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濕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圖解
艾灸,如今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甚至在家都喜歡用隨身灸調理身體。那麼,濕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圖解是什麼?
濕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寒濕氣往往通過5大穴位進入體內!
①肩頸部的「大椎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②前胸的『膻中穴'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
③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濕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④腰部的」命門穴「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引起我們腰酸背痛,腰膝酸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
⑤腳底的」湧泉穴「
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濕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膝關節酸痛,風濕關節余粗頌炎等症狀。
」寒濕「是萬病之源,我們日常一定要注意排寒濕凳散和補充陽氣及時恢復體力。
所以,避免寒濕、排寒祛濕非常重要,請在日常生活中護住這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
艾灸盒的使用方法圖解
艾灸盒,做為一種艾灸輔助工具,適合家庭個人艾灸時使用,他以其小巧,方便,使用方法簡單,成本低在艾灸使用人群中廣受大家歡迎。但是據華夏艾灸網觀察,人們在使用艾灸盒過程當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小問題,今天在這里簡單的給大家講一講艾灸盒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首先我們在使用艾灸盒的時候應該先看一遍新買的艾灸盒是否有使用過的痕跡,再次是看看是否配套齊全。
如今艾灸家庭用戶用得最多的就是竹製單孔或多孔艾灸盒(適用於艾條),另一類就是隨身灸金屬制的艾灸盒(適用於艾柱)
艾條一般要用專用的艾條滅火器來熄滅,並且熄滅時可以把燃著的那頭插在滅火器上放在安全的地方。竹製艾灸盒在身上用的時候,一定要身邊有人經常看看艾條燒到的部位,快燒到孔口上方時,要把艾條往裡塞到接近鋼網的位置。
很多艾灸的朋友都說在使用時,艾灸盒太燙而覺得特別難用。其實只要掌握使用方法就非常方便實用的。艾灸盒使用方法圖解
金屬制的隨身灸艾灸盒主要分普通金屬的、純鋼的、和純銅的,使用的材質不一樣,但使用方法都基本一樣。
艾灸時艾條的選擇也非常關健,好的艾條火力溫和,穿透力強,且艾煙淡,用著比較舒服,而劣質艾條火力暴躁,容易燙傷皮膚,而且艾煙也很刺鼻。
先將艾灸盒旋轉擰開,可以看到上部分內面有一個伸出的鋼絲,把艾柱插在這根鋼絲上,然後充分點燃,然後對准下部分的卡口閉合後旋轉擰一下,直到感覺吻合卡緊,將下部分的塑料豎鄭調風蓋旋到露出金屬通風口三分之二,先讓它稍微充分燃燒,然後將隨身灸盒塞進布套內系在需要艾灸的部位。如果感覺很燙就拿出艾灸盒將塑料調風蓋調節到稍閉合的位置,等於就是調風孔小了,這樣燃燒就小些,溫度就會低些。
艾灸能治什麼病
艾灸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等作用,臨床常用於寒濕痹痛、痛經、經閉、胃痛、寒疝腹痛、泄瀉、痢疾;遺尿、脫肛、崩漏、帶下、痰飲;乳癰初期等。
B. 濕氣很重,用艾灸盒應該灸身體哪個穴位
可以物茄用艾艾貼進行艾消譽灸健脾利濕,化痰去濁。艾灸時,可以選用陰陵泉、關元、腎俞、命門等穴。尤其是陰陵泉,向來是祛濕拿螞段大穴。
C. 秋冬濕氣重應該怎麼辦艾灸袪寒濕氣灸哪裡
秋冬季節氣候乾燥,人們往往會使用加濕器來調節室內濕度。然而,如果室內濕度過高,就會出現濕氣過重的情況,這會給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以下是一些應對秋冬濕氣重的方法:
濕氣灸也是一種常用派型的中醫療法嫌羨顫,通過灸熱溫通身體經絡,調理身體氣血,緩解濕氣過重的症狀。常用的濕氣灸穴位包括膀胱經、腎經等。
總之芹敗,應對秋冬濕氣重,我們需要多方面綜合治療,包括艾灸、濕氣灸等中醫療法,以及保持通風、適量運動和飲食調理等措施。
D. 去對濕氣少生病!老中醫教你艾灸正確穴位祛濕氣
百病起於寒濕,下面給你6種判別濕氣的辦法,再給你7個穴位去濕氣,方便實用,往下看具體是什麼吧。
一、首先我們可以看形體,中醫上講「瘦人多相火,肥人多痰濕」。虛胖體型的人多有水濕,嚴重者還會出現下肢水腫等問題。
二、看身體狀態
當身體的濕氣比較嚴重,人往往會感覺到身體疲憊,不想動。頭腦不清楚,關節沉重,全身酸痛。
三、看舌頭
寒濕的人舌頭是舌淡胖,舌邊有齒印,苔白膩。濕熱證的人舌紅苔黃膩。
四穗纖、看胃口食慾
濕氣重的人胃口不好,沒有飢餓感,有時吃一點就感覺胃脹,還會出現吃下去的東西向上頂的感覺。
五、看大小便
濕氣重的人大便不成型粘膩,排不盡。小便表現尿不多,尿不痛快有灼熱或澀痛感。個別女性還有白帶量多的情況。
六、看耳朵和頭發
耳屎油是濕熱症的表現。毛發出油,面部皮膚油膩、眼皮腫面色晦暗發黃等都是有濕氣的表現。
1、艾灸合谷穴祛濕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的朋友不宜強刺激,孕婦更不能灸。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鍾,每天一次。
2、艾灸足三里穴祛濕
艾灸10-15分鍾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3、艾灸豐隆穴祛濕
每日艾灸15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4、艾灸解溪穴祛濕
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游悶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5、艾灸關元穴祛濕
關元穴屬於 養生 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鍾,能夠幫助祛濕。
6、艾灸中脘穴祛濕
每天艾灸10-15分鍾,猜磨仿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7、艾灸曲池穴祛濕
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
支持線上看診,可評論或私信,發送病症情況,看舌苔辨體質,讓我們共同為守護女性朋友的 健康 而努力!
E. 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去體內寒濕
常常有些女性朋友會問我,身體寒冷應該怎麼艾灸。一般說來,身體有自動調節能力。當身體暴露在冷空氣中,會自然放慢新陳代謝速度,去維持器官熱能不散失。
以中醫而言,寒冷更是百病之源,需要加以把關注意。寒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氣候寒冷時身體機能會降低,抵抗力減弱,疾病特別容易入侵。因此只要寒流一過,醫院急診室里總是人滿為患。
隨之而來的會有很多寒冷性的疾病發生,像雷諾氏病,因為血管過度收縮,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甚至阻塞,因此熱能傳不到手腳。還會有針刺的感覺。但只要溫暖就立刻復原。
我們在臨床中不一定都會發生這種疾病,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身體寒冷,時間久了,就會導致一些因寒冷而發生的疾病。雷諾氏病、風濕、類風濕、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會乘虛而入。
在臨床中常常會遇到很多女性肢端寒涼,這些與女性的愛美,穿著過度裸露和衣著過緊有直接關系。如果您常常暴露脖子,久了會得頸椎病;穿低腰褲子,露著肚臍和命門,這些部位會導致寒邪長驅直八,會引發胃腸疾病。婦科病,會導致宮寒而引發不孕或月經失調;衣褲過緊會導致血液循環變慢,全身血流供給過緩,末梢血液循環自然變差,會引發四肢寒冷。我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給風邪一些侵入的途徑,這些絕不是聳言聽聞。
眼看秋去冬來,用什麼方法可以控制寒冷的侵襲,從而改善體寒症狀呢?用艾灸來預防寒邪和治療這類疾病,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溫散寒邪、活血止痛、補中益氣、溫陽補虛、排毒邪熱、消瘀散結、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等功能。
取穴:艾灸中脘、神闕、關元、命門、足三里、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體哪裡感覺寒涼,這些部位就應該是施灸的穴位),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個整體的調整,提高正氣,補氣血。
艾灸工具:可以使用艾灸盒或艾灸罐,以後天氣逐漸涼了,適合艾灸罐的使用,把艾灸罐包好,放在施灸的穴位上,真的很方便。
艾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地,以自己適合為度。剛開始艾灸的人,不要急於上太多穴位,太久的時間,還是應該慢慢體會療效和自我感覺。一般腰腹部的艾灸時間大約在30—40分鍾,肢體艾灸大約在10—20分鍾,逐漸適應,逐漸延長時間直到自己感覺很舒服為宜。
艾灸穴位:關元過去也叫玄關,就像人體腹部的一個閥門,有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不泄漏的意思,歷來為修煉家所重視。灸關元就是利用艾條燃燒發出的溫陽之氣,通過關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復體力補充能量最快的方法;足三里穴是個強身健體的大穴,此穴多氣多血,主人後天之氣;命門,命,人之根本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系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上述穴位有效結合,可以驅寒邪,補正氣。通經絡。
在艾灸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返病的現象和一些艾灸的反應,比如口乾舌燥、嗜睡、乏力、排尿多、拉稀、發燒等現象,輕則不用處理,多喝水,如果上火嚴重,可以艾灸太溪穴去火。
治療寒冷疾病出現的最大返病現象就是有的人會越灸越冷,這應該是寒邪通過艾灸的熱力反映在體表的一種表現。尤其是感覺自己寒邪重的人,這樣的表現會比較突出,甚至持續很長時間。艾灸是去寒邪最快捷的方式,如果寒邪持久不退,那麼您在艾灸的時候,可以配合服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丸(這些葯物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F. 艾灸盒放哪裡去濕氣 艾灸盒可以放肚臍嗎
1艾灸盒放哪裡去濕氣
艾灸屬於中醫療法,而中醫講究穴位,因此要去濕氣,並頃尺首先需要找對穴位,主要有以下穴位可以進行艾灸去濕氣:
大椎穴
大椎穴位於人體肩頸部,這個穴位是比較容易入侵寒氣的,入侵寒氣之後常見的反應有;肩頸酸痛、肩周炎、頸椎病、頭暈以及失眠多夢等症狀,在這個位置放艾灸盒可以幫助去除人體濕氣。
湧泉穴
湧泉穴位於人體的腳底,俗話說寒從腳入,寒氣容易從腳底流入人體,從而容易導致人體膝關節疼痛、膝蓋酸痛以及濕關節疼痛等,因此去濕可以艾灸人體的湧泉穴。
膻中穴
膻中穴入侵寒氣的時候,女性的表現一般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以及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容易對女性的健康造成威脅,這時候一般建議艾灸膻中穴。
2艾灸盒可以放肚臍嗎
可以。
人體肚臍上的的穴位為神闕穴,位於人體肚臍正中部位,當人體的神闕穴進入濕氣的時候,尤其是女性容易出現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以及痛經等不適症狀,此時艾灸神闕穴有利乎粗於緩解這些症狀,所以艾灸盒是可以放在肚臍上的。
3艾灸盒下面有水是濕氣嗎
可能是的。
艾灸絕高的時艾草產生的熱量滲透過皮膚,使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從而使人體的血液循環加速、體溫升高,與此同時人體皮膚毛孔會張開,機體需要通過開放的毛孔來發汗散熱;中醫中這是將長期積壓在體內的濕氣排出來,屬於一種正常現象,所以艾灸盒下面有水很有可能是濕氣導致的。
4艾灸盒去濕氣多久見效
因人而異。
艾灸雖然具有一定去濕氣的作用,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以及體內濕氣的輕重不一樣,需要進行的艾灸次數自然也不一樣,因此見效的時間也不一樣,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是因人而異的,不能以偏概全。
G. 艾灸這幾個穴位,濕氣全都排出來了
艾灸去濕的6大奇穴絕配:1,關元穴:這個穴道的位置在我們的肚臍下面大約三寸的位置,是一種具有很好養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調理氣血,並且對於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2,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緩解胃部和腸道所出現的各種疾病以及症狀,例如腹瀉、腹痛、食慾不振、惡心、燒心、噯氣、目眩、耳鳴等等。3,豐隆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此穴主治頭痛、眩暈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尤其對於祛痰祛濕療效顯著。4,承山穴: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就是承山穴的位置。5,解溪穴: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該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經經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後還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6,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該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濕,生發胃氣。
灸療時間:每天一次,每個穴位艾灸30分鍾。艾灸一周後休息一天。
H. 女性艾灸哪個部位可以去濕氣,去濕氣艾灸哪個部位最好圖片
1.濕氣重艾灸灸關元穴、豐隆穴、中脘穴、陰陵泉穴、承山穴、足三里穴位等。
2.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
3.部分穴位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4.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名詞。
5.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
6.稱為穴、穴道。
7.來源:中國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祖先就已經知道人體皮膚上有著許多特殊的感覺點。
8.公元前五至一世紀寫下的著名醫典《黃帝內經》就已指出,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
9.晉代皇甫謐編纂了我國現存針灸專科的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對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論述。
10.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釐定穴位,訂正訛謬,撰著《銅人腧穴針灸圖位》,並且首創研鑄專供針灸教學和考試用的兩座針灸銅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確,令人嘆服。
11.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知道依據腧穴治病,並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
12.1882年,布里克斯發現人體表面存在溫點和冷點而被譽為軀體感覺生理學的先驅。
I. 去濕氣艾灸什麼穴位
1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鍾,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祛濕
2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鍾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艾灸豐隆穴祛濕
3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艾灸解溪穴祛濕
4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5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鍾,能夠幫助祛濕。 艾灸中脘穴祛濕
6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艾灸曲池穴祛濕
7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 艾灸隱白穴祛濕
8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