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夏季高溫容易中暑,對這哪些穴位按摩可急救
穴位按摩療法輕症中暑,可取足三里、大椎、曲池、合谷、內關五穴,以單手拇指或雙手指順該穴經絡走向,由輕至重在該穴位上掐壓,緩慢疏推和點按穴位,反復進行3-5分鍾
❷ 灸大椎穴有哪些好處啊
大椎穴,古人稱它為「諸陽之會」,這個穴位在背部的最高點,背部本來就屬陽,所以大椎穴堪稱陽中之陽,《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意思是,大椎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所以陽氣非常足。這時就產生一個疑問「是不是大椎穴是補陽的呢?」,這樣想可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既然被稱為「大椎」,當然就要其「老大」的作用,其調和作用。所以,它的作用不限於補陽,當陰陽相爭的時候,刺激大椎,可使陰陽平衡。
大椎穴:
【取穴】:正坐低頭大椎穴 ,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主治】: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感冒、過敏性疾病、頸椎病等。治療寒涼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選穴位。
【作用】:大椎屬於督脈,有通督行氣,貫通督脈上下之作用。
【方法】:大椎穴位,如果是胖人可以使用雙孔的艾灸盒施灸,點燃後放入兩根艾條;瘦人可以使用單孔的,每次艾灸10-20分鍾。以自己適應為度,可以逐漸延長施灸時間。
❸ 懸灸爐艾灸的常用穴位都有哪些
今天介紹的15個穴位是我們在艾灸時經常要用到的常用穴位,說它們常用,並不是說它們普通,而是因為有效,所以才經常用到它們。希望各位艾友記住他們的功效!
很多艾友說記不住,
多用就記住了!不僅會記住,自己慢慢也會巧用它們了,
這就是老話說的:
熟能生巧!
很多艾友反應,冬天艾灸不是很方便,這些穴位你或艾灸或點揉都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1,百 會 穴
憂郁煩躁失眠點百會
百會屬督脈,位於人體頭部,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端連線的交點處。
作 用:
(1)按摩這個穴位,具有開竅寧神的作用,能治療失眠、神經衰弱;
(2)長期按壓這個穴位,有平肝息風的作用,能治療頭痛、眩暈、高血壓、中風失語、腦貧血、的作用,能治療脫肛、子宮脫垂等疾患。
自我按摩:
雙手中指交疊,用力向下按揉這個穴位,有酸脹感、刺痛的感覺;每次按揉1-3分鍾。
艾灸方法:
很多艾友會覺得百會穴不好灸,實際上用一個單孔艾灸盒扣在百會穴上艾灸15分鍾也很好。
2,風 池 穴
清熱醒腦還治感冒
風池穴屬膽經的穴道,位於人體的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大概與耳垂齊平。
作 用:
(1) 按摩這個穴位,具有醒腦明目,快速止痛、保健調理的功效;
(2) 長期按摩這個穴位,對感冒、頭痛、頭暈、中風、熱病、頸項強痛、眼病、鼻炎、耳鳴、咽喉患病、腰痛等疾患,具有很好的調理保健效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用大拇指的指腹從下往上按揉,左右兩穴,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大約1-3分鍾。也可以自己用艾灸盒扣在這里艾灸10分鍾。
3,攢 竹 穴
消除疲勞眼睛好
攢竹穴,屬膀胱經的穴道,在眉毛內側端,眼眶骨上凹陷處。
作 用:
(1)此穴對慢性結膜炎、淚液過多、眼瞼震顫、眼睛疼痛症狀都有明顯的療效;
(2)按摩此穴,能夠緩解視力不清、眼睛紅腫等症狀;
自我按摩艾灸:
每天隨時隨地的輕輕按揉攢竹穴,時間不限,越多越好。可以用點燃的艾條,在眼睛眶周圍打著圈艾灸,每天2-3次,每次每隻眼睛3-5分鍾。
4,迎 香 穴
拋掉鼻炎和鼻塞
迎香穴屬大腸經的穴道。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
作 用:
(1) 按壓迎香穴,能夠治療各種鼻症, 如鼻腔閉塞、嗅覺減退、鼻瘡、鼻內有息肉、鼻炎、鼻塞、鼻出血等;
(2)按壓此穴,對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等也有一定療效;在中醫臨床中,還運用迎香穴治療面部神經麻痹或痙攣等問題。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鍾。可以用點燃的艾條,從印堂穴一直灸到鼻尖,上上下下,每天2次,每次3-5分鍾。
5,合 谷 穴
牙痛是病也不怕
合谷穴屬大腸經上的穴道,當拇指和食指伸張時,在第一、二掌骨的中點,稍微偏向食指處。
作 用:
(1)合谷穴為全身最大剌激點,可以降低血壓、鎮靜神經、調整機能、開關節而利痹疏風,行氣血而通經清瘀;
(2)能治頭面的各種症狀,不但對牙齒、眼、喉、都有良好的功效,還能止喘、療瘡等;
(3)長期按壓此位,對反射性頭痛、耳鳴、耳聾、扁桃體炎、視力模糊、呼吸困難、肩胛神經痛、失眠、搜索關注公眾號學艾灸,神經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調理保健效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次按壓左右手各1-3分鍾。取艾條懸灸合谷穴15分鍾。
6,內 關 穴
按撫你的胃,體貼你的心
內關穴,屬心包經的穴道,在人體的前臂掌側,從近手腕的橫皺紋的中央,往上大約三指寬的中央部位。
作 用:
(1)這個穴位對懷孕嘔吐、暈車、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惡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腹瀉、痛經等症狀,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2)長期按壓此穴位,對心絞痛、精神異常、風濕疼痛、胃痛、中風、哮喘、偏癱、偏頭痛、產後血暈、憂鬱症,具有明顯的改善和調理作用;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每次按壓3分鍾,按到該處酸脹為止。也可以按摩3分鍾後,再艾灸5分鍾,效果更好。
7,天 宗 穴
美體健胸按天宗
天宗穴屬於小腸經上的穴道,在肩胛骨中點下緣,下一寸處。
作 用:
(1)按壓此穴,具有疏通肩部經絡、活血理氣的作用;對肩胛疼痛,上肢不舉效果很好。
(2)此處穴位,是治療女性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的特效穴位。按此穴位,對於乳房疼痛、乳汁分泌不足、胸痛也有明顯的療效;
自我按摩艾灸法:
穴位處有酸脹感,先左後右,如有人幫助,也可雙側同時按揉1-3分鍾。或者用艾灸盒扣在這里艾灸20分鍾。
8,中 渚 穴
更年期女性的好朋友
中渚穴屬手三焦經的穴道,在人體手背部位,小指與無名指的指根間下2厘米的手背凹陷處,用力按壓,會有力量脫落之感。
作 用:
(1)此穴位對耳聾、耳鳴、頭痛、咽喉痛、失眠等具有療效;
(2) 此穴位還能治療前額疼痛、肩背疼痛、肋間神經痛、手指不能屈伸等症狀,都有很好的調理和保健作用。
自我按摩艾灸法:
先左後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鍾。取艾條懸灸中渚穴10分鍾。
9,關 元 穴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
關元穴又稱丹田穴,屬任脈的穴道,在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三寸,就是這個位置。
作 用:
(1) 有培腎固本、調節回陽的作用,能夠治療陽痿、早泄、月以不調、崩漏、帶下、不孕、子宮脫垂、閉經、遺精、遺尿、小便頻繁、小便不通、痛經、產後出血、小腹痛、腹泄、腹痛、痢疾等症狀;
(2) 長期按摩這個穴位,對尿路感染、腎炎、脫肛、中風、尿道炎、盆腔炎、腸炎、腸粘連、神經衰弱等疾患,都有很好的療效,而且有調理、改善的功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左手中指的指腹按壓穴位,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壓基手中指的指甲上,兩手中指同時用力揉按穴位,有酸脹感,每天早晚左右手輪流按揉,先左後右,每次大約1-3分鍾。或者用方形4孔艾灸盒扣在關元處艾灸40分鍾,同時兼顧中脘穴、肚臍、氣海。
10,長 強 穴
便秘腹瀉好幫手
長強穴屬督脈的第一穴道,在人體的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中點處。作 用:
(1)按摩此穴,能夠促進直腸的收縮,使大便暢通,還能治療便秘,並且能迅速止腹瀉;
(2)長期按壓此穴,具有通任督、調腸腑的作用,對腸炎、腹瀉,痔瘡、便血、脫肛等疾患,這么好的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學艾灸,都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自我按摩:
每天分別用左右兩手各揉按1-3分鍾,先左後右。
11,足 三 里
常按足三里,胃病遠離你
保健大穴
足三里主治腹部上、中、下三部之症,因此名為「三里」,此穴位於人體下肢,為了和手三里區別,故稱為「足三里」
作 用:
(1)此穴有養生保健的功能,能夠增強體力、消除疲勞、強壯神經、預防衰老、對結核病、傷風感冒、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溢血後遺症具有預防治療的作用,經常按摩,能夠祛病延年,所以也稱長壽穴。(2)經常按摩,能夠理脾胃、調氣血、補虛弱、防治腸胃疾病,對胃腸虛弱、胃功能低下、食慾不振、贏瘦、消化吸收不良、肝臟疾患、胃炎腸炎、胰腺炎胃下垂等,都具有很的療效;
(3)按摩此穴,還能增強下肢體力,防治四肢腫滿、倦怠、股膝酸痛、軟弱無力等症,對脛腓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風濕痹痛、末稍神經炎等都有療效。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按一次,每次1-3分鍾。也可以每天艾灸此穴30分鍾。用單孔艾灸盒艾灸30分鍾。
12,三 陰 交
婦科疾病的剋星
三陰交指足部的三條陰經(肝、脾、腎)中氣血物質在此穴交會,故名「三陰交」。
三陰交屬脾經上的穴道,在人體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
作 用:
(1)此穴是婦科主穴,對婦科疾病很有療效,如子宮功能性出血、月經不調、經痛、帶下、不孕、崩漏、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等;(2)按壓此穴能治療男孩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如遺精、遺尿、陽痿等;
(3)三陰交穴能排除瘀血,產生新血,經常按此穴能有效去除減頭皮屑。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按1-3分鍾。也可以每天艾灸此穴30分鍾。用單孔艾灸盒艾灸此穴30分鍾。
13,委 中 穴
腰痛背痛求委中
委中穴屬膀胱經上的穴道,在膝蓋里側中央。
作 用:
(1)按摩此位,具有通絡止痛、利尿祛燥的作用;
(2)長期按此穴位,對腰背、腿部的各種疾病,如腰腿無力、腰痛、腰連背痛、腰痛不能圍側等,都有良好的療效;搜索關注公眾號學艾灸,對下肢癱瘓,臀部疼痛、膝關節疼痛等病症也作用明顯。
自我按摩艾灸法:
食指放在膝蓋里側,就是腿彎的中央部位,用食指按壓,有酸脹感。每次左右兩側各按揉1-3分鍾,也可雙側同時按揉。可以用艾灸盒艾灸出現20分鍾。
14,內 庭 穴
手肢冰冷找內庭
內庭穴屬足胃經上的穴道,在足的次趾與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的陷凹中。
作 用:
(1)對四肢冰冷,喜歡獨處靜卧,不喜歡聽聞人聲,就按此穴;
(2)對牙齒痛、風疹塊、急性腸胃炎能及種急慢性胃炎,具有很好的保健調理功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鍾。取艾條懸灸此穴10分鍾。
15,涌 泉 穴
緩解腰酸背痛找湧泉
湧泉穴屬足腎經上的穴道。在足底足前部的凹陷處,第二、第三趾的趾縫紋頭端和足跟連線的前1/3處。
作 用:
(1)經常按此穴,具有散熱生氣的作用;
(2)長期按摩此穴,能夠益腎、清熱、開郁;
(3)按摩此穴,治療咽喉腫痛、頭痛、目眩、失音、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中風、高血壓、不孕、月經不調、陰癢、糖尿病、更年期障礙、腎臟疾病。
自我按摩艾灸法:
左右腳心每日早晚各推按1-3分鍾。按摩後再艾灸此穴10分鍾最好。
❹ 三伏天艾灸有利於人體健康,三伏天艾灸哪些部位
人體最大的穴位-大椎穴。標準定位:當你設置穴位時,你是坐著的。穴位位於人體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的凹陷處。如果突起的骨頭不明顯,就讓患者移動頸部,不動的關節就是第一胸椎,大概在肩膀水平。主治:發熱、瘧疾、咳嗽、呼吸困難、骨蒸潮熱、頸肩背痛、腰脊柱強壯、角弓延長、小兒驚風、癲癇綜合征、五勞不足、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腎經大穴,降火-湧泉穴。標準定位:取穴時,可以採取坐或仰躺,雙腳指向的姿勢。湧泉穴位於前腳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頭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主治:神經衰弱、精力減退、疲勞、婦科病、失眠、嗜睡、高血壓、頭暈、焦慮、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腎病等。穴位按壓治療腦出血後恢復、穴位按壓治療膀胱炎、穴位按壓治療白發等。艾灸方法:可懸掛艾條或艾灸銅壺進行艾灸。艾條懸灸各穴15-20分鍾,銅壺灸各穴30-50分鍾。
❺ 三伏灸各階段灸哪裡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現在就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一下三伏灸各階段灸吧。
三伏灸各階段灸
1、慢性支氣管炎:
症狀:咳嗽、咳痰或氣喘的症狀出現在兩年以上,每次發作持續三個月以上的。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冬季發作,春夏緩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膏育俞穴;
中伏取雙側定喘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雙側百勞穴、命門穴、雙側腎俞穴。
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細辛半份,烘乾磨粉,用生薑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約為10mm,厚約為3mm大小的餅狀,備用。
具體操作:把做好的葯餅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貼葯時間視年齡、病情輕重而定,15周歲以下和病情較輕的貼4~6小時,其他的貼6~8小時。從初伏的第1天開始貼,然後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貼葯1次。
2、哮喘:
症狀: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悶、咳痰等表現。最典型的症狀是呼氣的時候,發作性的時候有哮鳴音出現。嚴重的需要坐起來才能正常呼吸,經常乾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間及凌晨發作,秋冬寒冷的季節常常會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雙側肺俞穴。
葯物:白芥子、甘遂、細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療前1天用薑汁及凡士林調成膏狀備用。
具體操作: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約2.5×3cm、厚約0.3cm的鮮生薑片,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後把調好的膏葯貼到穴位上,一般貼4~24小時以後撕掉即可。
3、過敏性鼻炎:
症狀:噴嚏、鼻癢、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見的四大症狀。通常是突然和劇烈的打噴嚏;鼻癢,鼻涕多,但是經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氣,還常伴眼睛發紅、發癢以及流淚,甚至頭暈、頭痛等症狀。
穴位:初伏取雙側百勞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脾俞穴;
末伏取雙側大杼穴、雙側肺俞穴、雙側腎腧穴。
葯物:甘遂、麻黃、細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鮮的薑汁調勻,做成直徑約為10mm,厚約為3mm大小的膏葯餅,備用。
具體操作:分別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貼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貼葯保留4h左右。
4、預防感冒:
症狀:平常體質虛弱,氣候稍微變化或到寒冷季節極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雙側風門穴、雙側肺俞穴、雙側定喘穴、雙側膏肓俞穴。
葯物:生白芥子、細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乾研成粉末,用生薑汁調成稠糊狀,做成直徑為2.0 cm,厚約0.5 cm大小的葯餅,正中放少許麝香,備用。
具體操作:將新鮮生薑切成5分硬幣厚,2 cm×2 cm大小的薑片,放在大椎、風門穴上,在薑片上放直徑為1cm的圓錐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膚潮紅,連續灸三次。然後把做好的葯餅放在穴位上,用風濕膏固定。每次貼葯時間視年齡而定,15歲以下者貼4~6 小時,15歲以上者貼6~24小時,從初伏的第一天開始貼,中伏、末伏各貼葯1次。
三伏灸怎麼做
少商穴:人體肺經最末的一個穴,屬手太陰肺經。位於拇指末端橈側,指甲根角側上方0.1寸,主治咽痛喉腫、中風、中暑、昏厥、發熱、癲狂、癔病等證;屬十三鬼穴之“鬼信”。
明代楊繼洲在其《針灸大成》中提到“鬼哭穴”,把雙手的大拇指用繩子綁起來,在指甲之後兩邊用艾火灸燒,其穴相當於少商穴。楊氏認為,灸的時候鬼邪會哭著散去,疾病即康復。
勞宮穴: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勞宮穴五行屬火。功用清心泄熱,開竅醒神,極擅長治療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學艾灸如腦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病、精神病以及驚厥等。其穴亦屬十三鬼穴,名為“鬼窟”。
少沖穴:屬於手少陰心經,位於小指指甲內側,小指橈側,指甲角0.1寸處,主治心悸,心痛,胸脅痛,癲狂,熱病,昏迷、喉嚨疼痛等。
三伏天為什麼要艾灸
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艾灸、穴位帖敷、針刺、葯物內服等,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葯物或非葯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據穴位的主治病證,在人體的特定穴位上進行葯物貼敷、葯物注射、艾灸、埋線、刮痧、拔罐,或內服葯物等,其中艾灸和穴位貼敷運用最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