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拔罐是哪個部點陣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聲音好聽的醜女人圖片 2025-02-12 15:33:31
電腦軟體識別相同圖片 2025-02-12 15:33:19
夢幻的少女圖片唯美 2025-02-12 15:26:10

拔罐是哪個部點陣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5-24 04:56:39

㈠ 背部拔火罐穴點陣圖

人體背部穴點陣圖 2005-9-20 0:0 【大 中 小】【我要糾錯】 科名片拔火罐穴點陣圖,一本醫學書籍名稱,全名《中醫拔火罐穴點陣圖 》,由廣州市好輕松醫療科技出版,書中掛圖分正面、背面兩張,介紹了常用刮痧區位、穴位等,說明書中介紹了刮痧方法、常見病刮痧取穴等,該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中醫按摩、刮痧...、拔火罐治療工作,臨床經驗豐富。 編輯本段拔火罐的功能【 拔罐器的特點】: 好輕松拔火罐器其吸收了傳統罐具的優點,利用高科技手段,克服了傳統拔罐的缺點,使中醫古老的拔罐法又煥發了青春。好輕松拔罐器的主要特點是罐體透明,罐內負壓可根據病人的體質情況和病情隨意調整,易於觀察罐內皮膚變化,便於掌握拔罐時間,較之傳統意義上的火罐,療效一致,但使用更安全,無燙傷之優,操作簡便,A不易破碎,所以既適用於醫院,又更廣泛的適用於家庭。 ◆不用電、不用找穴位、看圖即會。 ◆有病治病,無病健身! ◆拔罐療法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用具簡單,操作方便等優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㈡ 腿部拔罐的穴位在哪

腿部拔罐穴位的詳細介紹圖如下:

有血海穴、委中穴、風市穴等穴位。

正確的拔罐療法不但可以養生保健,還能防病治病,但是在拔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找准合適的拔罐位置。

(2)拔罐是哪個部位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腿部火罐的做法很簡單,只需8個火罐,配合中葯和適當的局部推拿即可。它的原理是,人腿上有六條經絡,每一條對應肝、腎、膽、胃、脾、膀胱等不同內臟。當經絡阻塞時,用手推擠便能感受到顆粒狀物質,到後期形成氣結就會開始酸痛,慢慢產生橘皮組織。

拔罐注意事項:

(1)操作禁忌拔火罐時切忌火燒罐口,否則會燙傷皮膚;留罐時間不宜超過20分鍾,否則會損傷皮膚。

(2)部位禁忌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及心臟、大血管部位、下腹部,均不宜拔罐。

㈢ ★拔罐穴位有哪些拔罐穴點陣圖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建國以後,由於不斷改進方法,使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治療范圍,成為針灸治療中的一種重要療法。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拔罐穴位有哪些?拔罐穴點陣圖示是什麼呢?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點陣圖) 足三里是人體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稱之為 「長壽穴」。有關足三里的經絡理論已被大量現代研究所證實,足三里對大腦皮層功能有調節作用,對心血管功能、胃腸蠕動功能和內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統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中醫經絡學認為,足三里所在的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脈,循行從頭到足,縱貫全身,主要分布於頭面、胸腹及下肢外側的前緣。所以足三里不僅可以調節消化系統的功能,還可以治療胃經循行所經過部位的病變,以及多種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胃腸病、糖尿病等。經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二、湧泉穴(湧泉穴點陣圖) 湧泉穴是足少陰經第一個穴位,位於人體最下部足掌心處,體內濕毒之邪容易蘊集於此,不易排出,日積月累,阻塞經氣,或隨經氣傳至體內其它部位,造成許多疾病。湧泉穴拔罐可以排出體內的濕毒濁氣,疏通足少陰腎經之經氣。腎氣旺盛,人體精力充沛,則齒固發黑,耳聰目明,延緩衰老。 三、三陰交(穴點陣圖) 三陰交為肝、腎、脾三條陰經交會之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同源。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的滋養,後天之精有賴於先天的促動。經常進行三陰交拔罐可調理肝、脾、腎三陰經之穴氣,使先天之精旺盛,後天之精充足,從而達到健康長壽。 四、神闕穴(神闕穴穴點陣圖) 神闕即是人體肚臍,它是人體保健及治療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兒通過臍帶從母體中獲取營養,所以被稱之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體神氣出入之門戶,歸屬於任脈,為經氣之海,五臟六腑之本。經常在神闕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強腎,和胃理氣,行氣利水,散結通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五、背俞穴(背俞穴穴點陣圖) 人體五臟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在此條線上拔罐,可暢通五臟六腑之經氣,調理五臟六腑生理功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是保健拔罐療法的常用穴位。醫學發現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過對脊神經根的治療,反射性地刺激中樞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功能活動,從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六、百會穴(穴點陣圖) 百會別名三陽五會,頭為諸陽之會,拔此穴或常按摩對腦血管病的預防和治療有明顯功效。其提升作用顯著,對臟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時常需要理發,否則密封效果不好,影響療效。 百會穴位於頭部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點。其作用是平肝熄風,清熱開竅;升陽益氣,醒腦寧神。 七、大椎(大椎穴點陣圖) 大椎屬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突出正中處,低頭時明顯,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處。大椎位於人體背部極上,故為陽中之陽穴,具有統領一身陽氣,聯絡一身陰氣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調節陰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清熱解毒,預防感冒,增強身體免疫力的功效。 八、內關穴(穴點陣圖)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重要穴位,位於掌側腕橫紋上,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寧心安神,理氣和胃,疏經活絡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經氣血暢通,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陰心包經歷經上、中、下三焦,對肺臟、胃腸道疾病也有很好療效。 九、合谷穴(穴點陣圖) 合谷就是俗稱「虎口」的部位。屬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經從手出發,沿手臂外側,一直到頭面部。合谷有清泄陽明,祛風解毒,疏經通絡,鎮痛開竅之功用。經常拔罐可使牙齒健康,也可以治療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暢通,有利於排出毒物、廢物,起到養顏、抗衰老的作用。

㈣ 濕氣拔罐拔什麼位置圖

濕氣拔罐拔什麼位置圖

濕氣拔罐拔什麼位置圖,拔火罐和刮痧在中國已經是傳承非常久遠的養生術,不論是拔火罐還是抽氣式的拔罐,其原理都是一樣的。可用進行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拔罐,下面來看濕氣拔罐拔什麼位置圖。

濕氣拔罐拔什麼位置圖1

1、背部脊柱兩側

這是最常拔罐的部位,肌肉豐厚,也非常平整,最適合來拔罐,通過拔火罐來刺激,加快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體質。沿著脊柱的兩邊,從下到下依次拔罐,每天10分鍾,拔罐有黑紫色印記,便說明體內的濕寒之氣太重,堅持7天能有效改善。

2、大椎穴

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也就是低頭最高的那處,大概在與肩平齊的水平線上。這處穴位拔火罐不僅能幫助去濕氣,還能治療面部色斑、粉刺、濕疹,改善肩背疼痛,緩解熱病、咳嗽、中暑、瘧疾等。

3、中脘穴

胸骨下端和肚臍之間連接線的中點就是中脘穴,為腑會之所,刺激這處穴位有健脾祛濕的功效,不僅可以拔火罐,平時沒事的時候多按摩按摩,還有改善附上、腹瀉、 便秘等功效。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可以通過拔罐來刺激這處穴位,調理脾胃,健脾祛濕,還有補中益氣、改善體質的作用,不過這個地方肌肉不豐厚,還靠近關節,不太方便拔罐。

5、湧泉穴

湧泉在腳底第2、3腳趾縫與足跟連線的1/3處,是足少陰腎經的重要穴位,腎主水,腎功能異常就會導致體內的水液代謝出現問題,腎功能好了,就能疏通腎經,更好的去除體內的濕氣。

拔罐的好處

1、拔火罐可促消化吸收與代謝拔火罐推動和改變了血容量,推動了基礎代謝的加速。使機體對血氣等營養元素的要求提升,非常是co2和營養元素的補充;另外全部生理學新陳代謝物質也加速了排出來身體之外作用,清潔了身體自然環境。

2、拔火罐可去濕氣驅邪根據拔罐,能夠將人體里的體內濕氣、涼氣,根據皮膚組織滲入出去,進而清除濕邪,令人精神百倍。

3、拔火罐可緩解組織疼痛等針對身體部分的組織損害、腰間盤突出等病症,拔罐也是有一定的作用,長期性定期開展拔罐,能夠緩解疼痛,減輕病症。

4、拔火罐可增強體質由於人體的經脈、穴道和五臟六腑全是相接互通,因此根據外置的吸附力,會刺激性人體表層的穴道,從而根據骨筋經脈,促使人體內部【人體】器官獲得相對的調養,令人血氣通暢,增強體質。

5、拔火罐可提高抵抗力罐子功效於皮膚.對皮膚造成一定的刺激性,能夠使皮膚造成血腫或積血.乃至使部分的毛細管裂開,血細胞裂開,造成自己溶血現象。

自己溶血現象事實上是個漫性的良件刺激性,其能夠根據呼吸系統對機體每個【人體】器官,造成刺激性和激起,激發其作用活動,使其提升抵抗力。

6、拔火罐可推動機體作用拔火罐歸屬於物理治療方法,根據物理學性的機械設備刺激性和打火排氣管而造成的濕熱刺激性,能夠根據皮膚效應器和血管效應器或神經未梢,相互造成神經沖動,傳送到神經中樞系統。

後面一種調整激動與抑止全過程,使之趨向均衡,提升對人體各一部分的調整,推動機體修復原來作用。

7、拔火罐可瘦身減肥如今許多美容護膚、減肥的店面,都剛開始科學研究和發布,根據拔火罐減肥的方式。拔罐減肥是根據刺激性俞穴、調節經脈做到提升脾腎的功能,升清降濁來做到減肥瘦身這一目地。

它可以依據肥胖症的部位挑選適合的穴道,部分選穴循經疏通,推動部分新陳代謝,清除部分人體脂肪做到局部瘦身的目地,做到「想減哪兒就減哪兒」的實際效果。

濕氣拔罐拔什麼位置圖2

濕氣重的主要表現包括身體沉重、腹脹、精力不足、思維和活動遲鈍、易疲憊、濕疹、皮疹、痔瘡等,女性濕氣重的特異性表現為白帶增多,男性的特異性表現為陰囊潮濕等。

中醫認為可以通過對相關穴位進行拔罐來祛除體內的濕氣,主要穴位有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內關穴、湧泉穴、大椎穴、風門穴和膈俞穴、脾俞穴等。

通過拔罐可以使血流量增加、血管擴張、還能夠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增強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液循環,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散寒溫經,達到祛除體內濕氣的作用。

1、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方的三寸處,拔足三里穴可以起到舒筋活血、補中益氣、祛風除濕的作用;

2、三陰交穴:三陰交穴位於內踝最高點的上方四橫指,與脛骨內側緣交點的.凹陷處,拔三陰交穴有補肝益腎、舒經通絡的功效,有助於消除水腫、祛除濕氣;

3、內關穴:內關穴於靠近前臂掌側的六分之一,兩筋之間的凹陷處。拔內關穴可以疏通經絡、止痛、祛除濕氣;

4、湧泉穴:湧泉穴在足心屈足卷趾時最凹陷的位置,拔湧泉穴可以祛濕、滋陰、補腎;

5、大椎穴:大椎穴位於身體背側第七頸椎棘突下的凹陷處,拔大椎穴可以調節督脈,祛除濕氣、解毒;

6、風門穴:風門穴位於身體背側第二頸椎與第三頸椎之間分別向左或向右0.6寸的位置,拔風門穴可以祛風通絡、疏散風熱、祛除濕氣;

7、膈俞穴:膈俞穴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拔膈俞穴有助於活血通脈、增強免疫力、祛除濕氣;

8、脾俞穴:脾俞穴位於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拔脾俞穴可以益氣健脾,促進濕毒排出;

9、其他:其他在豐隆、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等部位拔罐也可以起到補脾祛濕的功效。

出現濕氣重的症狀時,需要及時在專業中醫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如濕氣重確需進行拔罐治療時,也要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操作,不能盲目自行操作。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改善生活習慣,避免吃寒涼的食物,如雪糕、冷飲等。

濕氣拔罐拔什麼位置圖3

拔火罐祛濕的地方要注意,身體濕氣比較重,也可以選擇拔火罐的位置,比如後背脊柱兩側、下肢小腿部位等。拔火罐應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操作,以免自己不適當地操作而產生不良後果。

1、後側脊柱兩側:在後背脊柱兩側有通脾經的穴位,其中肺俞穴、脾俞穴、腎俞穴等,人體中運化水濕比較重要的臟腑器官就是脾胃運化水濕比較重要的臟腑,它能幫助水濕的代謝、排出;

2、腿腿部位:膝下脛骨內側凹陷處是陰陵泉,拔火罐能起到祛濕作用,對清熱利濕、健脾益腎有一定作用。

拔火罐可起到燥化脾濕、生發胃氣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就是外膝近近十厘米、脛骨外側約一橫指的部位為足三里穴。拔火罐能起到很好的祛濕作用,而脛骨內側緣後面的位置則是小腿內側足踝內踝尖和三陰交穴。

拔火罐祛濕部位在拔火罐後要注意,在拔火罐後不能馬上吹、受涼、洗澡,在拔火罐時要注意防寒保暖。在日常生活和飲食中要注意多喝一些溫開水,有助於消除身體內的濕氣,從根本上改善自己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不可以拔罐的位置

濕氣太重的小夥伴們要看這里,夏季是拔火罐是最好是時節哦,最先我為大夥兒剖析的是不可以拔罐的位置,追隨我的步伐一起來瞧瞧吧!

1、面臉位置

一般而言面臉位置不建議開展拔火罐,由於那樣很可能會留有疤痕影響美觀大方。皮膚淺陋不容易吸拔,也有便是頭發較多的位置不做拔火罐,而頭上就這樣的位置。

2、皺褶處、皮膚鬆弛等位置

皮膚若有皺褶、松馳、疤痕凸凹不平時,罐子易掉下來,起不上拔火罐實際效果。因而,在皺褶處、皮膚鬆弛等位置不適合拔火罐。

3、關鍵內臟器官表皮位置

在拔火罐的情況下要留意繞開人體關鍵內臟器官相對性應的表皮位置,由於在這種位置,供熱可直通五臟六腑,可能會對五臟六腑的生理作用導致影響。如胸口、雙眼等部位。

4、身體尾端

在身體尾端,一些神經遍布多,立即會特別疼,有可能造成內臟器官的出現異常活動的穴道,這種位置不建議開展,如:隱白穴。

5、孕婦腰骶部

懷孕期間女性開展拔火罐的情況下要需注意,懷孕期內,小腹部依然腰骶部是嚴禁艾炙的,不然可能會對胎寶寶造成不好。孕婦自身不是建議拔罐的。孕婦拔罐可能造成先兆流產。尤其是腹部、腹股的部位,更為不可以拔罐。

6、別的忌諱位置

男人女人的乳頭、私處、男性睾丸等當然也是不可以拔火罐的;也有,薄皮、肌少、大血管及其肌肉結聚處(如腋下、頸總動脈處、委中穴等)也不適合開展立即拔火罐。

㈤ 腿部拔罐的正確位置圖

腿部拔罐穴位的詳細介紹圖如下:有血海穴、委中穴、風市穴等穴位。正確的拔罐療法不但可以養生保健,還能防病治病,但是在拔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找准合適的拔罐位置。

腿部火罐的做法很簡單,只需8個火罐,配合中葯和適當的局部推拿即可。它的原理是,人腿上有六條經絡,每一條對應肝、腎、膽、胃、脾、膀胱等不同內臟。當經絡阻塞時,用手推擠便能感受到顆粒狀物質,到後期形成氣結就會開始酸痛,慢慢產生橘皮組織。

(5)拔罐是哪個部點陣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適合拔火罐的疾病:用於治療腰背痛、頸肩痛、風濕痛、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和更年慧沒期綜合征等。在家裡拔火罐只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病情比較嚴重的最好還是到醫院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幾種家庭拔火罐治療常見病的方法。

腰痛:在腰部痛處和委中穴(腿彎正中)拔罐,10一15分鍾,每日l次。

肩周炎;在肩部疼痛的地方拔罐,10-15分鍾,每日1次。

落枕;在患側脖子和背部,尋找壓痛點,拔罐10分鍾左右。

拔火罐:弄清痛因再下手。患者在自己家裡讓家裡人幫助拔火罐,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弄清疼痛的原山答因,如果是一些慢性病所帶來的疼痛如腰肌勞損,或是扭傷,在患者明確病因並有醫囑的情況下是可以自己拔火罐的,這樣也有利於治療但疼痛的。

疼痛的原因有時是非常復雜的,所以,不提倡人們在不清楚病因時就使逗碧慧用拔火罐來自我治療,因為不對症的拔罐雖然不會對身體造成大傷害,卻會,貽誤病情,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另外皮膚有破損,或患有易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紫癜等)的人也不適合使用拔罐療法。

正確拔火罐方法:

是後背等大塊肌肉上,最好使用稍大的罐,在人體能夠承受的范圍內,吸力大,效果好。在拔罐的手法上,無論大罐、小罐都不能用蠻力去拔,正確的手法是用手指把罐邊緣的皮膚下壓,待空氣進入後輕輕拿下。拔罐的時間以3--15分鍾為宜,最多不超過30分鍾。

同一部位的拔罐間隔要視皮膚恢復情況而定,一般兩三天即可。

㈥ 拔罐減肥的位置圖3個部位穴位拔罐瘦身

拔罐通過刺激腧穴、調整經絡達到加強脾腎的功能,扶正祛邪來達到減肥這一目的。它能夠根據肥胖的位置選擇合適的穴位,局部取穴循經疏導,促進局部代謝,消除局部脂肪達到局部減肥的目的。那麼,拔罐減肥的具體位置圖在哪呢?想利用拔罐減肥,就得清楚身上各處的減肥穴位哦。
拔罐減肥的位置圖之背部穴位
以下背部的穴位,採用閃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5分鍾,每周2~3次。
1、脾俞穴
取穴:找到兩側肩胛骨下角,往中間劃水平線,相對的是第七胸椎,然後下屬四個椎體左右旁開1.5寸是脾俞穴。
功效:發散脾胃之熱。
2、三焦俞穴
取穴:採用俯卧姿勢,三焦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指寬處。
功效:將全身水濕氣通調至膀胱經,再排出體外。
拔罐減肥的位置圖之腹部穴位
以下腹部穴位,用閃火法,在穴位留罐20分鍾,每周2~3次。
1、中脘穴
取穴:位於肚臍上方。
功效:聚集及傳導水液和脂肪。
2、大橫穴
取穴:位於肚臍右側。
功效:通腹去脂,調理脾胃。
3、關元穴
取穴:位於肚臍下面。
功效:募集小腸經氣血、傳導任脈水濕的效用。
拔罐減肥的位置圖之下肢穴位
以下下肢的穴位選擇適宜體位,用閃火法將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l5分鍾。每周2~3次。
1、血海穴
取穴: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功效:減肥,清血利濕。
2、足三里穴
取穴: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右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
功效:通經活絡、補中益氣。
拔罐通過刺激腧穴、調整經絡達到加強脾腎的功能,扶正祛邪來達到減肥這一目的。它能夠根據肥胖的位置選擇合適的穴位,局部取穴循經疏導,促進局部代謝,消除局部脂肪達到局部減肥的目的。那麼,拔罐減肥的具體位置圖在哪呢?想利用拔罐減肥,就得清楚身上各處的減肥穴位哦。
拔罐減肥的位置圖之背部穴位
以下背部的穴位,採用閃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5分鍾,每周2~3次。
1、脾俞穴
取穴:找到兩側肩胛骨下角,往中間劃水平線,相對的是第七胸椎,然後下屬四個椎體左右旁開1.5寸是脾俞穴。
功效:發散脾胃之熱。
2、三焦俞穴
取穴:採用俯卧姿勢,三焦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指寬處。
功效:將全身水濕氣通調至膀胱經,再排出體外。
拔罐減肥的位置圖之腹部穴位
以下腹部穴位,用閃火法,在穴位留罐20分鍾,每周2~3次。
1、中脘穴
取穴:位於肚臍上方。
功效:聚集及傳導水液和脂肪。
2、大橫穴
取穴:位於肚臍右側。
功效:通腹去脂,調理脾胃。
3、關元穴
取穴:位於肚臍下面。
功效:募集小腸經氣血、傳導任脈水濕的效用。
拔罐減肥的位置圖之下肢穴位
以下下肢的穴位選擇適宜體位,用閃火法將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l5分鍾。每周2~3次。
1、血海穴
取穴: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一個普通腧穴,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功效:減肥,清血利濕。
2、足三里穴
取穴: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右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
功效:通經活絡、補中益氣。

㈦ 減肥拔罐的位置圖圖解哪些穴位

1、背部穴位減肥。以下穴位,用閃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 5分鍾,每周2~3次。脾俞穴(圖示中最上面的一個)功效:發散脾胃之熱。三焦俞穴(圖示中下面的一個)功效:將全身水濕氣通調至膀胱經,再排出體外。

(7)拔罐是哪個部點陣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拔罐減肥是通過刺激腧穴、調整經絡達到加強脾腎的功能,扶正祛邪來達到減肥這一目的的。拔罐減肥是一種安全,有效、不反彈的減肥方法。不僅能夠辯證施治、調節整體,疏通經絡,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取得整體減肥的效果。而且能夠根據肥胖的位置選擇的是穴,局部取穴循經疏導,促進局部代謝,消除局部脂肪達到局部減肥的目的,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想減哪裡就減哪裡」的效果。

拔罐可刺激肥胖者遲鈍的自律神經,使功能活躍,增加能量消耗。在拔罐的同時配合燃脂精油或減肥精油可加速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毒素和多餘脂肪,更加有效的排出體外,使減肥效果達到極至。

㈧ 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拔火罐屬於中醫外治法,也屬於刺激療法,很多病人都會通過拔火罐來增強細胞免疫功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下面分享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

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1

神闕穴:生命之根蒂

位置:在臍中部,臍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陽救脫、和胃理腸。主治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五淋,婦人血冷不受胎,中風脫證等。

腎俞穴:益腎助陽要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取定穴位時,通常採用俯卧姿勢,腎俞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腰痛、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精力減退等。

大椎穴:統領一身陽氣

位置: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時正坐低頭,該穴位於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功效:益氣壯陽。主治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合谷穴:鎮驚安神、調氣鎮痛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主治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鼻衄,血淵,咽喉腫痛,齒痛,耳聾,面腫,口眼60斜,中風口噤,熱病無汗,多汗,消渴,黃疸,痛經,經閉,滯產等。

湧泉穴:引火下行好養生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

功效:散熱生氣。主治肺系病證,大便難,小便不利,奔豚氣。

足三里:滋補身體勝吃老母雞

位置: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功效:燥化脾濕,生發胃氣。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

三陰交:趕走婦科疾病

位置: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功效: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際。

內關穴:心臟的保護傘

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心肌炎、心律不齊、胃炎、癔病等。

百會穴:提神醒腦要穴

位置:後發際正中上7寸,當兩耳尖直上,頭頂正中。

功效:開竅醒腦、回陽固脫。主治頭痛、目眩、鼻塞、耳鳴、中風、失語、脫肛、陰挺、久瀉久痢等。

中脘穴

位置: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

關元穴

位置:其位於臍下三寸處。

功效: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主要是通過調節內分泌,從而達到治療生殖系統疾病的目的。

陽陵泉

位置: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功效: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臏腫痛,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

須掌握的8種拔罐方法

針對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症狀,可採用不同的'拔罐方法,一般來說有以下8種。

單罐療法

用於病變范圍較小的疾病或壓痛點。可按病中耽穴變或壓痛的范圍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岡上肌肌腱炎在肩髑穴拔罐等。

多罐療法

用於病變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可按病變部位的解剖形態等情況,酌量吸拔數個乃至數十個部位。如某一肌束勞損時可按肌束的位置成排列吸拔多個火罐,稱為「排罐法」。治療某些內臟或器官的瘀血時,可按臟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圍在相應的體表部位縱橫並列吸附幾個罐子進行拔罐治療。

閃罐療法

罐子吸上後,立即取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的虛證病例。

留罐療法

拔罐後,留置一定的時間,一般留置5~ 15分鍾。罐大吸拔力強的應適當減少留罐時間,夏季及肌膚菲薄處,留罐時間也不宜過長,以免損傷皮膚。

推罐療法

又稱走罐療法,一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位。先在罐口塗一些潤滑油脂,待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稍傾斜,即後半邊著力,前半邊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留針拔罐療法

先在相關的部位施行針刺,待達到一定的刺激量後,將針留在原處,再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與葯罐結合,稱為「針葯罐」,多用於風濕病。

刺絡拔罐療法

用3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小眉刀、皮膚針、滾刺筒等,先按病變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祛刺破小血管,然後拔以火罐,可以加強刺血法的效果。適用於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官能症等。

灸罐療法

吸拔罐,留罐10分鍾,起罐後用艾條點燃溫灸各穴10分鍾,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

拔罐後的注意事項

1、如果使用的是火罐,拔罐前需用鑷子夾緊1一2個棉球蘸取酒精。注意酒精棉球取出時要將棉球靠著酒精瓶壁擠壓去多餘的酒精,以防操作過程中點燃的酒精棉球燒傷皮膚。

2、使用火罐還要把握好火焰在罐內停留的時間。時間過長,罐口溫度過高,容易燙傷患者:時間過短,罐內空氣較多,罐子不容易吸住皮膚,或者雖然吸住了3是力量較小。最好的方法是火焰進罐直進直出,無需停留,然後迅速將罐子扣在皮膚上。

3、拔罐時間不要太長或者太短,一般15分鍾左右為宜。時間太短效果不會好,時間太長則會吸出水皰或血皰。如果皮膚較敏感者,一旦發現皮膚充血,應停止。

4、協助拔罐的家人時刻要注意拔罐者的皮膚變化,尤其是背部。

5、起罐時,不可強力硬拔。應一手抓住罐子,一手指按下罐口邊沿的皮膚,待罐內放人少量空氣後,輕柔起罐。

6、起罐後,應及時穿好衣服,做好保暖。拔罐後1小時內,不宜洗澡。而且也不要立即到戶外活動,以免再次受風著涼。

7、拔罐前不宜空腹或吃太飽。飲食後,最好1小時後才拔罐。

8、頸部、腋下和腹股溝等有大血管的地方,皮膚過敏、水腫或者潰瘍的地方,都不能拔罐,孕婦的腰骶部和腹部也禁止拔罐,以防流產。

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2

拔火罐穴位哪個比較好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主要位於腳底,這也是屬於人體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穴位,在對足三里穴位拔罐的過程當中,主要可以加速腳底的血液循環,並且還可以加快人體的血液流通,對於體內寒氣排毒改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有利於體內寒氣過重所引起的手腳冰涼以及舌苔厚膩等一些症狀得到改善。

湧泉穴:湧泉穴拔罐也是屬於養生保健的一種方法,能夠起到很好的養生功效,在對此穴位拔罐的過程當中幫助體內的寒氣排出,對於寒氣過重所引起關節疼痛以及關節受限等一些症狀改善效果也會比較好。

拔罐生活當中也是比較常見的,不一樣穴道在身體當中也起著不一樣功效,所以每個人病情不一樣,所以拔罐的位置也是不相同的,但是在拔罐的過程當中需要把握好操作的方式。

在操作不當的情況下,就有可能會導致皮膚上面出現一定的疼痛以及腫脹,拔罐的時候不適合陰天,應該選擇晴天的時候拔罐,拔罐以後也不能夠馬上的洗澡。

拔罐12個位置示意圖 3

拔火罐的作用

1、拔火罐可以排除邪氣,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充血,對於治療外感邪氣、阻滯經絡導致的頭痛有很好的效果;

2、也有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濕、行氣活血等功效,調理人體內部相應器官,讓人氣血暢通,強身健體;

3、拔罐法還對局部皮膚有溫熱刺激作用,也可以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有助於機體功能的恢復。

拔火罐的注意事項

1、在拔罐前,室內環境要保持空氣清新;

2、注意常規消毒,尤其是施罐者的雙手和拔罐的部位;

3、根據拔罐的部位選擇合適的罐具並進行常規消毒;

4、患者在拔火罐前要先排凈大小便且同一個部位不可以天天拔;

5、有高熱、抽搐、痙攣等症狀或者飽腹和空腹者不宜拔火罐,也不宜在皮膚過敏或潰瘍破損處進行拔罐,拔火罐後不要馬上洗澡等。

㈨ 拔火罐位置圖背部

拔火罐位置圖背部

拔火罐位置圖背部,現在很多的人都會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因為身體上的健康直接影響受道我們的正常傷生活,所以很多的人都會有這方面的重視,以下是關於拔火罐位置圖背部。

拔火罐位置圖背部1

1、背部脊柱兩側

這是最常拔罐的部位,肌肉豐厚,也非常平整,最適合來拔罐,通過拔火罐來刺激,加快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體質。沿著脊柱的兩邊,從下到下依次拔罐,每天10分鍾,拔罐有黑紫色印記,便說明體內的濕寒之氣太重,堅持7天能有效改善。

2、大椎穴

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也就是低頭最高的那處,大概在與肩平齊的水平線上。這處穴位拔火罐不僅能幫助去濕氣,還能治療面部色斑、粉刺、濕疹,改善肩背疼痛,緩解熱病、咳嗽、中暑、瘧疾等。

3、中脘穴

胸骨下端和肚臍之間連接線的`中點就是中脘穴,為腑會之所,刺激這處穴位有健脾祛濕的功效,不僅可以拔火罐,平時沒事的時候多按摩按摩,還有改善附上、腹瀉、 便秘等功效。

4、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可以通過拔罐來刺激這處穴位,調理脾胃,健脾祛濕,還有補中益氣、改善體質的作用,不過這個地方肌肉不豐厚,還靠近關節,不太方便拔罐。

5、湧泉穴

湧泉在腳底第2、3腳趾縫與足跟連線的1/3處,是足少陰腎經的重要穴位,腎主水,腎功能異常就會導致體內的水液代謝出現問題,腎功能好了,就能疏通腎經,更好的去除體內的濕氣。

拔火罐位置圖背部2

1、天宗穴行氣消腫

歸經:手太陽小腸經。精準定位:在肩骨部,當岡下窩中央凹處,與第4腰椎相平。選穴:當然垂臂,肩骨下角平第7腰椎,往上數3個錐體即第4腰椎,從而做直線與岡下窩中央相交點處就是。拔火罐作用:舒筋活血,行氣消腫。主冶肩骨疼痛,乳癰等症。

2、膏肓穴補虧虛

歸經:足太陽光膀胱經。精準定位:平第4胸椎棘突下,後正中心線旁開3寸。拔火罐作用:補虧虛,理肺氣虛,主冶咳嗽,喘氣,肺癆,盜汗,咯血,記憶減退,頻繁遺{精},羸瘦,虛癆。

3、至陽穴健脾養胃

歸經:督脈。精準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間網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痕中。選穴:俯卧位,手臂緊靠人體兩邊,與鎖骨下角齊平的第7胸椎棘突正下方。拔火罐作用:健脾養胃,清寒濕,主冶黃疸,胸肋漲痛,畏冷,咳嗽,喘氣,胸悶氣短,胃痛,背脊強痛。

4、大杼穴清熱解毒散寒

歸經:足太陽光膀胱經。精準定位: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心線旁開1.5寸處;選穴:大椎穴下第1個錐體就是第1腰椎,沿鎖骨里側端與後正中心線的圓心做垂直線與第1腰椎水準的相交點處就是。拔火罐作用:清熱解毒散寒,強壯骨筋,主冶咳嗽,發熱,頭痛,肩背痛。

(9)拔罐是哪個部點陣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卧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

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鍾,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拔火罐位置圖背部3

一、脾腧:養血健脾和胃

部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簡易選穴:尋找兩邊鎖骨下角,往正中間劃直線,相對性的是第七腰椎,隨後屬下四個錐體上下旁開1.5寸就是脾腧。作用:脾腧是肝臟的背俞穴,有健脾補血脾的作用,常常刺激性該穴可提高肝臟的消化吸收作用,推動消化,適合腹脹、腹瀉、嘔吐、痢疾、便血、背疼等症狀。

二、胃俞穴:健脾和胃降逆

部位:在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後正中心線旁開1.5寸。

簡易選穴:側卧姿態,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上下旁開二指寬處。作用:胃俞是胃的背俞穴,具備和胃調變、去濕氣化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功效,適合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背疼等症狀。

三、腎俞穴:有利腎助陽強腰

部位:在第二椎間盤橫突旁開1.5寸處。

簡易選穴:側卧姿態,腎俞穴位於身體的腰部,當第二椎間盤橫突下,上下二指寬處。作用:腎俞穴做為腎的俞穴,腎臟功能的濕寒水汽經從而穴向外輸出於膀胱經,中醫學覺得刺激性腎俞穴有利腎助陽、強腰利濕的作用,適合腰痛、慢性腎臟病、高血壓、低血壓、耳鳴、活力減低等症狀。

四、膽俞穴:疏肝利膽清熱解毒

部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簡易選穴:側卧姿態,膽俞穴坐落於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上下二指寬處。

作用:膽俞穴屬足太陽光膀胱經,是膽之背俞穴,喻指膽腑的陽熱作風由除此之外輸膀胱經,具備疏肝利膽清熱解毒的作用,適合肝膽經病症,如膽囊炎、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肝炎、黃疸、口苦口臭、肋痛、肺癆、潮熱等症狀。

拔火罐是中醫學常見的實際操作技巧之一,一般拔火罐的部位關鍵是在腰部、背部、肩部這種肉軟結實的位置,以男士背部拔火罐特徵分析,下列穴道是普遍的背部拔罐位置,其操作步驟和作用功效供參考學習培訓。

㈩ 手臂拔罐位置示意圖 人體手臂穴位分布圖及作用

5

列缺穴宣肺理氣

位置:在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繞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

拔罐功效:宣肺理氣,通經活絡。

主治病症:外感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喎斜。

6

大陵穴清熱寧心

位置:在前臂掌側,腕橫紋的中點,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拔罐功效銷粗:清熱寧心,寬胸和胃,通經活血。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癲狂,瘡瘍,胃痛,嘔吐,手腕麻痛,胸肋脹痛。

7

間使穴寧心安神

位置:在前臂掌側,在曲澤與大虧神鎮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拔罐功效:寧心安神,和胃止嘔,截瘧。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癲癇,熱病,瘧疾,胃痛,嘔吐,肘臂痛瞎改。

8

神門穴通經活絡

位置:在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拔罐功效:寧心安神,通經活絡。

主治病症:失眠,健忘,痴呆,癲癇,心痛,心悸,驚悸。