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耳廓的解剖特點是什麼
耳朵的主要結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我們通常講的"耳朵",其實只是耳廓這一部分,有收集聲音的作用。外耳道是聲音傳遞的通道,長約2.5cm,內部中空彎曲,靠耳廓的1/3為軟骨構成,內部的2/3則由骨質構成,表面有皮膚覆蓋。
中耳:
中耳由鼓室、鼓竇、乳突和咽鼓管組成。
①耳道最深處有封閉的薄膜叫鼓膜,它是外耳與中耳的分隔,也是鼓室的外壁。鼓室是一個空腔,內含人體中最小的骨頭--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三塊聽小骨組合成聽骨鏈,一端連接鼓膜,另一端連接到內耳的聽覺組織。聲波在耳道中傳遞時先振動鼓膜,然後鼓膜再通過聽骨鏈將振動傳遞至內耳。
②鼓竇是位於鼓室後上方的空腔,其解剖位置非常特殊:前方與鼓室相鄰,後下方與乳突相鄰,周圍又有許多重要部位,因此經常通過這里進行耳科手術。
③乳突位於耳後,耳垂後方的突起是它的頂端。乳突內有薄骨板分隔成蜂窩狀,稱為乳突氣房,可使內耳不受外界氣候變化的影響。
④咽鼓管連接鼻咽部和中耳,它可以調節中耳與外界氣壓的平衡,使中耳與外界環境的氣壓保持一致。
內耳:
內耳結構復雜,所以又稱為"迷路",由前部的耳蝸、中部的前庭和後部的半規管組成。
聲波的振動傳到內耳,鼓膜的振動經過聽骨鏈的傳遞可變成前庭窗的振動,引起內耳耳蝸淋巴液的移動,使聽覺毛細胞產生興奮,形成聽覺。耳蝸負責處理聲音訊號。
B. 耳壁是什麼地方
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組成,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竇和乳突小房組成,內耳主要由前庭、半規管、耳蝸組成。
耳朵內的鼓膜位於外耳道的末端,直徑8~9mm,厚約0.1mm,分3層。
結構
外耳
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組成,具體結構如下:
耳廓:耳廓的上方大部以彈性軟骨為支架,外覆皮膚,皮下組織少。下方為耳垂,無軟骨,僅含結締組織和脂肪。耳廓的前外面高低不平,捲曲的游離緣稱耳輪。耳輪的前方有一與其平行的弧形隆起,稱對耳輪,對耳輪的上端分叉形成對耳輪上、下腳,兩腳之間的三角形淺窩稱三角窩。耳輪和對耳輪之間的狹長凹陷稱耳舟。對耳輪前方的深窩稱耳甲,耳甲被耳輪腳分為上部的耳甲艇和下部的耳甲腔。耳甲腔通入外耳門。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稱耳屏,後方的對耳輪下部有一突起,稱對耳屏。耳屏與對耳屏之間有一凹陷,稱為耳屏間切跡。
外耳道:外耳道外1/3為軟骨部,與耳廓的軟骨相延續;內2/3為骨性部,是由顳骨鱗部和鼓部圍成的橢圓形短管。兩部交界處較為狹窄。外耳道表面覆蓋皮膚,內含感覺神經末梢、毛囊、皮脂腺及耵聹腺。
鼓膜:鼓膜邊緣的大部分附著於顳骨上,中心向內凹陷,稱鼓膜臍,為錘骨柄末端附著處。由鼓膜臍沿錘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後分別形成錘骨前襞和錘骨後襞。兩襞之間,鼓膜上1/4的三角形區薄而鬆弛,稱為鬆弛部,活體呈淡紅色。鼓膜下3/4區堅實緊張,為緊張部。緊張部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區,稱光錐。
鼓膜結構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中耳
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竇和乳突小房組成。鼓室是顳骨岩部內含氣的不規則小腔,由6個壁圍成,內有3塊聽小骨,即錘骨、砧骨和鐙骨,以及韌帶、肌、血管和神經等。咽鼓管為連通鼻咽部與鼓室的通道,長3.5~4.0cm,斜向前內下方,分為骨部和軟骨部,兩部交界處稱咽鼓管峽,是咽鼓管管腔最窄處。乳突竇位於鼓室上隱窩後方,向前開口於鼓室後壁上部,向後與乳突小房相連通,為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間的通道。乳突小房為顳骨乳突部內的許多含氣小腔,大小不等,互相連通,腔內覆蓋黏膜,與乳突竇和鼓室的黏膜相連續。
內耳
內耳分為骨迷路與膜迷路。
骨迷路:指顳骨岩部骨密質圍城的不規則腔隙,分為骨半規管、前庭和耳蝸三部分。它們依次互相連通,大致沿顳骨岩部的長軸由後外側向前內側排列。
骨迷路結構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1.骨半規管:為骨迷路的後部,是3個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環形小管。前骨半規管弓向上方,埋於顳骨岩部弓狀隆起的深面,與顳骨岩部的長軸垂直。外骨半規管弓向外側,當頭前傾30°角時,呈水平位,是3個半規管中最短的一個。後骨半規管弓向後外方,是3個半規管中最長的一個,與顳骨岩部的長軸平行。每個骨半規管皆有兩個骨腳連於前庭,其中一個骨腳膨大稱壺腹骨腳,膨大部稱骨壺腹,另一骨腳細小稱單骨腳。
2.前庭:為骨迷路的中部,是一個橢圓形小腔。前庭外側壁即鼓室內側壁,有前庭窗和蝸窗。前庭內側壁即內耳道底,藉此與內耳道分隔。後壁與3個骨半規管相通。前壁有一大孔通向耳蝸。
3.耳蝸:為骨迷路的前部,形似蝸牛殼。其尖端朝前外側,稱蝸頂。底朝向內耳道底,稱蝸底。耳蝸由蝸軸和蝸螺旋管構成,蝸軸為蝸頂至蝸底的中央骨質,呈圓錐形,由蝸軸伸出骨螺旋板。骨螺旋板是一條環繞蝸軸的螺旋板形骨板,基部有蝸軸螺旋管,內藏蝸神經節,蝸軸的骨松質內有蝸神經和血管穿過。蝸螺旋管是一條螺旋形骨管,起於前庭,環繞蝸軸約兩圈半,以盲端終於蝸頂。蝸螺旋管管腔可分為3部分,近蝸頂側的管腔為前庭階;中間為膜性的蝸管;近蝸底側者為鼓階,終於封閉蝸窗的第二鼓膜。
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內封閉的膜性管和囊,借纖維束固定於骨迷路的壁上。由橢圓囊和球囊、膜半規管、蝸管3部分組成。它們之間相連通,其內充滿著內淋巴。
膜迷路結構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1.膜半規管:為3個半環形膜性細管,分別套在同名骨半規管內。每管在骨壺腹內的部分也膨大,稱膜壺腹,其壁內面都有一嵴狀隆起,稱壺腹嵴,是位覺感受器,能感受頭部旋轉變速運動的刺激,產生運動覺。
2.橢圓囊和球囊:為兩個膜性小囊,位於前庭內。橢圓囊位於後上方,後壁與3個膜半規管連通。球囊位於前下方。兩囊之間以細管連通。囊壁內面各有一斑塊狀隆起,分別稱橢圓囊斑和球囊斑。
3.蝸管:為套在蝸螺旋管內的一條三棱形膜管,隨蝸螺旋管也旋轉兩圈半。蝸管一端伸入前庭內,借細管與球囊相連通,另一端達蝸頂,為盲端。蝸管橫斷面呈三角形,外側壁與蝸螺旋管外側緊密結合,上壁稱前庭膜,下壁稱螺旋膜或基底膜。螺旋膜的上面有螺旋器,為聽覺感受器。
內耳道:內耳道底有一橫位的骨嵴稱橫崎,將內耳道底分隔為上、下兩部。上部的前份有一圓形的孔,有面神經通過。下部的前份為蝸區,有蝸神經通過。上、下部的後份有前庭上區,前庭下區和單孔,有前庭神經的3個分支通過。
位置
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耳廓位於頭部兩側,凸面向後,凹面朝向前外;外耳道是從外耳門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長約2.0~2.5cm;鼓膜位於外耳道與鼓室之間,為橢圓形半透明薄膜,直徑約1cm,與外耳道底形成約45°~50°的傾斜角。小兒鼓膜更為傾斜,幾乎呈水平位。
中耳
中耳為一含氣的不規則腔道,大部分位於顳骨岩部內,向外借鼓膜與外耳道相隔,向內毗鄰內耳,向前以咽鼓管通向鼻咽部。
內耳
內耳位於顳骨岩部的骨質內,介於鼓室和內耳道底之間。其形狀不規則,構造復雜,又稱迷路,由骨迷路和膜迷路兩部分組成。內耳道位於顳骨岩部後面的中部,自內耳門至內耳道底,長約10mm。內耳道底鄰接骨迷路的內側壁,有很多孔隙,前庭蝸神經、面神經和迷路動脈由此穿行。
耳的位置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功能
外耳
外耳的功能與各部分結構有關,具有集音、聲波傳導的作用,具體如下:
耳廓功能:耳廓有集音的作用,其實人的耳廓運動能力早已退化,但依然可通過轉動頸部來判斷聲源的方向。
外耳道功能:外耳道是聲波傳導的通道,其一端開口於耳廓,另一端為鼓膜所封閉。根據物理學共振原理,一端封閉的充氣管道對波長為其管長4倍的聲波產生最大的共振,使聲壓增強。人的外耳道長約2.5cm,其最佳共振頻率約為3800Hz。
鼓膜功能:鼓膜很像電話機受話器中的振膜,是一個壓力承受裝置,其本身沒有固有振動,但具有較好頻率響應和較小失真度的特性。當頻率在2400Hz以下的聲波作用於鼓膜時,鼓膜可復制外加振動的頻率,從而產生聽力,其振動與聲波振動同始同終,幾乎沒有殘余振動。
中耳
主要功能是傳導聲音,它將聲波振動的能量傳到內耳淋巴,在傳遞過程中有明顯的增壓效應,即聲波由鼓膜經聽骨鏈到達卵圓窗膜時,振動的壓強增大,振幅減小。鼓膜在將聲波傳到聽骨鏈時,具有較好的頻率響應和較小的失真度。咽鼓管可調節鼓室內的壓力,使之與外界大氣壓保持平衡,以維持鼓膜的正常位置、形狀和振動性能。
內耳
內耳包括耳蝸和前庭器官,前者為聽覺感受器官,後者屬平衡感覺器官。因此,內耳主要有聽覺功能和平衡功能。
聽覺功能:聲波進入外耳道,經過鼓膜及聽骨鏈,前庭窗傳入內耳,為氣傳導。聲波還可以通過顱骨傳入內耳,為骨傳導。聲波進入內淋巴液,傳到螺旋器,興奮毛細胞後將聲音轉換為生物電能――神經沖動,沿神經纖維及各神經元,逐級向上傳遞,直到大腦皮質中樞引起聽覺,稱為感音系統。
平衡功能:人們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通過體內各種調節機構的作用,以感知和維持人體在空間處於靜止或運動狀態時的平衡。這種平衡的維持,主要依靠內耳的前庭器及前庭系統、視覺系統及本身感覺系統的協調作用來完成,其中以前庭系統最為重要。一旦前庭功能發生障礙或受到非生理性的刺激時,就會發生異常反應,表現為體位調節障礙,平衡失調。
異常
外耳
耳廓假性囊腫:顯微鏡下可見囊腫並非在軟骨膜與軟骨之間,而在軟骨層之間,故從病理學觀點認為,稱之為軟骨間積液更為恰當。軟骨層的內側面被覆一層漿液纖維素,其表面無上皮細胞結構,故不是真性囊腫。
耳廓化膿性軟骨膜炎:是耳廓軟骨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形成於軟骨和軟骨膜間,檢查可見耳廓紅腫、明顯觸痛,膿腫形成後有波動感,有時會破潰出膿。
外耳濕疹:是耳廓、外耳道及其周圍皮膚的變應性炎症。可見皮膚呈紅斑或粟粒狀小丘疹,進一步發展可有小水皰,潰破後可流出黃水樣分泌物,表皮糜爛,有時為黃色痂皮覆蓋。外耳出現慢性濕疹除瘙癢外,還可見外耳皮膚增厚,表皮脫屑、皸裂、結痂,局部顏色加深、表面粗糙不平等症狀,可致外耳道狹窄。
外耳濕疹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外耳道耵聹栓塞:外耳道軟骨部皮膚具有耵聹腺,其分泌物稱耵聹。耵聹分泌過多或排除受阻時,逐漸形成團塊,可阻塞外耳道。遇水後耵聹膨脹,完全阻塞外耳道後,可有聽力驟降。檢查可見棕黑色或黃褐色塊狀物堵塞外耳道內,耵聹團塊質地不等,有的松軟如泥,有的堅硬如石。
外耳道癤:檢查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可見皮膚癤腫,膿腫成熟破潰後,外耳道有濃稠膿液流出耳外,可混有血液。
彌漫性外耳道炎:可見外耳道皮膚呈彌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周淋巴結腫痛。慢性者外耳道發癢,有少量滲出物。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
外耳道真菌病:檢查見外耳道和鼓膜覆蓋有黃黑色或白色粉末狀或絨毛狀真菌,有如薄膜或呈筒狀的痂皮,除去痂皮後見患處略充血潮濕。合並細菌感染時可有耳痛、流膿。
外耳道膽脂瘤:檢查可見外耳道深部為白色或黃色膽脂瘤樣物堵塞,其表面被多層鱗片狀物質包裹。較大的膽脂瘤清除後可見外耳道骨質遭破壞、吸收,外耳道骨部明顯擴大。鼓膜完整,可充血、內陷。
中耳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早期的病理變化為黏膜充血,鼓室有少量漿液性滲出物聚集。以後黏膜增厚,鼓室滲出物為黏膿性或血性。鼓膜早期充血,以後鼓膜中小靜脈發生血栓性靜脈炎,纖維層壞死,鼓膜出現穿孔,膿液外溢。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單純型表現為鼓室黏膜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中性粒細胞滲出;骨瘍型表現為聽小骨不同程度壞死,伴骨環、骨竇或鼓室區域骨質破壞;膽脂瘤型表現為囊壁上有復層鱗狀上皮,囊內充滿脫落上皮、角化物質及膽固醇結晶。
分泌性中耳炎:鼓膜充血、內陷,光錐縮短、變形或消失,錘骨柄向後上移位,錘骨短突明顯向外突起,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淡黃色、橙紅色或琥珀色,積液多時鼓膜向外凸。
氣壓創傷性中耳炎:表現為鼓膜內陷充血,重者出現淤斑,鼓室內積液或積血,鼓膜破裂。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圖
圖片可能會引起您的不適,
是否繼續查看?
查看
乳突炎:表現為纖維肉芽組織增生、骨質吸收破壞和新骨形成、黏膜腺體化生、膽固醇肉芽以及膽脂瘤等。
中耳膽脂瘤:膽脂瘤並非真性腫瘤,是鼓膜、外耳道的復層鱗狀上皮經穿孔向中耳腔生長堆積形成團塊,其外以纖維組織與鄰近的骨壁或組織緊密相連,內含脫落上皮、角化物質和含膽固醇結晶。
中耳化學感受器腫瘤:簡稱化感瘤,腫瘤血運豐富,無包膜,呈緩慢侵蝕性生長。鼓膜下方或整個鼓膜呈藍色或深紅色,腫瘤可穿破鼓膜在外耳道內呈肉芽狀生長。
中耳癌:可分為原發、繼發和轉移癌,可出現鼓膜穿孔,鼓室內可見肉芽樣組織。
內耳
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積水為基本病理特徵的內耳疾病。顳骨切片鏡檢發現蝸管明顯擴張,球囊膨大,前庭膜向前庭階膨隆,甚至接觸到蝸管骨壁,橢圓囊膨脹,主要在與半規管壺腹連接處。前庭膜可被脹破。螺旋器、圓囊、橢圓囊及壺腹嵴在疾病早期基本正常,而晚期則可發生內耳感受器的退行性變,出現感音性耳聾。
耳硬化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原發於骨迷路的局灶性病變,表現為在骨迷路包囊內形成一個或數個局限性的、富含血管的海綿狀的新骨,其代替了原有的正常骨質。若病變向骨壁范圍之外擴展,侵及環韌帶,可使鐙骨活動受限或固定。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又名耳石症,是以頭位改變所誘發的、反復發作的短暫眩暈和特徵性眼球震顫為表現的外周前庭病變。手術中發現及顥骨組織病理學研究證實,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的半規管中或其壺腹嵴上存在游離的碳酸鈣結晶,或嗜鹼性染色的沉著物(耳石碎屑)。
耳蝸發育異常
Michel畸形:最嚴重的內耳畸形。耳蝸骨迷路與膜迷路完全未發育,有些患者顳骨岩部未發育,無殘余聽力。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合並其他臟器的畸形和發育異常。
Mondini畸形:耳蝸扁平,發育不良,底轉已發育,但第2周及頂周發育不全。可同時合並半規管前庭、兩窗和耳蝸水管畸形。單耳或雙耳受累,聽力為感音神經性耳聾。
BingAlexander畸形:骨迷路正常,膜迷路畸形。患者高頻聽力損失嚴重,而低頻聽力損失一般較輕。
Scheibe畸形:是較常見的一種內耳畸形。骨迷路及膜迷路的上部結構發育正常包括橢圓囊和半規管發育正常,蝸管和球囊發育不全。
前庭水管擴張或大前庭水管綜合征:常見的先天性內耳畸形。影像學檢查總腳和前庭水管外口之間中點處,前庭水管直徑大於或等於1.5mm。
[1]丁文龍,劉學政等.系統解剖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58-259.
[2]孫虹,張羅,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3]王庭槐等.生理學.第9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280-281.
[4]張秀娟.生理學概論[M].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2017:118.
[5]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6]易自翔.乳突炎的病理改變和鼓室成形術的決策[C].第六次全國聽力學及嗓音言語醫學學術會議暨第二次助聽器驗配技術學術交流會,2006:2-4.
[7]范永升,溫成平,等.中醫免疫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葯出版社,2018.12:1000.
C. 什麼是耳廓
耳廓一般指耳郭,即「耳廓」,外耳的一部分,是收集聲波的裝置。它的大部以彈性軟骨為支架,覆以皮膚。皮下組織較少而緊密,富含血管神經,耳郭下端的下垂部分,無軟骨,僅由皮膚、結締組織和脂肪構成,叫做耳垂。
耳郭借韌帶、耳郭肌、軟骨和皮膚等附著於頭顱兩側。耳郭的前外側面凸凹不平,其向前捲曲的游離緣名為耳輪,以耳輪腳起於外耳門的上方。
耳廓大部分由彈性軟骨外覆皮膚構成。耳郭有幾個凹陷,其中耳甲最深。耳垂(不含軟骨)由纖維組織、脂肪和血管構成,易於穿孔取血樣及掛耳環。
耳郭的血液主要來自耳後動脈及顳淺動脈;耳大神經及耳顳神經分布於耳郭皮膚:耳大神經分布於耳郭上部及外耳道以下耳郭外側的皮膚;耳顳神經(三叉神經下頜支)分布於外耳道以上耳郭皮膚。
耳郭上半部外側面的淋巴引流至腮腺淺淋巴結,顱側(內側)的淋巴則引流至耳後淋巴結及頸深上淋巴結。耳郭其餘部分(包括耳垂)的淋巴引流至頸淺淋巴結。
D. 耳朵的構造
↑聽小骨構造
耳蝸:傳導並感受聲波的結構,它就像一個神奇的轉換器,可以將得到的聲音信號轉換為神經電信號,並把信號交送給大腦,從而就實現了聽覺。
半規管:半規管與聽覺的關系相對小一些,它更多的作用在於保持平衡。它主要負責保持平衡和控制生物的姿勢。
前庭:和半規管一樣,是用來保持平衡的結構,它能感受頭部的位置變動,同時控制身體上的肌肉,包括眼部肌肉,這樣我們才可以在三維空間做出各種動作。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暈車或者暈船,其實都是半規管和前庭在起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米萊童書《生命簡史》
E. 耳朵結構圖與名稱
耳的結構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
圖中,外耳包括①耳廓和②外耳道,它們分別有收集聲波和傳送聲波的作用;中耳由③鼓膜、④鼓室和⑨聽小骨組成,鼓膜的作用是當聲波傳送來時產生振動,鼓室內主要有三塊聽小骨,聽小骨主要是將鼓膜產生的振動傳導到內耳;內耳分為⑥耳蝸、⑦前庭和⑧半規管三部分管腔,三部分管腔分布有相應的感受器,耳蝸含有聽覺感受器,前庭和半規管里感受頭部位置變動的位覺(平衡覺)感受器.⑤是咽鼓管,是咽喉與中耳的通道,當吞咽食物和打呵欠時咽鼓管的管口開放,空氣由此進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
聽覺的形成過程是:外界的聲波經過外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聽覺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神經沖動通過與聽覺有關的神經傳遞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就形成了聽覺.
故答案為:(1)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咽鼓管;耳蝸;前庭;半規管;聽小骨;(2)外耳道;鼓膜;聽小骨;內耳;耳蝸;聽覺感受器;聽神經;大腦皮層.
F. 耳朵的結構圖
耳朵結構圖如下: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兩部分,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6)耳廓是哪裡是哪個位置圖片圖擴展閱讀
聽覺是由耳、聽神經和聽覺中樞的共同活動來完成的。耳是聽覺和位覺(平衡覺)的外周感覺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構成的傳音器和內耳感音、平衡器所組成。
外耳露於體表,中耳和內耳埋藏在顳骨岩部內,外耳和中耳是聲波的傳導器官,內耳有感受聲音和位覺的感受器,是聽、位覺器官的主要部分。聲波通過外耳道、鼓膜和聽小骨傳到內耳,使內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發生興奮,將聲能轉變為神經沖動,再經過聽神經傳入中樞,產生聽覺。
G. 耳朵的結構圖是什麼樣子的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聽覺感受器和位覺感受器位於內耳,因此耳又叫位聽器。也有人將外耳和中耳列為位聽器的附屬器。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兩部分。另外,在外耳道的皮膚上生有耳毛和一些腺體,腺體的分泌物和耳毛對外界灰塵等異物的進入有一定的阻擋作用。
耳位於眼睛後面,它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詞語、音樂和其他聲音。
(7)耳廓是哪裡是哪個位置圖片圖擴展閱讀;
正常人的耳朵大約可分辨出40萬種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有些小到微弱得只能使耳膜移動氫分子直徑的十分之一。當聲音發出時,周圍的空氣分子就起了一連串的振動,這些振動就是聲波,從聲源向外傳播。
當聲音到達外耳後,通過耳廓的集音作用把聲音傳入外耳道並到達鼓膜。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線,厚度和紙一樣薄,但卻非常強韌。當聲波撞擊鼓膜時,即引起鼓膜的振動。耳蝸里有數以千計的毛細胞,它們的頂部長有很細小的纖毛。
在液體流動時,這些細胞的纖毛受到沖擊,經過一系列生物電變化,毛細胞把聲音信號轉變成生物電信號經過聽神經傳遞到大腦。大腦再把送達的信息加以加工、整合就產生了聽覺。
H. 人體耳朵結構圖片
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兩部分。耳郭的外面有一個大孔,叫外耳門,與外耳道相接。耳郭呈漏斗狀,有收集外來聲波的作用。
外耳道是一條自外耳門至鼓膜的彎曲管道,長約2.5~3.5 cm,其皮膚由耳廓延續而來。靠外面三分之一的外耳道壁由軟骨組成,內三分之二的外耳道壁由骨質構成。鼓室位於鼓膜和內耳之間,是一個含有氣體的小腔,容積約為1 cm3。鼓室是中耳的主要組成部分。
(8)耳廓是哪裡是哪個位置圖片圖擴展閱讀
耳朵是五官其中一個重要器官,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在腦中,這些信號又被翻譯成我們可以理解的詞語、音樂和其他聲音。它除了掌管聽覺外,也兼具保持身體平衡的機能。
耳朵體積雖小,但接觸空氣的面積大,熱量容易散發,且「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過於耳,因此冬季外出一定要給耳朵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寬大的帽子、圍巾遮住耳朵;從室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讓其快速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