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原來人們裹小腳是什麼樣子(圖片)
如下圖所示:
裹腳也稱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陋習,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
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古代婦女纏
足起始時間,卻始終是一個謎。 考古中發現至今年代最早的,纏足鞋文物為南宋福建福州南宋墓,
出土的六雙女鞋,長13.3-14厘米,寬4.5-5厘米。並且,唐代時期已有詩詞。
拓展資料:
民國初期,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進一步推行禁纏足政策。1906年梅山地震,長輩開
始同意家中小女孩不用纏足,政策得以順利推行。孫中山總統於1912年3月11日發布《大總統令內
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勸禁纏足文」。1916年內務部又頒《內務部通
咨各省勸禁婦女纏足文》1928年5月,南京中央政府批准由內政部頒發《禁止婦女纏足條例》1929
年國民政府又發布放足布告,並派專員落實。
B. 我肚子上的肉很結實很硬,肉肉也很多,怎麼才可以瘦下來肚子上的肉,拜託求解答!
1.下巴:就是抬頭!一定要使勁兒仰頭,感覺下巴和脖子都收緊了,停5秒再放下,每天做20~40下。一周就會見到效果。
2.上臂內側:兩個小啞鈴(可用礦泉水代替),握在手裡,抬起胳膊,使上臂貼近耳朵,然後曲肘,再伸直胳膊。這樣為一下。每天做3組,一組15個。
3.減後背:
1)准備兩個啞鈴,站立姿勢,雙臂自然下垂,握住啞鈴,上臂向後做提東西的動作,把啞鈴提到胸部的側面。15個為一組,每天做3組。
2)站立,雙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後握住啞鈴,向後抬起。做這個動作時保持胳膊是伸直的。15個為一組,每天做3組。
這兩個動作可以鍛煉到背部,但背部的脂肪比較難減,一般的運動很難充分鍛煉到這個部位,MM需要堅持一段時間。
4.上腹部:上腹部就是胃的部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仰卧起。注意,不是仰卧起「坐」!如果你做這個運動的時候坐起來了,對你的脊柱不好,而且做的時候不要把手放到腦春顫後,用手扶住耳朵就可以了,不然對頸椎有傷害。每天做最少3組,一組20個。
5.下腹部:就是「小肚腩」。平躺,雙腿伸直,雙腳並攏,緩慢的抬起來,與身體成90度角,再慢慢放下。這個動作做起來會很累,但可減少大腿前側的肉肉。每天最少做2組,一組15個。
6.減腰兩側:
1)一個是搖呼啦圈(有氧運動要持續30分鍾以後才開始消耗脂肪,所以運動最少30分鍾),一周後明顯感覺兩側的肌肉收緊了。
2) 站立,兩腳分開略比肩寬,胳膊伸平,身體呈「大」字。然後腰部側彎用左手去觸左腳踝,然後再站直,換右面。做的時候會覺得腰部兩側的肌肉有被拉伸的感覺。左右各一下為一組,每天做30個。
7.減臀部:趴在床上,兩腿伸直,做游泳拍水的動作,兩腿交替向上抬起,動作稍慢,胯部不要離開床。左右各一次為一下,15下為一組,每天做3~4組。
8.減胯部:側踢腿。站立,左腿向側面抬起,保持膝蓋向著前方。慢慢抬起,到你能承受的最高位置,再慢慢放下。一側15下為一組,每天做2~3組。
9.減大腿:
1)大腿內側:做下蹲運動。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向外,數1234慢慢下蹲,蹲到和地板誠平行。數5678再緩慢站起。下蹲時腳跟不要抬起,一定要落在地板上,而且動作要慢。每組做15個,每天做3~4組。
2)大腿前側:同上。因為這個動作可以同時鍛煉到大腿前側的肌肉。
3)大腿後側:站立。做後踢腿的動作。做時動作也要緩慢。一個八拍為一個,每組做15個,每天3~4組。每個人的身體柔韌性不同,扒跡敗不要太勉強自己,以免拉傷肌肉。
10.減小腿:檢驗小腿脂肪多少的方法很簡州晌單,放鬆腿部,然後用手指捏小腿肚子的部位,能輕松捏起脂肪層的就說明你的腿是脂肪型的,需要減減了~如果脂肪層很薄,光是肌肉就顯得腿很粗,那就是肌肉型的。
1)脂肪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踮腳尖,20下為一組,每天做4組。要領是動作要慢,臀部不要翹起。踮起腳尖後停3秒左右。做完運動後記得要用手輕輕抖動小腿肌肉部位,放鬆一下。
2)肌肉型:這要減起來就很困難了,對於肌肉型的MM,只能建議不要做強度很大的腿部運動,高跟鞋少穿,以免肌肉過於緊張而變得更粗壯。
還有,鍛煉時要去感覺你所鍛煉的部位有沒有在運動,比如鍛煉大腿部位時,你要在下蹲的同時去感覺一下你的大腿肌肉有沒有收緊,做完運動後這個部位有沒有酸酸的。如果有,說明你已經鍛煉到這個部位了,如果沒有就說明你的姿勢不對,需要自己調整一下。
美腿的標准
美腿就是,有5處並攏,4處空隙的腿。具體來說,就如以下圖片所示,標有○的5處(大腿,膝,腓,腳脖子內側,腳尖)左右緊貼在一起,標有×符號的4處(大腿和根兒之間,大腿和膝之間,膝和腓之間,腓和腳脖子之間)是處於分開的狀態。除此之外,如果膝朝向著正面且腿形筆直的話,可以說是非常美麗的腿了。
C. 腹股溝在哪個部位
腹股溝為連接腹部和大腿的重要部位。由於離外生殖器很近,常常被人們看作是隱私部位。腹股溝部位的潮濕,不透氣,往往成為健康的隱患。
腹股溝區位於髂前上棘水平線與腹直肌外緣和腹股溝韌帶之間。該區部分局部呈水平位,負重增大; 肌層纖維方向趨於一致,屏壁能力減弱;且又有器官貫穿,致壁出現裂隙即形成腹股溝管;集諸多因素,該局部為腹前外側壁最薄弱局部,而後者則與之關系最大
(3)小腳肚子哪個部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腹股溝為下腹部兩側的三角形區域,其內側界為腹直肌外緣,上界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緣的水平線,下界為腹股溝韌帶。此區較為薄弱,其原因是:
腹外斜肌在此處移行為較薄的腱膜,並在其下方形成一裂口;腹內斜肌與腹橫肌的下緣未達到腹股溝韌帶的內側部,因而該部沒有肌肉遮蓋;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而形成潛在性裂隙。此外,當人體站立時,腹股溝區所承受的腹內壓力比平卧時約高三倍。由於以上解剖、生理特點,故疝多發生於此區。
D. 胃在肚子的哪裡
胃位於腹腔左上方,大部分在左季肋部,小部分在上腹部。上與食管下端相連,下與十二指腸球部相連。
胃腸道主要受中樞神經系統(CNS)、腸神經系統(ENS)雙重支配,腸神經系統雖然受中樞神經系統的調控,但它有獨立的反射弧,具有整合功能,可直接接受胃腸道內的各種信息,可以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參與調控胃腸的功能;同時,消化道壁內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大腦,所以ENS被稱為腸之腦。
胃的血液供應:主要來源於腹腔動脈的三大分支:胃左動脈、肝總動脈、脾動脈。
1.胃左動脈:直起腹腔動脈,可有分支:賁門支、食管支、胃支。①副肝左;②副胃左;③胃左與肝固有直接吻合。
2.胃右動脈:起自肝固有動脈。
3.胃網膜右動脈:起自胃十二指腸。
4.胃網膜左動脈:起自脾動脈主幹及分支。
5.胃短動脈:起自脾動脈主幹及分支。
6.胃後動脈:起自脾動脈干中1/3段上緣。
E. 如何科學的減掉肚子上的贅肉
我認為贅肉主要來源於內臟的內部壓力過大。其他問題都是次要的,有人要說其他問題我是不會,所以故意說是次要的不答,我也承認。
第一句話我沒有聽說過,是否是原創,我不能肯定。中醫的原理是說理的工具,只要簡單易行,能實踐達到目的,就是好方法。我是屬於唱歌沒譜的。
有緣的就試試唄。
1.2發現贅肉的核心不是減的問題,而先是如何不長贅肉的。先修正一下答題方向。
不暴飲暴食就沒有贅肉,誰都知道,但為什麼這么難管住嘴?人是情緒化的動物,壓力一大,人就會靠吃化解。不痛快,不舒服也是這樣。
國外做過統計,醫生對有嚴重的心臟病病人說,不馬上改掉暴飲暴食的習慣,時刻有生命危險。然後呢?有多少病人改變了生活方式?你絕對想不到,是只有七分之一的人有所行動。
那麼一般有贅肉的人,會改的比例是多少呢?暴飲暴食為什麼這么難戒除?人不能自律是一種病態,大多數人即使知道生命受危險也擺脫不了的。
我嘗試說擺脫暴飲暴食,做個能自律的人的方法。這是我剛剛回答的問題,人神清氣爽精神足,離自律就近了很多。認為成天大魚大肉是天經地義的,殊不知(青春期後還)這樣胡吃海塞你們年紀稍大就會疾病纏身。
當然很多人已經得了慢性病,覺得反正治不好,就得過且過唄。
就說這么多,總之管不住嘴,必有贅肉,不能自律的,不打算改變生活方式的,什麼方法都沒有用。如此不用繼續看我的回答了。
1.3律依靠將軍執行,人體里的將軍就是「中醫」說的肝,那麼多揉「太沖」穴,讓政令執行暢通。還有一個鏈接可以看看。這也是讓人更自律。有人說我自律啊,但「律」是什麼?_?憑什麼你說的就是「律」?
其實不是我訂的,我沒有資格。《中國膳食指南》寫的清楚,一天大概吃多少東西。這些規定是有科學依據的。而你的父母「長期」不執行這些,或多或少的有這樣那樣的病症,就是活生生的反面例子。
我從贅肉寫到暴飲暴食,從暴飲暴食寫到人要自律,是不是越來越像《得到》范?
如果你現在想且能堅持每個星期「僅」七天中晚餐都吃不飽,來看看我下面寫的。
准備分兩個部分答,但可能不只。
1·1第一部分第一天,下同。內臟是軟的,內部壓力大就鼓出並下墜。那麼裡面是什麼東西導致如此的呢?
1.4它們有些在腸子裡面,有些在腸子外面。中醫把它們叫痰濕,我說它們是「廢物」。其實沒有垃圾食品,是我們的脾胃讓有些食物變成垃圾,怎麼會這樣?
一是夏天天氣熱,身體的「氣」在皮膚,內部沒有「氣」脾胃的工作量不能多,以前夏天沒有胃口就是這么回事兒。夏天吃的不多是自然對我們身體的一種保護。
但現在我們每天想吃的精彩啊,不要緊商家會「幫」我們想辦法的。用冷飲讓我們的身體涼下來,「氣」就進入體內,我們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太涼的溫度,太多的食物,讓我們的脾胃不堪重負,工作能力嚴重下降,食物在肚子里時間久了,還沒有消化就會變成「廢物」。
夏天讓我們的脾胃傷的更重。
冬天呢?冬天我們應該適當的多吃點。但我們就是夢想著口無遮攔啊,玩命的吃。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再加上夏天的「寒」還在體內,脾胃傷的不輕。
脾胃傷了,不願意幹活,又怎麼辦?我們有「鞭子」啊,過辣就是打脾胃的鞭子,一打它就乖乖的幹活,但天天打的後果是什麼?不說了。
脾胃傷了,「廢物」多了,贅肉來了。
先不製造廢物,才能著手清理廢物。那麼杜絕冷飲,管住嘴是不是應該順理成章呢?
1.5又要修改風格了,不科普了,沒用。
直接講有用的。說一件復雜的事情有「清單革命」。我開始列清單,希望寫出按清單順序執行就可以的減贅肉方法。
一.保護脾胃。
1.1不要暴飲暴食。以恰當(慢)的速度進食(多咀嚼)。
1.2杜絕冷飲。飯前或飯中適當的喝一些溫水(湯),使腸胃潤滑的運行。發現許多人吃飯時都沒有口水了,一定要很多辣椒的刺激才能有口水,這太悲哀了。
1.3每星期的幾天專門吃一些(可溶的和不可溶的)高濃度的膳食纖維,滋養腸胃中的有益菌。
1.4脾胃好一個衡量指標,就是容易長肌肉。脾主肌肉,脾胃好的人只做走路一項運動,渾身都有大量的肌肉。反之,靠長期不間斷的大運動量「健身」才能長出肌肉的,脾胃不合格。
二。治療慢性病。
2.1脾胃好了,慢性病就可以治療好的。建議去醫院治療。治不好這時需要中葯介入健脾胃,然後重復清單一。
2.1如果有嚴重的亞健康症狀或症狀快速發展中,建議治療或養生,方法略。然後重復清單一。
三。開始減肥的條件。達不到的重復清單一二。(本條清單不分先後)
3.1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完成正常的作息時間。起居有常。
3.2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不依賴煙酒,不偏食、厭食,)。不對大魚大肉有依賴性。飲食有節。
3.3情緒、精神、體力、心理和腸胃「絕少」有崩潰現象。沒有抑鬱症。
3.4不依賴、不排斥、不沉迷於某人、某事、某環境。
3.5「絕少」東西過敏。過敏原「長期(十年以上)」沒有增加。
3.6能管理情緒。情緒、心理不會長期處於"過於"喜、怒、哀、樂、悲、恐、驚的狀態。不抑鬱。
達不到的重復一二。
四(終於說贅肉的事了。)減贅肉的常規手段。必修課。
(幾天沒有更新了,因為在看小說,後來發現小說無聊透了。不看了)(又要科普了,自己打臉)肚子上沒有骨頭,「有型」全靠幾塊肌肉上下提拉和水平約束。這就是腹肌,實際上只有人和幾種猩猩是自立行走,「並有腹肌」。發現了嗎?腹肌和行走有聯系(和脾胃也有聯系),減腹部贅肉也是。大腹便便是大家依靠交通工具後的事。我的主張一直都是恢復生活的本來面目而達到健康目的。
4.1每天快走,感覺腹肌能參與的那種程度的走法。早中晚各一次,15~20分鍾,同時(重點來了)腹式呼吸。
上一條為主旋律。下幾條起輔助作用。
4.2平常也養成腹式呼吸的習慣(包括睡覺時)。
4.3盡可能多做性生活。
4.4站著揉肚子。促進腹部血液循環。
4.5可以試著喝一些陳皮泡水,讓廢物加速排出。
4.6排出廢物要用大量「力氣」,有比平常多的力氣才能排出廢物。所以多吃一些「」優質蛋白質「」。
五.加強手段。非必修課。以下行為有危險,請勿盲目嘗試,後果自負。
5.1贅肉和肚子寒有關,痛經和宮寒有關。其實它們挨著。那麼有些治療痛經的葯可以減贅肉。
5.3站著一隻手捏起帶脈上的一塊皮,一直捏著並上下左右扯動,提拉。(開始要量力而行)雙手可同時進行。
5.4躺在腹部壓一重物腹式呼吸,用力頂起,放下,循環往復。加強水平束力。
5.5略
6.1沒事就寫寫後續,
我開始回答這個題目也沒有想明白怎麼寫下去。但寫著寫著,頭腦才理順了完善的答案。所以開始有些亂,文字有些多。但清單裡面的都是干貨。清單外面的是一些手段。
主要只是清單4,可能很多人懷疑,但我是親身驗證過的。我憑什麼不能好吃懶做,一肚贅肉?然後被人嫌棄嘲笑,才開始動腦筋的,但我向來喜歡探索健康的「最簡式」,所以有了以上答案。
6.2陳皮濃一點喝,人就開始排垃圾,腹部的垃圾占「地利」,是優先排的。最主要的是喝到一定程度,人會養成排垃圾的習慣。
6.3走路看似再尋常不過,也是達到一定強度,並持續一定時間後,人就會鍛煉出一些腹肌,腹肌就有一定的力量,最後腹肌就把提起內臟(這里主要是大腸)的動作,當成一種「常態」,養成了習慣。
6.4再配合腹式呼吸,這時人每一次呼吸腹肌就受刺激,提一提內臟,如果發現沒有提好趕快改正。
6.5自此我是想出來也親自做到了減贅肉。最令我自豪的是任務在一呼一吸間完成了。當然不能和「腹肌撕裂者」相比,不過誰想練出完美的腹肌,先練我說的,再練腹肌撕裂者,會事半功倍。
6.6我這條前面的所有回答,是試圖用一些「方法」讓人進入一種「狀態」,在「狀態」里輕松自動的減贅肉。
但我想了一下,很多人認認真真的努力,可能幾個月後,進入了「狀態」,但「狀態」保持不了許久,所以反復幾次然後最終放棄了。
是大家之前對自己的「破壞」太嚴重了,導致的。
那麼吃一點人參或喝一些(幾十克)黃芪煮的水,人就能(相對)長期的保持在這種「狀態」里,進而達到減贅肉的目的。
F. 孕中孩子的腳在哪個部位
胎寶寶的一切都那麼值得孕媽媽期待,也很值得孕媽媽去了解,所有有關胎寶寶的事情孕媽媽都不想錯過,包括胎寶寶的第一次胎動,胎寶的胎位,還有胎寶寶小腳的位置。
胎兒的生長過程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別說腳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就算其他會每天都不同,所以在懷孕期間一定要按時產檢,只有檢查出來胎兒健健康康才能放心地等待分娩。
我是懶媽媽,一個二胎寶媽,多平台原創作者,混跡於育兒圈多年,專注於孕產,育兒方面的解答,關注我了解更多。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