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胃在哪個位置圖片
胃位於膈下,位置大約位於人體的左上腹,肋骨以下,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腸。胃的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
胃是人和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一部分,是貯藏和消化食物的器官。胃主要將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將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較小的分子,以便進一步吸收。
胃腸道主要受中樞神經系統(CNS)、腸神經系統(ENS)雙重支配,腸神經系統雖然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但它有獨立的反射弧,具有整合功能,可直接接受胃腸道內的各種信息。
可以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參與調控胃腸的功能;同時,消化道壁內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大腦,所以ENS被稱為腸之腦。
(1)碗在哪個位置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食物入胃後,胃內壓逐漸升高,把食糜間斷的推進幽門。酸性食糜進入幽門後刺激腸黏膜,通過神經、體液途徑抑制胃運動,排放中止。
當酸性食糜被十二指腸內鹼性液體中和後,抑制胃運動的作用解除。排空過程中,幽門括約肌限制每次排出食物的量,防止小腸內容物逆流入胃。
一般水只需10分鍾就從人胃排空,糖類食物需2小時以上,蛋白質排空較慢,脂肪更慢,混合性食物需4~5小時。
『貳』 胃在左邊還是右邊胃在哪個位置圖
很多人都有胃痛的毛病,甚至是常態,不過有時候雖然叫著胃痛不一定是胃痛。那麼,胃在左邊還是右邊?一起來了解一下胃在哪個位置圖吧。
胃在左邊還是右邊
胃是人體的消化器官,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的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胃又稱胃脘(guǎn管,又讀wǎn碗),「脘」的古音同「管」,義亦相通。故胃之上為食管,胃之下為腸管,胃居二者之間名為胃管(脘)。其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胃的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分;胃的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中國醫學大辭典胃》按:「胃,匯也,水谷匯聚之所也,為人體內消化器,形如囊,左大右小,橫卧於膈膜下,上端為賁門,接於食道,下端為幽門,連於小腸。」胃乃「六腑」之一。
胃在人體上腹部偏左位置的,右側上腹部的器官為肝膽。
胃在哪個位置圖
胃的位置因體型、體位、胃的虛盈等情況的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矮肥體型者的胃位置較高,瘦長型者胃的位置較低。胃壁肌張力低、飽食後站立時,胃大彎最低點向下 可達髂嵴水平。
胃,居於膈下,腹腔上部,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位;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與脾相表裡。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飲食入口,經過食管,容納於胃,故稱胃為「太倉」、「水谷之海」機體的生理活動和氣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飲食物的營養,故又稱胃為「水谷氣血之海」。《素問·玉版》說:「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是;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容納於胃中的飲食水谷,經過胃的腐熟後,下傳於小腸以進一步消化吸收。如果胃的這一功能發生障礙,可出現食慾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
吃什麼養胃
一、山葯芡實扁豆排骨湯
材料:山葯,芡實,炒薏米,炒扁豆,北芪,白術,豬排骨。
做法:
1、先用水浸泡山葯;豬排骨洗凈血污並斬件;芡實、北芪、白術用清水洗凈。
2、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然後將全部用料放進湯煲內,用中火煲1個半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芡實可以補脾胃、寬腸胃,對於胃口的調動有很到的作用哦!此湯有健脾醒胃、去濕抗疲勞作用,對於脾虛濕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二、紫薯銀耳西米露
材料:紫薯50克,銀耳10克,西米50克,冰糖適量。
做法:
1、銀耳泡發,紫薯洗凈去皮,銀耳撕小塊,紫薯切小塊。
2、鍋內加水燒開,放進西米,先用大火煮5分鍾,再改小火15分鍾,煮到沒有小白點了,就可以了。
3、中間要不停的攪拌,防止粘鍋。煮好的西米放入冷水裡,洗去粘稠物,放在碗里。
4、已打好的紫薯銀耳糊倒進去,攪勻即可。
功效:適用於健脾運胃,久病虛乏者,適宜體質虛弱、消化不良、神疲乏力之人、肺氣虛、肺結核、肺痿咳嗽者食用,患有糖尿病者禁食。
四、桂圓肉淮杞燉花膠
材料:蛤蚧,魚肚,桂圓肉,山葯(干),枸杞子,棗(干),黨參,姜,鹽。
做法:
1、花膠(魚肚)隔夜用水浸透,切塊,用水洗凈。
2、蛤蚧擦去鱗片、去頭、去爪、用水洗凈、切塊。
3、龍眼肉、淮山(山葯)、杞子、黨參、生薑和紅棗用水洗凈。
4、淮山、黨參切成片,生薑去皮、切片,紅棗去核。
5、將全部材料放入電子瓦煲內,加入滾水,燉5小時。加入細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補血強心、補氣止喘、健脾、寧神、滋補強壯、健脾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