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A股熱點,國際板推出,受益股有哪些
國際板開閘在即 哪些股票受益?決策層正推進境外企業在A股發行上市。這些境外企業在A股上市後,因其"境外"性質將被劃分為"國際板"。瑞銀證券(主力追蹤)曾發布報告,列出三類可能在A股上市的"外企候選人名單":第一類是在內地有不少業務的外國公司;第二類是香港藍籌股;第三類則是香港紅籌股。
國際板破土在即:匯豐控股啟動A股上市准備工作
在境內企業IPO(新股首次公開發行)加速之際,境外企業登陸A股(國際板)的開閘步伐也陡然提速。昨日晚間,匯豐控股(0005.HK)內部的一位相關人士告訴早報記者,匯豐控股目前已經敲定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600030),為其A股上市提供服務。
"集團整體業務上市"
關於集資規模、上市時間,匯豐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周二在接受香港當地電台采訪時說,有關赴上海上市一事,仍在與內地部門密切溝通,目前進展不錯,何時落實由內地決定,而集資金額有待宣布。
而匯豐控股主席葛霖此前的說法是,匯豐控股此次A股上市將選擇集團整體業務上市的方式,而非分拆內地業務上市。
另據新華海外財經報道,匯豐控股有意明年在A股上市,籌資額在30億-50億美元,"有關匯豐控股A股IPO准備工作的啟動會議,定於周二晚些時候召開。"
另有消息稱,匯豐將A股上市時間定在明年下半年。
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報道屬實,匯豐控股計劃中的A股發行規模遠低於該公司今年一季度實施的182億美元配股。
據新華海外財經報道,某知情人士稱,匯豐控股通過配股籌集了大量現金,發行A股只是一種象徵性舉措,其背後並不存在實質性的資金需求。
"匯豐到上海上市,有助加強上海成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對國家、集團和內地企業都是好事。"鄭海泉昨日說。
可見的是,"國際板"已被明確列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案。
同樣是回應國際板問題,匯豐控股亞太區行政總裁霍嘉治昨日指出,中國是該公司實現增長的最大關鍵,在未來25-50年內都將是該公司的投資重點。
眾外企觀望國際板
有意A股上市融資的並非只有匯豐控股一家。
除匯豐外,還有不少境外公司對A股上市"情有獨鍾"。東亞銀行常務副行長林志民一個月之前就曾表示:"有意成為首家在內地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外資銀行。"
但由於目前關於外資公司在A股上市的細則仍未推出,更多公司措辭謹慎。包括恆生銀行、渣打中國在內的幾家外資企業相關人士昨日均維持原有口徑:考慮A股上市,但仍需等待政策明確後以做決定。
渣打銀行的一位內部員工告訴早報記者,該公司對A股上市其實並無太多動作,短期內並不太可能登陸A股。
至於此前一度引敗凳起市場遐想的"金股"運悶--可口可樂,該公司相關人士態度更是謹慎,其對傳言不予置評。(東方早報)
傳匯控A股IPO啟動
8月4日,有市場消息稱,匯豐控察悄旅股(0005.HK)A股上市時間表初定為明年下半年,並稱匯控已委任中金及中信證券為內地上市賬簿管理人。
外電引述匯控新聞發言人David Hall融資,該集團的確已為在上海上市委任顧問,但並未透露顧問名單。消息稱,匯控是在兩周前委任中金與中信證券的,前期准備的首次會議將於下周召開,預計明年上市,集資額在30億至50億美元。
「匯控A股上市計劃正在按程序進行,仍待監管部門批准。」匯控集團主席葛霖在3日的中報記者會上稱。
4日,匯控若香港新聞發言人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不對上述消息作評價,僅表示上市計劃仍在等待監管機構的審批。
「匯控選擇明年內地上市,最好在明年上半年。從目前A股的流動性與資金量來看,匯控在A股上市沒有任何問題,明年上半年,隨著私營部門開始參與投資,市場的積極性會更高,信心會更好。」瑞銀執行董事唐志剛4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
唐志剛說,中國經濟復甦的步伐很明顯,明年情況會更好,經濟將有更強勁的增長,基本面更穩固,經濟增長質量與速度會比較理想,再加上流動性充裕,政府也支持一些公司直接到股市融資,而不僅僅依靠銀行貸款,減輕銀行所面臨的風險,明年的股市會比今年更牛。
「但明年下半年如果通脹來了,將對股市造成較大影響,情況就很難說了,因此明年上半年一定是很好的機會。雖然A股市場目前看有些被高估,但這也進一步證明市場需要一些大的IPO吸納資金。現在在內地IPO的公司都很受追捧,像匯控這樣的公司,明年上市也一定非常受追捧。」唐志剛告訴本報。
唐志剛說,30億至50億美元的融資額相對於A股的資金量來說,很難對市場信心產生什麼影響,因此,市場因匯控IPO而下跌的可能性基本沒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朱寶)
三類外企"候選"國際板
決策層正推進境外企業在A股發行上市。這些境外企業在A股上市後,因其"境外"性質將被劃分為"國際板"。
市場此前猜測國際板有兩種方式最可能實施,第一種直接在A股市場IPO(首次公開招股);第二種是發行中國存托憑證(CDR)。後者是指境外上市公司拿出部分已發行上市的股票,由中國境內的存托銀行發行,在境內A股市場上市。CDR以人民幣交易結算,與普通股票一樣,可供境內投資者買賣。
此前,媒體報道的部分有意願赴A股上市的境外公司包括匯豐控股、恆生銀行、紐交所、路透社、大眾汽車、賓士、可口可樂、西門子、東亞銀行等。
瑞銀證券(主力追蹤)曾發布報告,列出三類可能在A股上市的"外企候選人名單":
第一類是在內地有不少業務的外國公司,這些公司不單將內地作為其最大的一個生產基地,甚至以中國為主要市場,對人民幣有很大需求。此類"候選人"包括從事零售業的寶潔、可口可樂、聯合利華、家樂福、沃爾瑪,以及從事製造業的西門子、大眾汽車、通用電器、IBM等。
第二類是香港藍籌股,包括匯豐控股、東亞銀行、長江實業、富士康、九龍倉等。這類公司已在內地有很多投資,對人民幣同樣有著很大需求。
第三類則是香港紅籌股,瑞銀預期,作為行業龍頭的紅籌公司,將是首批可於A股上市的"外資",包括中移動、中海油、聯想集團、華潤創業等。
所謂香港紅籌股,是指在境外注冊、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香港藍籌股,則是指業績優秀的香港本地上市企業。
國際板推出只待"發令槍"募資初期或只能投向境內
深圳創業板破土在即,上海國際板的推出也於近日出現加速之勢。
一位長期研究上海證券交易所(簡稱"上交所")國際板的專家昨日透露,證監會將會同其他部門為上交所的國際板制定專屬的上市規則或指導意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明確國際板公司如要將募集資金拿到境外使用、該如何結算的問題。"
該專家稱,國際板的推出在幾年前就已克服了所有技術問題,"法規也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還是看監管層決心。從目前來看,有了顯著進展。在實體經濟搞跨境貿易結算之際,再在虛擬經濟方面搞國際板,將加速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發行方式:傾向IPO
各方人士昨日均向早報記者指出,上交所醞釀的"國際板"將以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發行方式目前來看更傾向於直接發行A股(即首次公開招股,或說IPO)。
"預計推出初期,國際板在A股募集的人民幣將用於該企業在中國境內的投資。"上述專家指出,這樣就不會涉及貨幣兌換的問題,且境外公司在境內的業務拓展也能得以規避外匯風險。
是開設一個獨立的"國際板"還是並入A股交易?一業內人士稱"這不是大問題":"無論是獨立設板還是並入主板,國際板公司的大部分交易准則都會和A股主板公司相一致。"
對國際板的估值問題,上述專家認為,將會參照國內A股上市公司的整體估值。
"大家不用擔心A股的高估值重心會被國際板拉低,只要是國內投資者購買,不論這些境外公司在哪個板塊上市,其發行價格都有可能被推高。"一外資投行人士認為,關鍵問題並不在於境外公司在哪個"攤位"賣股票,而是誰來買他們的股票。
"和B股不沖突"
至於B股市場的存在是否會和國際板沖突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魯桂華認為,兩者完全可以獨立並存,"B股設立之初是因為我們需要美元,而現在我們購買他們的股票,給他們美元(註:境外企業通過A股上市籌集人民幣後,如最終將該筆資金拿到境外,涉及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的問題),這顯然是兩個問題。何況A、B股的合並是必然趨勢。"
可查資料顯示,無論是從總市值還是股票交易量來考量,上交所均已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交易所之一,全面推進國際化的條件已逐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