉,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
【原文】:
山行
杜牧 〔唐代〕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深秋時節,沿著遠處的石子鋪成的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經過深秋寒霜的楓葉,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
【注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石徑」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白雲彷彿從山嶺中生出,飄浮繚繞,既可見山之高,又表現雲之淡白與山之蒼翠相映襯,點染出明快色調。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登山賞景,沉醉於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爭議】:是「深」還是「生」?
原文第二句中,是「深」還是「生」字在學術界仍舊存在爭議。清康熙陳夢雷編輯《古今圖書積塵》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明萬曆趙宦光刊本,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深處有人家」。清乾隆《四庫全書》收入的兩種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編《唐詩品匯》和《御定全唐詩》作「白雲深處有人家」,而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作「白雲生處有人家」。有些課本中本詩也從原來的「白雲深處有人家」修改為現在的「白雲生處有人家」,並於注釋處說明「『生處』一作『深處』」(考試時應以使用的課本為准)。94年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作「白雲深處有人家」。部編版最新的教材已經選用了「白雲生處有人家」。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