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各中樞位於哪個部點陣圖片
擴展閱讀
微胖女人穿牛仔短褲圖片 2025-02-06 06:55:19
唱歌的孩子卡通圖片 2025-02-06 06:41:46

各中樞位於哪個部點陣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7-07 17:24:49

❶ 神經中樞位於哪裡

神經中樞包括低級中樞和高級中樞,低級中樞位於腦乾和脊髓,高級中樞位於大腦皮層。

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對機體的某一特定的生理機能,具有調節和控制神經反射作用的神經細胞群組織,如呼吸、吞咽、排泄、心血管功能、語言、視覺和聽覺等等許多神經中樞即是。

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個部位,如脊髓、延髓、腦橋、中腦、上下丘腦、小腦和大腦半球等不同神經組織中,有的屬於神經的低級部位,有的屬於高級部位。

(1)各中樞位於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在反射活動中起重要作用。每種反射的中樞結構,稱為該反射的中樞。一些簡單的反射,只需通過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就能完成。如膝跳反射中樞位於膝蓋部中樞。

復雜反射的中樞,在中樞神經系統內分布較廣,分布在幾個不同的部位。

但其中有一最基本部位,如呼吸中樞存在於延髓、腦橋以至大腦皮質,但延髓呼吸中樞是最基本的,其餘各級中樞通過影響延髓呼吸中樞來調節呼吸運動。在同一中樞內,神經元之間的聯系也是錯綜復雜的。

❷ 大腦的各個部分及其所控制的區域是什麼

1、皮質運動區:

位於中央前回(4區),是支配對側軀體隨意運動的中樞。它主要接受來自對側骨骼肌、肌腱和關節的本體感覺沖動,以感受身體的位置、姿勢和運動感覺,並發出纖維,即錐體束控制對側骨骼肌的隨意運動。

2、皮質運動前區:

位於中央前回之前(6區),為錐體外系皮質區。它發出纖維至丘腦、基底神經節、紅核、黑質等。與聯合運動和姿勢動作協調有關,也具有植物神經皮質中樞的部分功能。

3、皮質眼球運動區:

位於額葉的8樞和枕葉19區,為眼球運動同向凝視中樞,管理兩眼球同時向對側注視。

4、皮質一般感覺區:

位於中央後回(1、2、3區),接受身體對側的痛、溫、觸和本體感覺沖動,並形成相應的感覺。頂上小葉(5、7)為精細觸覺和實體覺的皮質區。

5、額葉聯合區:

為額葉前部的9、10、11區,與智力和精神活動有密切關系。

6、視覺皮質區:

在枕葉的距狀裂上、下唇與楔葉、舌回的相鄰區(17區)。每一側的上述區域皮質都接受來自兩眼對側視野的視覺沖動,並形成視覺。

7、聽覺皮區:

位於顳橫回中部(41、42區),又稱Heschl氏回。每側皮質均按來自雙耳的聽覺沖動產生聽覺。

8、嗅覺皮質區:

位於嗅區、鉤回和海馬回的前部(25、28、34)和35區的大部分)。每側皮質均接受雙側嗅神經傳入的沖動。

9、內臟皮質區:

該區定位不太集中,主要分布在扣帶回前部、顳葉前部、眶回後部、島葉、海馬及海馬鉤回等區域。
10、語言運用中樞:

人類的語言及使用工具等特殊活動在一側皮層上也有較集中的代表區(優勢半球),也稱為語言運用中樞。

(2)各中樞位於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大腦的運動功能:

大腦的運動系統負責產生和控制運動。產生的運動從大腦通過神經傳遞到身體運動神經元,達到控制肌肉的作用。皮質脊髓束將運動信息從大腦,脊髓傳遞至到軀乾和四肢。腦神將運動信息傳遞至眼睛,嘴巴和臉部區域。

大幅度運動(如運動和手臂和腿的運動)在運動皮質中產生,分為三部分:在前額葉回內的初級運動皮層,其負責用於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的部分。

這些運動由位於主運動皮層前面的另外兩個區域支撐和調節:前運動區域和輔助運動區域。在運動皮層中手和嘴比其他身體部位有更大的面積,這使得更加精細的運動成為可能。

小腦和基底神經節在精細,復雜和協調的肌肉運動中發揮作用,皮質和基底神經節之間的連接控制肌張力,姿勢和運動起始,並被稱為錐體外系統。

❸ 大腦皮層中央後回和中央前回分別對應什麼中樞

中央前回主要是是運動區,有些低等動物叫感覺運動區

中央後回主要是感覺區。

大腦皮層聯合區是按功能劃分出的大腦皮層的一種區域。

人腦除中央後回稱為軀體感覺區,中央前回稱為運動區,枕極和矩狀裂周圍皮層稱為視覺區,顳橫回稱為聽覺區之外,額葉皮層的大部,頂、枕和顳葉皮層的其他部分都稱為聯合區,它們都接受多通道的感覺信息,匯通各個功能特異區的神經活動。

(3)各中樞位於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大腦皮層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機能。按照上述的結構分布,大致相應地分為3類機能區:皮層感覺區、皮層運動區和皮層聯合區。皮層感覺區又可分為軀體感覺區、視覺區、聽覺區。

視覺區。皮層視覺區位於枕葉,是視覺的最高中樞。視覺神經從視網膜上行進入腦,通向低級中樞——外側膝狀體。

在上行途中,雙眼視神經的一部分投射於同側外側膝狀體,另一部分交叉到對邊外側膝狀體,最後投射到皮層枕葉。由於視交叉是不完全的交叉,因此視覺信息向腦內傳遞帶有雙側性。

聽覺區。皮層聽覺區位於顳上回,是聽覺的最高中樞聽覺神經從聽覺感受器——內耳柯蒂氏器上行進入聽覺低級中樞——內側膝狀體,最後投射到皮層顳葉。由於聽覺神經進入腦內後也呈不完全交叉,故而聽覺信息向腦內傳遞也帶有雙側性。

軀體感覺區。軀體感覺區位於頂葉中央溝後面的中央後回。這里主管著熱、冷、觸、痛、本體覺等所有來自軀體的感覺。

軀體特定部位的感覺在軀體感覺區有一定的機能定位,其定位有如下特點:頸部以下軀體感覺有對側性,即左(右)側軀體信息投射在右(左)側皮層;

整個軀體感覺的機能定位呈倒立分布,即來自軀體上部的信息投射到軀體感覺區下部,來自軀體下部的信息投射到感覺區上部;皮層投射區域的大小,不以軀體器官的大小而定,而是以器官感覺的精細和復雜程度而定。

皮層運動區。皮層運動區位於中央溝前面的中央前回。這部位含有大量的錐體細胞,故又稱錐體區。

皮層運動區的機能定位與軀體感覺區相似,即頭面部運動由本側皮層支配,頭部以下軀體運動由對側皮層支配;皮層運動區的機構定位呈倒立分布,運動區上部支配軀體下部運動,運動區下部支配身體上部運動;同時,動作越精細,越復雜,在皮層的投射區越大。

皮層聯合區。大腦皮層中具有起著聯絡、綜合作用的結構和機能系統,稱為皮層聯合區。它是大腦皮層執行高級心理功能的部位。

在種系進化的水平上越高,聯合區在皮層上占的比例越大。在人類,除上述感覺區和運動區以外的區域,均為聯合區,它占據整個皮層的一半位置。

聯合區不直接同感覺過程和運動過程相聯系,它的主要功能是整合來自各感覺通道的信息,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儲存。

它支配、組織人的言語和思維,規劃人的目的行為,調整意志活動,確保人的主動而有條理的行動。因此,它是整合、支配人的高級心理活動,進行復雜信息加工的神經結構。

❹ 大腦半球的三個面、三個緣、三個極、三條葉間溝和五個葉的名稱

(1)三個面:背外側面、內側面、底面。

背外側面寬闊而凸隆,內側面較為平坦,底面最為不規則。

(2)三個緣:側緣(背內側緣、腹外側緣)、內眶緣、內枕緣。

背外側面與內側面之間以背內側緣為界;背外側面與底面之間以腹外側緣為界;內側面與底面之間的界限不規則,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位於內側面與眶面之間,稱內眶緣,後部位於內側面與小腦幕面之間,稱內枕緣。

(3)三個極:額極、枕極、顳極。

半球的前端,稱額極;後端稱枕極;顳葉的前端,稱顳極。

(4)三條葉間溝:中央溝、中央前溝、中央後溝。

背外側面的主要溝裂有:中央溝從上緣近中點斜向前下方,以中央溝為界,在中央溝與中央前溝之間為中央前回;中央溝與中央後溝之間為中央後回。

(5)五個葉:額葉、顳葉、頂葉、枕葉和腦島。

中央溝以前、外側裂以上的額葉;外側裂以下的顳葉;頂枕裂後方的枕葉;外側裂上方、中央溝與頂枕裂之間的頂葉;以及深藏在外側裂里的腦島。

❺ 大腦各種神經中樞的名稱圖片

(1)如圖所示:[1]軀體運動中樞;[2][4]【6】語言中樞;[3]軀體感覺中樞語言中樞;[5]視覺中樞;【7】聽覺中樞;
(2)產生上述各種語言活動功能障礙時,在一般運用右手勞動為主的成年人中,其大腦皮層損傷經常發生在左側.因為絕大多數用右手勞動為主的成年人,右側大腦皮層的44區的損傷並不發生明顯的語言活動障礙;然而其左側大腦皮層布洛卡的損傷,則可形成嚴重的運動失語症,這種左側大腦皮層的語言活動功能上占優勢的現象,反映了人類兩側大腦半球功能是不對等的,這種一側優勢的現象僅在人類中具有.
故答案為:(1)軀體運動中樞;語言中樞;軀體感覺中樞;語言中樞;視覺中樞;
(2)246;左;

❻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6)各中樞位於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