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合江鵝慶堂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操勞的女人圖片 2025-01-04 15:39:07
卡通創意漫畫萌圖片 2025-01-04 15:33:42

合江鵝慶堂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4-03-18 01:25:11

① 三僚村的兵災紀錄

三僚村自唐末楊公定居以來,代代名師雲集,華廈巨屋,蔚然可觀。從清代三僚村二姓族譜中古村圖,可以略窺一二。三僚村莊建築的破壞,主要是清初以來的三次兵災 就是村口的羅經石,楊救貧當年選中三僚傳道授業,是因為三僚村地形狀如一個太極圖形。站在兩姓界的「和合石」上看,三僚村是一個盆地,盆地中間一座條狀石山「羅經石」恰似羅盤中的指針。曾屋村和廖屋村如太極圖中的兩儀,為強化八卦圖形,後來人為在盆地中間建造了東華、西竺、南極、北斗四座寺廟,在全村營造了八個景點,吻合了《易經》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演八卦」的原理
三僚村仍保留了不少古代風水建築作品,如章罡土、七星池、龜蛇會、石拱橋、虎形祠、狗形祠、蛇形貓眼祠、靠壁天井側面祠、石仙宮等以及大量宋、元、明、清古墓如人形山、海螺形古墓群、卧虎形墓、猛虎跳牆形墓、寅時葬而卯時發、鳳形墓等典型的明清墓葬風格。
據曾氏古族譜《僚溪文叢》記載,「八景」乃當年楊公親自命名,他對弟子曾公說:「僚溪雖僻,而山水尤佳,乘興可登眠弓峻嶺,健步盤遨獨石讒岩,賞南林之晚翠, 觀東谷之朝雲,覽西山之晚照,聽北浦之漁歌,臨汾水龍潭而寄遐思, 卧盤龍珠石以悟玄奧,耕南畝以滋食,吸龍泉而烹茶,餘生得無窮之樂,可謂知足,而死無憾矣」 唐朝末年風水大師楊救貧定居三僚授徒傳業開始,三僚產生了許多風水先生,踏勘風水的足跡上至皇家陵園,下至平民宅第,形成了風水學說的形勢一派,在江西、廣東、福建乃至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影響,在潮汕一帶猶負盛名。宋朝以來,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其中出名的地師有宋朝廖月山、廖子安、元朝的廖國玉、明朝的廖炳章、廖勝概、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在當地留下大量的建築風水,三僚人稱之為「七廖下潮汕」,至今在三僚仍然有「不到潮汕不出師」的說法。隨著潮汕人不斷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間,三僚的風水聲名遠播港台和東南亞一帶。當然,最為三僚人感到驕傲的,應屬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師勘擇的明十三陵。即便如此,在地師們世代居住的三僚村,也留下了他們許許多多的風水實踐傑作。
2013年9月,中國風水家協會命名三僚村為「中國十大風水寶地」,中國風協主席高佔全授牌。第三屆中國風水文化節將在這里舉行。 三僚村每年有四次廟會,為菩薩唱戲酬神。三僚在七十年代以前,村內自己有戲班,八十年代後,戲班解散了,便從外地請戲班唱戲,唱戲時村民呼朋引友觀看,熱鬧非凡。三僚廟會情況大致如下:
楊公戲:舊歷正月,是風水先生為答謝楊救貧祖師保佑他們一年中生意興隆舉行的娛樂活動,唱戲時間一般為十幾天,最多可達一個多月,取決於風水先生還願資金多寡情況。曾氏、廖氏楊公廟會的時間、地點都不一致,故楊公廟會在三僚的時間很長。但是鄉村唱戲往往在下午四點才開始,表演到深夜,遊客不容易遇到
福主戲:福主是村莊的坊神,三僚曾氏、廖氏的坊神不一致。廖氏的福主戲在舊歷二月,曾氏的福主戲在舊歷十月,福主戲時間長短也取決於化緣情況,一般可以達到10天左右
真君戲:真君即許旌揚,水神,民間稱其為許真君,每年農歷八月是旱季,唱真君戲有求水神保佑下雨的意思,時間大約是十天
華陀戲:三僚村供奉葯神華陀,每年四月,為華陀唱戲還願,感謝他保佑村民身體健康
此外,三僚還有一些地方神明,如關帝、老官、三太子等,過去每年在固定時間會為他們舉行廟會,但已經漸漸少了,只剩下上述四種比較正常進行。雖然廟會仍每年照常進行,但赴廟會的信徒、觀眾漸漸稀少了 三僚村的宗教文化比較豐富,庵堂廟宇比較多,現有大小祠廟10餘座,其中有專人住守的有6處,有和尚2名、齋公(未出家的守廟人)3名、尼姑3名、童子6人(其中童男5人,童女1人),合計宗教人員14人。現將三僚村內的主要祠廟和供奉的菩薩介紹如下:
曾氏楊公祠:位於三僚村誠真希望小學旁,新建。二進,前廳供奉著樟木雕刻的楊公和曾公真身像,後廳供奉曾氏村的坊神三尊。房屋為磚混結構,殿宇式,單層,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門面為花崗岩雕刻,由廣東何益波先生捐建。前殿牆上鑲有黑色大理石碑,碑文為三僚曾氏歷史上的國師、明師和皇帝的詔書等史料。曾氏楊公祠是遊客到三僚的主要參觀點,有專人管理。相傳風水先生出師的羅盤,要放在楊公祠的神案上供奉才有靈氣,故每年有大量風水先生到楊公祠內祭祀供奉
廖氏楊公祠:位於三僚廖屋村內,舊屋重修,殿宇式建築,佔地約80平方米,牆上懸掛著木質的廖屋歷代國師、明師匾。供奉楊公、廖公、廖氏福主、老官、華陀等五尊菩薩。楊公和廖公菩薩都是近10年內新雕刻而成,體積較小。以碑坊代替門,香客可以自由出入,沒有專人管理,由於往來不方便等原因,香火遜於曾氏楊公祠
東華寺:位於三僚村石下村小組境內,距圩街5華里。東華寺原址在廟子嶺上,毀於民國年間,1985年恢復時,雖然沿用了寺名,但卻是在山下一處普通民房內立香火,土木結構,坐東朝西,供奉佛教的如來佛、彌勒佛等菩薩,大殿有一副對聯曰:「油來釋伽即是牟尼原系成佛之祖 老誕李爾即是道君乃為道教之中」,東華寺地處偏僻,遊人甚少
北斗庵:位於三僚村後龍山竹背村小組的范圍內,一進村即可以看見山頂一片毛竹林中露出的紅瓦白牆,但距三僚圩約有五華里的距離。古寺因「文革」荒蕪,1991年5月重修,外門楣寫著「北斗寺」三個大字,內門楣則是「清風明月」四字。大殿有兩副對聯:佛可以成但要放下屠刀去 福亦能賜必須把出善心來。寺內供奉的是佛教如來、觀音、彌勒等佛像,駐寺的是一位老年女尼。三僚村有一句贊嘆村裡四大特色的歇後語:「北斗庵的鍾——響。」鍾聲可以震盪十里三僚
南箕寺:位於三僚圩南面5里廖屋的一個山坳里,因為山坳地形如筲箕而得名。相傳宋代已有小寺,的寺廟乃清代咸豐年間建,初時為尼姑庵堂,後演變為佛寺。1987年重修。為一殿三間。周圍沒有人家,比較僻靜,有水田數丘,守廟人以耕田為主
西竺寺:位於三僚村西邊通往黃嶺的山道旁邊,與九尾杉隔一段田相望。原寺毀於「文革」,2003年冬天重修,也是一殿三間,磚木結構。供奉佛教諸菩薩,有一位居士駐守。相傳西竺寺過去殿宇宏偉,香火鼎盛
觀音寺:位於三僚村排上小組的金鳳山下觀音岩前,曾用寺名金鳳寺,寺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寺殿堂分為上下二幢,下幢為清代建築,原駐女尼。上幢為新建,用殿堂將觀音岩洞口蓋住,現住和尚。新年還新建了戲台和觀音殿,觀音寺供奉佛教如來、觀音等菩薩神像,相傳觀音像求子甚靈,香火較為旺盛。觀音寺前有簡易村道通到祖背水庫大壩上,長1.5公里
水閣寺:位於三僚圩北側河邊,原寺建築宏偉,民國年間被火焚毀,在原址旁邊修復。一殿式,寺內供奉的是坊神、水神,無人駐守
關帝廟:位於三僚曾屋土圍內,一殿式小廟,供奉關公菩薩
真君祠:位於三僚村石下村小組境內,樓閣式小廟,沒有專人駐守,供奉許真君像,每年夏秋之季,村民要抬許真君像游村求雨 三僚村作為一個全國著名的風水文化村,村內有大量的風水建築。但由於民國8年、民國34年的戰火和「文革」的破壞,對村內的風水建築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現存風水建築數量有限,還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的發掘、整理甚至去恢復。三僚村現存的風水建築主要分為祠堂、陵墓及其他一些建築,我們將其中主要建築分類介紹:
祠堂:三僚村二大姓氏的宗祠,都已被毀,廖氏宗祠正在恢復。房派小祠大部分存在。三僚的祠堂不拘格局大小,在風水角度都進行了認真的講究,大多數可以成為風水術的教材
我們將其中一些典型作一個簡介:
1、蘭溪堂:位於三僚曾屋村誠真希望小學背後,又名側面虎形,壬山丙向,天井水出丁口,丁向開院門。祠前有一個反弓刀形水池。祠建於明朝中葉,原來三房俱發,人丁興旺,清乾隆年間重修時改動了朝向,丁財忽衰,幾乎絕了二房,在清嘉慶年間再修時,特意立了禁碑,不許後代再改朝向
2、蛇形祠:位於三僚曾屋村誠真希望小學後面,是曾氏一個房祠,祠建正在後龍山一個蛇形山樑之下,整個祠以蛇的特性設計。後龍是一條蜿蜒的山樑,祠堂正好座落在山樑落穴處。祠堂後坡用石塊擺成蛇鱗形,狀如蛇頸。祠堂院門開在右側,門口有一堵牆擋著,繞道而入,是一道狹長的曲廊。院牆不高,但院內一堵照牆很高,把祠堂大門擋得很嚴實。院內祠堂門前開了一口半月池。整個祠堂造型低矮、曲仄。到處都不對稱,院子一邊大小,房子一邊大小,連房沿都是一邊大小,屋後的牆角都是一邊方一邊圓。堂內香爐擺法也怪,神案上一個香爐,神案下一座香爐。這座精心設計而處處別扭的祠堂確實耐人尋味。這是一個下山蛇形,壬山丙向兼亥巳,穴點在蛇的七寸,院門丙方正是蛇口,壬山丙向兼子
相傳做這個祠堂的地理先生姓廖,是他們的母舅。用羅盤分金,共五房,其母問兄長, 那一房好?當時回答說都好。晚上,私下告知其姐妹說,好在二房,差在四房。其母要兄長改變風水,因為四房孝順,二房忤逆。後來其兄通過改變房子結構,做成蛇形,讓風水好四房絕二房。後來二房發現了蹊蹺,向舅舅求情,舅舅點撥他在地下放一個香爐祭祖,二房於是也可以看見天光,後代不至於絕香煙
3、維慶堂(狗形祠):位於三僚曾屋村誠真希望小學背後,大門甲山庚向兼卯酉,側門壬山丙向兼子午。整個房屋按照狗的特徵進行設計,門大,窗大,祠內的神案牌位不是安在祠中間,而是安在祠內北邊角落,祠的後門也不是開在後面,而是開在房子的前側,開在狗耳的位置上,祠的前面還精心設計了一個狗食盆。狗形祠屬曾氏三房
4、若文堂:位於三僚老圩南面曾氏老屋,屬曾氏三房的房廳,其天井分上下兩座,下天井只有三面,一面由牆代替,故名「掛壁天井」。掛壁天井大門未開,只在屋角開一側門,據說開大門會絕長房,不開大門開側門,房房皆利。長房很盛,有800多丁,祠堂是明朝時曾喬世做的,叫「翻肚鯉魚形」。這祠堂的門多次遭雷擊,這又有一個講究,叫雷越打,鯉魚籽越多。因為一打雷,鯉魚便產卵。祠堂是坤艮兼辛乙向,辛丑分金,甲方開門,出子午口,卯水上堂,對酉卯峰,所以不能正面開大門,正面如果開門朝不了山峰,而側面開門是一個尖峰,甲方開門對文峰,是希望出文人。國師曾羅三、曾永章都是出在這個祠堂
5、九鰍落窠:位於三僚曾屋村南門村小組范圍內,是曾氏五房的一個房廳,廳主喬新公。相傳按九鰍落窠形設計坤山艮向兼申壬,人丁興旺,九鰍落窠,意思是建在盛產泥鰍的水田裡。後來,另一房建烏鴉落陽堂制煞它,因為烏鴉喜歡飛到田裡吃泥鰍,喬新公在堂後建了一個鳥銃形,對付屋後的烏鴉
6、烏鴉落陽:位於三僚曾屋村南門村小組范圍內,是曾氏五房的一個房廳,建於乾隆癸酉年,堂主是庄陽公。相傳因為「九鰍落窠」祠建成後,人丁非常興旺,故庄陽公建祠時,按「鳥鴉落陽」設計了這個房廳,此堂為丁山癸向,為了剋制前面「九鰍落窠」堂,設計了這個烏鴉泊田的形狀,在祠內安放了一個踏米的舂,每天一上一下地踏米,像烏鴉低頭啄食泥鰍的形狀。民國三十四年被火燒毀
陵墓:三僚村墳墓比較多,宋明時代的古墓數量也很大,其中不乏風水講究的精品
1、側面虎形:位於三僚村陽背堖楓樹下,是宋代曾姓的玉屏公(又叫吾道公)之墓,他是文辿公第18代,相傳虎形墓這個位置,屬另一房所有,墓對面建了三房的狗形祠後。人丁興旺,對吾道公一房壓力很大,吾道公用自己的生命換到這個位置,造了虎形墓,壓倒了狗形祠。 墓碑文如下:「宋十八世祖曾玉屏太公墓, 葬陽坳楓樹下騎龍穴虎形申山寅向庚甲,庚寅分金。皇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歲五月吉日重修。(聯曰)石淳覺春仙榻暖,佳城不夜來燈輝。」虎形墓是卧虎,這個虎形用心良苦,因為是伏地虎,兩只人工的虎目很大,可謂虎視眈眈,但只是看住山坡下的狗形,並不咬狗。也咬不住狗,俗話說寅公進村食豕,先問犬公,因為狗形祠亦是同宗
2、廖伯淵婆太墓(猛虎跳牆形):廖姓在陽背堖的虎形墓,叫猛虎跳牆。陽背堖本來是曾姓人的祖墳山。廖姓久就打算在這里找塊地建墳,分點風水。後來二房有一個女兒嫁到曾家,在春節帶菜回娘家時,她用地契包雞腿回去。幾年後,廖姓在這里做成了一個虎形墓。以後廖姓二房人丁發展到幾千人。主要在分布在下廖和寨腦。墓壬山丙向正針,共有十一塊墓碑,墓過罡刻有「屏山水帶、秀挹清環」橫聯,另有兩幅柱聯:位妥仍昭穆 神安福子孫;德澤綿長光日月 靈機變化會風雲。主碑碑文:「祖妣生歿藏內葬本處陽坳上虎形正針壬山丙向縫針丁亥丁巳分金」
3、海螺形墓:三僚塘里曾姓的祖墳叫海螺形,在虎形墓上面,面朝廖屋,後來重修時,先生哄他們用石灰砌墓,便把海螺毒死了。塘里曾氏便衰了,遷到了縣城附近,人比較少了。海螺形有八個墓,摘錄其中三個碑文如下: 一、「葬在陽坳上海螺形乾山巽向,高祖考廣尊府君墓, 萬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嗣孫勝、原、未重修。」二、「高祖妣李氏孺人之墓,萬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三、「宋祖考貴運府君之墓,葬本里陽坳上海螺形,萬曆二十七年三月吉日重修」
4、文辿婆太墓:位於三僚陽背堖最高處,聽別人介紹說這個墓是「人形」,但墓碑上說明是「旗形」。這墓是唐末時建,是曾氏第一個墓,多次重修,後代非常興旺。碑文:「唐故妣曾公文辿、母謝、朱老孺人之墳」「葬陽坳上旗形酉山卯向」
5、太監墓:位於誠真希望小學後面曾氏下砂的毛竹林里,坐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僚居民有「先有陳劉沈,後有高曾廖。」的說法。沈姓過去就是大姓,人多勢眾,曾姓來了之後,就在沈姓的祠堂旁邊(蜈蚣形) 做個下沙(一道山樑),做了三年,沈姓人一個晚上就把它刨掉了。明代初年曾從政成為朝廷的國師,請來了皇帝的聖旨,重新修築了下沙,(關閉了沈氏的生方) 沈姓人後來遷走了。其中一個皇家太監死在三僚,三僚曾氏將其葬在下砂上,墓仍存。碑文如下:
「明欽差力士官黃公諱榜之墓。太史從政公再召入京都, 旋卒,上命力士官黃公護柩回籍,公囗囗吾地,因葬此焉。曾姓合族立石 道光五年孟冬 吉日重修」
從碑文看,是因為皇帝第二次召曾從政上京相地,不幸亡故, 皇帝派太監送靈柩返鄉。太監死在三僚,葬在三僚。三僚曾姓有意將太監葬在砂手上,借欽差墓防止沈姓再平砂手的意圖也很明顯
6、龜形墓:位於三僚村羅經石北麓的公路邊,墓前用水泥澆鑄了兩只龜前爪,正好在水田裡,龜態昂然。據碑文載,原墓為清代同治年間建,巳山亥向兼丙壬分金,癸酉年重修(1993年)五月重修時改為巳兼巽。墓主系皇清待贈擬謚「忠良敦樸」的曾毓倫老大人,附葬有兒子傳伯。墓上橫幅是「江山永固」
7、羅三公墓:位於三僚圩前公路左側的大松樹下。明萬曆年間建墓。清代前已經四次重修。碑載:「皇明萬曆祖父母記載家譜葬三僚魚土嵊寅山申向兼甲庚地肖魚形。皇明23世祖妣考 公邦旻?字羅三太公 母鍾、溫氏太婆 老府君之墳墓」。三僚村有個「羅三公修南京,從政公修北京」的說法,是風水國師墓
8、鵝形墓:位於三僚曾氏下砂上方的一株大楓樹下,為曾氏十世祖曾樸齋和夫人鍾氏合葬墓,後來22世、24世亦附葬於此,碑上說明是:「本村砂樹腦鵝形亥山巳向」。整個形狀象是一隻張翅欲飛的鵝,兩邊砂手環抱如鵝兩翅,穴位點在鵝屁股上,這是鵝起飛時,屁股必定上蹺,故這是正穴。來龍軟了一點,所以栽了一株大楓樹,這樹象徵鵝頭
9、廖均卿墓:三僚最有名的國師墓,是廖均卿墓,1982年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廖均卿墓相傳是天葬,找不到墓穴。落葬時,其親屬和工匠抬至其生前擇定的嶺背猛虎下山形附近,突然天昏地暗,電閃雷鳴,傾盆大雨。大家慌忙四散避雨,不一會風停雨歇,大家出來一看,棺柩已失,山坡上已經隆起了七個墳堆,竟不知那一個是真穴。這個地方在梅窖鎮黃嶺村,與三僚村一嶺之隔,為下山虎形,望碑在虎形的頭頂,7個土堆正好是虎嘴的位置,實際上陡坡上突起的7塊石頭,很象虎牙
10、廖文政墓:位於梅窖鎮店山村老爺山眠犬形,與三僚村一山之隔。墓藏在一個小山窩內,整個地形象一隻卧地狗,所以地名就叫眠犬形。墓在犬形的腹部。明代隆慶四年建墓,清代康熙55年和同治6年重修,乾山巽向。橫樑上書 「太史世家」,碑文曰「明敕授欽天監承旨郎廖考東山公太 妣張氏婆 妣鍾氏何氏婆 之墓」,碑右上角是「皇明隆慶四年庚午歲臘月」,碑左下角是:「皇清康熙五十五年丙午歲夏月觳旦 同治六年十一月吉日 」
11、鳳形墓:位於三僚廖氏後龍山背坑沖,子山午向兼癸丁。此墓又名寅葬卯發、寅葬卯絕墓,墓形為鳳,墓穴點在鳳尾,為明代三僚著名風水師廖歧山親建祖墓。相傳,廖歧山做墓時,斷言點中穴位後,全家當日將有滅門之禍,但如果棄家遠遁,當日即可大發。廖歧山寅時做墓後,即從家裡的後窗跳出遠遁,其兄弟等人不信,當日卯時應驗,屋塌人亡。廖歧山逃至外地後,大發
其他風水建築:
三僚村在祠堂陵墓之外,還有一些其他風水建築
1、曾氏下砂:位於三僚圩北面河邊,沿山樑人工加築的一道土壩,高約2米,寬約3米,長約50米。曾氏下砂的修築,是明代曾氏與沈氏爭奪生存空間的建築,砂手護住曾姓祠堂的下方,不讓生氣沖走。但修築下砂,卻在沈姓的上方,擋住了他們的生方,故發生了爭執。曾氏藉助的皇室的權威修築了下砂,並將太監黃榜的墓葬在砂手上,制煞了三僚沈氏
2、龜蛇把水口:位於三僚圩側河邊,三僚河水在此繞圩而流,曾氏在此人工堆積了一個圓土堆,一個長條形土堆,象徵龜形和蛇形,讓龜蛇保護水口
3、出土蜈蚣: 出土蜈蚣是三僚後龍山的別稱,由楊救貧的鈴記「出土蜈蚣艮寅向」得名。明代以前,三僚沈姓的後龍即出土蜈蚣,曾氏在與沈氏爭奪風水時,正對著蜈蚣建了一個石拱橋,是個弓形,在橋頭建了一座水閣,為箭形,用於破出土蜈蚣的建築
4、章罡土和七星池:位於三僚廖屋村北無蚊祠後面,是一座人工修築的土堆,高約2米,厚約3米,寬約20米,把一條從山谷里涌來的溪流分成二半,一條流入村內,經七處水池曲折流入村前小河,另一條從村邊繞流入村前小河。建在明代初年,由國師廖信厚主持修築,目的是化解本村後龍座山山煞水煞,使廖姓後代人丁興旺。其做法是「文公無蚊祠」、「月洲堂」為軸,在白虎方按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在無蚊祠後龍構築章罡土、由北而南開挖「天乙池(土)」、「犁頭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硯池(水)」、「半月池(金)」、「太乙池(土)」,七池以小溪相連貫通,自太乙池起,逆水而上至章罡土;同時,先後在廖屋村內開挖了一百零八口塘,七星池如人的七竅能通氣聚氣,對應一百零八口塘,恰似人體全身上一百零八個穴位,使之血脈暢通 三僚廖姓人引以自豪的是受明成祖朱棣召進京為皇帝陵墓選址的廖均卿,他選定的昌平縣黃土山上一共安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那兒已 被後人稱之為「十三陵」,此之後北京故宮大皇城的勘測也出自於廖均卿之手,廖均卿因此被皇帝以四品職銜供養至老死,他的墓地至今還在三僚村的半山腰上,我拍下了這形如猛虎下山、蘊蕆著很多奧秘的古代墓穴
1984年廖均卿墓被確定為興國縣文物保護單位,在三僚有好多座造型各異的古墓,相傳楊筠松創造了72種陰宅墓葬法,每一種都有不同的造型,諸如「鳳形」、「龜形」「蛇形」、「蛤蟆形」。我們眼界大開地看見了「虎形」的墓穴就猶如一隻老虎卧在山頭,兩尊副碑如兩只豎立的耳朵,墓碑誠如張開的大嘴俯視著山下的村落,位於村口的「鯉魚形」墓穴是給明萬曆皇帝選了陰宅風水的曾邦旻的墓地,墓前的參天古樹猶如鯉魚的兩根胡須,可惜的是,左邊的那棵樹在大練鋼鐵的年代給毀了。
三僚村引以驕傲的是為萬里長城修建九鎮軍事要塞和北京天壇祈年殿而堪址的曾從政,曾從政因為長城擇址有功被皇帝一直供養在北京,老死後永樂皇帝還派遣了兩名太監護送其靈樞還鄉榮葬,只可惜我們沒有發現曾從政的墓地,倒看見了護送其靈樞回鄉的太監黃榜的墓址,三僚的開基祖先是曾文訕,這位楊筠松的首席弟子為了卻師父心願而制煞了贛州府督盧光稠的歷史掌故不但廣為流傳還載被入了贛州府志。 三僚村東南方的山峰均為石灰岩層,有二處岩洞較為著名,即觀音岩、吸石洞
1、觀音岩:位於三僚村排上村小組尾部,位於觀音寺後,觀音寺上殿的神案之後,即為觀音岩洞口,高約2米,寬不足1米,行人可以很方便地出入。入洞10餘米處,洞分兩岔,一處略為寬敞,象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間,設有菩薩和神案,有香火祭祀。另一岔洞向下延伸,已被人工用泥土堵塞,未能探明深淺。相傳裡面還有洞穴,穴內有天然石佛。興國縣1985年印刷的地名志中,在山洞節里,有單獨的條目介紹觀音岩洞
觀音岩又名石仙宮,相傳洞內寬闊有河,可以通往寧都賴村,楊救貧曾在洞內修仙悟道,著書立說。五十年代初剿匪時,三僚鄉政府組織民工進行了封填
2、吸石洞:位於三僚村羅經石峰西麓半坡中,興國縣道光四年出版的縣地圖中,就標明了這個洞的存在。洞外有二塊巨石掩蔽,巨石間有一道不足一米的石縫曲折相通,外面不易發現洞口。洞口很寬敞,高寬都在三至五米左右,下洞有人工修建的台階十餘級,入洞後有上百平方米的廳堂,然後分成若干個可以進入的岔道。這些岔道曲折相通,吸石洞雖然不如太平岩寬大,但也是幽靜深遠。在洞內沒有找到地下溪河,石燕極多,鳥糞遍地,把鍾乳石柱都蒙上了一層黑色。三僚村如果作旅遊開發,這個洞和羅經石一起還是有一定觀賞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