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端午九毒日,艾灸正當時,感冒艾灸哪個部位
感冒可艾灸頸後大椎穴
大椎是督脈與諸陽經之會,主一身之陽氣,用艾灸溫和灸頸後大椎穴20分鍾,配穴可選擇風門穴,艾灸3到5分鍾。
大椎穴取穴:當低頭時,脖子後方最突出的,左右轉動時,隨頭選擇的棘突骨就是第七頸椎,其下方的凹陷處就是大椎穴。艾灸大椎穴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流感,主治發熱、感冒症狀。
風門穴取穴:在大椎穴往下數兩個脊椎處,棘突旁開1.5寸。風門穴是風邪進出的門戶,艾灸這個穴位,可以疏風散寒,治療風寒感冒。
艾灸貼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現在研究證實,艾灸神奇功效的原因是熱與艾的綜合作用會產生具有治療效果的化學物質,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效果,通過熱力作用,不僅沒有破化艾草里的有效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附著在穴位處,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艾灸時所產生的紅外線,可以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須的能量,也能給病態的細胞提供活化能,且紅外線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可以通過經絡系統,更好的將能量送到病灶而起作用。
㈡ 艾灸調理頸椎的穴位,頸椎不好艾灸哪裡
該病發生的原因大多是感受風、寒、濕諸邪,濕寒入體淤積,導致氣滯血淤、經脈痹阻。體內則氣血不足、筋骨虛弱,無力自行祛濕。
艾灸治療對緩解本症有較好的療效,可溫經散寒,舒經活絡,效果顯著。
1、疏經活血。首先取頸椎兩側和有壓痛點的阿是穴施灸,疏通經絡、活血止痛。
2、溫經散寒。行走於人體頸肩部的經絡主要是督脈和手三陽經,按照「循經取穴」的原理,可再取風池穴、天宗穴、肩井穴、大椎穴、風府穴等。
3、緩解麻木。神經根型頸椎病常累及上肢,出現手指麻木等症狀,還可加取曲池穴、合谷穴。
㈢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是哪裡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如下:
1、身柱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艾灸穴點陣圖
㈣ 艾灸治頸椎病方法
頸椎在結構上又相對比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護,易受外力直接打擊,尤其是下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容易發生勞損性病變。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學習艾灸治頸椎病方法。
艾灸治頸椎病方法
01、灸合谷穴
【取穴方法】在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
【施灸方法】溫和灸。手執點燃的艾條,對准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次灸10~20分鍾,一般每周灸3~4次。
【功效】鎮靜安神,通絡活血,調氣鎮痛。
02、灸後溪穴
【取穴方法】握拳,在小指指頭彎曲處的外側,有一條明顯的橫紋,在此橫紋的盡頭,左右各一。
【施灸方法】取坐位,手執點燃的艾條,對准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感到施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施灸時間】每日灸1次,每次灸5~10分鍾,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
【功效】疏經利竅,寧神。
頸椎病的病因及臨床
1、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由於風、寒、濕三種外邪侵襲機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肢體、關節疼痛、酸麻、重著及屈伸不利等,包括了大部分的根性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體征。
2、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久病體弱,肝血不足,腎精虧損,經脈失去濡養,以致肢體筋膜弛緩,手足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包括了椎動脈型、根型和脊髓型的大部分症狀。
3、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由於痰濕凝阻引起的證候相當廣泛,上逆頭部多見眩暈,阻於四肢者多見四肢麻木,風痰可引起嘔吐、頭暈、突然跌倒、四肢麻木,寒痰可引起骨痹刺痛、四肢不舉、厥冷等,包括了椎動脈型、交感型頸椎病的許多症狀。
4、外傷型:由於閃、挫所致的筋絡、筋膜、肌肉等軟組織受傷(包括急、慢性損傷)以及關節錯位造成的症狀,即所謂“骨錯縫、筋出槽”的症狀,出現肩、背、、肢體痛等以疼痛為主的表現。
頸椎病患者怎麼睡比較好
一、俯卧位
由於身體趴著,頭部偏向一側,這顯然對頸部的平衡狀態及生理曲度極為不利,又影響呼吸。所以, 俯睡是不健康不科學的睡姿,必須糾正。
二、側卧位
1、右側卧位睡姿
心臟位於左邊,確實給心臟的壓力較小,有利血液流通和胃中的食物消化,但是據說也容易造成胃反酸和皮膚下垂。
2、左側卧位睡姿
雖然有利於胃內容物排入下消化道,助於消化,但是,左側卧位壓迫心臟和胃部,很容易讓人睡眠不穩定。
在選擇側卧位時,應經常改變側卧的左右方向。由於長期取一側卧位,會使脊柱受力失衡,而不利於頸椎病的治療和康復。
所以,對於頸椎病的患者而言,側卧並不是最好的睡姿,那什麼樣的睡姿較有利於頸椎的健康?下面再來看看仰卧位。
三、仰卧位
㈤ 艾灸穴點陣圖的作用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俞穴之一, 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壯元陽,祛風邪及強身壯體益壽的作用,俗話說.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幹,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或化膿灸。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經穴,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沖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脫的張力,促進垂體 …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保健。古人有關元主諸虛百損。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便秘等有較好效果。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氣海穴:
氣海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沖任及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胃腸及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腹瀉、遺尿、陽痿,滑精、月經不調、崩漏、中風、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氣海者,人元氣所生之地也.
灸腎俞穴:腎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具有補腎益精強健腰背,聰耳明目,壯骨健身,溫陽散寒等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膀胱張力,興奮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主治腎虛腰痛,精少早泄,諸虛百損等。對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早泄、遺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
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有調整肺氣,養陰潤肺,補虛益損的功效。灸之能緩解支氣管症, 增加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防治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虛勞及一切血證。
灸風門穴:
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穴,又稱熱府,是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宣肺解表, 疏散風邪,調整氣機的功效。灸之能調整肺功能,增強肺通氣量。主治一切風證,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風、面癱等。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保健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腎三臟的疾病。防治各種類型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神經病和婦科病等多種疾病。
灸風池穴: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具有鬆弛肌肉,緩解肌肉僵緊的作用。對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等疾病的防治。
灸大椎穴: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後支。常用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現代研究證實,灸大椎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對血小板和白細胞有雙向調節作用。
灸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常用於頭痛、失眠、腰痛、小兒驚風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湧泉穴有養心安神、補腎壯陽、益壽延年的作用。
㈥ 有了它等於隨身帶了個老中醫,頸椎艾灸哪個部點陣圖解
一.艾灸方法:
點燃一支艾條,燃燒端對著皮膚上方(專業叫法為穴位)約10~30mm處熏灸或灼烤,一般每處位置熏烤10~30分鍾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因為手拿著艾條操作不方便,且易產生疲勞,可以配合使用各種艾灸器具,如溫灸盒、溫灸架、隨身灸等。
二.艾灸的位置:
我們知道了怎麼艾灸,是不是隨便熏烤什麼位置都能達到保健和治療的目的?不是的,艾灸的原理是依據中醫的經絡理論,刺激某處的穴位,達到調整全身的目的,不同的位置作用也不一樣。那麼我們在艾灸時,灸哪些位置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保健或治療目的?在這里,有幾個方法告訴大家:
1.依痛點來做為艾灸的位置。這一點請查看我的另一篇博文:不懂經絡如何艾灸?
2.我們可以到養生館、或中醫院,請專業人員給我們做按摩、針刺、艾灸、推拿等手法,她們做的位置就是我們可以在家裡自己做的位置。
3.查看一些艾灸書籍,了解一些附和我們身體狀況的經絡穴位。開始我們不清楚穴位的具體位置,可以上網查看大概位置,再用手按摩,體會哪處較周圍比較敏感,就在哪兒做艾灸。
4.我們了解一些常用的保健位置,比如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太淵、太溪、中脘、天樞、大椎等等,針對這些位置艾灸,可以增強體質,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當然並不是每一個大穴,我們都要記,這些穴位,也是先依按摩來確定有沒有痛點、敏感點來重點做艾灸保健。
5.我們不需要了解很詳細的穴位,我們記想大體位置有什麼功效即可,如下:
a.)用艾條來回熏肚臍以下的小腹處,一周2~3次,一次30~40分鍾,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這種方法:可以補腎,又可以調理下焦,女孩還可以治療痛經等婦科病。
b.)腹部受涼、腹瀉等,用幾根艾條熏肚臍四周的位置,可以祛寒、治療腹瀉、便秘等調理中焦。
6. 具體的艾灸,要想達到治病的目的,擔心不知補瀉而影響健康。應該到正規的醫院進行艾灸,詳細說明你想在家做自我治療保健,要求醫生告訴你如何進行艾灸和具體位置。
三.家庭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這些都是根據自身的艾灸經驗自由掌握,時間長了就會運用自如。
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艾絨易燃,在施完艾條灸後,一定要將火熄滅,避免發生火災。更多注意事項,可以查看我的另一篇博文:艾灸的注意事項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