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胃痛針灸扎哪個部點陣圖片
擴展閱讀
膠片框架圖片素材 2025-02-05 10:55:10

胃痛針灸扎哪個部點陣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7-19 19:55:05

㈠ 七乳穴的位置在哪個部位,怎麼能准確找到

乳根穴Rǔgēn(ST18)是足陽明胃經穴位,乳根,正如穴名形容的那樣,在乳房的下面根部。如果乳房沒有過度下垂,乳頭應該位於第四脅間隙內,乳根穴的准確位置應在乳頭直下,第五脅間隙內,距前正中線4寸。按摩乳根穴有豐胸,治療乳腺炎、乳汁少、咳嗽、氣喘、胸痛、慢性支氣管炎,胸膜炎等。
快速找乳根穴准確位置
1.仰卧位,在胸部,男性當乳頭直下,女性沿鎖骨中線,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按壓有酸脹感。
2.仰卧位,從乳頭沿垂直線向下推1個肋間隙,按壓有酸脹感。

乳根穴作用
通乳化淤,宣肺理氣。本穴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乃多氣多血之經,又因本穴在胸部乳房下乳根部,具 有宣肺利氣通乳的功效,故可用於緩解胸部乳房諸疾患。長期按壓乳根穴可以改善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腹脹、胸部疼痛、咳嗽、氣喘、小腿腫脹、心肌梗死等。 本穴也有使乳房堅挺的功效,可以有效美化胸形。
庫房與乳根為調節乳肌的二個重要穴道,若單純為胃氣不足所致的乳房扁蘋細小或乳房下墜,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療有奇效。生活水平提高,人量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飲 食,致使成年女性患上乳腺增生、乳房纖維囊腫、乳瘤、乳癌的比率不斷升高。要保證乳房的健康和美麗,每天早晚各花三分鍾按摩乳根穴,能使胸部的齊種血凝氣 淤得到緩解,對乳房能起到良好的自我保健作用,也有使乳房豐滿的效果。

常揉乳根穴和天宗穴保養女性乳腺:將拇、食指分開,用虎口處輕輕上托乳房,食指或中指稍用力下壓,緩慢點揉位於肋間隙內的乳根穴5~10分鍾,動作宜輕揉緩和,逐漸用力,使穴位出現酸脹感。為了增強效果,還可沿著肋間隙在乳房下緣其它部位點揉。

按摩乳根穴的手法

乳根穴位於胸部的正下方,用雙手大拇指按住兩側乳根穴,配合呼吸頻率,每晚睡前20次

乳根穴操作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宜沿肋骨長軸坊向刺入,在女性孕期合哺乳期,此穴應慎用,以保護乳房。 實施針刺療法一定要藉助醫師的幫助才行,具體操作方法:
患者端坐,全身放鬆,醫者用左手捏住患者右側(或者左側)乳頭,把乳房輕輕提起,取乳根穴。
消毒後用2.5寸毫針,沿皮下徐徐向乳房中央進針1寸,用導氣手法行針1分鍾;使得針感向四周放射後,退針至皮下,再將針尖向乳房內側徐徐進針1寸,行針1分鍾;再進1寸,行針1分鍾,針感直達膻中穴,此時出現全乳房沉脹,滿溢感,即可退針。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鍾。
按摩法:以手指指腹或指節向下按壓,並作圈狀按摩。將拇、食指分開,用虎口處輕輕上托乳房,食指或中指稍用力下壓,緩慢點揉位於肋間隙內的乳根穴5~10分鍾,動作宜輕揉緩合,逐漸用力,使穴位出現酸脹感。為了增強效果,還可沿著肋間隙在乳房下緣其它部位點揉。

乳根穴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推拿】指揉法、點按法
【特效按摩】用中指和食指指腹著力按壓乳根穴,每天早晚各按揉3~5分鍾,對乳癰、乳痛、乳腺炎、乳汁不足等具有很好的療效。
【按摩療法】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乳根穴30次,長期按摩,可以改善胸痛、肋間神經痛等。
【艾灸療法】用艾條雀啄灸灸治乳根穴10分鍾,一天一次,可以治療乳腺炎、乳汁不足等。
【拔罐療法】以火罐拔乳根穴,留罐5~10分鍾,至潮紅發熱為度。隔天一次,可以治療乳腺增生,胸痛等病症。
【刮痧療法】讓刮痧板的邊緣向刮拭的方向傾斜,用面刮法由內向外刮拭乳根穴,以潮紅微出痧即可。隔天一次,可以治療乳腺炎,乳癰等。
【針灸療法】向外斜刺或向上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乳房。
【備注】庫房與乳根為調節乳肌的二個重要穴道,若單純為胃氣不足所致的乳房扁平細小或乳房下墜,取此二穴作隆胸治療有奇效。
【特別注意】乳根穴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乳根穴配合穴位治療
1.配少澤、足三里,適用於乳汁少。
2.配少澤、膻中,適用於乳癰。

乳根穴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胸乳下滿痛,膺腫,乳根主之。」
《醫宗金鑒》:「小兒龜胸。」

㈡ 請問中脘、內關、足三里在哪部位

中脘,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
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動、靜脈。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疳疾,黃疸,水腫。直刺1-1.5寸。艾炷
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鍾。

㈢ 上脘、中脘、下脘的各自功用是什麼

上脘: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癲狂、咳嗽痰多、黃疸。別稱上管(《千金方》),出《靈樞
四時氣》中。屬於任脈,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處,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7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嘔吐、癲狂、咳嗽痰多、黃疸。操作方法為直刺1~1.5寸。

中脘:功能作用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動、靜脈。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疳疾,黃疸,水腫。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鍾。

下脘:主治各種消化系統疾患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痢疾泄瀉,飲食不化,水腫,胃下垂等。

歷代醫籍多有記載。因本穴具有較強的健脾和胃,降逆止嘔功效,臨床常與足三里配合治療飲食不化、嘔吐;與足三里、四縫、商丘配合治療小兒疳積;還具有治療「腹部堅硬癖塊、脈厥厥動」(《太平聖惠方》)之功能;並能消散六腑寒氣腹痛,治療不嗜飲食,水谷不化,日漸羸瘦等症狀。

(3)胃痛針灸扎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穴位,學名腧穴,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穴道:是人類及動物共有的電位最高的皮下電場區,是神經主幹和神經末梢經過的地方,是人類和動物身體中電勢能最高的地方,這部分破壞或者壞死,以及外力破壞及阻礙,都會引起麻、脹、癢、痛、酸等症狀,甚至會產生組織、器官、循環和心腦不適、還可導致殘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

穴道是活體中重要的電場,也是與大腦密切聯系場所。人體總計穴位有720個,醫用402個,其中要害穴位有108個,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為72個,致命為36個。

㈣ 針灸時扎錯穴位會有什麼後果

針灸屬於中醫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通過針灸也可以保健身體,正確的針灸方法可以延年益壽疏通血管,但是錯誤的針灸方法可能會給身體帶來傷害,針灸扎錯位置會有什麼後果?接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針灸扎錯位置會有什麼後果?

中醫針灸對我們健康是有好處的,在平時我們就會經常的用到中醫針灸來促進健康,展業是有助於我們健康的,但是中醫針灸的時候也會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上面介紹的幾個問題都是我們要謹慎對待的,小心的中醫針灸才會更健康。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