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從外形可以分為頭部,軀干,兩胳膊,兩條腿,四個部位。其中軀干是由頸部,胸部,腹部,背部等部位組成。上肢是由肩部,上臂,肘部,下臂,腕部,手部等部位組成。下肢是由跨部,大腿,膝蓋,小腿 ,踝部,腳部等部位組成。今天重點來說說我們的手臂主要由什麼部位組成,名稱叫什麼。手臂上面的各個關節的名稱主要有:鎖骨,肩鎖韌帶,肩峰,錐形韌帶,斜方韌帶,喙肩韌帶,喙肱韌帶,喙突,肩關節囊,肱二頭肌長頭腱,還有肩胛骨組成。
手臂上也有很多肌肉,上肢是由肩部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組成。肩部的肌肉主要分布於肩關節的周圍,可以保護運動的時候不受傷,其中最重要的的就是三角肌,臂肌主要分為前後兩肌,前面的由屈肌,肱二頭肌,肱肌和喙肱肌組成。後面的是由伸肌,肱三頭肌組成。前面的肌肉主要分布在尺骨和橈骨的周圍,被稱為長棱形肌,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群。前面的叫屈肌群,後面的叫伸肌群。手部的肌肉全都坐落於手掌,分為外側肌肉,內側肌肉還有中間的肌肉。
㈡ 手的分解圖以及各個部位的名稱分別是什麼
按照解剖學來說:手由腕骨,掌骨,拇指,指關節,指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構成。
其分解圖如下圖。
手的各部位解釋:
腕骨:是短骨,位於手骨的近側部,共有8塊,分為兩列,每列各4塊,均以其形狀命名。
腕骨包括:與橈骨相連的近側列的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以及與掌骨相連的遠側列的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鉤骨。
掌骨:共5塊,為小型長骨,由橈側向尺側依次為第1~5掌骨。
拇指:通常指手的第一個指頭,最粗而短的手指為大拇指,幫助我們握住東西。
指關節:由掌骨小頭與近節(第1節)指骨底構成,拇指掌指關節屬於滑車關節,其餘四指為球窩關節。
指骨:在靈長類動物中,拇指為兩節,其餘各指均有3節指骨,由近側向遠側依次為第1節指骨(近節指骨),第2節指骨(中節指骨),第3節指骨(末節指骨)。指骨是小型長骨,屬於附肢骨。
(2)第三關節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1、長骨long bone
形似長管狀,分為一體兩端。體又稱骨幹,內有空腔容納骨髓稱骨髓腔。
兩端較膨大,稱為骺。
骺的表面有關節軟骨附著,形成關節面。
骨幹與骺相鄰的部分稱干骺端,幼年時保留一片軟骨,稱骺軟骨,成年後骨化遺留一線,稱骺線。
2、短骨 short bone
形似立方體,多成群分布於連結牢固且稍靈活的部位,如手腕、足的後半部和脊柱等處。
能承受較大的壓力,常具有多個關節面形成微動關節。
參考來源:網路-骨骼
㈢ 手的結構圖和名稱是什麼
手的各部位名稱如圖所示:
手部分成掌側面和背側面,包括手指也分掌側、背側。比如我們表達戒指冠的位置就可以說「左環指近節背側面」。
拇指共兩節,連接手掌的稱為近節、其次為遠節。它們之間的關節稱為指間關節。
其餘四指依次稱為食指、中指、環指、小指。每根共三節,連接手掌的稱為近節,其次為中節、遠節。近節、中節間關節稱為近側掌指關節;中節、遠節間關節稱為遠側掌指關節。
近節指骨與手掌骨間的關節稱為掌指關節。
手背上可觀察到肌腱,稱為伸指肌腱,作用是伸直各手指。拇指的伸指肌腱特稱為拇指伸肌腱。
手掌中心凹陷處稱為掌心,拇指一側的隆起稱為大魚際,小指一側的稱為小魚際。魚際內含有豐富肌肉。
手的特徵
五指能各自向內彎曲,並能左右輕微擺動。人類透過彎曲手指做出不同的手勢,包括五指緊握的拳頭、食指與中指舉起的V字手勢及舉中指的不雅手勢等等。
當有些手指豎起時,左右兩旁的手指可能會較難觸自彎下,如當其他手指彎曲時,無名指不能完全豎直,或當其他手指豎直時,小指不一定能完全彎曲,但這些情況都可透過不斷練習,放鬆手指肌肉及訓練手指神經來做到。
普通人的手指通常只能筆直豎起,但有些人的手指天生能向外彎得更多,並能藉助另一隻手或其他物件來完全接觸手背,並且不會脫臼。
手和其他身體部分一樣,在最外層的皮膚之下有提供養分的血管、和大腦溝通的神經以及透過收宿及放鬆來做出動作的肌肉,肌肉之下是骨頭,兩者由肌腱互相連接。骨頭與骨頭連接的部分形成手指之間及手腕等各個關節。
由於手的大小較細而且關節多,手的骨頭一般比身體其他部分的較小(腳趾骨除外)。手執行腦的指令來做出動作,並能透過皮膚感受周遭環境溫度和外物的質感,再通過神經網路,向腦匯報。成年男人的手背,包括手掌背方及手指背的皮膚上,可能會長有毛發。
㈣ 腳部的具體位置所對應的名稱是什麼
1、足關節是足部骨與骨之間的間接連結形成的。包括踝關節、跗骨間關節、跗跖關節、跖骨間關節、跖趾關節和趾骨間關節。
跟部為7塊骨組成其負責直接承受體重,且大部份身體重量(50%)都落在跟部。腰部為5根長骨組成其負責連接前掌和後跟及傳遞身體部份重量至前掌。腳前掌由14塊小骨組成其具有承受體重和平衡身體及抓著地面不致身體倒斜。
為了起到支撐整個體重的作用,腳的底部產生了若干拱形,特別是內弓較為發達,既大又牢固,通過脛骨,由上方筆直加上的體重,為相當於傳遞關節的距骨一度支承後,又被以跟骨底部內側的前端和第一足骨接地點為兩個基點的強韌的內弓完全承受下來。
(4)第三關節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男、女腳的差異:
男、女的腳結構不同。女性膝蓋到臀部支架所構成角度大於男性,女性大腿往外角度較大,約有15°度往外傾斜,因此較容易造成膝蓋受傷,且導致腳較低的活動能力,因較少肌肉裹住骨頭更易脆弱的主因。女性腳具有較短及窄的構造,其有助於從腳跟至腳尖能快速移動,因此有較重的重力落在腳跟處。
㈤ 關節腔部點陣圖片
關節是指骨與骨之間能夠活動的連接,一般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由圖可知:(1)關節頭,(2)關節軟骨,(3)關節窩,(4)關節囊,(5)關節腔.
關節面: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骨的接觸面,其中略凸起的一面叫做關節頭,略凹進的一面叫做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震動.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包繞著整個關節,把相鄰的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囊壁的內表面能分泌滑液.在關節囊及囊裡面和外面還有很多韌帶,使兩骨的連接更加牢固.
關節腔:由關節囊和關節面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內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潤滑關節軟骨的作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的運動靈活自如.
故答案為:(1)關節頭;(2)關節軟骨;(3)關節窩;(4)關節囊;(5)少量滑液.
㈥ 寫字正確的拿筆手勢圖片
《寫字正確的拿筆手勢》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正確握筆姿勢方法:一、右手拇指在筆桿的左側,比食指稍靠後些,食指在前偏右,這兩指緊緊夾住筆桿。中指在食指上面,用第一個關節托在筆桿,無名指和小指在中指後自然彎向掌心。 二、筆桿向右後方傾斜,緊貼在食指的第三關節與虎口之間。 三、食指與大拇指捏筆時,中間呈橢圓形。 四、手掌與手臂成一直線。 五、捏筆手指與筆尖的距離為2.33厘米~2.67厘米。 六、寫字時,手的支撐佔在碗豆骨上。
㈦ 肘部是哪個部位啊
手肘:上肢部分上連接大臂和小臂的關節,每條手臂有一個手肘,具體如下圖:
㈧ 腿的各個部位的名字
人的下肢自腹股溝區往下到足底大體可以分為大腿,膝關節,小腿,踝關節和足部等幾部分,其中膝關節的後面又稱為腘窩,內有腘動,靜脈及神經通過。
雙下肢約占人體表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六,其解剖層次為皮膚,皮下,筋膜,肌層,骨頭,軟組織內有血管神經走行。
(8)第三關節在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人類下肢的功能主要是支持軀體、承受體重和行走,因而,下肢骨一般均比上肢骨粗大、笨重。下肢骨包括髖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和足骨。
髖骨是不規則扁骨,上份扁闊,中份窄後,下份有一大孔稱閉孔。髖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融合而成。
股骨位於大腿內,是人體最長最粗最結實的長骨,其長度約為身高的1/4,分為一體和兩端。
髕骨略呈三角形,底朝上,尖朝下,前面粗糙,後面光滑有關節面,與股骨髕面相關節,是人體內最大的籽骨,位於膝關節前方,股四頭肌腱包於其前面並向下延續為髕韌帶。
脛骨是三棱形粗大的長骨,位於小腿內側,對支持體重起主要作用,分為一體和兩端。上端粗大,形成與股骨內、外側髁相對應的內側髁和外側髁,其上有關節面,兩髁之間有向上的髁間隆起。
腓骨細長,位於小腿的後外側,不承受體重,主要作為小腿肌的附著部位,可分一體和兩端。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