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脊髓延角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景區卡通畫圖片 2024-10-06 09:23:12
高清素描逗比人物圖片 2024-10-06 09:16:44

脊髓延角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3-12-26 10:31:07

⑴ 中樞神經系統的簡介


中樞神經系統(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包括位於椎管內的脊髓和位於顱腔內的腦;其位置常在動物體的中軸,由明顯的腦神經節、神經索或腦和脊髓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成分組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大量神經細胞聚集在一起,有機地構成網路或迴路;其主要功能是傳遞、儲存和加工信息,產生各種心理活動,支配與控制動物的全部行為。 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脊椎動物的腦位於顱腔內,脊髓位於椎管內。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胚胎時身體背側的神經管發育而成。神經管的頭端演變成腦,尾端成為脊髓。神經管腔在腦內的部分發展演變成為腦室,在脊髓部分演變成為中央管。腦在開始時是3個腦:前腦泡、中腦和菱腦泡,以後又衍化成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腦橋和延髓。
脊椎動物的中樞神經系統內許多神經纖維是有髓鞘的,它們聚集在一起時,肉眼觀呈白色,稱白質。相反,神經細胞體集中的部位,肉眼觀呈灰色,由大量神經細胞體和樹突上大量突觸組成,稱灰質。中樞神經系統內由功能相同的神經細胞體集聚組成的,具有明確范圍的灰質團塊叫做神經核。在脊髓中進行的神經活動,主要是按節段進行的反射性活動;但脊椎動物的許多活動都帶有整體性,這有賴於腦與脊髓之間聯系來完成。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出現了許多縱向走行的神經纖維束。在腦和脊髓的左、右兩側之間也有許多連合纖維,其中最粗大的是大腦兩半球之間的胼胝體。
脊髓——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位於椎管內,前端枕骨大孔與腦相接,外連周圍神經,31對脊神經分布於它的兩側,後端達盆骨中部。
脊髓膜:脊髓外面被覆有三層結締組織膜,稱脊膜,由內向外依次為脊軟膜,脊蛛網膜和脊硬膜。脊蛛網膜與軟膜之間形成相當大的腔隙稱為脊蛛網膜下腔,充滿腦脊液。脊硬膜與蛛網膜之間形成狹窄的硬膜下腔,充滿淋巴。
形態:呈上、下略扁的圓柱狀,末端稱為脊髓圓錐,具有兩個膨大部,稱頸膨大和腰膨大(盆神經、尾神經和脊髓圓錐及終絲共同形成馬尾);

從橫切面上看,中央為蝴蝶形灰質,周圍由白質組成。灰質中央有中央管。灰質向後外突出的部分為後角,與脊神經的後根相連,內含中間神經元;向前方突出的部分為前角,內含運動神經元,其纖維構成脊神經前根;側角內含植物性神經元。白質由神經纖維組成,按位置可分前索、側索和後索,分別把腦和脊髓及脊髓內各段聯系起來。
脊髓的功能有兩個方面:
一是傳導功能,全身(除頭外)深、淺部的感覺以及大部分內臟器官的感覺,都要通過脊髓白質才能傳導到腦,產生感覺。而腦對軀干,四肢橫紋肌的運動調節以及部分內臟器官的支配調節,也要通過脊髓白質的傳導才能實現。若脊髓受損傷時,其上傳下達功能便發生障礙,引起感覺障礙和癱瘓。
二是反射功能,脊髓灰質中有許多低級反射中樞,可完成某些基本的反射活動;如肌肉的牽張反射中樞,排尿排糞中樞、性功能活動的低級反射中樞,跖反射、膝跳反射和內臟反射等軀體反射。
正常情況下,脊髓的反射活動都是在高級中樞控制下進行的。當脊髓突然橫斷,與高級中樞失去聯系後,會產生暫時性的脊休克。脊髓損傷可中斷某一水平的生理功能。目前由於醫學進步,許多脊髓損傷病人已有可能恢復其生理功能。 人類的腦是由約140億個腦細胞構成的重約1400克的海綿狀神經組織。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在構造上,按部位的不同分為前腦、中腦和後腦三大部分,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
1、後腦位居腦的後下部,其中包括三部分:⑴延腦,位於脊髓的上端,與脊髓相連,呈細管狀,大如手指。延腦的主要功能在於控制呼吸、心跳、吞咽及消化,稍受損傷即危及生命。⑵腦橋,位於延腦之上,是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較延腦為肥大的管狀體。腦橋連接延腦與中腦,如果受損可能使睡眠失常。⑶小腦,位於腦橋之後,形似兩個相連的皺紋半球,其功能主要是控制身體的運動與平衡。如果小腦受損,即喪失身體自由活動的能力。
2、中腦位於腦橋之上,恰好處在整個腦的中間。中腦是視覺和聽覺的反射中樞。在中腦的中心有一個網狀的神經組織,稱為網狀結構。網狀結構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覺醒、注意、睡眠等意識狀態。網狀結構的作用擴及腦橋、中腦和前腦。中腦與後腦的腦橋和延腦合在一起,稱為腦干,腦干是生命中樞。
3、前腦是腦的最復雜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前腦主要包括五部分:
⑴大腦皮質 大腦皮質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平均厚度為2.5~3.0毫米,面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上面布滿了下凹的溝和凸出的回。分隔左右兩半球的深溝稱為縱裂。縱裂底部由胼胝體相連。大腦半球外側面,由頂端起與縱裂垂直的溝稱為中央溝。在半球外側面,由前下方向後上方斜行的溝稱為外側裂。半球內側面的後部有頂枕裂。中央溝之前為額葉。中央溝後方、頂枕裂前方、外側裂上方為頂葉。外側裂下方為顳葉。頂側裂後方為枕葉。胼胝體周圍為邊緣葉。每葉都包含很多回。在中央溝的前方有中央前回,後方有中央後回。大腦半球深部是基底神經節,主要包括尾狀核和豆狀核,合稱為紋狀體。其機能主要是調節肌肉的張力來協調運動。
⑵邊緣系統 邊緣系統是位於胼胝體之下包括多種神經組織的復雜神經系統。邊緣系統的構造與功能尚不能十分確定,在范圍上除包括部分丘腦和下丘腦之外,還包括海馬和杏仁核等。海馬的功能與學習、記憶有關,杏仁核的功能與動機、情緒有關。
⑶丘腦是卵形的神經組織,其位置在胼胝體的下方,具有轉運站的功能。從脊髓傳來的神經沖動,都先中止於丘腦,然後再由丘腦分別傳送至大腦皮質的相關區域。如丘腦受損,將使感覺扭曲,無法正確了解周圍的世界。
⑷下丘腦位於丘腦之下,其體積雖比丘腦小,但功能比丘腦復雜。下丘腦是自主神經系統的主要控制中心。它直接與大腦皮質的各區相連,又與主控內分泌系統的腦垂體連接。下丘腦的主要功能是控制內分泌系統、維持新陳代謝、調節體溫,並與飢、渴、性等生理性動機及情緒有關。如下丘腦受損,將使個體的飲食習慣與排泄功能受到影響。
⑸腦垂體位於下丘腦之下,其大小如豌豆,在部位上雖屬於前腦,但在功能上則屬於內分泌系統中最主要的分泌腺之一。此外,胼胝體連接大腦兩半球,使兩半球的神經網路得以彼此溝通。
腦是中樞神經系的高級部分,位於顱腔內,向後在枕骨大孔處與脊髓相延續。腦可分為四部分,腦干、間腦、大腦和小腦。
(一)腦干 腦干由後向前依次分為延髓、腦橋、中腦。
延髓 為腦乾的末端,呈前寬後窄的楔形。延髓的腹側有錐體、斜方體。其背側分為閉合部和開放部。
腦橋 位於延髓的前方,可分為基底部和被蓋,基底部橫向隆起,兩端有三叉神經穿出。
中腦:位於腦橋和間腦之間,內有一管,稱中腦導水管,後端與第4腦室相通,前方與第3腦室相通,中腦導水管將中腦分為背側的四疊體(頂蓋)和腹側的大腦腳。
紅核,是一對大的卵園形灰質核團,在大腦腳前部內,在經前丘的橫切面上可見,它是下行運動傳導路上重要的轉換站。
(二)間腦 前外側接大腦的基底核,內有第3腦室,成環狀環繞,主要分為丘腦和丘腦下部。
丘腦 占據丘腦的大部分,為一對卵圓形的灰質團塊,左右兩丘腦內側部相連斷面呈圓形,稱丘腦粘合塊,周圍的環狀裂隙為第3腦室。
丘腦下部 又稱下丘腦,位於丘腦的下方,是植物性神經系統的皮質下中樞,從腦底面看,由前向後依次為兩側視神經構成視交叉,灰結節(漏斗),乳頭體。
(三)大腦:
大腦新皮質 分布於背面及前、外、後側面,可分為前部的額葉,後部的枕葉(視覺區),外側部的顳葉(聽覺區),背側部的頂葉(一般感覺區)。基底神經節 大腦內部在白質中一些大的灰質團,稱基底神經節或基底神經核,是大腦皮質下運動中樞,主要由尾狀核和豆狀核構成。
嗅腦 構成端腦底面,包括嗅球、嗅回、嗅三角、梨狀葉、海馬回,海馬和齒狀回等部分。
邊緣葉 是指大腦半球兩半球間相對的皮層,包括扣帶回、胼胝回等,執行調節內臟和生殖活動的功能。
白質 大腦半球的白質含有以下三神纖維:連合纖維 —連接左右大腦半球皮質纖維,形成胼胝體;聯絡纖維—連接同側半球各腦回,各葉之間的纖維。投射纖維—連接大腦皮質與中樞其它各部分之間的上、下行纖維。
側腦室 位於大腦半球內部,每側各有一個,分別稱為第一、第二腦室,通過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
(四)小腦:
小腦略呈球形,位於延髓和腦橋的背側,背側面有兩條淺溝將小腦分為三部分:小腦半球和蚓部。
(五)腦膜、腦室系統和腦脊液的循環
腦膜 與脊髓膜相似,在腦的外面也有三層腦膜,由內而外分別是腦軟膜、腦蛛網膜和腦硬膜,其間分別形成蛛網膜下腔和硬膜下腔,但是沒有硬膜外腔。
腦室系統 側腦室、間腦內的第3腦室、中腦內的中腦導水管、小腦、腦橋和延髓內的第4腦室以及脊髓內的中央管,它們相互連通,充滿腦脊液,共同組成腦室系統。
腦脊液的循環 腦脊液是一種特殊的液體,由側腦室、第三腦室和第四腦室的脈絡叢產生,充滿於腦室系統以及腦脊髓的蛛網膜下腔,在大腦縱裂處流入靜脈內,完成腦脊液的循環。

⑵ 簡述脊髓的形態、位置及其結構與功能(任舉一例動物)

呈前後稍扁的圓柱體,全長粗細不等,位於椎管內,上端在枕骨大孔處與延髓相連,下端尖削呈圓錐狀,稱脊髓圓錐,圓錐尖端延續為一細絲,稱終絲,終絲向下經骶管終於第2尾椎的背面。

位置:脊椎骨組成的椎管。

舉例:

成人脊髓全長約42~45厘米。脊髓有兩個膨大,上方一個稱頸膨大,位於頸髓第三段到胸髓第二段,在頸髓第六段處最粗;下方一個稱腰膨大,始自胸髓第九段到脊髓圓錐,對著第12胸椎處最粗。這兩個膨大的形成,與四肢的出現有關,由於此處脊髓內部神經元的增多所致。

在脊髓的表面有六條彼此平行的縱溝,前面正中較深的溝,稱前(腹側)正中裂,其前外側有前(腹)外側溝,前根從其間走出;後面正中有一淺溝,稱後(背側)正中溝,其後外側有後(背)外側溝,後根纖維從其間進入脊髓。

在後正中溝與後外側溝之間,還有後中間溝。前、後根纖維在椎間孔處匯合,構成脊神經。在匯合之前,於後根處形成一個膨大,稱脊神經節,內含假單極的感覺神經元。脊髓全長共發出31對脊神經,與每一對脊神經相對應的脊髓部分,稱脊髓節,共有31節,計8個頸節、12個胸節、5個腰節、5個骶節和1個尾節。

(2)脊髓延角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往往導致損傷節段以下的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礙。

由於損傷階段的不同,脊髓損傷可分為原發性脊髓損傷和繼發性脊髓損傷。原發性脊髓損傷由受傷即刻的暴力直接產生,暴力的大小與脊髓損傷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從病理學上講,損傷後脊髓可出現廣泛的水腫,由於受到椎管的骨性限制、硬脊膜及軟脊膜的束縛,神經壓迫及髓內水腫可進一步加重,導致脊髓與椎管之間的硬膜外靜脈、脊髓動靜脈的循環障礙,引起脊髓缺血、水腫、出血及壞死。

⑶ 人腦功能區的分布,功能區的位置和功能,求詳解

人腦由大腦、小腦、間腦、腦干組成。其中:大腦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最高級部分,也是腦的主要部分。分為左右兩個大腦半球,二者由神經纖維構成的胼胝體相連。

腦干(brainstem)上承大腦半球,下連脊髓,呈不規則的柱狀形。經由脊髓傳至腦的神經沖動,呈交叉方式進入:來自脊髓右邊的沖動,先傳至腦乾的左邊,然後再送入大腦;來自脊髓左邊者,先送入腦乾的右邊,再傳到大腦。腦乾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個體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體溫、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與腦乾的功能有關。

小腦(cerebellum)位於大腦及枕葉的下方,恰在腦乾的後面,是腦的第二大部分。小腦由左右兩個半球所構成,且灰質在外部,白質在內部。在功能方面,小腦和大腦皮層運動去共同控制肌肉的運動,籍以調節姿勢與身體的平衡。

前腦(forebrain)屬於腦的最高層部分,是人腦中最復雜、最重要的神經中樞。前腦又分為視丘、下視丘、邊緣系統、大腦皮質四部分。

(3)脊髓延角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人類左側大腦皮層在語言活動功能上占優勢的現象,雖然與一定的遺傳因素有關,但主要是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這與人類習慣運用右手進行勞動有密切的關系。

由於左側大腦半球在語言活動功能上占優勢,因此一般稱左側半球為優勢半球或主要半球,右側半球為次要半球。但是研究指出,右側半球也有其特殊的重要功能。

⑷ 延髓在人體什麼位置

髓(mella oblongata) 也叫延腦。居於腦的最下部。

內部結構:

延髓的內部結構與脊髓相似,有連接脊髓和大腦的纖維束通過,還有舌咽、迷走、副、舌下四對腦神經的運動核和終止核。延髓的灰質和白質關系,自脊髓向上逐漸出現改變。首先在延髓下端出現錐體交叉,切斷了灰質前角;其次在延髓閉鎖段的上部,出現丘系交叉。

其三在延髓的開放部,出現橄欖體和繩狀體的形成;其四中央管敞開,脊髓的中央灰質形成第四腦室底的灰質,其中含有腦神經核;最後第四腦室底的灰質與下橄欖核之間的部分,由於縱橫纖維把灰質分隔,形成網狀結構。

(4)脊髓延角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延髓作用

延髓對呼吸的調節除神經途徑外,另一條是靠對血液中pH值和CO2濃度的變化的反應 。延髓腹外側的表淺部位有化學敏感細胞,稱中樞化學感受器,它們感受化學性刺激(特別是氫離子濃度的變化)。當延髓局部CO2濃度增加或pH值下降時,可刺激延髓中樞化學感受器的敏感細胞,使呼吸增強;把過多的CO2及時排出體外。

此外,延髓對肌緊張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延髓中央的網狀結構控制著肌緊張,使肌緊張不致過高或過低(見腦干網 狀結構)以保持姿勢。

⑸ t9椎體在身體哪一個部位

T9椎體:胸骨體與劍突交接處水平。

由於脊柱各節段棘突的傾斜度不同,所以棘突與橫突的關系不盡相同,一般有以下規律,可供臨床在數摸確定脊柱節段時參考。

C1~7:相鄰棘突之間與下位頸椎的橫突在同一水平線上。棘突與關節突的下緣在同一水平線上。

T1:棘突與橫突相齊平。T4:T4的棘突與T5的橫突相平。T8:T8的棘突與T9~10、橫突之間相平。

(5)脊髓延角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椎體分為異凹型椎體,雙凹型錐體,前凹型椎體,後凹型椎體和平凹型椎體等。

雙凹型椎體:椎體的兩端凹入,是脊椎動物中最原始的椎體,見於魚類、有尾類、無足類、部分無尾類以及喙頭蜥目。

前凹型椎體:椎體前凹後凸,見於多數無尾類、翼龍、真鱷類和蜥蜴。

後凹型椎體:椎體前凸後凹,見於部分無尾、一些恐龍的頸椎和蜥腳類恐龍的薦前椎中。異凹型椎體:頸椎椎骨之間的關節面呈馬鞍形,椎間關節活動性極大,為鳥類所特有,又稱馬鞍型椎體。

雙平型椎體:椎體關節寬而平,接觸面寬大,椎體間有軟骨的椎間盤相隔,見於哺乳動物。

⑹ 腰椎硬膜囊在哪個位置

硬膜囊是位於椎管內,其主要是圍繞中樞神經組織形成的囊狀結構是一種結締組織,位於大腦部位的稱之為硬腦膜,位於脊髓部位的稱之為硬脊膜,主要是對中樞神經系統起到保護作用。如果出現硬腦膜受壓,病人可能會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其主要發生在脊柱部位的椎間盤突出或者後縱韌帶骨化、以及骨質增生造成椎管狹窄,可導致硬膜囊受壓,出現肢體感覺、運動功能障礙以及大小便失禁等,需要進行手術解除壓迫。
硬膜囊是正常生理結構,是脊柱中的結構,脊柱當中有脊髓,脊髓一直延伸到腰椎。向下是由於有腰椎神經根和骶髓神經根組織,馬尾結構一直向下延伸然後出椎間孔到支配臟器中。再向下有一個封閉腔,腔內層是由脊髓膜延續下來的蛛網膜網狀結構組成,外層是由脊髓外面的硬脊膜所構成,形成封閉的腔,就稱為硬膜囊。
硬膜囊中走行的是馬尾結構,所以硬膜囊對馬尾結構起到保護和支持作用。硬膜囊當中有大量腦脊液,因此在某些疾病需要了解脊髓功能和腦功能的情況下,需要抽取腦脊液。抽取穿刺部位就是通過腰四、腰五或者腰三、腰四的間隙,穿刺到硬膜囊當中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