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東在地圖哪個位置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為黃淮海平原,連接中原,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毗鄰,南及東南分別與安徽、江蘇兩省相望;中部為魯中山區,地勢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畿,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均臨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1)山東省在地圖上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截至2014年1月,山東省有17個地級市,以下分為137個縣級行政區,包括55個市轄區、27個縣級市和55個縣;以下再分為1869個鄉級行政區,包括478個街道辦事處、1113個鎮、271個鄉和7個其它鄉級行政區。
山東省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窪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為山東省最高點。黃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為山東省陸地最低處。
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山東省氣溫地區差異東西大於南北。全年無霜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遞增,魯北和膠東一般為18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
山東省光照資源充足,光照時數年均2290—289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季節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於夏季,易形成澇災,冬、春及晚秋易發生旱象,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❷ 山東地圖全圖
1.截至2016年12月31日,山東省土地調查面積總計15.79萬平方公里。2015年山東省年末總人口9847.16萬人。
2.截至2016年12月31日,山東省轄濟南、青島、淄博、棗庄、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單位137個(市轄區54個、縣級市27個、縣56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826個(街道辦事處647個、鎮1106個〔回族鎮4〕、鄉73個)。
(2)山東省在地圖上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1.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
西部為黃淮海平原,連接中原,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毗鄰,南及東南分別與安徽、江蘇兩省相望;中部為魯中山區,地勢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為山東半島,伸入黃海、渤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畿,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均臨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2.山東省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中國溫帶水果之鄉,國內生產總值穩居全國第三名,佔中國GDP總量的1/11。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
❸ 山東省的地圖什麼形狀
截止2019年2月,山東省地圖形狀如下: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土地調查面積總計15.7965萬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東省轄濟南、青島、淄博、棗庄、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單位137個(市轄區55個、縣級市26個、縣56個),鄉鎮級行政單位1824個(街道辦事處660個、鎮1094個〔回族鎮4〕、鄉70個)。
(3)山東省在地圖上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山東行政區劃溯源,與全國一樣,大致萌芽於夏代。在氏族部落基礎上聯成的一些「方國」,孕育著行政區的胚胎。夏商時期,今山東地域范圍的方國,文獻上記載的有130多國。其中,夏後氏後國和夏世侯伯之國13個,商氏後國和商氏侯伯之國15個,東夷族氏族部落演進為國者100多個。
秦統一後,在山東分置齊、琅琊、東海、東、薛等郡。西漢初有十郡六國,東漢分屬青、兗、徐、豫四州,三國時大體略同。洪武九年(1376年),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直到清代,始將山東政區的名稱定為「山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