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髂窩在哪個部位
在腰帶下方
髂骨中有重要的紅骨髓,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造血功能,所以平時都要經常保護和愛護骨骼,使人能夠正常的生活和生長下去。
髂骨是髖骨的組成部分之一,構成髖骨的後上部,分髂骨體和髂骨翼兩部分。前部寬大的為髂骨翼,後部窄小為髂骨體。它們的下方的突起分別稱髂前下棘和髂後下棘。髂後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跡。髂骨翼內面平滑稍凹,稱髂窩,窩的下界為突出的弓狀線,其後上方為耳狀面與骶骨構成骶髂關節。
髂骨的主要作用是與雙側骨骼、恥骨、坐骨組成骨盆,與骶椎及股骨相連,在人體中最重要作用的是支撐人體,同時還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髂骨的位置表淺,顯露和取骨比較方便,而且髂骨的功能不太重要,可提供量的松質骨和皮質骨除皮質骨的硬度較差,內固定不夠堅強外,松質骨有優良的成骨作用,癒合較快。髂骨還可以取各大小、長短的骨塊,以滿足某些手術的特殊需要。
髂骨特點
髂骨體肥厚,構成髖臼的上部2/5,髂骨翼在體的上方,為寬闊的骨板,中部較薄。其上緣肥厚稱髂嵴。髂嵴前端是髂前上棘,髂前上棘後方5-7cm處,髂嵴的前、中1/3交界處向外側突出稱髂結節,髂前上棘和髂結節都是重要的骨性標志。
髂嵴的後突起為髂後上嵴。它們的下方的突起分別稱髂前下棘和髂後下棘。髂後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跡。髂骨翼內面平滑稍凹,稱髂窩,窩的下界為突出的弓狀線,其後上方為耳狀面與骶骨構成骶髂關節。耳狀面後上方有髂粗隆與骶骨借韌帶相連接。髂骨翼的外面稱為臀面,有臀肌附著。
『貳』 腹腔髂窩在人體的哪個位置
好不容易找到一副好懂一點的圖片,來自維基網路
『叄』 髂窩在什麼地方
就是你系褲帶時卡的哪個骨頭就是髂骨,髂窩就在內側,不過是在肚子裡面
『肆』 盲腸在人體的什麼位置
盲腸位於腹腔右下部,為大腸的起始段,也是大腸中最短的一段,長約6~8cm。
一般盲腸與結腸相似,表面亦有三條結腸帶,它們向闌尾根部集中並與闌尾的肌層相延續。因此,無論闌尾的位置如何變動,卻都能沿著結腸帶向下找到闌尾的根部。
此外,在盲腸和升結腸相移行處的左後壁上,有回腸末端的開口,稱此口為回盲結腸口。口的形狀多呈卵圓形裂隙,其上下兩緣各有一半月形的粘膜皺襞,稱結腸瓣。上緣的皺襞名為上唇,其附著部位約當回腸與結腸的交接線上,近似水平位。下緣的皺襞名為下唇,整個下唇皺襞較長而凹陷,其附著部位約當回腸與盲腸的交接線上。
以上由粘膜皺襞所形成的各種結構,均與回腸末端的環行肌層在回盲結腸口處增厚有關。增厚的環形肌,具有括約肌的功能,它不僅能防止大腸內容物返流回小腸,同時也可控制食糜不致過快進入大腸,以使食糜在小腸內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4)骼窩是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科普:盲腸也有"味覺"
普通絨是生活在巴西熱帶雨林中的一種小型猴子,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它的盲腸中有大量能傳遞味覺信息的蛋白質,這意味著它的盲腸在感知味覺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普通絨棲息在熱帶雨林的樹冠上,以植物的葉子和果實等為食。樹脂和樹液在普通絨的盲腸中發酵從而提供營養。盲腸在人體中的作用並不明顯,而植食性動物則有長袋狀盲腸,特別是那些不能反芻消化植物纖維的動物。
日本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所研究人員檢測普通絨的消化器官時發現,其盲腸和大腸中傳遞味覺信息的蛋白質的合成量並不亞於舌頭。而在日本獼猴和狒狒體內,盲腸和大腸並不合成同樣的蛋白質。研究人員認為這跟普通絨特殊的食性有關。
在人類大腸等處的細胞中已發現了與味覺有關的蛋白質,被認為有助於調整食慾和血糖值。研究負責人說,普通絨盲腸的味覺機能可能與調節發酵及異常時的排泄有關,對普通絨盲腸的研究有助於了解靈長類動物腸道的味覺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