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牙疼艾灸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手機好多圖片 2025-02-02 09:48:56
日本哪個牙膏最好圖片 2025-02-02 09:46:41

牙疼艾灸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8-17 16:45:50

① 每天針灸這4個穴位,3天讓你徹底擺脫牙痛

牙痛是臨床常見的疼痛症狀,多因牙齒與牙周局部組織疾患所引起。一般可分為火牙痛和蟲牙痛兩大類,火牙痛又分為風火牙痛、胃火牙痛、虛火牙痛三種,蟲牙痛即去吃牙痛。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齦為胃之絡」,所以牙齦腫痛多屬胃火應清胃,牙齒松而痛多屬虛火應滋腎。

從經絡學角度看,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中,足陽明胃經入上齒中,所以下牙痛多取大腸經穴位,上牙痛多取胃經穴位。

針灸治療取穴:

(1)翳風

治療風火牙痛。風火牙痛的特點是牙痛遇風發作或加重,遇冷痛減,受熱加重,或伴有惡寒、發熱等症狀,多見於急性牙髓炎與根尖周炎初期。

用翳風治風火牙痛是筆者從著名針灸專家彭靜山教授《針灸秘驗》一書中看到的,用於臨床,果然常有針入痛止之效。究其理,翳風屬三焦經學,針之可瀉三焦之火,又是祛風要穴,針治牙痛可直達病所,所以對風火牙痛有良效。  

(2)內庭

治療胃火牙痛。胃火牙痛的特點是疼痛劇烈,牙齦紅腫,可伴有口渴、口臭、尿黃、便秘、舌苔黃膩等胃熱症狀,多見於冠周炎、化膿性根尖周炎。

內庭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性擅清熱。此穴對多數胃火牙痛有效,若胃火較甚,可加刺下關、頰車等穴,如加服清胃散等清熱瀉火解毒中葯,標本兼治,效果更好。同時應囑禁食辛辣、牛羊肉等性溫助火之品。

(3)太溪

治療虛火牙痛。虛火牙痛的特點是牙齒隱隱作痛,程度較輕,午後與夜間或過性生活後可能加重,牙齦多不紅腫,常出現牙齒松動、咬物無力或牙齦出血。可伴有腰酸、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虛火旺症狀。多見於老年人慢性牙周病,但年輕人患虛火牙痛者也時有多見。

不少虛火牙痛是下午5~7點發作或加重,可於發作前針太溪,往往針後牙痛即不再發作,繼針數次,可不復發。

(4)大杼

治療齲齒或虛火牙痛。張善忱老師在講授《針灸學》時談到,自己曾患牙痛,先針常用穴位不效,後想到齒為骨之餘,而骨會大杼,所以便自己按壓大杼穴,結果按之牙痛即止。

大杼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第11個穴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以上這幾個穴位都是可以治療各種牙痛,但注意穴位一定要找准,最好在醫師照看下進行。

② 合谷穴准確位置圖 牙疼

合谷穴的位置在手的背側,就是在第二掌骨的中點下緣的位置。用手按合谷穴,可以有明顯的酸脹感覺,簡便的取穴方法可以有:用手的大拇指,然後放在這兩個拇指和食指之間,拇指指尖到的這個位置,就是合谷穴的位置,這是合谷穴的簡便取穴法。合谷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一骨間背側肌中,深層有拇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為頭靜脈的起部,腧穴近側正當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分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哪個穴位按摩,可以緩解牙疼

手上有合谷穴,位於虎口,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手指按壓有明顯的疼痛感。合谷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善於治療頭面部疾病。按壓時,取牙痛對面的合谷穴,用拇指由輕到重按壓,指力偏向第二掌骨,使之有強烈的酸脹痛感(以承受為度),配合輕揉,連續操作2~3分鍾,牙痛即可緩解或消失。

以上就是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啊。

④ 牙疼可以使用艾灸嗎

艾灸陽溪穴治療牙痛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牙痛也可以採用精艾條灸合谷穴,頰車穴兩個穴位的灸法。只需要每穴灸5分鍾,一般灸到皮膚發紅,有熱感就可以了。灸時也可以左痛灸右邊的穴位,右痛灸左邊的穴位

⑤ 出現牙疼按摩哪個穴位能夠緩解

牙痛在生活中很常見,有可能是因為胃火過盛、齲齒、智齒、牙齒遇到刺激引發的,牙疼主要分為兩大類:上火牙痛和齲齒牙痛。那麼怎樣緩解牙疼呢?適當按摩穴位可以快速緩解牙痛,按摩手部的合谷穴可以緩解牙疼,按摩迎香穴、下關穴、頰車穴等穴位也可以緩解疼痛。

1.出現牙疼可以按摩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的第1、2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牙痛時可以將右手大拇指按左手戶口合谷穴位置,然後左手按右手,左右交替進行。按三分鍾左右局部出現酸脹感見效。

4.出現牙疼可以按摩頰車穴。

頰車穴在耳下、下頜角處,咬牙是咬肌隆起的地方。用雙手拇指指腹,放於同側面部頰車穴,適當用力,由輕漸重按壓0.5~1分鍾。即可解痙止痛,活血消腫。

總之,牙痛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在牙痛時可以試著按摩迎香穴、下關穴、頰車穴等穴位,並且平時飲食要注意清淡,避免冷、熱、酸、甜對口腔的刺激導致牙疼加劇。注意遇事不要著急不要上火,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健康生活,減少牙痛。

⑥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主治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主治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主治,足三里是中醫概念所指的一處重要穴位,而艾灸是我們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的一種養生舒緩方式,對於足三里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以下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主治。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主治1

足三里穴位於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即:膝關節處有一個髕骨,髕骨下兩邊有兩個坑,叫膝眼穴,內側的叫內膝眼,外側的叫外膝眼,從外膝眼開始,往下,四個指。脛骨的前邊一個指頭寬,然後四個指頭在外膝眼的下面,這個位置就是准確的足三里穴。)

第二種尋找方法:用右手掌心按准右腿膝蓋頂部,五指朝下,中指頂端向外一指的位置就是右腿足三里。(把你的手腕橫紋,對准膝蓋處髕骨的上邊,這手自然的搭下去,中指尖指的位置)換左手用同樣方法可以找到左腿足三里。

【按摩足三里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1、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

2、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

3、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楊痿,移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4、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溫馨提示】

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鍾,每分鍾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主治2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中指)處。

【快速取穴】坐位屈膝,取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量4橫指(即3寸),按壓有酸脹感。

【取穴技巧】站位彎腰,同側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其餘4指向下,中指指尖處。

【穴位解剖】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同身寸法】點擊查看》》【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範圖】

【穴名解說】

【足三里穴】Zú sān lǐ(ST36),經穴名。《靈樞。本輸》原名三里、下陵。《聖濟總錄》名足三里。別名鬼邪、下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土)穴。

【名解】「足三里穴」,「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穴位含義】胃經氣血在足三里形成較大的氣血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足三里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濕,生發胃氣。

【足三里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胃腸虛弱、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癭氣、腸雷鳴、腹瀉、便秘、肝臟疾患、胃痙攣、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胃下垂、尿路感染、下肢不遂、高血壓、肥胖、口臭等。

【功效作用】生發胃氣、燥化脾濕、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

【臨床應用】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腎炎、腎絞痛、膀脹炎、陽痿、【遺】精、功能性子宮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保健原理】本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治療范圍很廣,包括循環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方面的疾病,為長壽第一保健要穴。

【穴位配伍】足三里穴配天樞穴、三陰交穴、腎俞穴、行間穴,具有調理肝脾、補益氣血的作用,主要治療月經過多、心悸;足三里穴配中脘穴、內關穴、具有和胃降逆、寬中利氣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胃痛配伍穴位:足三里穴、滑肉門穴

疾病概述: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症狀,多見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能症。也見於胃黏膜脫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及膽石症等。

按摩順序與技法:坐椅上,用右手掌按膝蓋骨正中央,輕抓膝蓋。中指沿脛骨伸長,在中指尖水平畫線,與食指方向延長線交匯處就是足三里穴。可採取按壓的方式按摩1分鍾,然後按摩滑肉門穴3分鍾。

注意:揉按此處穴位時,有打隔、放屁,以及腸胃蠕動或輕瀉等現象,都屬於正常反應。

嘔吐配伍穴位:中脘穴、缺盆穴、天突穴、內關穴、足三里穴、陽白穴、太沖穴

癭氣配伍穴位:合谷穴、足三里穴、氣舍穴、列缺穴、風池穴、天沖穴

《靈樞》:「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早晨正准備出門,突然感到胃部抽搐,或者遇到胃腹悶脹、吐酸、嘔吐、腹瀉、便秘等症狀。只要經常按摩足三里穴,就能夠達到治療保健效果。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經穴用法】推拿:指揉法、點按法、推法。

【特效按摩】每天用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5~10分鍾,每分鍾按壓15~20次,長期堅持,可以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益壽延年。

【按摩手法】用手指指腹推按足三里穴1~3分鍾,可改善消化不良、下肢痿痹、下肢不遂。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足三里穴5~10分鍾,一天一次,可以治療腹脹腹痛、腳氣、下肢不遂等。

【拔罐療法】用氣罐留罐10~15分鍾,隔天一次,可以治療中風、腳氣、水腫、消化不良。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刮拭足三里穴,以潮紅發熱即可,可以治療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穴義】胃經氣血在此形成較大的氣血常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濕後固化於足三里穴周內外,天部之氣則循胃經上行。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主治3

足三里簡介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足三里的功效與作用

足三里穴是保健大穴,已經深入人心!今天上午門診來一奶奶89歲,精神不錯,步履穩健,只是訴牙疼。

張嘴一看,滿口牙齒,整整齊齊!

滿屋病人及家屬均在唏噓老奶奶身子骨硬朗。

扎針止痛後,都禁不住向老奶奶取健康經!

「30多年前,我50幾歲,鬧胃病,村裡有個老教師幫我扎了足三里穴,從那以後,我按照老師說的,自己采艾葉,捲成艾條,每天灸足三里,後來我胃病沒了。

可是,灸足三里已經成習慣了。

現在孩子孝順,我也不用自己采艾葉了,孩子們每年給買現成的艾條,我每天堅持灸足三里,渾身有勁兒,基本沒鬧過毛病,沒給孩子找過麻煩!」

下面我們來揭開足三里的神秘面紗!

足三里又名,下陵穴,胃管穴,為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

一、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里穴之名也。

三里,指穴內物質作用的范圍。

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范圍,通常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足三里穴後,散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於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范圍,如三里方圓之地。

二、下陵。

下,下部。

陵,土丘也。

指本穴為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沉積之處。

沉積後堆積如土丘。

三、胃管。

胃,土也。

管,管道也。

胃管名意指本穴為脾土微粒運送的通道。

四、胃經合穴。

因胃經自厲兌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於此,故為胃經合穴。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水氣化於天,變為天部經氣,物質的運動,只有土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脾屬土,故本穴能燥化脾濕,生發胃氣。

因為足陽明經多氣多血,足三里穴又是胃經的合穴,所以他的功能強大,治療范圍廣泛。

消化系統疾病,惡心嘔吐、呃逆反酸、腹痛拉肚、便秘調理都是他的強項;神經系統疾病,「治萎獨取陽明」腦卒中急性期、恢復期的調理、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周圍神經系統疾病、脊柱相關疾病、脊髓損傷等都會得到更多氣血的濡養,以促功能恢復;更年期的調理,膝關節病,下肢疼痛、麻木等等都有可喜療效;

而且足三里穴保健、強壯功能強大,羨慕開頭的奶奶,那就一起做起來。

灸足三里,走起!

足三里的作用

足三里能有些夠治療胃部的疾病的作用,腹脹、腹痛通過艾灸足三里都可以得到緩解。建議患者應當要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治療。同時也需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能夠有效的緩解症狀。同時還是要注意適當的多鍛煉一下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