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些穴位要先認准:每天按揉5分鍾,換回一個好心臟
心臟作為人體的最強而有力的主器官,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小病症。這些病症其實並不需要去醫院就診吃葯,用中醫的穴位按摩就能很好的解決。因此,如果你的心臟並不是很好的話,按摩這幾個穴位,每天五分鍾就能解除病患換回好心臟哦。
針對心絞痛:可按摩內關、神門、檀中穴
不同於以上的神門穴和內關穴,膻中穴的位置非常好找,其處於人身體正中線的中間。想要緩解心絞痛的話,可以每天兩次,每次兩到三分鍾按摩這三個穴位。按摩穴位的順序沒有特別要求,長期堅持就能體悟到效果的。
㈡ 人體有5大免疫黃金穴位,你按揉過嗎
?
中醫幾千年的實踐經驗也告訴我們,艾灸這種方法,具有增強、提高和復原人體自愈力的能力。在中醫看來,人們的身體上隱藏了很多免疫大穴,只要經常按一按,便能達到延壽保健的目的。1.頭部百會穴
暢通全身氣血
百會穴位於頭頂至後腦的黃金分割點。百會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
經常按壓百會穴,能讓全身氣血通暢。
位置:百會穴很好找,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方法:可用手掌按摩頭頂中央的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2.手部內關穴
寧心安神
內關穴位於手腕部內側。「胸脅內關謀」中的內關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中醫經常用來醫治心臟系統疾病,它對調節心律失常和緩解胸悶有良好作用。
經常按壓,可防治心率過速或過緩、心絞痛、心律不齊、高血壓、哮喘、胸痛、胃脘痛等病。
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方法:保健按壓時,以右手拇指按壓左手內關穴,食指托住外關穴(在與手臂內關穴相對的另一面),兩指相互按壓,一捏一松50下,換另一手再重復50下。
作用:能夠寧心安神、理氣止痛。3.腰部腎俞穴
補腎健腰
腎俞穴按摩腎俞穴可以增加腎臟的血流量,改善腎功能,對腰膝酸軟、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陽痿、早泄、下肢腫脹、全身疲軟等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位置: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與命門穴相平。
方法:雙手握拳,將拳尖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壓揉,再逆時針壓揉。4.腹部天樞穴
改善腸胃
天樞是大腸之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天樞主疏調腸腑、理氣行滯、消食,是腹部要穴。
實驗和臨床驗證,按揉天樞穴可改善腸腑功能,消除或緩解腸道功能失常而導致的各種症狀,還能輔助治療便秘。
天樞穴以治療腸胃疾病為主。主治疾病為: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腹水、腸麻痹、消化不良、惡心想吐等症。
位置: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為左右對稱兩穴。
方法:兩腳分開站立,與肩同寬,以食指、中指的指腹按壓天樞穴,同時向前挺出腹部並緩慢吸氣,上身緩慢向前傾呼氣,反復做5次。5.腳部湧泉穴
促進代謝
湧泉穴在腳掌的黃金分割點上,是腎經的首穴。湧泉穴意為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各處,尤其對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失眠乏力效果顯著。
按摩湧泉時,注意稍稍用力推搓,以局部出現微熱感為宜,也可用艾灸的方法。
位置: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方法: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湧泉穴。在床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後用雙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湧泉穴處,作前後反復的推搓,或用雙手掌自然輕緩的拍打湧泉穴,最好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
?
㈢ 心慌胸悶喘不過氣,常按哪些穴位,可緩解不適
心慌胸悶、喘不過氣來通常是一些疾病的前期徵兆,如冠心病、心臟病、高血壓、心律失常等,切不可忽視這些症狀。那麼當我們發現自己有以上症狀時,可以先通過按摩以下幾處穴位緩解不適,然後再就醫會診,通過葯物治療解除病痛。
按摩膻中穴。膻中穴位於我們胸前的正中線上,即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是人體穴位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穴位。膻中穴主治的是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煩、呼吸困難、氣喘等症。每天睡覺前建議大家按摩一下膻中穴,可以排遣一下一整天心中的悶氣,舒緩一下心情。膻中穴的按摩分為兩種:揉膻中穴和推膻中穴。揉膻中穴是指用你的食指和中指的指端按揉膻中穴,每次約揉50-100次;推膻中穴是指用你雙手的大拇指指腹從膻中穴向外推,每次約推50-100次。
以上三處穴位,平時有空時就可多揉揉,既可避免疾病,又可以增強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