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與作用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與作用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與作用,很多人知道我們的身上是有著很多穴位的,按摩穴位對身體有很多好處,足三里是人體治病的要穴之一,位於外膝眼下3寸,以下分享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與作用。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與作用1
足三里穴的名詞解釋
足三里穴,經穴名。《靈樞。本輸》原名三里、下陵。《聖濟總錄》名足三里。
別名鬼邪、下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合(土)穴。
「足三里穴」:「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足三里穴的功效與作用
按摩足三里能抗衰老,強身健體,對各種老年疾病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按摩足三里能美容,按摩此穴可以調和氣血、美化肌膚。足三里屬胃經,是治療脾胃的穴位,脾胃好身體才能健康;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是強壯身體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長按足三里,能調節身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起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按摩足三里,能通經活絡、疏風化濕,上午7—9點,胃經最旺時,按摩能促進胃腸蠕動,加速身體脂肪消耗,達到減肥的目的。晚上9—11點脾經最旺時按摩此穴,脾主運化,能把飲食水谷轉化成能量,運輸給各個臟器,從而達到進補的作用。
足三里療法注意事項
【艾灸療法】:用艾條溫和灸足三里穴5—10分鍾,一天一次,可以治療腹脹腹痛、腳氣、下肢不遂等。
【拔罐療法】:用氣罐留罐10—15分鍾,隔天一次,可以治療中風、腳氣、水腫、消化不良。
【刮痧療法】:用面刮法刮拭足三里穴,以潮紅發熱即可,可以治療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
足三里穴的按摩手法
端坐凳上,四指並攏,按放在小腿外側,將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處,作按掐活動,一掐一松,連做36次。兩側交替進行。
端坐凳上,四指屈曲,按放在小腿外側,將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處,作點按活動,一按一松,連做36次。兩側交替進行。
正身端坐,小腿略向前伸,使腿與凳保持約120度,食指按放在足三里穴上,移放中指在上面加壓,兩指一並用力,按揉足三里穴,連做1分鍾。兩側交替進行。
正身端坐,小腿略向前伸,使腿與凳保持約120度,將拇指指端按放足三里穴處,力集中於指端,盡力按壓,然後推撥該處筋肉,連做7次。兩側交替進行。
正身端坐,一腿前伸,兩手張掌,搓擦腿部,自上而下,搓擦至遍,兩腿各搓擦1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在該穴處按摩,有著調節胃腸功能、補腎強筋、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作用,對各種常見的老年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坐椅上,用右手掌按膝蓋骨正中央,輕抓膝蓋。中指沿脛骨伸長,在中指尖水平畫線,與食指方向延長線交匯處就是足三里穴。可採取按壓的方式按摩1分鍾,然後按摩滑肉門穴3分鍾。
按摩足三里注意事項
按摩要有一定的力度,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
按摩的同時可以配合艾灸,點燃艾條熏灼足三里穴,每日1次。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與作用2
足三里的功效與主治
功效: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經活絡,升降氣機的作用。
主治:足三里穴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疳積、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遂、心悸、氣短、虛勞羸瘦。
現代又多用以足三里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肝炎、急性胰腺炎、休克、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癲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動脈硬化、支氣管哮喘、白細胞減少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
足三里的相關論述
1.《靈樞》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飢;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餘,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於足三里。
2.《靈樞》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為干。腸中不便,取三里……善嘔,嘔有苦,長太息,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
3.《外台》 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以三里下氣。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圖片與作用3
按足三里的忌諱
1.忌找穴禁止
按摩足三里一定要選准穴位,足三里坐落於小腿前兩側,犢鼻穴下3寸,距踝關節前嵴一橫指(中拇指)處。按上來會出現輕度酸軟的覺得,也有酸脹感,並且輕按穴位所屬的部位,很有可能覺得到有一個小小凹坑。
2.忌用力過大
按摩足三里應該是用令人感覺略微酸疼、可是還是能夠 接納的幅度為宜,太用力得話很有可能會造成 部分積血,不但起不上功效,還會繼續加劇身體的痛楚。
3.忌按摩太久
按摩足三里的時間也不適合太長,一般提議一個穴位數最多按摩5-十分鍾,一天按摩1-2次就可以。長期按摩足三里,非常容易造成 部分全身肌肉和肌膚遭受刺激性,刺激性時間太長非常容易出現部分痛疼、積血的狀況。
4.穴位周邊帶傷忌按
足三里坐落於腳部,這一位置非常容易負傷,因而,假如足三里周邊帶傷得話則不適合開展按摩,以防牽涉到傷處,加劇痛苦。
哪些人不可以按足三里
一般除開小腿帶傷的群體,大部分人全是能夠 按摩足三里的。
足三里坐落於小腿兩側,按摩足三里的.情況下,會觸碰而且刺激性到小腿的肌膚、全身肌肉和人體骨骼,因而假如小腿部位有出現骨裂、肌膚損傷、韌帶拉傷等一切一種傷情,都不適合對足三里開展按摩,以防傷處遭受刺激性後加劇傷勢。
按摩足三里的最佳時間
按摩足三里的最佳時間是早上九點鍾上下。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關鍵穴位之一,從十二經絡的子午流注時間計算出來,脾經的走形時間在早上的九點鍾上下,在這里時間范圍按摩足三里,有利於脾經的充足。
但在生活起居中,按摩足三里,不一定要依照脾經的走形時間按摩,要是有時間、地址便捷,隨時隨地都能夠按摩足三里的。
按摩足三里的作用與功效
1.按摩足三里能延緩衰老,增強體質,對各種各樣老年疾病都是有非常好的防效。
2.按摩足三里能美容護膚,按摩此穴能夠 調合血氣、清理皮膚。足三里屬肝膽經,是醫治腸胃的穴位,腸胃好身體才可以身心健康。
3.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是健壯身體的大穴,具備健脾和胃的作用。
4.長按足三里,能調整身體免疫能力,增加抵抗力,具有保健養生的實際效果。
⑵ 足療反射區順口溜
足部按摩手法歌
按摩時心要靜,找准區域再下手;
滲透力慢慢加,出現痛感效果大;
查心臟分三部,輕中重力觀變化;
腎上腺人字點,握足指法慢慢按;
神經叢掌心中,八字弧度兩邊刮;
力要穩力要慢,腹脹氣悶全消散。
人之本,腎為先,二、三趾骨的近端;
握足扣指法,滲透力強節奏慢;
輸尿管連腎臟,一條弧行到膀胱;
單食指扣拳法,均勻稍慢不脫滑;
膀胱區舟骨下,單食指扣拳法。
月牙兒用力刮膀胱腳後跟,連成一線為尿道;
按指握拳法,膀胱內踝下方後推壓;
額竇拇指端,食指扣拳向外按力度均勻要稍慢。
拇指外側上中段,三叉神經扣指按;
小腦腦干很好找,拇指肉丘用力按;
拇指根部是頸項,扣指壓痛向內推;
頸椎放射區,拇指內側二趾骨;
雙指嵌法上壓刮,鼻子它隨區域很好找;
拇指內側一趾骨,拇指推掌握壓病點。
(2)腳神經痛按摩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我國是足部療法起源最早的國家。幾千年前的中國就有關於足部按摩的記載。據考證,當年足療與針灸在我國為「同根生」之療法。
古代黃帝內經「足心篇」之「觀趾法」(一種診療方法);隋朝高僧所撰《摩河止觀》之「意守足」(常擦足心,能治多種疾病);漢代神醫華佗著於《華佗秘笈》之「足心道」(意即足底的學問),司馬遷《史記》之「俞跗用足治病」(「俞」通「愈」,跗指足背)。
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對養生頗有研究,對堅持摩擦足底湧泉穴對身體的益處就大加贊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 ……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說明中國人很早就對足部按摩有益於健康有很深的了解。中醫療法(包括足部按摩)在唐代即傳人日本、朝鮮。元朝以後又傳人歐洲。(元朝伯仁之《十四經》)
明朝時期,足部按摩得到進一步發展。後因封建禮教、女子裹腳等輕視足部健康的「政策」、民風,大大影響了該療法的健康發展。特別是到了清末年間,這一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更是遭到了外國列強的殘酷掠奪,一度在國內「銷聲匿跡」,幾乎失傳。
⑶ 腳上有哪些穴位,詳細腳部穴點陣圖解
足療按摩簡單實用、方便易學。無論你是否了解中醫,是否有醫學基礎,只要按照穴位和反射區的正確位置進行按摩,每天抽出10分鍾來按摩你的雙腳,一定可以遠離疾病,擁有健康。這里來詳細講一講腳底穴點陣圖
1、湧泉穴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主治疾病:
湧泉穴的主治疾病為: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位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2、大敦穴
取穴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大敦穴位於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
主治疾病: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來亦被視為鎮靜及恢復神智的要穴。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3、太沖穴
定位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
太沖穴的主治病症為: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4、太白穴
定位方法: 取穴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主治病症: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為: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5、太溪穴
定位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病症: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6、申脈穴
定位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勢,申脈穴位於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
主治病症:
申脈穴的主治病症為:增進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7、丘墟穴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丘墟穴位於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主治症狀:
丘墟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位,主治症狀為:可以使頭腦清晰、能使自己情緒穩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壓力等。
8、昆侖穴
取穴方法:昆侖穴位於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或足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疾病:
昆侖穴的主治疾病為: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症、腹氣上逆、腸結石、下痢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9、行間穴
尋找方法: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行間穴位於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
主治病徵:
行間穴的主治病徵為: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10、里內庭穴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里內庭穴位於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
主治症狀:
里內庭穴的主治症狀為: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11、下痢穴
尋找方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下痢穴位於足背部位,腳拇趾和第2趾中間向里2厘米處。主治病徵: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指壓此穴,對於治療下痢非常有效,指壓時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拇指用力壓6秒鍾,左右腳各1次,如此重復15次。
⑷ 足底穴點陣圖腳底的各個部位詳細圖
1、詳細腳部穴點陣圖解2、腳底按摩穴點陣圖3、腳上有哪些穴位 哪些穴位代表身體健康詳細腳部穴點陣圖解
人體穴位多如牛毛,而每一種穴位都對應身體某一部位,平時對一些常見穴位進行按摩,可以達到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作用。那麼接下來向介紹大家一下腳部的穴位。
行間穴
行間穴位於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
主治病徵:宿醉不適、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臟疾病、腹氣上逆、肋間神經痛、月經過多、粘膜炎等。
大敦穴
大敦穴位於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
主治疾病: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來亦被視為鎮靜及恢復神智的要穴。
太沖穴
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此穴。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
主治病症:肝臟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生殖系統疾病。
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時,可採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勢。
主治病症: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
太白穴
平放足底的姿勢,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租坦消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取穴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
主治病症: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等。
里內庭信哪穴
里內庭穴位於腳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腳趾彎曲時趾尖碰到處,約第二趾趾根下約三厘米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
主治症狀:食物中毒、蕁麻疹等。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
主治疾病: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怕冷症、腎臟病等。穴道指壓法治療腦溢血後的復原、穴位按摩治療膀胱炎、指壓法治療白發等等。
申脈穴
申脈穴位於足外側部位,腳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處。取穴時,可採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勢。
主治病症:增進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丘墟穴
丘墟穴位於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丘墟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位。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
主治症狀為:可以使頭腦清晰、能使自己情緒穩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壓力等。
昆侖穴
昆侖穴位於腳踝外側,在外踝頂點與腳跟相連線的中央點,或足外踝後方,弊知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此穴位為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主治疾病:頭痛、腰痛、高血壓、眼疾、怕冷症、腹氣上逆、腸結石、下痢等。
下痢穴
下痢穴位於足背部位,腳拇趾和第2趾中間向里2厘米處。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蹺足的姿勢,指壓時一面緩緩吐氣一面用拇指用力壓6秒鍾,左右腳各1次,如此重復15次。
主治病徵:痢疾。
腳底按摩穴點陣圖
;
01
常做腳底按摩足底穴點陣圖,能緩解人體的疲勞緊張足底穴點陣圖,延年益壽,強身健體,下面是腳底穴點陣圖。
02
湧泉穴是人體足底穴位,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推搓湧泉穴能防治各種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便秘等病效果較明顯。
03
失眠穴又被稱作為「百敲穴」,它位於足底跟部,在當足底中線與內外踝尖連線相交處,即腳跟的中心處。按摩此穴可以幫助睡眠,提高睡眠質量。
04
竅陰穴在四個腳趾最外側小腳趾那邊,距離趾甲根腳的一手指四分之一處。如果我們出現偏頭痛、目眩、耳聾、耳鳴、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等症狀的時候,可以掐按竅陰穴,可以很有效的治療頭痛的症狀。
05
內庭穴位於足背當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它是胃火的剋星。 如果出現口臭、便秘、胃部灼熱、牙齦腫痛等都可以通過按摩次穴位來緩解。
特別提示
按壓時要用力,要感受到酸痛感。腦出血、內臟出血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嚴重出血者,嚴重腎衰、心衰、肝壞死者,肺結核活動期的患者,頻發心絞痛的人不適宜做腳底按摩。
腳上有哪些穴位 哪些穴位代表身體健康
足底穴點陣圖你們都知道腳上有哪些穴位嗎足底穴點陣圖?哪些穴位表示著我們足底穴點陣圖的身體健康呢?這些穴位怎麼怎麼按摩呢?今天我就告訴大家腳上足底穴點陣圖的這些穴位按摩來幫助我們身體健康!
腳上有哪些穴位
1、厲兌穴:通調腸胃
厲兌穴在第二腳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腳趾側,按摩該穴,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功效。用大拇指,指端點壓腳趾上的厲兌穴,力度可慢慢增大,以有疼痛感覺就可以了。
2、太溪穴:補養腎臟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
3、大敦穴:清醒頭腦
足厥陰肝經,此穴在大拇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關節的外側趾背上。主治肋脹痛、胸滿、嘔吐、腹瀉、疝氣、尿閉、腰痛、婦女小腹痛等。腳拇趾是一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臟、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指壓時要強壓7-8秒鍾,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復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4、照海穴:緩解咽喉乾燥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地方,「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摩此穴位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症狀。
5、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鍾,共2分鍾,每天堅持按摩。
6、豐隆穴:祛濕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鍾左右。
7、隱白穴:健脾回陽
足太陰脾經,此穴在大腳趾內側,距指甲跟腳一分處。主治舌本強、食則嘔,善意、倦怠乏力、身體困重、食不下、脘腹脹痛、大便溏泄、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黃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狀物壓迫此穴,或是以拇指與食指捏住腳趾兩側,加以揉捏,間接刺激穴位。
8、湧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9、竅陰穴:治療偏頭痛
此穴在四個腳趾最外側小腳趾那邊,距離趾甲根腳的一手指四分之一處。主要治寒熱、嘴裡發苦、偏頭疼、臀部、膝蓋、小腿外側、四個腳趾。
10、至陰穴:清熱散風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並堅持1~2分鍾,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腳底穴位疼是怎麼回事
1、腳底上就是湧泉穴,腳底穴位疼痛應該就是足跟痛,足跟痛最常見的是因為骨刺引起的;
2、還有就是走路比較多,關節的磨損比較多的時候,足跟也會疼痛;
3、此外還有就是有些女性喜歡經常穿高跟鞋,在高跟鞋的磨損下,包括腳的前弓也有可能會疼痛。
足部養生五字口訣
一、摸-摸腳自診病,防患於未然經常用手指觸摸您雙腳的各個部位,如觸摸到皮下組織有結節、硬塊或水皰樣的感覺,且感到疼痛時,說明該處所對應的內臟器官已發生病變或功能不正常,應及時診治,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全息醫學認為,人的雙足恰似整體的縮影,人體內臟的生理機能正常與否,都會在腳部各自的「反射區」反映出來。
二、按-按摩病灶區,祛病又健體,在觸摸到有結節、硬塊且有疼痛的部位上,採用各種手法適時的進行按摩刺激,使其結節逐步消失、痛感逐步減輕或消除,經絡就會逐步的暢通,積病隱患也就會自然消除。中醫認為「不通則痛」。血行旺盛,可使更多的代謝產物從肌肉組織以及臟腑器官中排泄出去,使機體恢復健康。中醫叫它「通則不痛」。
三、搓-經常搓湧泉穴,百病不沾染 「湧泉穴」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也是全息醫學中腎臟在腳部的「反射區」。《外台秘要》說:「按湧泉,養生之要也。」《石室秘錄》中說:「擦足心,乃長生之法。」
四、溫-寒從足下生,溫足保太平祖國醫學認為「諸病從寒起,寒從足下生」。所以,經常保持雙足的適當溫度是預防疾病從腳底入侵。足部保溫法常用的有:揉搓法、溫水泡洗法、運動雙足法。
五、走-以步代車走,活到九十九雙足,現代醫學稱之為「第二心臟」。這是因為人們在走路時,由於雙足肌肉的收縮、鬆弛能導致靜脈血管的擴張與收縮運動,使帶有代謝產物的血液經靜脈上升到肺部,經充氧後再迴流到心臟。由於行走時腳部肌肉的收縮與鬆弛,能使靜脈血管的流速增強,確保血液循環的暢通無阻,以便將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器官。
腳底穴位按摩方法
方法:自購腳部穴點陣圖一張。泡一盆熱水,水溫在60℃左右。把腳在熱水中泡5-10分鍾後用毛巾搽干。從足底穴點陣圖找出找出胃部_甲狀腺_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在每個部位按上1-2分鍾,左右腳各按3次。
按摩甲狀腺及其它上述反射區乃是非常有效的消脂法,因為甲狀腺主要功能乃治療肥胖症及情緒不安等症狀;而按摩胃部可以減少食慾;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區則是幫助增加免疫力及排毒功能。
連續做完一個星期之後,因為人體的整體的循環轉好了的關系,身體會覺得比以前輕快,皮膚也會變得漂亮而有光澤。
1、如果想美容的話,那就搓按肺(左右都要)和橫行結腸-下行結腸-S狀結腸,兩個部位各按摩5分鍾,有排毒的功效!
2、如果有高血壓、心臟病等,那就揉按大拇指下的內關節處和心臟處,有疏通血管的功效;
3、如果有經常性頭痛、風寒等,那就揉按大拇指內兩側,有加深腦部供氧的作用。
4、如果頸椎-背椎-腰椎-尾椎疾病,那就搓按大拇指下的外側一點開始到腳躬,注意,不是腳背,也不是腳掌,是腳的內側部位!有通經絡的功效;
5、如果暈車,那就經常揉按無名指和小指指根下1CM;
6、如果孩子厭食,成人食慾不振,那就揉按圖所示的胃的部位;可以增強胃液分泌;
7、如果睡覺後,肩膀疼,那就按摩無名指指根出外側,可以適當擴大范圍揉按;
8、腎不好,就按腎,但是力度不能大,否則傷內臟!
⑸ 按摩腿的穴點陣圖
1、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從內踝尖一直向上三寸處,脛骨的後緣,是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之處,在應用上非常廣泛。
民間有「女人常揉三陰交,終身不變老」的說法,可見三陰交穴對於女性的重要性。按摩三陰交穴可以改善月經不調、月經腹痛症狀,保養女性子宮及卵巢,緊致肌膚,防治更年期障礙及多種婦科疾病;另外,按摩三陰交穴對於食慾不佳、胃酸、胃脹也有療效。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向下三寸處(約四橫指),脛骨的邊緣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摩有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功效,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足三里穴指胃經的合穴,常按摩可以補脾健胃、調節胃經的氣血不和,對於腹瀉、腹脹、胃痛、嘔吐、便秘、腸鳴等一些胃腸道疾病有很好的療效,老年人常按摩足三里穴還可以防治一些常見的老年病。
3、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位於小腿的外側,腓骨小骨頭向前下方的凹陷處,是針灸療法的一個主要穴位。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常按摩對於腰腿疲勞、腳麻痹、膝蓋疼痛、腰痛、關節筋痙攣腫痛等關節疾病以及坐骨神經痛、胃炎、胃痛、胃潰瘍都有很好的療效。
4、陰陵泉穴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位於小腿的內側,在膝蓋下脛骨內側的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應,常按摩有益腎調經、健脾理氣的功效。
按摩陰陵泉穴對於尿瀦留、遺尿、尿路感染、遺精、尿失禁、陽痿、腎炎等泌尿系統疾病,痢疾、消化不良、腹膜炎、腸炎、腹水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月經不調、失眠、膝關節炎等有很好的療效。
(5)腳神經痛按摩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穴位按摩是中醫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⑹ 怎樣腳底按摩,腳底的穴點陣圖和功能
人們的身體籍由新陳代謝的作用,在到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統、大小腸和皮膚組織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說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減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於感覺不到。
由於人體特殊構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經延接至足部,其末梢神經區塊,就是所謂的反射區。臨床實驗證明,人的雙腳合並正是人體器官組織立體分布的縮影。當體內器官或腺體異常時,其足部反射區就會有結晶沉積而成為(痛點),每個痛點觸覺反應不同,有些像沙子,有些呈顆粒,有些只有腫脹的感覺。當刺激,自然也會加快排除沉積在組織周圍的毒素和廢物,因而達到療效的效果,這就是現在醫學所稱的(第三醫學),利用刺激細胞組織的再生能力,讓器官自我恢復並保持正常功能的理療法。(一般打針吃葯稱為第一醫學,物理治療或超音波、遠紅外線照射等為第二醫學)。腳底按摩也是第三醫學的一種,目前愈來愈受到醫界的重視。
■腳底按摩的功能
根據多年來的臨床經驗,「腳底按摩」有以下的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之順暢。
疏通人體能源循環管道之障礙。
促進器官部位功能之正常與各器官系統間的協調。
增進內分泌之平衡,緩和趨於緊張之系統。
排泄體內毒素雜物,維護健康。
加強新陳代謝功能,保持青春活力。
刺激細胞產生活力,防止老化。
恢復退化的器官機能,預防生病。
免打針、免吃葯、療效神奇。 足底穴點陣圖 腳底穴點陣圖 足部穴點陣圖 下面這張雖然是黑白的,可更清楚人們的身體籍由新陳代謝的作用,在到排除體內廢物和毒素的目的,包括五藏六腑、淋巴系統、大小腸和皮膚組織都是排毒的重要器官。如果說這些器官功能失常或減弱,平常是看不出,甚至於感覺不到。
按胃的反射區感覺胃痛說明你胃有點毛病。足底匯集了人體的六條經脈,六十六個穴位
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上採用推拿手法,用以治療全身疾病的方法。本法以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足與經脈、臟腑、氣血的密切關系,刺激足部的穴位,激發人體經氣,以調整臟腑和各部組織、器官的聯系,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目的。
由於足穴按摩法是在足部取穴按摩,減少了患者脫、穿衣服等環節,較為省時、省事,且安全,操作簡便。不僅對慢性胃腸炎、神志病等有效,對急性疼痛、外感、心悸、眩暈等病證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1.足穴的定位與主治:為了定準穴位,以提高療效,必須掌握好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折量法.
①足跟後緣至中趾根部為 10寸。
②足內、外踝高點至足底為圖63 足底部骨度分寸折量圖3寸。
③足掌面第1跖趾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至第5跖趾關節外側赤白肉際為5寸,足背部亦相同。
④足跟部最寬處距離為3寸。
(2)自然標志定位法。該法即是根據人體足部的自然標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如趾橫紋、趾尖端、跖趾關節、跖骨小頭、趾縫端、內踝高點、外踝高點、舟骨粗隆等。
(3)足部穴位定位與主治2.選穴原則
(1)依據疾病症狀選穴。臨床可以根據各種疾病的主要症狀作為選穴的依據。選取對主證有治療作用的穴位,例如頭痛可選頭痛點,失眠選用安眠點等。主治作用相似的穴位可以配合應用,如坐骨神經痛可同時按摩坐骨1、2穴進行治療,也可將具有主治作用的穴位和對症選用的穴位配合選用,如失眠伴有頭痛者,可選用安眠點配合頭痛點治療。
(2)依據疾病部位選穴。依據疾病的發病部位選擇相應的穴位按摩,如胃痛可取胃點,尿閉取膀胱點、腎點。
www.cnbmys.com/zyys/xw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