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遼寧旅遊:徜徉葫蘆島興城古城(圖)
興城古城門樓(攝影:馮贛勇)
位於遼寧省興城市的興城古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興城歸屬於葫蘆島市管轄,於葫蘆島市西南部,在遼東灣西岸,居遼西走廊中段。興城古城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古城與西安古城,荊州古城(今江陵縣城)和山四平遙古城同被列為我國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拍下古城的滄桑(攝影:馮贛勇)
興城古城背倚遼西丘陵,南臨渤海,雄踞遼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遼東地區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遼聖統和八年(公元990年)始稱興城。
興城古城留影(攝影:曹群)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明政府在此設衛建城,賜名「寧遠」,明代興城古城稱寧遠衛城,清代稱寧遠州城,民國三年(1914年)重新啟用興城之名,一直延用至今。
走進興城古城(攝影:馮贛勇)
興城古城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天啟六年(1626年)和明天啟七年(1627年),明守將袁崇煥以不足兩萬人兵力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次進攻,史稱「寧遠大捷」。如今的興城火車站外,還有袁崇煥的塑像,以示這座 歷史 名城的威嚴。
選購傳統工藝品(攝影:馮贛勇)
古城街巷留影(攝影:馬飛躍)
明朝時寧遠為邊關重鎮,著名大將袁崇煥曾駐守城中,後率軍入衛京師。於崇禎帝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初一日被逮捕入獄,半年後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疑則斬帥」的罪名於1630年八月十六日(公歷9月22日)遭受磔(zhe)刑(分裂肢體)處死於西市,棄屍於市。錯殺袁崇煥使崇禎帝自毀長城,標志著大明王朝亡國不久矣。
傳統工藝砸麻糖(攝影:馮贛勇)
走進築有半圓形的瓮城就是城門樓。仰望門樓上方,能清晰地看到當年用來架設紅夷大炮的炮台。穿過城門洞就進入了古城,順著筆直的街道一直向里走,兩邊是鱗次櫛比,經營各種商品的小店鋪,只不過大多都很清凈。一直走到十字路口的鍾鼓樓,古城熱鬧的景象終於出現在車友們的眼前。
看誰拍得好(攝影:馮贛勇)
鍾鼓樓的位置正好處在古城的十字路口,這里四街十字相交,登上鍾鼓樓,古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從這里能清楚地看到古城的四門,東為春和門、南為延輝門,西為永寧門,北為威遠門,門上皆築門樓,四角各設角台,東南角台上有魁星樓一座。其中,西門曾是電影《平原游擊隊》、《三進山城》、《吉鴻昌》等多部影片的拍攝外景地。
古城鍾鼓樓(攝影:馮贛勇)
鍾鼓樓可謂古城中最為重要的建築物之一,戰時為擊鼓進軍、平時報曉更辰所用。樓高17.2米,分為三層。基座平面為正方形,高如城牆,下砌通向四條大街的十字券洞,全部大青磚砌成,分東、西、南、北各築拱形通道。上為兩層樓閣,第二層外部游廊懸掛歷年來興城視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外賓的圖片。
開心游古城(攝影:馮贛勇)
樓的內部辟為興城出土文物陳列館。展出「紅山文化」時期(約五六千年前)及春秋戰國時期的骨針、陶器、刀幣等珍貴出土文物。還架設一面巨型牛皮大鼓。大鼓直徑2.25米(整張牛皮綳制),實為全國罕見。
古城石牌坊(攝影:馮贛勇)
三層為民族英雄袁崇煥將軍蠟像館。此蠟像經過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人物表情豐富細膩、栩栩如生,似乎正在向人們宣布「我與此城(寧遠城)共存亡」的決心。周圍廊式,歇山卷鵬、飛檐凌空、朱廊畫棟,西北開函洞小門,有石階可上下。
古城南大街(攝影:馮贛勇)
興城古城內還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城文廟,它是東北三省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文廟,佔地16800平方米,內有狀元門、狀元橋、大成殿、論語牆、聖跡圖等,還有植物奇觀古柏育桐、卧桐成林。
周家住宅文保牌(攝影:馮贛勇)
城內還有祖氏石坊兩座、城隍廟、將軍府、周家住宅,以及古城景區內的每一個景點。都有訴說著古城500餘年滄桑 歷史 、風土人情和燦爛文化。
走進周宅(攝影:馮贛勇)
周宅庭院景觀(攝影:馮贛勇)
周家老宅裡面有幾進的院落,果樹架與幾棵大樹交相輝映,點綴著小院清新儒雅舒適的環境,正房的老宅內陳設著硬木傢具,還有東北特色的火坑。一看就知道當年這里也是個大戶人家。
古城拍張全家福(攝影:馮贛勇)
漫步古城中,人們能看到城內許多商店仍保持著幅式雕嵌的金字匾額,市容典雅,具有鮮明的古色古香的特點。經過鍾鼓樓後就是古城熱鬧的南大街步行商街,這里遊人如織,店鋪招商或小販們的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還有兩座古樸的祖氏牌坊異常醒目,分別為祖大壽和祖大樂。
興城古城街景(攝影:英增選)
徜徉遼寧興城古城,在此能品味到現代與遠古文化相互交融的氣息。隨著興城古城游的結束,2013年國慶自駕遼寧游的行程也為之圓滿地落下了帷幕。(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