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鼻腔內是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鴿子的圖片保存到哪裡了 2024-09-24 23:19:01
編輯視頻和圖片的軟體 2024-09-24 23:14:34

鼻腔內是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4-02-26 14:33:28

A. 正常人的鼻子兩個鼻孔都是通的嗎同時吸氣呼氣嗎

沒錯,正常人的兩個鼻孔是相同的,可以同時吸氣和呼氣,同時鼻子和耳朵的股室也是相同的,和嘴巴也是相同的,七竅流血就是這個意思。

鼻子的解剖結構

鼻是呼吸通道的起始部分,也是嗅覺器官。鼻腔是位於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軟骨為基礎,表面襯以粘膜和皮膚而構成。鼻腔是頂狹底寬、前後徑大於左右兩側的不規則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後鼻孔通鼻咽部。

鼻腔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方經鼻孔通外界,後方經鼻後孔通咽腔。每側鼻腔可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個部分。

鼻腔前部為鼻前庭,內被以皮膚,生有鼻毛,起濾過作用,為易發生癤腫處。後部為固有鼻腔,襯以粘膜,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有嗅覺及溫暖濕潤、凈化被吸入空氣的作用。

鼻旁竇位於鼻腔周圍的顱骨內,為含氣的空腔,與鼻腔相通,其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鼻腔發炎時,可蔓延到鼻旁竇,引起鼻竇炎。鼻旁竇參與濕潤和加溫吸入的空氣,並對發音起共鳴作用。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圍成的擴大的空間,內面襯以皮膚,生有鼻毛,有滯留吸入塵埃的歲態搜作用,此外皮膚與軟骨膜緊密相貼,所以發生癤腫時,疼痛甚劇。鼻前庭的前部相當於鼻尖的內角處,有一向外膨乎歷隆出的隱窩,稱為鼻前庭隱窩,常為癤腫、痤瘡好發之處。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後的部分,內壁為鼻中隔。固有鼻腔後借鼻後孔通咽,其形態與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軟骨覆以粘膜而成。每側鼻腔有上、下、內、外四個壁。

上壁(頂)較狹窄,與顱前窩相鄰,由鼻骨、額骨、篩骨篩板和蝶骨構成,篩板的篩孔有嗅神經穿過,下壁(底)即口腔頂,由硬齶構成。內側壁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共同構成,鼻中隔多偏向一側閉鎮,偏向左側者多見。



B. 鼻的結構

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旁竇三部分構成 。外鼻位於面部中央。鼻腔是位於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其上、後、旁由左右成對的鼻竇環繞,與顱前凹、顱中凹、口腔和眼眶緊密眥鄰,僅由一層薄骨板相互隔開,故嚴重的鼻外傷可伴發其周圍結構的外傷,鼻疾病亦可向鄰近器官擴散。鼻竇開口於鼻腔,兩者粘膜互相 移行連為一整體。
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軟骨構成支架,外覆軟組織
和皮膚,略似錐形,有鼻根(nasal root)、鼻尖(nasal apex)、鼻樑(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 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幾個部分。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額骨鼻突、上頜骨額突組成。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突,兩側與上頜骨額突相連。鼻骨下緣、上頜骨額突內緣及上頜骨齶突游離緣共同構成梨狀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軟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側鼻軟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軟骨(alar cartilage)等組成。各軟骨之間為結締組織所聯系。
大翼軟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馬蹄形,各有內外兩腳,外側腳構成鼻翼的支架,兩內側腳夾鼻中隔軟骨的前下構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
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膚較厚,且與皮下組織及軟骨膜粘連緊密,並富有皮脂腺、汗腺,為粉刺、痤瘡和酒渣鼻的好發部位,當癤腫炎症時,稍有腫脹,疼痛較劇。
外鼻的靜脈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頸外靜脈,內眥靜脈與眼上靜脈、眼下靜脈相通,最後匯入顱內海綿竇。面靜脈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患癤腫處理不當或隨意擠壓,則有可能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等嚴重顱內並發症的危險。
各綱脊椎動物的鼻結構不同,但一般都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竇組成。鼻腔下部粘膜血管豐富,可調節空氣溫度和濕度。鼻旁竇是與鼻腔相通的幾個骨質空腔,有協助調節空氣溫度、濕度和音色作用。有些動物鼻腔前部有鼻毛,起過濾空氣中的灰塵作用。圓口綱具有一個外鼻孔和單個嗅囊,但接受的仍是一對嗅葉發出的神經。魚類一般有成對外鼻孔和成對嗅囊,軟骨魚的外鼻孔位於吻部腹面,硬骨魚則位於背面。陸生脊椎動物由於呼吸空氣,嗅覺器與口腔相通,出現了內鼻孔。內鼻孔出現後,鼻腔就兼有嗅覺和呼吸兩種功能。兩棲類的內鼻孔開口於口腔前部,鼻腔內嗅粘膜平坦,一部分變形為犁鼻器——一種味覺感受器。爬行類嗅覺較發達,鼻腔及嗅粘膜均有擴大。鳥類鼻腔結構與爬行類相似。哺乳類生有次生顎,內鼻孔後移至咽部。由於嗅覺高度發達,結構較復雜,表現在鼻腔擴大和鼻甲骨出現。鼻甲骨是盤卷復雜的薄骨片,外覆布滿嗅神經的嗅粘膜,使嗅覺表面積大為增加。水棲種類嗅覺較退化,如鯨和海牛;有些動物的嗅粘膜擴大至鼻腔外,嗅覺極靈敏,如狗。
鼻腔內有鼻粘膜,鼻腔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可以分泌黏液,這些結構能使吸入鼻腔內的空氣變得溫暖、濕潤,減少對肺的刺激。鼻腔上部粘膜內還有接收氣味刺激的嗅覺細胞。 外鼻是指突出於面部的部分,由骨和軟骨為支架,外面覆以皮膚構成。外鼻形如三邊錐體,突出於顏面中央,易受外傷。 上端較窄,最上部位於兩眼之間,叫鼻根。
下端高突的部分叫鼻尖。
中央的隆起部叫鼻樑,鼻樑兩側為鼻背。
鼻尖兩側向外方膨隆的部分叫鼻翼。
鼻尖和鼻翼處的皮膚較厚,富含皮脂腺和汗腺,與深部皮下組織和軟骨膜連接緊密,容易發生癤腫,故發炎時,局部腫脹壓迫神經末梢,可引起較劇烈疼痛。
鼻骨:左右成對,中線相接,上接額骨鼻部成鼻額縫,外緣接左右兩側上頜骨額突,後面以鼻骨嵴與篩骨正中板相接,下緣以軟組織與鼻外側軟骨相接。上部窄厚,下部寬薄,易受外傷而骨折,發生鞍鼻,由於血管豐富,骨折復位後易癒合。
血管:外鼻的靜脈主要經內眥靜脈及面靜脈匯入頸內、外靜脈。由於內眥靜脈經眼上、下靜脈與顱內海綿竇相通,面部靜脈且無瓣膜,血液可上下液動,故當鼻或上唇(稱危險三角區)患癤腫時如誤擠壓或治療不當則有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之虞。 鼻腔nasal cavity是位於兩側面顱之間的腔隙,以骨性鼻腔和軟骨為基礎,表面襯以粘膜和皮膚而構成。鼻腔是頂狹底寬、前後徑大於左右兩側的不規則的狹長腔隙,前起前鼻孔,後止後鼻孔通鼻咽部。鼻腔由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前方經鼻孔通外界,後方經鼻後孔通咽腔。每側鼻腔可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兩個部分。
鼻前庭是指由鼻翼所圍成的擴大的空間,內面襯以皮膚,生有鼻毛,有滯留吸入塵埃的作用,此外皮膚與軟骨膜緊密相貼,所以發生癤腫時,疼痛甚劇。鼻前庭的前部相當於鼻尖的內角處,有一向外膨隆出的隱窩,稱為鼻前庭隱窩,常為癤腫、痤瘡好發之處。
固有鼻腔是指鼻前庭以後的部分,內壁為鼻中隔。固有鼻腔後借鼻後孔通咽,其形態與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軟骨覆以粘膜而成。每側鼻腔有上、下、內、外四個壁。上壁(頂)較狹窄,與顱前窩相鄰,由鼻骨、額骨、篩骨篩板和蝶骨構成,篩板的篩孔有嗅神經穿過,下壁(底)即口腔頂,由硬齶構成。內側壁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共同構成,鼻中隔多偏向一側,偏向左側者多見。
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內有豐富的血管匯聚吻合叢,稱黎氏動脈區或克氏靜脈叢。約90%的鼻出血(鼻衄)發生於此,臨床上叫易出血區。外壁構造復雜,由鼻骨額突,淚骨,篩骨,齶骨垂直部和蝶同翼突等組成。[如圖:鼻腔外側壁(鼻甲切除)外側壁上有三個突出的呈階梯狀排列的、略呈貝殼形的長條骨片外覆粘膜,稱鼻甲。鼻甲,由上而下依次叫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間隙分別叫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上鼻甲的後上方的凹窩叫蝶篩隱窩。各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間隙叫總鼻道。切除中鼻甲後,在中鼻道中部可見一個凹向上的弧形裂隙叫半月裂孔,裂孔上方的圓枕形隆起叫篩泡。
在中、上鼻道和蝶篩隱窩有鼻旁竇開口,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
頂壁:很窄,呈穹隆狀,與顱前窩僅以篩骨垂直板相隔。篩板薄且脆,受外傷易骨折,且為鼻部手術的危險區。
底壁:即硬齶的鼻腔面,與口腔相隔。
固有鼻腔粘膜按其性質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粘膜覆於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對的鼻中隔部分,呈淡黃色或蒼白色,內含嗅細胞,能感受氣味的刺激。其餘部分覆以粉紅色的呼吸部粘膜,粘膜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和粘液腺,上皮有纖毛,可凈化空氣並提高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
鼻腔呼吸區粘膜的無纖毛柱狀細胞表面有豐富的微絨毛,粘膜下層含豐富的粘液腺和漿液腺及杯狀細胞,能分泌大量的粘液和漿液,對空氣起到調濕作用。鼻腔呼吸區粘膜面積較大,其固有的上、中、下三個鼻甲及相應的三個鼻道亦增大了粘膜與空氣的接觸面積,粘膜下毛細血管豐富;當冷空氣進入鼻腔,鼻甲和鼻道粘膜下血管象暖氣片一樣對其起到加溫作用。據測試:0℃的冷空氣經鼻、咽進入肺部,溫度可升至36℃,與人體正常體溫基本接近,可見鼻腔對冷空氣具有明顯的加溫作用。 鼻竇是鼻腔周圍,顱骨與面骨內的含氣空腔,又稱鼻旁竇。鼻旁竇由骨性鼻旁竇表面襯以粘膜構成,鼻旁竇粘膜通過各竇開口與鼻腔粘膜相續。鼻旁竇對發音有共鳴作用,也能協助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由於鼻腔和鼻旁竇的粘膜相延續,鼻腔炎症可引起鼻旁竇發炎。
一般左右成對,共有四對,為上頜竇、篩竇、額竇和蝶竇。
竇的大小和形態各有不同,常有發育變異,鼻竇內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各竇均有竇口與鼻腔牙相通,按其解剖位置和竇口的所在部位,可將鼻竇分為前後兩組,前組鼻竇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及額竇,均開口於中鼻道;後組鼻竇包括後組篩竇、蝶竇,前者開口於上鼻道,後者開口於蝶篩隱窩。故在前鼻鏡檢查時如發現中鼻道有膿,知系前組鼻竇炎所致,後組鼻竇為發炎時見下流之膿液積聚於嗅裂,如改用後鼻鏡檢查,則可見上鼻道或嗅裂後段有膿,藉此對臨床鑒別診斷方面有其重要意義。四對鼻旁竇中上頜竇最大,位於上頜骨體內,上壁是眶下壁,較薄,當上頜竇炎或腫瘤時,常可破壞骨質侵入眶內;下壁鄰近上頜磨牙,緊鄰骨質菲薄的牙根,故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頜竇;前壁在眶下孔下方處較薄,進行上頜竇手術時即由此處鑿開;內側壁為鼻腔外側壁,鄰近中、下鼻道,在下鼻道前上部骨質較薄,上頜竇穿刺即由此處刺入。上頜竇開口於半月裂孔的後部,由於開口位置較高,所以上頜竇發炎化膿時引流不暢,易造成竇內積膿。額竇開口於半月裂孔前端。篩竇開口於中鼻道和上鼻道。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 鼻及鼻竇的血管及神經
(一)動脈
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的眼動脈(ophthalmi cartery)及頸外動脈的上頜動脈(internal maxillary artery),其行徑分布如下:
(1)眶下動脈:經眶下孔→鼻腔外壁前段、上頜竇。
(2)齶大動脈:出齶大孔經硬齶向前入切牙管→鼻中隔前下部。
篩前動脈、篩後動脈中隔支、上唇動脈、齶大動脈、鼻齶動脈在鼻中隔前下部構成豐富的動脈叢為鼻出血的好發部位。
(二)靜脈
鼻腔下部靜脈匯集成蝶齶靜脈,進入上頜靜脈,最後匯入頸外靜脈。前部靜脈導入面前靜脈,鼻腔上中靜脈則沿篩前和篩後靜脈導入眼靜脈,最後引流於海綿竇。
(三)神經
1、嗅神經由鼻腔嗅區粘膜內的嗅細胞神經纖維集合而成,通過
篩板而達嗅球,嗅神經由管狀鞘膜所包圍,此管狀鞘膜與硬腦膜相連,因此嗅粘膜受到損傷和感染,細菌即可經嗅神經鞘膜感染到顱內,引起鼻源性顱內並發症。2、感覺神經主要來自三叉神經的第一支(眼神經)和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眼神經經鼻睫神經分出篩前神經,分布於鼻中隔和鼻腔外側壁的前部。上頜神經在翼齶窩形成蝶齶神經節,分出鼻後上神經和鼻後下神經,前者分布於鼻中甲以上部分的鼻腔及鼻竇,後者分布於中鼻道以下的鼻腔。上頜神經還分出上牙槽神經後支及眶下神經,前者分布於上頜竇及牙槽;後者分布於鼻前庭、鼻底及下鼻道前段。
3、植物神經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
(1)交感神經纖維使鼻粘膜血管收縮,分泌液減少,由來自頸內動脈交感神經叢的岩深神經、翼管神經、蝶齶神經節分布於鼻腔內的血管和分泌腺。
(2)副交感神經纖維使鼻粘膜血管擴張,分泌液增多,由來自面神經分出的岩淺大神經和翼管神經到蝶齶神經節,節後纖維再分布到鼻腔內。 鼻腔嗅區粘膜主要分布在上鼻甲內側面和與其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小部分可延伸至中鼻甲內側面和與其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嗅區粘膜由感覺細胞、支持細胞和基底細胞組成,感覺細胞接受嗅刺激,它們的突觸匯合成嗅神經纖維,通過嗅球到達嗅覺中樞。固有層內所含的嗅腺,其分泌物能溶解到達嗅區的含氣味顆粒,刺激嗅毛產生沖動,傳入大腦嗅區產生嗅覺。如嗅溝阻塞、嗅區粘膜萎縮、顱前窩骨折或病變累及嗅覺徑路均可導致嗅覺減退或喪失。
有的孩子鼻子經常出血,平時總喜歡捏鼻子,似乎鼻子總不舒服,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沒關系的。不要經常捏鼻子,這容易引起鼻出血。當然,鼻出血後鼻子里會有干血痂,不捏難受,可以用石臘油點鼻劑點鼻軟化。小孩鼻出血如查下來沒有實質性情況不要緊的,平時注意不挑食,吃點維生素K4,等他長大後會好的。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同時又是嗅覺器官,可分為外鼻、鼻腔和鼻旁竇三部分。
外鼻外鼻位於面部中央。上端狹窄,突於兩眶之間,稱為鼻根,向下延伸為鼻背,末端為鼻尖,尖的兩側擴大為鼻翼。鼻翼在平靜呼吸的情況下,無顯著活動,呼吸困難的病人,鼻翼可出現明顯的扇動,屬臨床病理體征。外鼻的下方有兩上鼻孔,兩孔間隔以鼻中隔。
鼻腔鼻腔是由骨和軟骨圍成不規則的空腔,其內面覆以粘膜和皮膚。鼻腔被鼻中膈分成左、右兩腔,向前以鼻孔通外界,向後以鼻後孔通於咽腔。每側鼻腔均分為前、後兩部,前為鼻前庭,後為固有鼻腔。
鼻前庭為鼻翼所圍成的空腔,內面襯以皮膚,長著粗硬的鼻毛,有過濾灰塵的作用。由於該處缺乏皮下組織,故發生癤腫時,疼痛較為劇烈。
固有鼻腔為鼻腔的主要部分,臨床上常簡稱為鼻腔,由骨性鼻腔被覆以粘膜構成。在其外側壁上可見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以及各鼻甲下方分別形成的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鼻腔的內側壁為鼻中隔,由骨性鼻中隔和鼻中隔軟骨覆以粘膜而構成。
固有鼻腔的粘膜可分為嗅部和呼吸部。嗅部位於上鼻甲和與上鼻甲相對的鼻中隔部分。粘膜內含嗅細胞,能感受嗅覺刺激;呼吸部為嗅部以外的部分,含有豐富的血管、粘液腺及纖毛,可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和濕度;以及凈化其中的細菌和灰塵。
鼻旁竇鼻旁竇又稱副鼻竇,由骨性鼻旁竇襯以粘膜而成,共有4對,都開口於鼻腔。其中上頜竇、額竇和篩竇的前、中小房開口於中鼻道;篩竇後小房開口於上鼻道;蝶竇開口於上鼻甲的後上方。由於鼻旁竇粘膜與鼻腔粘膜相連續,故鼻腔發炎時,可蔓延至鼻旁竇引發鼻旁竇炎。上頜竇的開口高於竇底,所以上頜竇炎症化膿時,常引流不暢致竇內積膿。鼻旁竇可調節吸入空氣的溫、濕度,並對發音起共鳴的作用。
人體解剖名稱。與解剖學同名器官相同。為五官之一。又名明堂、天牝、玄門、元門、神廬。鼻隆起於面部中央,上端連額外名頞,前下端隆起之頂部名鼻準,頞至鼻準部分名鼻柱,前下兩孔名鼻孔,孔內有鼻毛,鼻孔深處名鼻隧。《素問·金匱真言論》:「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靈樞·脈度》:「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

C. 鼻腔的組織構造

通稱鼻腔,有內、外、頂、底四壁。
1、內壁
即鼻中隔(nasal septum),由鼻中隔軟骨(septal cartilage)、篩骨正中板,又稱篩骨垂直板(perpendicular plate of ethmoid bone)及犁骨(vomer)組成(圖1-4)。
圖1-4 鼻中隔支架
軟骨膜及骨膜外覆有粘膜,鼻中隔前下部粘膜內血管豐富,由鼻齶、篩前、上唇及齶大動脈支密切吻合形成毛細血管網稱為利特爾區(Littlr』s area)。此處粘膜較薄,血管表淺,粘膜與軟骨膜相接緊密,血管破裂後不易收縮,且位置又靠前,易受外界刺激,是鼻出血最易發生的部位。
2、外壁
鼻腔外壁表現極不規則,有突出於鼻腔的三個骨質鼻甲(conchae turbinate),分別稱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各鼻甲內側面和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為總鼻道(common meatus)。上、中兩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腔隙稱嗅裂或嗅溝(olfactory sulcus)(圖1-5、1-6)。
圖1-5 鼻腔外側壁
(1)上鼻甲(superior turbinate):位於鼻腔外壁的後上部,位置最高、最小,因前下方有中鼻甲遮擋,前鼻鏡檢查不易窺見。上鼻甲後上方為蝶篩隱窩(sphenoethmoid recess),蝶竇開口於此。
圖1-6鼻腔外側壁(上、中、下鼻甲部分去除)
(2)上鼻道(superior meatus):內有後組篩竇開口。(3)中鼻甲(middle turbinate):系篩骨的突出部,中鼻甲中常有篩竇氣房生長,使鼻腔上部顯著縮窄。中鼻甲前端外上方的鼻腔側壁有小丘狀隆起稱為鼻丘,是三叉神經、嗅神經所形成的豐富的反射區。
(4)中鼻道(middle meatus):外壁上有兩個隆起,後上方為篩竇的大氣房名篩泡(ethmoid bulla ),篩泡前下方有一弧形嵴狀隆起名鉤突(uncinate process),篩泡鉤突之間有一半月形裂隙,稱為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外方有一弧形溝稱篩漏斗(ethmoid infundibulum),額竇多開口於半月裂孔的前上部,其後為前組篩竇開口,最後為上頜竇開口。
(5)下鼻甲(inferior turbinate):為一獨立骨片,附著於上頜骨內壁,前端距前鼻孔約2cm後端距咽鼓管口約1cm,為鼻甲中最大者,約與鼻底同長,故下鼻甲腫大時易致鼻塞或影響鼓管的通氣引流。
(6)下鼻道(imferior meatus):前上方有鼻淚管開口,其外段近下鼻甲附著處骨壁較薄,是上頜竇穿刺的最佳進針部位(圖1-7)。
圖1-7 右鼻腔
3、頂壁
呈狹小的拱形,前部為額骨鼻突及鼻骨構成。中部是分隔顱前窩與鼻腔的篩骨水平板(cribriform plate),此板薄而脆,並有多數細孔,呈篩狀,嗅神經經此穿過進入顱前窩。外傷或手術時易骨折致腦脊液鼻漏,成為感染入顱的途徑。
4、底壁
即硬齶,與口腔相隔,前3/4由上頜骨齶突,後1/4由齶骨水平部構成,兩側部於中線相接,形成上頜骨鼻嵴,與犁骨下緣相接,底壁前方近鼻中隔處,兩機時各有一切牙管開口,齶大動、靜脈及齶前神經由此通過。 按其組織學構造和生理機能的不同,分為嗅區粘膜和呼吸區粘膜兩部分。
1、嗅區粘膜
分布於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內側面及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為假復層無纖毛柱狀上皮,由嗅細胞、支持細胞、基底細胞組成。其固有層內含分泌漿液的嗅腺,以溶解有氣味物質微粒,產生嗅覺。嗅細胞為雙極神經細胞,其中央軸突匯集多數嗅細胞嗅絲,穿過篩板達嗅球,周圍軸突突出上皮表面,成為細長的嗅毛(圖1-8)。
圖1-8 嗅神經
2、呼吸區粘膜
除嗅區外,鼻腔各處均由呼吸區粘膜覆蓋,該區粘膜屬復層或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其纖毛的運動主要由前向後朝鼻咽部。粘膜內含有豐富的漿液腺、粘液腺和杯狀細胞,能產生大量分泌物,使粘膜表面復有一層隨纖毛運動不斷向後移動的粘液毯(mucous blanket)。粘膜內有豐富的靜脈叢,構成海綿狀組織,具有靈活的舒縮性,能迅速改變其充血狀態,為調節空氣溫度與濕度的主要部分。下鼻甲上的粘膜最厚,對鼻腔的生理功能甚為重要,故手術時不宜過多去除。 動脈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系統的分支眼動脈和頸動脈系統的分支上頜動脈。
1、眼動脈 自視神經管入眶後分出篩前動脈和篩後動脈。兩者穿過相應的篩前孔和篩後孔進入篩竇,均緊貼篩頂橫行於骨脊形成的凹溝和骨管中,然後離開篩竇,進入顱前窩,沿篩板前行穿過雞冠旁小縫進入鼻腔。
2、上頜動脈 在翼齶窩內相繼分出碟齶動脈、眶下動脈和齶大動脈供應鼻腔,其中蝶齶動脈是鼻腔血供的主要動脈。
3、靜脈迴流 鼻腔前部、後部和下部的靜脈匯入頸內、外靜脈,鼻腔上部靜脈則經眼靜脈匯入海綿竇,亦可經篩靜脈匯入顱內的靜脈和硬腦膜竇。 包括嗅神經、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
1、嗅神經分布於嗅區粘膜。嗅細胞中樞突匯集成多數嗅絲穿經篩板上之篩孔抵達嗅球。嗅神經鞘膜為硬腦膜的延續,損傷嗅區黏膜或繼發感染,可沿嗅神經進入顱內,引起鼻源性顱內並發症。
2、感覺神經來自三叉神經第一支(眼神經)和第二支(上頜神經)的分支。
眼神經:由其分支鼻睫神經分出篩前神經和篩後神經,與同名動脈伴行,進入鼻腔分布於鼻中隔和鼻腔外側壁上部的一小部分和前部。
上頜神經:穿過或繞過蝶齶神經節後分出蝶齶神經,然後穿過蝶齶口進入鼻腔分為鼻後上外側支和鼻後上內側支飛,主要分布於鼻腔外側壁後部、鼻腔頂和鼻中隔。
3、自主神經 鼻粘膜血管的舒縮及腺體分泌均受自主神經控制。

D. 鼻子的結構圖

除了全側面角度頭像, 對象的鼻子在空間上是最靠前的, 這時為了往外提拉空間就必須把鼻子畫強。

1 . 不管表現何種角度的鼻子, 都要將其形體歸納進一個簡單的幾何體中,然後分析它的黑白灰關系。如下圖,在頂側光的情況下, 鼻子的底部最暗、側麵灰、正面亮。接下來, 根據鼻子內在的結構畫出這幾個面的中微弱的深淺變化, 那畫面的黑、白、灰節奏就非常豐富,鼻子的體積感也就非常強了。

2 . 鼻子空間上最靠前的部位是鼻頭, 因此鼻子底部的這條明暗交界線的方圓、深淺和虛實等關系就要特別強調。並且,這條交界線到了鼻翼處,不能直接連到鼻翼的邊緣, 而是要向下轉一下。

3 . 受光線以及鼻子形體的影響, 鼻頭和鼻翼受光面與明暗交界線之間一般會有一條狹窄的灰面,這個作為過渡的灰面能夠更好地讓形體轉過去,讓形體更加圓潤。

鼻部表現步驟的要點分析:

1 . 該角度鼻子鼻樑的外沿要比內沿直一些,內沿的形體起伏變化更加明顯。

2 . 逐步將鼻子黑、白、灰三大色塊拉開,鼻樑側面隆起的結構不能忽視。

3 . 鼻頭疊壓著左側鼻翼, 因為是受光面,它們之間的過渡比較柔和, 交待出完整的鼻頭外沿即可。

4 . 鼻頭上的調子可略微揉擦成淺灰調子,然後在上面用筆隨結構排細線條, 表現鼻子光滑質感。

鼻部的性別特徵

男性對象: 通常男性鼻樑挺拔、筆直,轉折明確。鼻頭方、寬、大, 鼻翼的外形也偏方, 鼻翼溝明顯。高光通常歸納為小方塊,體現肌肉緊湊、塊面感增強。

女性對象: 女性鼻樑纖細、秀氣, 起伏小,轉折柔和。鼻頭圓潤, 鼻翼外形偏圓。明暗交界線過渡柔和, 暗部反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