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湖北蘄艾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播打開抖音搜索圖片環境 2024-11-25 04:39:20
天線寶寶高清圖片大全 2024-11-25 04:20:33

湖北蘄艾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4-08-23 13:51:58

⑴ 蘄艾(蘄春)

1、蘄怎麼讀什麼意思。

2、蘄怎麼讀拼音。

3、蘄怎麼讀粵語。

4、蘄縣怎麼讀。

1.qí。

2.有四種含義:香草名,即「蘼蕪」。

3.古州名,北周始置,治所在齊昌(今湖北省蘄春縣)。

4.姓氏。

5.古同「祈」,意思是:祈求。

6.古通「圻」,沒有封疆界限。

7.康熙字典記載:《唐韻》《集韻》《類篇》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其。

8.《玉篇》草也。

9.《韻會》似蛇牀。

10.《爾雅·釋草》蘄茝,蘼蕪。

11.又《張衡·西京賦》結駟方蘄。

12.《注》馬銜也。

13.又《莊子·齊物論》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14.《注》蘄,求也。

15.《史記·秦本紀》蘄年宮。

16.《注》蘄年,求年也。

17.又地名。

18.《前漢·地理志》江夏郡蘄春。

19.又姓。

20.《通志·氏族略》漢有弘農太守蘄良。

21.又《韻會》渠斤切,音芹。

22.《爾雅·釋草》薜,山蘄。

23.《注》《廣雅》雲:山蘄,當歸。

24.又《集韻》居希切,音機。

25.沛郡有蘄縣。

26.或作鄿。

27.相關詞語:蘄菜、蘄茝、懃蘄、蘄求、無蘄、馬蘄、蘄艾、向蘄、蘄笛、蘄邑。

⑵ 蘄艾與普通艾草有什麼區別

蘄艾與普通艾草的區別是生長環境不同,外觀不同,化學成分不同。

一、生長環境不同

1、蘄艾:蘄艾產自湖北省蘄春縣,蘄春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歷年平均無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時數2025.8小時,氣溫16.8度,適宜種植蘄艾。

2、普通艾草:普通艾草主要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艾極易繁衍生長,對氣候和土壤的適應性較強,耐寒耐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以潮濕肥沃的土壤生長較好。

二、外觀不同

1、蘄艾:蘄艾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最長可達7-8厘米,寬1.5厘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

2、普通艾草:普通艾草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莖單生或少數,高50~120厘米。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3(-3.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

三、化學成分不同

1、蘄艾:蘄艾中寒艾草精油有1.06%,蘄艾的總黃酮和側柏酮的含量明星高於普通艾,蘄艾中還含有更多的微量元素、維生素和能治病的化學物質。

2、普通艾草:普通艾草中寒艾草精油只有0.54%,艾草中還有黃酮、鞣酸、有機酸類、微量元素、生物鹼、蛋白質、纖維素及葉綠素等成分。

⑶ 這是艾草嗎

是的,這個就是艾葉草。

艾草(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別名:蕭茅、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卧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厘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綱目》除記載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載有「蘄艾」(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薪州鎮),可入葯。此系艾的栽培品種cv. qiai,與原種(野生種)的區別在於:栽培品種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最長可達7-8厘米,寬1.5厘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葯,性溫、苦、辛、微甘。

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葯」,又是婦科常用葯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制葯枕頭、葯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曬干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葯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葯。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台灣正流行的「葯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葯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干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葯。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⑷ 艾草的五大種類圖片

艾草的分類:北艾、海艾、蘄艾、宛艾。

1、北艾: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言曰:「湯陰者謂之北艾」。湯陰伏道之艾,聞名於世,因扁鵲墓而得名,名醫扁鵲被秦太醫令李醯殺害於湯陰伏道,後人為之修墓建廟,墓旁土地普植艾苗,歷宋、金、元、明、清各代,歲永年久,號稱艾園。

艾草種植條件要求:

1、溫度條件:

艾草耐寒性比較好,不同的季節,對溫度的需求不一樣,冬季岩陪溫度保持在8攝氏度左右即可,其他季節溫度保持在15—25攝氏度即可,在北方,冬季天氣過於寒冷,需要做一些保暖措施來保證它不被凍傷,比如搬入室內、蓋膜等。

2、光照條件:

艾草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光照供應充足,有利於艾草生長,陽光過於強烈,艾草植株容易被曬傷,所以夏季要適當遮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