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正風肅紀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算計的搞笑圖片 2025-04-16 17:03:16
落日水粉畫圖片大全 2025-04-16 16:54:28
紋身圖片女生霸氣高清 2025-04-16 16:48:46

正風肅紀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26 22:47:23

⑴ 浪淘沙詩意 (劉禹錫)

【譯詩】

彎彎曲曲的黃河河流漫長,夾帶著大量的黃沙,黃河波濤洶涌,奔騰澎湃,來自天邊。現在我要迎著風浪直上銀河,走到牛郎、織女的家門口。

【注釋] 】

浪淘沙:原就是民間的曲名。

九曲:形容彎曲的地方很多。萬里沙:指黃河漫長,夾帶著大量泥沙。

浪淘風簸(bǒ):形容黃河風浪很大,洶涌澎湃。 自天涯:從天邊來,指黃河源長流急,如李白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

直上銀河:傳說漢武帝派張騫(qiān)尋找黃河的源頭,經過一個多月,張騫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見到織女。

牽牛、織牛:即牽牛星、織女星。古代神話把這兩顆星宿說成牛郎、織女,他們結成夫妻,住在銀河兩岸。

(1)正風肅紀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賞析】

《浪淘沙》組詩共九首,此其第一首。就是劉禹錫穆宗長慶年間(821━824)任夔州刺史時所作。第九首末聯雲∶「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作者或許就是有感於屈原放逐沅湘間,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這就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發源地,黃河,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為她放聲歌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這些詩,極寫黃河的源遠、勢猛,至今眾口傳誦。「黃河之水天上來」,著意渲染的就是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就是奔騰不息的動態美。

「黃河遠上白雲間」,視角與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劉禹錫這首黃河詩開篇與眾多的黃河詩篇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緊接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再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渙、李太白之外,另闢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

據張華《博物志》記載,漢武帝指令張騫窮溯河源,張騫乘槎而去,經月至一處,見城郭如官府,室內有一女織布,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後還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織女二星座。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上下聯的開合關系。第一聯由上而下,順黃河奔流之勢著墨;第二聯以「直上」為轉折,把人們的視線從「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順視中拉回,從地下引到天上,從現實世界進入神話世界━━黃河連銀漢,乘槎溯河源。全詩節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氣。(原載《中國古代山水詩鑒賞辭典》,余冠英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

⑵ 兵馬俑的介紹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施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8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餘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

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