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開國大典的禮炮為「二十八響」,這有什麼寓意
禮炮鳴放28響,表示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而英勇奮斗的28年。
其他國家在舉行慶典活動時,一般都鳴禮炮21響,以示最高的禮儀。開國大典為何要鳴28響呢?這是毛澤東提出來的。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模空出世到1949年,剛剛28年。28響禮炮就是28年黨史的贊禮。
開國大典上,禮炮隊由108尊山炮組成,分為兩組,一組裝填,一組發射,輪流作業,以縮短間隔時間。所以,人們習慣上仍稱54尊禮炮。這54門禮炮象徵著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54個領域、界別的人士。
(1)軍隊放禮炮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多鍾,毛主席在天安門上庄嚴地按動電鈕,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節奏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徐徐升上新中國的天空。他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當年毛主席升起的第一面國旗,至今完好地保存在中國革命博物館里。
1949年10月1日,華北軍區司令員兼京津衛戍司令員、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向朱德總司令報告受閱部隊准備就緒,朱德總司令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
1949年10月1日,新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編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當時共17架飛機參加開國大典:9架P-51戰斗機,2架蚊式戰斗機,3架C-46運輸機,1架L-5型通訊聯絡機和2架PT-19初級教練機。
當受閱機群從天空飛過時,其中4架還掛著實彈,這是世界閱兵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原因是受閱飛機還在擔負戰斗值班任務,掛實彈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開國大典於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約兩小時結束;當晚7時,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飯店舉行招待會。
② 為什麼慶祝或者迎賓要鳴禮炮呢
慶祝或者迎賓要鳴禮炮,這是很有歷史緣由的,據文獻記載,早在400多年前,英國海軍就有鳴炮迎賓的習慣。那時,戰艦上的火炮從炮口裝填彈葯,每發射一次都要費很長時間重新裝填。因此,凡一國艦船駛入另一國港灣之前,或在公海與外國艦船相遇時,為表示沒有敵意,就將艦船上炮內的彈葯統統放掉,方才進港停靠或通過。長此以往,鳴炮便成了相互致敬的國際通例。後來,這種禮節從海上沿用到陸地上,作為慶祝和迎賓的禮儀,鳴放禮炮也成為國際上慶祝和迎賓的禮儀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