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人的頸椎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三葉草圖片搜索 2025-02-05 10:39:15
男人啊心累的圖片 2025-02-05 10:37:34
粽子的來了動態圖片 2025-02-05 10:36:48

人的頸椎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7-22 08:19:15

❶ 人體脊椎骨骼高清圖

人體脊椎骨骼高清圖:

人類的脊柱由23-24塊脊椎骨和中間起緩沖作用的椎間盤組成;這個結構通過韌帶和小的脊柱關節固定;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器官的作用。

脊柱人為劃分為7頸椎、12胸椎、5腰椎、骶骨和尾骨。人類的5塊骶骨和4塊尾骨相互融合,它們被稱之為「假脊椎」。有尾巴的脊椎動物有數目不等的尾骨。

成人的脊柱在矢狀面成雙s形彎曲,脊柱側面觀,有頸、胸、腰、骶4個生理性彎曲。它為直立行走的人類提供了強大支持,而且具有彈性。頸部和腰部向前突出的脊柱彎曲被稱之為脊柱前凸,相對的胸部和尾部向後突出則被稱之為脊柱後凸。

(1)人的頸椎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人體骨骼作用

1、支持作用:人體不同的骨骼通過關節、肌肉、韌帶等組織連成一個整體,對身體起支撐作用。假如人類沒有骨骼,那隻能是癱在地上的一堆軟組織,不可能站立,更不能能行走。

2、保護作用:人類的骨骼如同一個框架,保護著人體重要的臟器,使其盡可能地避免外力的「干擾」和損傷。例如顱骨保護著大腦組織,脊柱和肋骨保護著心臟、肺,骨盆骨骼保護著膀胱、子宮等。沒有骨骼的保護,外來的沖擊、打擊很容易使內臟器官受損傷。

3、運動功能:骨骼與肌肉、肌腱、韌帶等組織協同,共同完成人的運動功能。骨骼提供運動必須的支撐,肌肉、肌腱提供運動的動力,韌帶的作用是保持骨骼的穩定性,使運動得以連續的進行下去。所以,我們說骨骼是運動的基礎。

4、代謝功能:骨骼與人體的代謝關系十分密切。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鈣、磷及其他有機物和無機物,是體內無機鹽代謝的參與者和調節者。

❷ 脊柱在人體的那個部位

脊柱位置: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

小孩剛出生的脊椎數量是32-34,成人脊柱由26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1塊(剛出生時5塊)、尾椎1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

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2)人的頸椎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脊柱的發育是由中胚層的生骨節細胞圍繞脊髓和脊索形成的。胚胎早期,每側體節腹內側面分出一團間充質細胞,為生骨節。生骨節逐漸移向中線脊索周圍。

起初生骨節組織的節段包繞脊索與體節對應,當進一步發展時,每個生骨節的尾端部分變緻密,並和下位生骨節的頭端連接起來,形成新的節段稱椎骨原基,即後來的椎體。

椎體形成後不久,在其背面伸出密集的間充質,形成神經弓,包圍脊髓。腹面形成肋突,肋突在胸椎形成肋骨,在頸、腰椎與橫突相合。椎骨原基形成軟骨,後骨化為椎體。

❸ 人體都有哪些頸椎

人體有七個頸椎,第一頸椎又名寰椎,第二頸椎又名樞椎,第七頸椎又名隆椎。

❹ 大椎的准確位置圖在哪

大椎的准確位置圖如下所示:

大椎穴是人體穴位之一,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後支。

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防治感冒:在大椎處刮痧(要刮出痧點)或拔火罐(留罐10分鍾,如有咳嗽可在雙側肺俞加拔火罐);淋浴時也可用水柱沖擊大椎處,水溫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燙傷局部皮膚為度。

治落枕及頸肩不適:在大椎處塗上紅花油類具治療跌打損傷作用的按摩油,然後拔罐並留罐10分鍾即可。肩部也可加拔幾只火罐則效果更好。

❺ 頸椎各部點陣圖解

頸椎共七塊,其中第3、4、5、6頸椎為典型椎骨,1、2、7為非典型椎骨。

典型頸椎(第3、第4、第5、第6頸椎)的特徵:

1、椎體較小,左右徑大於前後徑,上面突起 (形成側緣關節),下面凹陷;

2、椎孔較大呈三角形;

3、所有頸椎 (典型或非典型)的橫突孔中都有椎血管走行 (椎動、靜脈,第7頸椎橫突孔中無椎動脈走行)。

(5)人的頸椎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頸椎不僅支撐頭的重量,還有很大的活動范圍。隨著年齡的增長,下段頸椎容易發生退化性改變,主要表現椎間盤變薄,椎骨間隙變窄,使椎間孔變小。

同時,椎骨邊緣易長骨刺,壓迫脊神經的根部,形成頸椎病。當椎骨後面有較大的骨刺時,可壓迫脊髓,使雙下肢行走不穩,重者有排尿、排便困難。若是骨刺長在椎骨側面,可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頭暈、頭痛、視力減退等腦供血不足症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頸椎

❻ 頸椎一到七節各管什麼

1、第一頸椎(寰椎)

寰椎與枕骨相連,主要管頭、耳、鼻、喉、臉等,一旦發生錯位,最容易導致頭暈、眩暈、偏頭痛。當寰樞關節錯位時,其椎動脈活動空間減少,頭部轉動時常因牽拉而使血管發生壓迫,進而影響頭部的血流供應。

2、第二頸椎(樞椎)

樞椎主要關聯耳、鼻、喉、舌、聲帶、口等。如果發生錯位,最易患斜視、盲視、眼花、耳聾、耳鳴,此外,還有譫語、煩躁、頭昏、頭痛、過敏性鼻炎、失眠、嗜睡、癲癇、心動過速、房顫、面癱。

3、第三頸椎

第三頸椎主要關聯咽、頰、肩、橫膈等。如果第三頸椎發生錯位,最易患神經痛、濕疹、痘疹、粉刺、痤瘡、高血壓、咳嗽、斜視、近視、視物不清、頭昏、偏頭痛、壓痛、三叉神經痛、耳鳴、失聽、頸痛、吞咽不適、胸悶、房顫。

4、第四頸椎

第四頸椎也屬於普通頸椎,主要關聯頸部肌肉、咽、臂等。第四頸椎如果發生錯位,最易患頭昏、咽喉異物感、口腔潰瘍、扁桃體腫痛、黏膜炎、鼻塞、鼻炎、卡他性中耳炎、牙痛、弱視、失聰、惡心、呃逆、落枕、全手麻木、胸悶、打嗝、心動過速。

5、第五頸椎

第五頸椎主要關聯手肘、食道、氣管、橫膈膜、心臟等。第五頸椎如果發生錯位,最容易引起眩暈、視力下降、咽炎、咽喉部異物感、扁桃體炎、咽痛、音啞、哮喘、口臭、上臂痛、胸痛、心動過緩、惡心、呃逆、上肢橈側拇食二指麻痛、血壓波動、頸肩手脹痛。

6、第六頸椎

第六頸椎主要關聯甲狀腺、食道、氣管、心肺、上肢等。第六頸椎如果發生錯位,容易出現頸部僵硬、肩部痛、上肢橈側麻痛、低血壓、心動過緩、扁桃體炎、氣管炎、百日咳、血壓波動、哮喘、拇食二指麻木、脊痛。

7、第七頸椎(隆椎)

第七頸椎主要關聯甲狀腺、食管、氣管、心肺、肱肌等。隆椎如果發生錯位,容易出現傷風、甲狀腺炎、吞咽不適、貧血、哮喘、氣短胸悶、低血壓、心房纖顫、上肢尺側及無名指、小指麻痛、頸根痛、肩胛痛、闌尾炎、雷諾氏、雷納氏綜合征、肥胖、消瘦。

❼ 頸部的位置

頸部由淺入深(由前向後)層次結構十分明確,分別為:皮膚、淺筋膜、頸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為淺、中、深三層,在淺、中層與深層間形成的鞘內,容納通過頸部的氣管、食管及血管。各層間有疏鬆結締組織並形成頸部間隙。
一、皮膚:皮膚薄,移動性大,皮紋橫向。
二、淺筋膜:淺筋膜疏鬆,內含皮肌、皮靜脈、皮神經、淋巴結。
1、皮肌:皮肌為頸闊肌 platysma,薄且覆蓋廣泛。上至面部,下至第二肋平面,越過人體中最早骨化的二個骨即鎖骨和下頜骨淺面的全長,頸正中線和頸前三角下部未被此肌覆蓋。淺筋膜內的皮神經和皮靜脈均行於肌的深面,該肌因之成為淺筋膜這一層次的重要標志。
2、皮靜脈與淋巴結:皮靜脈有頸前淺靜脈 anterior jugular vein 和頸外淺靜脈 externa jugularis vein,其周圍有伴行的淋巴結。在頸根部兩條靜脈均進入頸深筋膜形成的兩個間隙,即胸骨上間隙和鎖骨上間隙,並有橫行的吻合支。
3、皮神經:皮神經為頸叢皮支,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這些皮神經均由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向四周放射走行,其中枕小神經勾繞副神經後沿胸鎖乳突肌後緣上升,提起枕小神經即可鉤出副神經,是尋找副神經的標志,而胸鎖乳突肌後緣又是尋找枕小神經的標志。耳大神經垂直行向耳垂。頸橫神經垂直橫過胸鎖乳突肌中部。鎖骨上神經與副神經近似平行,但位於其下方,行下外下,有內中外三支。
三、頸深筋膜:頸深筋膜即頸部肌肉的肌外衣及其延續,由前向後分別為頸深筋膜淺層、頸深筋膜中層和頸深筋膜深層。
1、頸深筋膜淺層 lamina superficialis fasciae colli:頸深筋膜淺層亦稱封套筋膜。圍繞整個頸部形成一個封閉式的筒鞘狀結構,築成了頸部諸器官活動的基本環境,成為保護頸部諸臟器的第一道防線。該筋膜並包繞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兩個肌鞘,包繞腮腺和下頜下腺,形成兩個腺體筋膜鞘,在胸骨和鎖骨上分為二層,形成兩個間隙。
2、頸深筋膜中層 lamina media fasciae colli (頸內臟筋膜):頸內臟筋膜分兩部分,一部分包繞頸部大血管及神經,即形成頸動脈鞘 carotid sheath 。另一部分包繞氣管、食管和甲狀腺,形成一個內臟鞘總鞘即第二封套,築成保護臟器的第二道防線。並伸入氣管、食管和甲狀腺間,分別形成氣管、食管和甲狀腺鞘。
3、頸深筋膜深層 lamina profunda fasciae colli:頸深筋膜深層亦稱椎前筋膜,即頸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該筋膜由顱底一直達第三胸椎。
四、頸部筋膜間隙:筋膜間隙有胸骨上間隙、鎖骨上間隙、氣管前間隙、食管後間隙、椎前間隙。
1、胸骨上間隙 suprasternal space:位於胸骨柄上緣,由封套筋膜一分為二層形成,內含頸前靜脈弓。
2、鎖骨上間隙 supraclavicular space:位於鎖骨上緣,由封套筋膜一分為二層形成,內含頸前淺靜脈和頸外靜脈。
3、氣管前間隙 pretracheal space:位於氣管前筋膜與頸深筋膜淺層之間,內含甲狀腺最下動脈、頭臂干、左頭臂靜脈、甲狀腺下靜脈、甲狀腺奇靜脈叢、小兒胸腺,是頸部最危險局部區域。
4、咽後間隙 retropharyngeal space:位於頰咽筋膜與椎前筋膜之間,此間隙感染可蔓延至後縱隔。
5、椎前間隙 prevertebral space:位於椎前筋膜與頸、胸椎之間,上達顱底,下至第三胸椎,該間隙感染除局限於此范圍外,還可向兩側蔓延至頸外側區。
五、頸白線:由頸深筋膜的淺層於正中線形成,該局部層次簡單,是進入頸部的最佳入路。

❽ 頸椎的位置

頸後下部最隆起處為第七頸椎棘突,喉結平第四頸椎。

❾ 頸椎在哪個位置

頸椎,指頸椎骨。具體講,頸椎位於頭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頸椎共有七塊頸椎骨組成,除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外,其他頸椎之間都夾有一個椎間盤,加上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之間的椎間盤,頸椎共有6個椎間盤。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與胸、腰段椎骨大致相似,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頸椎不僅支撐頭的重量,還有很大的活動范圍。隨著年齡的增長,下段頸椎容易發生退化性改變,主要表現椎間盤變薄,椎骨間隙變窄,使椎間孔變小。同時,椎骨邊緣易長骨刺,壓迫脊神經的根部,形成頸椎病。當椎骨後面有較大的骨刺時,可壓迫脊髓,使雙下肢行走不穩,重者有排尿、排便困難。若是骨刺長在椎骨側面,可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頭暈、頭痛、視力減退等腦供血不足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