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少兒發燒怎麼按摩退燒
孩子發燒多為外感引起的發燒,可以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穴、清天河水、清肺經,能夠起到清熱解表,發散外邪的作用。開天門,可以用雙手拇指交替推拿小兒天門穴,從兩眉正中推向發際。推坎宮,可以用兩手拇指外側面著力前額,自眉心向眉梢分推。揉太陽穴,是指兩拇指螺旋紋面緊貼於頭部兩側太陽穴,環旋揉動,其餘四指附於腦後。清天河水是以食指、中指螺紋面,沿小兒前臂正中向腕部推進。清肺經是指拇指指尖從小兒無名指根向其指尖方向直推
當兒童發燒的時候就要知道發燒的具體度數,如果超過了38度5的話,此時可以使用中醫的方法來進行按摩,可以使用清天河水的小兒推拿手法進行退燒,這種方法也是不可以盲目使用的,一定要到正規的中醫處進行使用。
天河水的穴位在前臂內側的正中線,就是從手腕橫紋起到手肘的一條直線,找好穴位以後利用食指和中指並攏在一起沾一些清水,從手腕的橫紋處一直推到手肘處,在按摩的時候方向千萬不能夠搞錯了,一般推300~500下,每推20次左右的時候就要沾水。
如果清天河水推了300下左右的時候,過了一段時間,兒童的體溫還是沒有任何的變化,沒有發生退燒的情況,或者是溫度也沒有在明顯的升高,那麼就要重復此方法,還應該再推300~500下,在推的時候要注意用力必須要均勻。
㈡ 小兒推拿怎麼退燒,一分鍾學會簡單退燒法
多喝水
喝水可促進發汗,對調節體溫有幫助。而對於發燒多汗,或伴有腹瀉的寶寶,多喝水有防止虛脫的作用。
飲食營養易消化
寶寶發燒時,消化能力減退,故應准備清淡而有營養,並且口感軟爛、易消化的食物。飲食應以流質、半流質為主,如牛奶、米湯、綠豆湯、少油的葷湯等。發燒伴有出汗、腹瀉、嘔吐,但症狀較輕的,可以稍微補充點淡鹽水。
症狀較重者,應暫時禁食,以減輕胃腸道負擔。孩子體溫下降,食慾好轉時,可改半流質飲食,如藕粉、粥、雞蛋羹等,以清淡、易消化為原則,少量多餐。
調節室內環境
注意保持房間舒適透氣,但要注意避免讓寶寶直接吹風。若條件允許,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
適時增減衣物
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但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
溫水拭浴
用37℃左右的溫水擦拭寶寶,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汽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擦浴時用力要均勻,至腋窩、腹股溝等血管豐富處停留時間稍長些,以助散熱,溫水擦浴後用大毛巾將寶寶包好。
在醫生指導下服葯
兒童用葯在用量上有嚴格的規定,寶寶既往的用葯情況、體重和年齡都是用葯的依據,家長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葯。大部分退熱葯則需要根據兒童的體重來計算劑量,並對服葯的最大劑量有規定,在給寶寶服葯前需要多注意。
㈢ 寶寶發燒按摩退燒圖解 小兒發熱按摩哪裡
1寶寶發燒常用按摩方法
開天門:按摩者兩拇指交替自兩眉中至前堂發際一直線處自下向上推,為「開天門」。
推坎宮:按摩者兩拇指自眉心向兩側眉梢分推,即推坎宮。
揉太陽:太陽為眉梢與眼外角中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按摩者用中指指端揉或運,為揉太陽。
運耳後高埋罩骨:耳後高骨位於耳後入發際,乳突後彎搏鬧緣高骨下凹中,與翳風,風池成等腰三角形。
清肺經:肺經在無名指掌面,按摩時用拇指在小兒無名指掌面自指根向指尖直推100-300次,為清肺經。
清天河水:天河水位於前臂掌側中央,腕至肘的正中直線上,按摩時食指,中指並攏,放於小兒腕部正中,自腕向肘反復直推。
推三關:三關位於前臂橈側(拇指側)的腕至肘的連線上。按摩時拇指,食指張開,食指放於患兒肘橫紋拇指側,拇指放於腕橫紋拇指側,拇指向肘部直推。
掐揉二扇門:按摩者一手托患兒的手,掌心朝下,用拇指指甲掐按二扇門3-5下後,再用拇指指端按順時銀慎針方向按揉100-300次。
拿風池:風池位於後發際下大筋外側凹陷處,按摩時用拇指,食指用力提拿,有節奏的一松一放,為拿風池。
清胃經:胃經位於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用拇指直推稱清胃經。
清大腸:按摩者拇指在患兒食指外側緣,自指根向指尖直推,稱清大腸。
揉板門:板門位於拇指根下方的大魚際處,拇指端在患兒大魚際的中點處,先順時針揉按,再逆時針揉按。
運內八卦:用拇指指腹沿順時針方向運內八卦,以患兒感覺酸脹發熱為度。
揉天樞:按摩者中指與食指分開,按於患兒臍左右旁開2寸處,即天樞,順時針旋揉50-100次,再逆時針旋揉50-100次。
補脾經:脾經在拇指橈側外側緣,按摩者用拇指在小兒拇指外側緣,自指尖向掌側直推,為補脾經。
補腎經:腎經位於小指掌面,按摩者用拇指在患兒小指掌面,自指尖向指根直推200-300次。
清心經:心經位於中指末節掌面。按摩者拇指在患兒中指末節掌面,自掌側向指尖直推100-300次。
退六腑:六腑位於前臂尺側的腕至肘的連線上,按摩時拇指,食指張開,拇指放於患兒肘部尺側,食指放於腕部小指側,拇指反復向肘部直推100-300次。
揉小天心:中指端放於患兒大小魚際交接處,順時針方向揉按100次,再逆時針方向揉按100次。
2
寶寶外感型發燒按摩圖解
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運耳後高骨各1分鍾,清肺經,清天河水各3分鍾;風熱表現的話,加推脊2分鍾;風寒表現則加推三關1分鍾,掐揉二扇門,拿風池各3-5次。
按摩方解: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運耳後高骨,能有助於祛除在表的邪氣;清肺經,清天河水,能有助於清熱;推脊以加大清熱的力度;推三關,掐揉二扇門,拿風池,重在幫助發汗退熱。
3
肺胃實熱型發燒按摩圖解
清肺經,清胃經,清大腸,揉板門,運內八卦各1分鍾,清天河水,退六腑各2分鍾,揉天樞,順時針摩腹各2分鍾。
按摩方解:清肺經,清胃經,能幫助清除肺胃的濕熱;清大腸,揉板門,運內八卦,揉天樞,順時針摩腹,有助於促進消化,幫助排便,以退內熱;清天河水,退六腑,重在清熱退熱。
4
陰虛型發燒按摩圖解
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運內勞宮各1分鍾,揉二人上馬2分鍾,清天河水2分鍾,推湧泉1分鍾,按揉足三里2分鍾。
按摩方解: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揉二人上馬,按揉足三里以幫助促進脾,肺和腎的功能,促進人體內臟的功能,清天河水,揉內勞宮有助於退虛熱;而推湧泉可以達到使內熱自人體內下行,可通過促進小便的排出而達到清虛熱的目的。
㈣ 成人退燒,按什麼穴位
發熱多是機體正氣與外來邪氣相搏鬥,機體免疫力較強的表現,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殊處理。但高熱(體溫在39℃以上者)時,人體內環境失衡,臟腑功能紊亂。
3.曲池、合谷、外關穴:曲肘,橫紋盡處,即肱骨外上髁內緣凹陷處為曲池。合谷俗稱「虎口」,在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凹陷中。曲池與合谷均屬於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外關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兩橫指。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是解表退熱的要穴。用毫針刺這3個穴,能降體溫。也可按摩這3個穴,同時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橫紋向上推向肘部約300次。
4.刮痧療法是人們常用的民間療法之一,對高熱也有奇效。可以選用上述穴位進行刮痧,也可以選背部沿督脈和膀胱經、腋窩、肘窩較大面積處,自上而下,先輕後重,刮至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痧點即可。
上述方法僅適合於應急,要想徹底退熱,關鍵是針對病因治療,所以病人應該首先去醫院。
㈤ 怎麼樣快速退燒
- 01
溫濕敷
將毛巾浸入熱水中,水溫以不燙手為度,浸濕之後,不斷擦洗發燒患者的額頭、胸、背、四肢,擦完後再將濕毛巾敷於患者的胸部,要經常換水,保持溫度,以免水太涼造成患者發冷,這樣溫濕敷可以使皮膚血管擴張,利用體溫蒸發水,把大量的熱帶走而降溫,達到退燒的效果。 - 02
溫酒精浴
溫酒精浴可刺激高燒患者的皮膚血管擴張,有利於散熱,使體溫下降,也是退燒偏方之一,具體做法祥嫌:用 75%-95%的酒精,也可以用白酒,然後加上溫水稀釋成30%的酒精,用小毛巾浸透之後擦拭患者的頸部、胸部、腋下、四肢、手腳心,擦洗20分鍾左右,擦完後注意保暖,不要讓風直接吹到身上,以免著涼。 - 03
多喝水
在發燒期間,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水量,要比平時喝水更多一些,因為人們往往在發高燒的時候,身體會更加缺水,多喝水能夠幫助身體降溫,還能夠補充身體的水分,並且能夠有利於排泄體內的毒素,但是要注意喝溫水,不要喝涼水。在發燒期間,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飲水量。 - 04
按摩大椎穴
發燒患者按摩大椎穴是簡單快速的降溫療法,大椎位置:將頭往前傾, 頸部與背部交界附近可摸到一凸出的最高點,此為第七頸椎,大椎就位在此處下方喊中的凹陷處。大椎穴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做大椎穴按摩時,再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約推100-300次,效果顯著。 - 05
玉米芯汁
玉米芯汁液有清熱、利尿、退熱的作用,在高燒不退時可以做為食療服用。用新鮮玉米芯150克,然後加水謹滲手適量清水煎煮三次,過濾後取汁,每天3次,每次服用50毫升,服用2-3天即可退燒。
㈥ 按摩哪個部位能退燒
按摩頭部和頸部可能會有助於緩解頭痛和肌肉緊張症狀,從而減輕不適感。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發熱的病情,應該咨詢醫生或專旁雹陪業醫護人員,避免不肆團當的按摩行為對身體造成不運蠢良影響。
㈦ 小兒推拿清天河水詳解天河水的推拿手法及選用
小兒推拿清天河水天河水是小兒推拿的常用穴位之一,也是小兒推拿手法的亮點所在,其退燒作用之神奇,讓很多西醫同行瞠目結舌,也因此而受到很多媽媽的推崇。
【穴位】天河水
【位置】前臂正中,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的線性穴位。
【作用】這是一個涼性的穴位,可以用於一切熱證。比如,感冒發熱、內火—煩躁、夜睡不寧、臉紅、舌頭口唇紅、口乾口渴、鼻涕黃、痰黃、小便黃、大便臭等都是有內熱的表現。
【手法】
1、取天河水——從肘推至腕,推法100~300次。
2、清天河水——也叫「推天河水」,從手腕推至肘彎,推法100~300次。
3、大推天河水——從肘推至掌心,推法100~300次。
4、引水上天河——蘸水,從掌心推至肘彎,推法100~300次。
5、打馬過天河——從腕至肘,跳躍式拍打或者點拿,推法100~300次,彈打法3~7次。
這五種手法,常用的就是前兩種,由於流派不同,有的主張用清法,有的主張用取法,若不屬於任何流派,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用。
㈧ 寶寶發燒時,可以通過按摩哪個穴位使寶寶快速退燒
了解感冒發燒的原因
寶寶的正常腋下體溫是36~37℃,超過37.2℃就屬發燒了。雖然寶寶的症狀看起來都是感冒發燒,但背後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
在中醫看來,感冒屬於一種外感病,是感受了外界的風邪所引起的,也就是老人們經常說的“孩子是受了風,導致了感冒”。風邪,有冷風和熱風,所以這感冒也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1.大椎穴。大椎穴的位置是在我們的頸椎的位置,在兩個肩部連線的中間,但是位置要稍微往下一點,大概在三厘米左右。這個地方是我們的一身陽氣的匯聚之地,因此按摩這里能夠起到很好的解表退熱功效。當然了如果是大人發燒的話還可以去拔火罐,這樣效果會更加的好一些,按摩的次數一般在200次左右。
用的力氣小了,動作就要快,這樣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對穴位造成足夠的刺激。比如推法,一般針對成年人的操作頻率是120-160次/分鍾,而針對小兒,就需要160-200次/分鍾。
另外,操作的時候,用的力氣要均勻,不能力氣一會大、一會小,速度一會快一會慢。只有操作手法規范了,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
㈨ 發燒搓哪個部位退燒快
大椎穴部位退燒快,位於頸部第七頸椎棘突下,此穴位適於感冒引起的發燒或高燒不退。
發燒的症狀表現是臉部發紅,嘴唇乾熱,哭鬧不安或者是沒有食慾,都可能是發燒了。發燒時身體的水分消耗比較大,表現為小便尿量減少,小便發黃,顏色較深,這些都有可能是體溫增高的情況。孩子發燒的過程中由於發熱和散熱的不斷發生變化,小孩的表現也會全身不適,疲倦乏力,情緒不穩定,這可能是低燒了。
發燒搓曲池穴、風池穴、大椎穴、魚際穴等穴位退燒快,推拿按摩適用於中低燒的患者,可以通過按揉穴位幫助退熱,一般是建議搓揉曲池穴,可以很好的解熱止痛,搓風池穴可以疏風解表,避免風邪聚集。
㈩ 孩子發燒怎麼按摩退燒
發熱不建議居家自行處理,因為發熱是疾病發生時的一種症狀,自行退熱可能會掩蓋其真正的病情,貽誤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