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影像中如何區別大腦幕上區和幕下區的結構
幕上/下的區別是以小腦幕為界的,MRI上要區分中要找到小腦幕就行了。小腦幕切跡在高於竇匯處呈「V」形;與大腦鐮相連處為「Y」形;於竇匯層面呈「M」形。位於上述V、Y、M兩側的病灶為幕上病變;其內側的病灶為幕下病變。
(1)小腦是在頭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幕指的是小腦幕,是大腦與小腦的一個交界,幕上指的是大腦的枕葉部分,幕下指的是小腦,還有枕大池之類的,這並不是在一個斷層上面的,而是多個斷層的,是一個實質器官的分界。
大腦與小腦之間的硬腦膜隔。形似帳幕,是張在顳骨岩部和橫竇之間、呈水平位的硬腦膜皺襞,將大腦的枕葉和小腦半球分隔開。小腦幕由左右兩部合成,兩部分別向內上於正中線相遇,並與大腦鐮相連。幕的前緣游離,呈切跡狀,稱為幕切跡。
小腦幕-網路
Ⅱ 下丘腦在人體什麼部位
在腦袋中間的位置。下丘腦又稱丘腦下部。位於大腦腹面、丘腦的下方,是調節內臟活動和內分泌活動的較高級神經中樞所在。通常將下丘腦從前向後分為三個區:視上部位於視交叉上方,由視上核和室旁核所組成;結節部位於漏斗的後方;乳頭部位於乳頭體。下丘腦位於丘腦下鉤的下方,構成第三腦室的下壁,界限不甚分明,向下延伸與垂體柄相連。下丘腦面積雖小,但接受很多神經沖動,故為內分泌系統和神經系統的中心。它們能調節垂體前葉功能,合成神經垂體激素及控制自主神經和植物神經功能。
Ⅲ 小腦的小腦解剖學
從外觀上看,小腦中間有一條縱貫上下的狹窄部分,捲曲如蟲,稱為蚓部。蚓部兩側有兩個膨隆團塊稱為小腦半球。在小腦蚓部和半球表面有一些橫行的溝和裂,將小腦分成許多回、葉和小葉。在這些橫貫小腦表面的溝和裂中,後外側裂和原裂是小腦分葉的依據。後外側裂將小腦分成絨球小結葉和小腦體兩大部分,而原裂又將小腦體分成前葉和後葉。這樣,前葉、後葉和絨球小結葉便構成了小腦3個橫向組成的分部。在小腦的分葉中,為了簡化命名,拉塞爾提出羅馬字的命名系統,他將小腦蚓部從前到後按Ⅰ~Ⅹ次序分成10個小葉;對小葉的半球部分,則在代表各小葉的羅馬字前冠以H,例如HⅥ即表示小腦第Ⅵ小葉的半球部分。
從發生學的觀點來看,絨球小結葉出現最早,是小腦最古老的部分,被稱為古小腦,它主要接受來自前庭核和前庭神經的傳入纖維,調節軀干肌肉的活動,在維持肌緊張、身體平衡和姿勢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前、後葉的蚓部及後葉蚓部的後外側部出現得稍晚,稱為舊小腦,其主要功能與頭部和身體的本體感受和外感受的傳入信息有關,有調節肌緊張的作用;小腦半球的大部分和部分蚓部發展得最晚,稱為新小腦,它在人類最為發達,主要接受經腦橋接轉的來自大腦皮質的纖維,參與由大腦皮層發起的隨意運動的調節。在位相性的活動和肌肉的協調運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小腦的表面被覆著一層灰質,叫做小腦皮層;皮層的下方是小腦髓質,由出入小腦的神經纖維和4對小腦深部核團組成。小腦皮層分為3層,從表及里分別為分子層、浦肯野氏細胞層和顆粒細胞層,皮層里含有星狀細胞、籃狀細胞、浦肯野氏細胞、高爾基氏細胞和顆粒細胞等5種神經元。在這些細胞中只有浦肯野氏細胞發出軸突離開小腦皮層,成為小腦皮層中唯一的傳出神經元;其他4種均為中間神經元,它們的神經末梢都分布在小腦皮層之內。所有小腦葉片都有同樣的神經組織結構(圖2)。在分子層內,星狀細胞和籃狀細胞(亦稱內星狀細胞)的軸突走向均與小腦葉片的長軸相垂直。每個星狀細胞都有抑制性的軸樹突觸與數個浦肯野氏細胞的樹突相接觸,每個籃狀細胞都有抑制性的軸體突觸通過它的筐籃狀神經末梢與數個浦肯野氏細胞的胞體相接觸;在顆粒層內,每個顆粒細胞有一個胞體和4~6支短的樹突。顆粒細胞的軸突向上伸至分子層,在那裡呈T字形分成兩支,以相反的方向沿著葉片的長軸走行,被稱為平行纖維,其長度可達5~7毫米。平行纖維與浦肯野氏細胞、星狀細胞、籃狀細胞和高爾基氏細胞的樹突形成興奮性的軸樹突觸。高爾基氏細胞位於顆粒層的上部,它的樹突分支伸向分子屋,軸突卻終止於顆粒層,與顆粒細胞的樹突和苔狀纖維的末梢共同組成小腦小球,成為一種突觸復合體,即苔狀纖維的末梢與顆粒細胞的樹突之間為興奮性突觸,高爾基氏細胞的軸突與顆粒細胞的樹突之間為抑制性突觸;在浦肯野氏細胞層內,浦肯野氏細胞的胞體排列整齊有序,其樹突分支伸向分子層,沿與葉片相垂直的平面分布,而它的軸突則向下穿出小腦皮層,與小腦深部核團的神經元接觸而形成抑制性突觸。每個浦肯野氏細胞的軸突都有返行的側支與其他的浦肯野氏細胞、高爾基氏細胞及籃狀細胞構成抑制性突觸。在小腦左、右半球深部的髓質中,每側各埋藏著4個由神經細胞群構成的神經核團,由內側向外側分別為頂核、栓狀核、球狀核和齒狀核,其中栓狀核和球狀核常合稱為間位核。
小腦與外部的聯系通過3對由小腦傳入和傳出纖維組成的巨大神經纖維束進行,分別稱為上、中、下小腦腳或小腦臂。小腦借這3對腳與腦干相連,而且通過它們與其他的神經結構相聯系,是小腦與外部聯系的必經之路。在小腦腳中,傳出纖維佔四分之一,而傳入纖維約佔四分之三。
由小腦皮層的傳出神經元浦肯野氏細胞軸突構成的傳出纖維,首先到達小腦的深部核團,在這些核團轉換神經元後,再離開小腦。從小腦皮層浦肯野氏細胞到小腦深部核團的纖維聯系,稱為皮層—核團投射。這種投射具有一定的方位特徵,蚓部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主要投射到頂核,部分投射到前庭外側核;半球部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投射到齒狀核;介於蚓部和半球之間的旁蚓皮層的浦肯野氏細胞則投射到頂核和齒狀核之間的間位核。根據皮層—核團投射的這種解剖學特徵,可將小腦分成三個縱向區:①內側區,由蚓部皮層和它所投射到的頂核共同組成,該縱區管理整個軀體的姿勢、肌緊張和平衡;②外側區,由半球皮層和齒狀核組成,管理同側肢體的靈巧運動;③間位區,由旁蚓皮層和間位核組成,管理同側肢體的姿勢和靈巧運動。近年的研究,又進一步將上述3個縱區劃分為7個縱區。
Ⅳ 人的下丘腦在哪個位置
人的下丘腦在第三腦室下部的側壁和底部。
下丘腦位於丘腦溝以下,形成第三腦室下部的側壁和底部。重量僅4g,佔全腦的0.3%左右,它是植物神經的皮質下最高中樞,邊緣系統、網狀結構的重要聯系點,垂體內分泌系統的激發處。主要包括乳頭體和結節部、視上部。
生理功能:
下丘腦是大腦皮層下調節內臟活動的高級中樞,它把內臟活動與其他生理活動聯系起來,調節著體溫、攝食、水平衡、血糖和內分泌腺活動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下丘腦內控制攝水的區域與上述攝食中樞極為靠近。破壞下丘腦外側區後,動物除拒食外,飲水也明顯減少;刺激下丘腦外側區某些部位,則可引致動物飲水增多。
下丘腦的神經分泌小細胞能合成調節腺垂體激素分泌的肽類化學物質,稱為下丘腦調節肽。這些調節肽在合成後即經軸突運輸並分泌到正中隆起,由此經垂體門脈系統到達腺垂體,促進或抑制某種腺垂體激素的分泌。
下丘腦存在大量的TRH神經元,它們主要分布於下丘腦中間基底部,如損毀下丘腦的這個區域則引起TRH分泌減少。
TRH神經元合成的TRH通過軸漿運輸至軸突末梢貯存,延伸到正中隆起初級毛細血管周圍的軸突末梢在適當刺激作用下,釋放TRH並進入垂體門脈系統運送到腺垂體,促進TRH釋放。
下丘腦對腺垂體催乳素(PRL)的分泌有抑制和促進兩種作用,但平時以抑製作用為主。首先在哺乳動物下丘腦提取液中,發現一種可抑制腺垂體釋放PRL的物質,稱為催乳素釋放抑制因子。隨後,又在下丘腦提取液中發現還有一咱能促進腺垂體釋放PRL的因子。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下丘腦
Ⅳ 小腦在頭的什麼位置圖片
來源:網路
Ⅵ 人腦的結構和功能
人腦的結構主要包括腦干、小腦與前腦三部分。
其功能如下:
1、腦干
腦幹上承大腦半球,下連脊髓,呈不規則的柱狀形。經由脊髓傳至腦的神經沖動,呈交叉方式進入:來自脊髓右邊的沖動,先傳至腦乾的左邊,然後再送入大腦;來自脊髓左邊者,先送入腦乾的右邊,再傳到大腦。腦乾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個體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體溫、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與腦乾的功能有關。
2、小腦
小腦位於大腦及枕葉的下方,恰在腦乾的後面,是腦的第二大部分。小腦由左右兩個半球所構成,且灰質在外部,白質在內部。在功能方面,小腦和大腦皮層運動去共同控制肌肉的運動,籍以調節姿勢與身體的平衡。
3、前腦
前腦屬於腦的最高層部分,是人腦中最復雜、最重要的神經中樞。前腦又分為視丘、下視丘、邊緣系統、大腦皮質四部分。
①視丘呈卵圓形,由白質神經纖維構成,左右各一,位於駢胝體的下方。從脊髓、腦干、小腦傳導來的神經沖動,都先終止於視丘,經視丘在傳送至大腦皮質的相關區域。所以說視丘是感覺神經的重要傳遞站。此外,視丘還具有控制情緒的功能。
②下視丘位於視丘之下,是自主神經系統的主要管制中樞,它直接與大腦中各區相連接,又與腦垂體及延髓相連。下視丘的主要功能是管制內分泌系統、維持新陳代謝正常、調節體溫,並與生理活動中飢餓、渴、性等生理性動機有密切的關系。
③邊緣系統一般認為包括視丘、下視丘以及中腦等在內的部分。邊緣系統的主要功能為嗅覺、內臟、自主神經、內分泌、性、攝食、學習、記憶等。邊緣系統有兩個神經組織,即杏仁核與海馬,前者關系情緒的表現,後者與記憶有關。
④大腦皮質是大腦的表層,由灰質構成,其厚度約為1到4mm,其下方大部分則由白質構成。大腦中間有一裂溝(大腦縱裂),由前至後將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稱為大腦半球。兩個半球之間,由胼胝體連接在一起,使兩半球的神經傳導得以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